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华社自主可控平台致力于将政务服务、工作社交、商务职能、生活百科、娱乐视频等纳入内容生态系统,打造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内容体验。通过对技术的创新与设备的革新,突破单一媒介形态、单一屏幕限制,实现全场景式联动、多智能设备分布的传播交互形态。
自主可控平台赋能建设
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
当前,技术手段不断更新,信息传播范围不断拓展,信息传播主体不断扩大,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在多元传者、多元技术、多元平台的多传播中心场景中,有效应对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履行好凝聚共识的职责,判断未来媒介发展的可能方向,是当下主流媒体平台的必须之思、必行之事。在此情境下,自主可控平台凭借其包容性与可控性成为一条重要的解题路径。
自主可控平台建设,不仅是当下全媒体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未来技术流变不断加速的竞争基底框架需要,更是将“依托式”新闻分发机制转向“齐线竞争”甚至“弯道超车”的“引领式”新闻分发机制的必行之路。当下,媒体融合已经从内容融合、渠道融合、产品融合转化为平台融合、生态融合。但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全媒体建设话语下的融合不是简单聚合,媒体深度融合是基于既有媒介特性的重构与连接,是对诸多媒介要素的技术性、整体性生态化重塑。其根本目的在于拓展媒介信息的触达范围,建立以自身话语体系为核心的全媒体传播结构。主流媒体具有凝聚共识的重要职能,必须以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这份职能责任必然要求主流媒体有能力把握自身媒体深度融合的中轴航向,有能力在全媒体时代站稳脚跟。而全媒体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前进方向的定义主体,往往是基于平台化基底的主要诉求。主流媒体想要完成承载自身职能责任的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基于自主权力的话语体系,就必须确立媒介传播基本平台的话语权控制。依托其他互联网平台的媒介内容传播,一方面需要适应平台自身媒介特性下的内容偏向,另一方面也存在平台大数据资源的积累制约与局限,只能借由平台公布数据作出整体性调整。当互联网平台以自身为融合中轴,定义其平台发展融合方向时,所有依附于此平台的信息传播主体只能跟随平台转向内容,进行内容调整。同时,随着互联网平台的长期发展建设,用户媒介使用习惯被固化培养,基于平台大数据算法下的用户使用信息,又成为互联网平台增强注意力资源权重的强力推手,话语体系的底层逻辑依旧走在互联网平台的主导方向上。在这一场景下,自主可控平台以平台化建设重新构造信息空间话语权体系基础,既可以成为主流媒体航向调整的自主载体、多元技术的复合载体、用户使用信息的数据载体,也能为未来技术流变预留承载空间,给予主流媒体“弯道超车”的更广空间。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这一发展目标要求,需要推动通讯社职能的再扩大化,既要在与媒体间的传受关系之中添加与地方组织结构、广大用户的直接信息连接,塑造即时信息传受平台,又要在全媒体时代打造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线阵地,配置发声端口平台。因此,在全媒场景下,新华社打造自主可控平台成为应有之义,也是必然之选。作为新华社自主可控平台的落地成果,新华社客户端旨在通过创新变革,塑造自主技术、自主权力、自主内容、自主分发的媒介生态闭环,达成内容引领、技术引领、美学引领的意识形态主引领、凝聚共识主声道、舆论工作主平台。“自主可控”的内涵不仅是适配现有互联网使用习惯的基础载体,还是立足未来、谋划根本、遵循传播规律、聚焦底层传播逻辑,从根本模式与平台结构重构媒介话语权力占比格局,成为凝聚共识、引导舆论的关键载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设备已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做大做强客户端是媒体打造自主可控终端的主流形式和最大共识。通讯社是“媒体中的媒体”,传统的业务模式主要是向媒体机构用户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新华社作为世界性通讯社,有着庞大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形成了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长期以来,新华社高度重视自主可控终端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在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方向上取得了重要成果。新华社客户端作为中央新闻单位推出的第一款新闻客户端,自2014年上线以来,不断以创新引领迭代升级。通过在架构上聚焦资源整合、内容上锚定报道话语创新、形式上提升UI(界面)“辨识度”、运营上优化交互路径,全方位运用新媒体技术,展现“内容+技术+灵感+美学”的融合力量,增进平台端口资源、用户、交互关系等信息结构权力配重,着力打造“手机上的新华社”,夯实新华社自主可控平台的基础建设与发展基底。作为“手机上的新华社”的重要载体,新华社客户端的背后,是总社各部门及遍布全国、全球各分社的新闻采编力量。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有着先天的“平台优势”,形成了严格的审核发稿体系和多样的新闻发布体系,集供稿业务、报刊业务、电视业务、经济信息业务、互联网和新媒体业务等为一体。基于此,新华社客户端通过资源整合、创新通讯社业务、打造自主可控平台,以优质内容为引领,全方位呈现文字、图片、图表、视频、轻应用、动新闻等全媒体形态数字产品。2023年,新华社客户端发布v10.0版,通过不间断地升级迭代,以新面貌、新专区、新功能面向手机用户,从服务媒体到直接服务终端用户,实现了一“端”集纳新华社全链条新闻产品,将国内外一线报道资源、公开发行的20多种报刊以及经济信息服务等产品囊括其中。
新华社客户端v10.0版。
新华社客户端依托国家通讯社强大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持续向新媒体领域延伸内容优势。近年来,客户端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和新闻语态,在内容呈现与结构逻辑上将“以传播者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推出了“国宝画重点”“数巨酷CLASS”等品牌栏目,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主流价值观、传播主流故事。其中,“国宝画重点”栏目独创“手账海报”报道体裁,配合轻松文案,图文并茂解读文物。海报活泼的风格、柔和明朗的视觉设计,中和了文物的厚重感,给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不断创新文物报道的新闻语态、降低专业报道的阅读“门槛”。在创新话语体系的基础上,该栏目以原创报道为抓手,锁定春节等节点与网民互动,在“两微一端”“抖快视”等各个平台吸引新用户的关注,提升自主可控平台促活拉新能力。
“国宝画重点”品牌栏目创新文物报道形态。
“问·证”平台。全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报道方式不断升级,新华社客户端创新性推出“问·证”互动平台。一方面,从“问”的角度为网民和记者建立了双向互动的通道。“新华社记者”是独家核心资源,也是基于自主可控平台打造的“网红”,是实现从聚合产品向聚合人才转型的重要举措。网民在阅读相关报道后,可以点击“向记者提问”发起互动,记者收到后可通过文字、语音、视频方式回复。这一形式打通了新闻生产者与接收者的双向互动通道,不仅让网民进一步获得“一手信息”,也为记者提供了大众视角下的采访思路,从而进行再挖掘和再追踪,完善后续报道,形成“网民提问+记者回答”这一良性循环,成为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互动领域的创新之举。另一方面,从“证”的角度回应网民关切。全媒体时代,网络上也混杂着一些谣言,辟谣的效果如何,归根结底是如何说服网民,取决于“谁在说”以及“用什么方式说”。新华社客户端在2020年推出的“求证”平台,受到广泛欢迎,升级新版后进一步拓展范围,从最初的疫情防控常识核查平台转型为目前的全网热点问题回应平台。网民可进入 “问·证”频道,提出问题。客户端编辑部经过筛选后,从“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这一职责使命出发,协调全社报道资源对大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权威回应;以“一锤定音”之效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为整治网络谣言乱象、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作出贡献。
“问·证”互动平台推动记者网民双向交流。
“全民拍”平台。客户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传播载体,必须适应网络发展,因此搭建从发布新闻信息到参与社会治理、与网民互动的双向平台是大势所趋。新华社客户端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全民拍”平台,打通记者与网民沟通的“最后一公里”,强化新媒体平台与用户的连接,针对社会民生领域的难点、热点,从环境污染到交通违章,从食品安全到不文明行为,网民都可一键上传。在此基础上,“全民拍”平台还将加强舆论监督,通过采写报道、联动曝光等方式,进行深入追踪。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平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即时交互的特点,基于自主可控平台创新产品形态,重构了新闻生产机制,大大地提升了民生问题线索核实和解决办事的效率,是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创新举措。
新华社客户端推出“全民拍”平台。
“现场新闻”“现场云”平台。现场直播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新闻直播在内容、形式、运营、平台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2016年,新华社客户端推出了“现场新闻”平台并运营至今,这一新闻直播样式改变了传统的线下采集、线下生产模式,实现各部门、各环节的有机融合,支持记者、编辑在线处理新闻素材,在自主可控平台上充分整合了新华社各部门及国际、国内分社的生产力,从产品架构、体制机制角度入手,有效释放了新闻生产动能。其中独具特色的“行进式报道”,可以说是主流媒体在媒体深度融合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现场新闻”一经推出,就引发了网民的点赞和好评。2017年,新华社客户端乘势而上,继续打造了“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延续了“现场新闻”线上一体化、全息移动化的生产模式,不断探索跨媒体、跨平台的现场新闻生产模式,并与国内媒体共享成熟的“现场新闻”直播态产品,为不同媒体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县级融媒体平台。依托新华社客户端“现场云”平台的深度赋能,贵州石阡、宁夏青铜峡、福建厦门海沧等百余家服务当地群众、支持当地政府工作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目前已建成。这是通过传播关系的延长,实现通讯社与媒介组织联系基础上的意义延伸,从媒体间的单向传受关系结构,转向连接地方政府生态、组织机构资源等多重传播主体连接。新华社客户端联通地方基层政府建立“省-市-县”三级行政机构下的信息分享架构,从而建立地方性传播节点,以地方媒体矩阵串联客户端与地方报道间双向回流的信息流动结构,在内容、渠道、地方行政资源三重联通下,触达社会信息网络末端的庞大用户群体,继而反向增强自主可控平台在信息网络场域内的信息权重,形成平台与地方间良性循环趋势。随着互联网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持续发生着深刻变化。自2014年上线以来,新华社客户端通过不断迭代升级,以变化应对变化,持续完善平台架构、整合平台业务、创新平台技术。一方面,技术升级服务于新华社各部门、各分社,核心是在舆论主战场提供自主可控的主阵地;另一方面,技术升级服务于优质报道,以内容侧需求为创新要点,致力于为新技术赋能采编工作提供基础环境,为拓宽融合发展道路提供支撑。例如,最新版的新华社客户端集成了全新的数字人SDK(软件开发工具包),为全社记者在客户端中塑造自己的数字分身提供技术支撑,为客户端特色功能“问记者”和现场新闻带来新玩法,提升交互体验。除此之外,新版中还全面优化AR(增强现实)功能SDK,在5G时代手机设备升级的背景下,可以渲染更加精细的3D模型并提供丰富的交互体验,新华社客户端的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感受“太空之家”——中国空间站。
新华社客户端将支持记者在客户端中定制自己的数字形象。
2023年伊始,新华社客户端发布v10.0版,用户阅读体验全面升级。此次升级改版创新性地开设了地方联播、财经联播专区,将新华社客户端地方频道和财经产品进行一体化展示,在创新页面排列逻辑的基础上,兼具审美意识,以“新华蓝”为主色调,更有辨识度。在设计架构方面,专区支持垂类内容打包、定制化分享,运用微榜单、卡片式的展示机制增强内容聚合和推荐效果。丰富的卡片设计,以专门区域向用户定向集中展示,方便分类推荐展示新华社国内地方分社与180余家海外分社的优质报道,用户在信息流环节就可以完成转、评、赞、关注等操作。
面向未来,新华社自主可控平台将致力于建设突破新闻资讯单一维度的局限,将政务服务、工作社交、商务职能、生活百科、娱乐视频等纳入内容生态系统,打造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内容体验。通过对技术的创新与设备的革新,突破单一媒介形态、单一屏幕限制,实现全场景式联动、多智能设备分布的传播交互形态。面向未来,新华社客户端将进一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专家型新闻人才与智能化采编技术有机融合、协同工作,打造新闻自动化生成系统,为更好地抢占新闻“第一落点”创造技术条件。目前,新华社客户端v10.0版已具有原生支持AR交互能力,可支持更精细的模型和更丰富的交互方式,AR内容产品可以形成IP孵化,在元宇宙技术的加持下,虚拟与现实糅合的“新闻”即将成为现实。不远的将来,新华社客户端将支持记者在客户端中定制自己的数字形象,以“数字分身”与用户就新闻话题进行互动。新华社客户端将以技术赋能构建传播新秩序,借助更广泛的用户参与,利用更快捷的信息收集技术,形成更多样的媒介形式,呈现更全面、客观、真实的报道,努力建设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作者齐慧杰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胡国香系该中心新媒体部副主任;唐颢宸、聂毅、王晶晶系该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