摘要
媒体智库更具研究能力、传播能力、融合能力。媒体智库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应深化学理研究,建成思想“水源地”;加强实践跟踪,打造作战“参谋部”;做好决策咨询,贡献发展“金点子”;凝聚社会共识,建设舆情“瞭望塔”;推动中外对话,争当交流“轻骑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一项仍在进行中的事业,因此,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将面临很多新情况新挑战,需要有更多的理论引导、案例研究和宣传报道。在这方面,媒体智库因其独特优势而大有可为。
21世纪伊始,部分国内媒体已经开始进行智库化探索。进入新时代,媒体智库步入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鼓励包括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在内的单位及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鼓励智库运用大众媒体等多种手段,传播主流思想价值,集聚社会正能量。这为媒体智库的壮大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央媒体智库应运而生。在中央政策支持引导、创新技术发展推动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共同推动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主要媒体的智库化建设和智库化转型取得很大进步。2017年9月,人民日报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成立,旨在成为议题的设置者、时局的破题者、政策的建议者和思想的传播者。2018年6月,人民日报海外网智库成立。2019年8月,人民日报人民文旅智库成立。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智库”是与“喉舌”“耳目”并列的三大重要职责之一。2015年11月,新华社成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中唯一媒体型国家高端智库。近年来形成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智库研究成果,如《中国减贫学》《人民标尺》等专题智库报告。新华社旗下还有很多具体领域的智库,如瞭望智库(国情国策研究智库机构)、参考智库(参考消息报社智库平台),等等。2019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为总台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做好智力支持和顶层设计,为总台各项重大改革方案提供论证和评估,为总台‘5G+4K+AI’战略布局提出具体建议措施,为总台智慧融媒体战略转型提供对策建议”等。作为以知识性、学术性见长的中央党报、思想文化大报,光明日报敏锐把握时代特征,率先投身智库建设与相关研究领域,逐步明确“智库化办报”思路,并不断向纵深推进。2017年4月,光明智库成立。该智库是光明日报整合全报社研究力量,广泛联系全国智库机构组建的新型智库平台,主要工作为开展资政研究、进行智库研究与评价、发布智库成果、举办相关活动。中国外文局所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是开展国际传播研究、促进对外交流合作的专业智库,是科技部明确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其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的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以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为特色,重点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关系、国际舆论、国别与区域传播等方向研究,承担中国外文局话语创新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等工作。2022年10月,中新社“东西问智库”在北京成立。 “东西问智库”是一个跨学科、多语种、全媒介、传播型的智库平台。致力于常态化、品牌化、智库化、平台化开展活动、汇聚智力、做好传播,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地方媒体智库活力迸发。除中央媒体外,近年来很多地方媒体也在探索智库建设。例如,2011年,新京报传媒研究院挂牌成立;2012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成立三农研究院(后扩展成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2014年,南方报业成立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2015年,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成立;2016年,由沈阳日报社主导的新型媒体智库——“盛京汇智库”宣告成立;2018年,湖北日报楚天舆情数据研究院成立;2019年,封面传媒宣布成立“封面研究院”;2021年底,“湖南日报智库”正式成立;2022年,四川日报社组建成立了川观智库。相比于中央媒体智库建设,地方媒体智库的市场化动力更为明显,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也更高。
建设媒体智库,是主流媒体响应国家战略的有力举措、实施融合转型的内在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的战略抉择。当前,媒体智库还处于起步和发展时期,与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所属智库以及近年来陆续出现的企业和民间智库相比,媒体智库已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优势。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具有研究能力。媒体的天然优势在于渠道与传播,能提供即时信息和新闻报道。传统媒体虽然具有较强的信息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但限于人才结构和产品线,其研究能力较弱。媒体智库虽然是依托媒体成立的,但其本质属性和定位还是智库。贡献智慧、出谋划策是智库的职能和工作,也是智库的特征与价值。所以相比传统的媒体,其专业研究能力更强。与其他智库相比更具有传播能力。整体来看,传统智库善于知识生产而弱于知识传播。但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信息智慧化的当下,传播领域的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持续深化,也对智库的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库,不但要有高效的知识生产能力,还要有强大的传播渠道和能力。在此情形下,具有鲜明媒体基因的媒体智库,因为其专业特殊性、渠道多样性和覆盖广泛性等优势,生动诠释了什么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与一般机构相比更具融合能力。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自此,媒体融合升级为国家战略。近十年来,从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再到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媒体智库也在媒体融合持续深化的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思想+技术+传播”成为媒体智库的鲜明特点,也成为其他类型智库效仿的重要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全社会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媒体智库需要立足于媒体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资源,以智库的天然使命和运行机制,更好参与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化学理研究,建成思想“水源地”。媒体智库虽然戴着智库的“帽子”,但如果拿不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实际上还是在做媒体的业务,就只能是“换汤不换药”。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深厚基础与广阔空间。媒体智库需要顺势而为,站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具体来说,媒体智库可以通过主动设置研究选题,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合作研究。例如,2022年12月,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具体组织实施的2023年度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协调机制课题项目招标中,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研究作为重点课题方向。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既需要专业素养高的人员,也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因此,需要鼓励媒体智库多吸纳不同类型的专家。加强实践跟踪,打造作战“参谋部”。中国式现代化是开创性事业,无先例可循,媒体智库需要增强问题意识和现实关照,聚焦实践中取得的新成就、遇到的新问题,脚踏实地,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我们需要动态把握、深入研究、深刻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展和发展经验,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积累的典型案例和有益经验系统化、学理化,打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中国理论更深入更系统地进入国际知识体系,有效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就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而言,需要重点关注各地区各行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实践进展,记录和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动实践,特别是破解发展难题和外部风险调整的创新做法,研究如何让中国老百姓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做好决策咨询,贡献发展“金点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立体多元的大国而言,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因此,无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还是具体政策的出台,都需要及时、专业和严密的专业论证。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要部署,要精益求精、注重科学、讲求质量,切实提高服务决策的能力水平。媒体智库做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策咨询,可以从前端、中端和后端全链条发力。前端,需要站在时代前沿,通过调研摸底、民意测评、意见征集、方案设计等方式,增强研究的预见性与引领性。中端,主要是跟踪和记录政策实施过程,随时把脉经济社会发展,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持续提出预警和修改建议。后端,主要是作为第三方对政策实施进行专业评估,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思考和建议。凝聚社会共识,建设舆情“瞭望塔”。前不久,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2”中,“中国式现代化”入选“十大流行语”。在上海《语言文字周报》公布的2022年“十大网络热议语”榜单中,“中国式现代化”上榜。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2年“十大流行语”中,“中国式现代化”同样入选。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受到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这就更需要引导大家增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客观、全面认识,教育引导民众,凝聚社会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媒体智库需要加强对民众认知的情况调研,了解他们的关注点、兴趣点和问题点,推出更多接地气、获得老百姓认可的思想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贴近大众的沟通,从电视、报纸、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做好国家决策与社会舆论之间的沟通,避免情绪化的批判或者毫无调查根据的妄言,引导国内民众形成成熟理性的中国观和世界观。推动中外对话,争当交流“轻骑兵”。截至2022年,全球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约为10亿人。中国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如何与既有的发达国家对话,与一起奋斗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更多国家对话,加强交流互鉴,争取更大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日益成为重要课题。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需要走稳走好,也需要讲好讲精彩。当前,海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逐步增多,但多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中的少数中国问题专家。其中既有赞誉,也有不少误解需要澄清。因此,媒体智库需要持续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重点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核心主题、道路选择、根本价值、总体目标、战略步骤、总体任务、根本动力、实践路径、世界影响,既要讲好我们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要讲好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2023年1月14日,“当代中国与世界——中缅智库对话会”在缅甸仰光成功举办。此次对话会主题为“赋能新时代中缅关系”,中缅两国政要、专家学者240余人出席。
“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常态化交流机制,打造更多务实高效的合作平台,来应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单边主义势力抬头等一系列压力和挑战。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话题讨论,发出中国声音,围绕各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国际舆论。2021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阿根廷、巴基斯坦、法国等国家的智库成立“当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并启动“当代中国与世界知识分享计划”。2022年7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在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发展倡议国际研讨会上发布《从关键词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报告(中英文版)。报告以“关键词”为主线,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入手,系统阐释了这一重大概念范畴的核心理念、中国实践与世界意义,旨在帮助国际社会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良好效果。简言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征程中,媒体智库使命光荣、潜力巨大。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和深入研究时,媒体智库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搭建好理论研究与新闻传播的桥梁,搭建好凝聚内部与沟通外部的桥梁,既实现自身的发展,更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添彩。(作者孙敬鑫系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王丹系该院调查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