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荣誉与心得
很多人好奇,一个人从事一份工作30余年,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呢?一个人一直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呢?记得还是在中学时代,不记得是什么动因,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萌发了这一辈子要当记者编辑的梦想。幸运的是,我这个梦想竟然实现了。更幸运的是,因为这个梦想,我还获得了中国期刊协会颁发的“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荣誉证书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的“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85年7月,我从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毕业。在年级班主任刘正浩老师的关心和动员下,我来到了北京,如愿分配到了新闻出版单位——法律出版社。从此,就开启了心中梦想的新闻出版生涯。从那时到现在,除从事了一年的图书编辑和参加为期一年中央讲师团赴河南支教之外,我始终如一地从事办刊工作。在《法律与生活》杂志社8年,我从一名助理编辑干到了副主编。一方面我加强学习,同时在采编业务上,积极开辟稿源,认真探索采编业务,努力提高采编水平。另一方面,在广告、发行及经营上,大胆开拓新路子。经过大家的努力,编辑部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可以说,在《法律与生活》的8年工作经历,既是我从事办刊工作的起点,也是我积累办刊经验的福地。1995年底,我响应司法部的律师改革召唤,调到了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工作,并荣幸地走上了《中国律师》杂志社负责人的岗位。作为《中国律师》杂志总编辑,因为司法部领导和全国律协领导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带领大家对杂志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深入改革。任职第二年就将小16开48页的《中国律师》杂志,变成了大16开96页的刊物;同时,进行了经营发行的突破性改革。从适应到改革、从改革到发展、从发展到创新,一晃就是11年。在这11年里,《中国律师》的发行量从几千份增长到近6万份,影响力从律师界扩大到了政法界与学术界。2006年10月,我又来到团中央工作,负责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办的《青少年犯罪研究》。这是一本于1982年创刊的学术期刊,当时还属于内部期刊。现在,该刊刊名已改成《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并成为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2010年6月9日,时任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同志代表党组找我谈话。于是,我成了《民主与法制》杂志社第八任总编辑。时光飞逝,直到2021年6月30日,我调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在《民主与法制》杂志社工作了整整11年。无巧不成书,从199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正好也工作了整整11年。两个不同年代的11年,我前后供职《中国律师》与《民主与法制》。对我来说,不论是哪个11年,都奉献给了我最钟爱的新闻出版事业,这段奋斗经历成了人生中最有价值的美好时光。
本文作者参与创办的五本杂志。
我见证了《民主与法制》杂志创刊40周年的喜庆时刻,还经历了《民主与法制》杂志创刊1000期的高光时刻。可以说,从1979年的月刊到1995年的半月刊、再到2012年的旬刊和2016年的周刊,有关杂志出版周期的常见模式都经历了;从当年的黑白版面到今天的全彩版面,有关杂志出版发展的普遍样式都经过了;从最初的手写稿件铅字排版到当下的电脑照排激光打印,有关杂志出版发稿的技术迭代都经手了。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第16期到2021年第17期,从半月刊到旬刊乃至周刊,从黑白刊到全彩刊,从上海的“财经版”试刊到北京的周刊,我经手签字开印的《民主与法制》杂志约有490期。11年来,作为以“看主题、定选题、改标题”为己任的总编辑,我提出了多少值得关注的主题、确定了多少值得铭记的选题、改换了多少值得回忆的标题,尤其是撰写了多少值得留存的“主编絮语”,都已经无法准确统计了。可以说,既办过双月刊,也办过月刊,还办过旬刊,更办过周刊。但是,却从来没有办过创刊号。没想到,机会到来了。经组织安排,2022年3月,我又成了参与创办《法治时代》杂志的执行总编辑。多么有幸啊!我竟然成了一个办了5本刊物的新闻出版人。因为一个梦想,成就了我30余年的工作经历,也成全了我30余载的办刊经验。
从事办刊工作30余年来,无论是当记者还是做编辑,不论是主编还是总编,不管是办刊还是经营,可以说,借墨结缘,播火传薪,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笔触神州各路英雄豪杰。收获诸多,感慨颇多。作为记者,30年来,我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釆写作品已达百余万字。我釆写的从事政法工作的先进人物,如今有的已担负起国家重要部门的领导职务,有的已离开工作第一线,有的依然还在基层勤奋地工作着。我釆写的文章紧扣我国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的脉搏,严格遵守法治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既有与党中央一致的正确导向,又有深入生活实际,反映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们在法治社会进程中的真实心态与真实表象;既有深入恰当的政策分析、法学探讨与理论研究,又有贴近生活,生动而颇具可读性的报告文学和深度报道。为此,多次获得法治好新闻奖及其他新闻奖。尽管是我把一个个或知名或普通的人物推向法治宣传的前台,弘扬着他们严格执法、勇于奉献的精神,但我依然认为,是无数的读者与热心的作者乃至一个个主人公在支持我、帮助我、成就我。
2019年4月,本文作者(左五)带队,《民主与法制》部分编辑记者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华川村采访。
作为编者,从《法律与生活》杂志到《中国律师》杂志,再到《民主与法制》周刊乃至《法治时代》杂志,我策划了无数个不同风格不同内涵的选题,也编发了数不清的稿件。2019年1月15日,在中国期刊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上,作为20位获奖代表之一,我从中宣部领导手中领到了我办刊30余年来最重要最有成就感的奖励证书——“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荣誉证书。2019年11月,我又荣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从事新闻工作30年”荣誉证书。这既是组织对我的认可与褒奖,更是组织对我的鞭策与鼓励。给了我更强大的内在动力。为此,自己一直默默耕耘,煮字烹文,也始终竭尽所能地谋篇布局,更依旧无怨无悔地策划构思。这些荣誉的取得,促使我回望以往30年办刊的经历。回望之间,发现自己在不同时期乃至不同的期刊,各有收获、各有心得。在全国律协工作期间,我不断为律师业改革与发展鼓与呼,深得司法部和全国律协乃至广大律师的好评。为此,我所主编的《中国律师》杂志也因“广大律师所喜爱,社会公众所欢迎”的办刊风格和“想律师之所想,言律师之所言,急律师之所急,忧律师之所忧”的专业特色而荣获“全国法制好期刊”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的全国法制好新闻评选中,我写作的报告文学与深度报道乃至时政评论,多次获得重要奖项。1997年4月,本人还荣获了“全国百佳法制新闻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因为办刊工作贡献突出,还多次获得司法部机关“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值得一提的是,本人曾经发起并设计的“中国律师论坛”。在律师界,自从起意于1999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以“中国未来五十年”为主题的《财富》全球论坛年会、脱胎于2000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的“首届中国律师论坛”,于2001年12月在昆明成功开坛后,“论坛”的潮流便从昆明到上海、从广州到合肥、从天津到太原、从沿海到西部、从北国到南方……如滔滔江水一样、像星星之火一般,一发而不可收。从此, “律师论坛”的模式在中国律师界可谓遍地开花。于是,“中国青年律师论坛”“西部律师发展论坛”“华东律师论坛”“厦门律师论坛”“山东律师论坛”等许多区域性论坛,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前六届中国律师论坛的总策划、总协调,更作为当年的《中国律师》杂志社总编辑,我曾经对中国律师论坛总结了四个定位:一个先进经验交流的地方、一个优秀人才汇聚的地方、一个前沿思想碰撞的地方、一个法律文化展示的地方。事实上确实如此,通过“律师论坛”这种模式和平台,充分展示了中国律师行业的整体形象,有效繁荣了中国律师行业的文化交流,大大促进了律师行业的职业认同,协同推进了中国律师事业的全面发展。
如果要说我对办刊经验和心得最多的地方,自然还是《民主与法制》杂志。众所周知,在我国的法治期刊当中,《民主与法制》杂志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刊物、最老的刊物、最大的刊物。所谓“最早”,是指《民主与法制》创刊于1979年8月,当年还没有其他法制期刊。我国最大的法制媒体《法治日报》创刊于1980年8月,比《民主与法制》晚了1年。我曾经供职的《法律与生活》杂志创刊于1984年,比《民主与法制》晚了5年。所谓“最老”,是指在目前所有法治期刊与法治报刊中,《民主与法制》创刊已经40多年了,再没有比《民主与法制》更老的法治期刊了。所谓“最大”,主要是指《民主与法制》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总而言之,《民主与法制》杂志是我国改革开放与依法治国进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乃至推进者。回顾这些年的办刊经历,可谓心得与体会齐飞、经验与教训同在。因为我既办过学术期刊,也办过新闻期刊,更办过法治周刊。对于办刊的体会和心得,我归纳为八个字——“成全他人、成就自我”。可以说,这八个字,既是我当年从事期刊出版工作的初心,更是我多年来担任期刊出版单位负责人的使命。有鉴于此,近年来,我时常将本人办刊30余年来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然后分享给大家。比如,对于采访写作,我以“一根线、一个点、一句话、一种景、一件事”的“五个一”目标作总结和提升;还比如,对于《民主与法制》杂志办刊思路,我以“一个封面主题、两个现实难题、三个有机结合、四种报道题材、五个内容选题、六个栏目板块”的“一二三四五六”关键词,进行总结和提炼。所以,在给《民主与法制》杂志社驻站记者和通讯员及特约撰稿人授课时,特别强调了民主与法制杂志的投稿方向,提出了“要速度,请找民主与法制网;要高度,请找民主与法制时报;要深度,请找《民主与法制》周刊”的“三度”秘诀。又比如,对于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资源整合,我按照“三点式”思路,即:“一是通过新媒找热点——各领风骚三五天;二是通过网媒选重点——犹抱琵琶半遮面;三是通过纸媒看亮点——东边日出西边雨”,提出了要求和安排。还比如,对于总编辑工作责任,我以“看主题、定选题、改标题”的“三件事”,对大家广而告之。也就是要求我自己做到:看准主题、找对选题、起好标题。另比如,对于编稿选稿要求,我以“内容为王、形式为主、语言为本、结构为表”的“四为”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判断标准。再比如,对于选题策划,我用“怎么来?怎么看?怎么定?”作了分享:一是怎么来:从会议与活动中来、从阅读与交流中来、从文件与规定中来、从工作和任务中来。二是怎么看:从大局、大事、大会、大家、大案、大势中看。三是怎么定:因人而异、因地而宜、因时而生、因事而为、因势而变。更比如,对于最后每期杂志开印之前的核红程序,我以一首打油诗,进行了提示和指导: 开头结尾加标题, 上下左右看版心。照片页码对目录,一字一行一页清。一点心得和经验,一种感觉和体会,既源于一个梦想,也缘于一种经历,更圆于一种荣誉。“成全他人,成就自我”,这八个字,既是我30余年来当记者、做编者的心得和经验,更是我30余年来煮字烹文、借墨结缘的感觉和体会。在我看来,记者与编辑,能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汇成文字,用自己生花的妙笔来让值得关注的人与事进入人们的视野,让发人深思、启人智慧的声音与思想不被埋没,确实是一项能够成就他人的工作。作为总编辑,又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统观全局,带着敏锐的观察力,去时刻关注外部环境、大势和政策,带领整个记者和编辑团队去做好解惑和传播的工作。同时,在展现出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让我们收获巨大的成就感,感受到职业的无穷乐趣。这种感觉,原来如此美好、如此幸福;这种经历,原来如此荣幸、如此快乐。【作者刘桂明系高级编辑,历任法律出版社《法律与生活》杂志社编辑、常务副主编(副处级),《中国律师》杂志社总编辑、团中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副局级)、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杂志总编辑(正局级),现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时代》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执行总编辑)、法宣在线总编辑,桂客学院院长,曾出版《法治天下》《律师中国》《正义不会缺席》《谁是律师的朋友》《因为律师》等专著与《中国刑事辩护学》(副主编)、司法部高等法律职业教育教材《法律论辩学》(副主编)等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