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践行 “四力” ,深度呈现新春中国——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一线调研”栏目剖析

人民日报要闻六版 新闻战线 2024-03-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新闻战线

摘要

深度报道对新闻工作者扎根一线、深入群众的要求,与新春走基层提升“四力”的目的不谋而合。人民日报总编室以“一线调研”栏目为依托,策划深挖“一地一事”的调研型通讯,将“新春”的喜庆、“走基层”的扎实、“调研”的思考有机融为一体。


践行 “四力” ,深度呈现新春中国
——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一线调研”栏目剖析
人民日报要闻六版编辑组
2023年是新闻界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的第十三个年头。10余年来,人民日报要闻六版编辑组深耕“新春走基层”栏目,精心策划制作主题专版,用心记录广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身影,用情呈现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用力推出一批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2023年,要闻六版制作推出5期整版特别报道,覆盖城乡各类群体,以群众语言、百姓视角反映基层民生话题、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新春走基层”栏目稿件大多短小精悍,以千字左右的特写为主,要闻六版以往制作的专版,也多是集纳式的主题拼盘。今年,在延续这种风格的同时,编辑组做了新的探索。1月13日“新春走基层·一线调研”刊发的《山西晋中市灵石县老旧小区改造——给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以深度报道的形式,细腻讲述奥成公寓进行小区改造的故事,生动刻画勤劳质朴、乐于奉献的小区居民形象;在呈现小区新面貌和群众获得感的同时,审视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的难点、痛点与堵点,点赞地方党委和政府做好民生服务保障的暖心举措。报道刊发后受到广泛转载和热议,山西日报“每周一评”栏目针对该报道刊发评论文章《给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进一步探讨老旧小区改造在推进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作用。

2023年1月13日,人民日报要闻六版推出“新春走基层”一线调研特别报道《山西晋中市灵石县老旧小区改造——给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信息碎片化传播、浅阅读盛行的当下,高质量的独家深度报道常被认为是一种“投入多、产出少”的“稀缺品”;但因其在挖掘新闻真实、打造媒体权威等方面的作用,也被视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必需品”。这篇“一线调研”以4000字的主稿,配以800字评论,构成一组采访扎实、内容翔实、立意深刻的深度报道。为什么要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做深度报道?如何做到“高出一筹”?还需要克服哪些难题?本文以这期“新春走基层·一线调研”为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深度报道是丰富报道形式的有益尝试
深度报道是灵活采用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新闻进行报道的形式。它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基本的新闻事实,而是进一步深化新闻要素,力争做到兼具对新闻事实内部的深入剖析与对新闻事实背景的宏观展示,从而在总体上把握社会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深入性。可以说,深度报道厚重、复杂的内涵,符合党报对严肃报道的品质追求;对新闻工作者扎根一线、深入群众的要求,又与新春走基层践行“四力”要求不谋而合。
有利于党报改进宣传报道、履行职责使命
深度报道站位有高度,符合党报性质定位。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对选题分量有较高要求。深度报道关注的主题通常比较重大,紧跟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这有利于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深度报道内容有锐度,提供独家观察视角。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上优势不再;但传统媒体可以通过挖掘“第二落点”,延伸报道内容。而深度报道的优势正在于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阐释明天的意义”。
深度报道表达有温度,满足读者审美需求。消息和特写一般着重展示事件的横断面,不一定提供完整情节;而深度报道要向读者展示事件的纵断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事件的细节、人物的个性,都在记者的抽丝剥茧中立体呈现。
有利于推动新闻工作者行走一线践行“四力”
增强脚力、眼力,提升挖掘优质选题、找准独家视角的能力。用脚步丈量一线,才能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有更深切的感受;把视角对准群众,才能对百姓的所思所想有更深厚的理解。编辑记者要在生活的“日常”中找到“不寻常”,才能在“浅阅读”时代保有一份致力于做“深内容”的定力和本领。
增强脑力、笔力,提升分析思考问题、讲好基层故事的能力。深度报道不只是记录新闻事实,更要融入记录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这也需要记录者具备条分缕析、表达自我的能力。编辑记者只有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用心揣摩表达方式,才能通过新闻作品真正做好时代的记录者,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高举旗帜、凝心聚力。
有利于促进新春走基层落细落实、出新出彩
对记者来说,深度报道为衡量新春走基层效果提供了依据。新春走基层要求记者俯下身沉下心,转作风改文风,这与深度报道的采写要求本质是一致的。一篇好的深度报道,恰恰说明了记者在基层“走”得很扎实。
对编辑来说,深度报道为策划“新春走基层”栏目拓展了空间。特写报道篇幅小,主要考验编辑的绣花功夫。而在深度报道的生产过程中,编辑能更深入地参与和把控选题策划、稿件撰写、包装设计等环节,实现与记者的同频共振。


深度报道需“策采编发”全链条协同发力
2022年以来,人民日报总编室以“一线调研”栏目为依托,倾力打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兼具故事性与思想性的深度报道,进一步深化版面创新,提升报道质量。而《给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一次新春走基层与一线调研的有机结合,将“新春”的喜庆、“走基层”的扎实、“调研”的思考有机融为一体。
选题策划:用细小切口反映重要议题
“住有所居”事关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群众住房问题。2022年,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尽可能改善人居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一节专门涉及“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并且提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春之际,“过新年、住新房”成为不少群众的真切期盼,在此时刻关注老旧小区改造,应势应时应景。
前期,编辑组搜集了部分地方案例,如黑龙江提出在改造项目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重庆将改造提升同保护乡愁文化统一起来等。根据记者前期调研,编辑组统筹考虑,最终选择了山西晋中市灵石县。受地势影响,这里的小区规模小,“一区一策”,而奥成公寓又以热心居民成立业委会、群众深度参与改造项目为特色,容易挖掘出感人故事。
编辑打磨:从三个维度提升稿件质量
编辑组对记者来稿反复打磨,从三个维度对稿件进行了改造升级。
宏观上,调整谋篇布局,从“平行结构”升级为“递进结构”。原稿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水电管线等基础设施的改造;第二部分是门禁、电梯等配套设施的安装;第三部分是管理服务方面的完善。每个部分都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用力平均,读起来有小故事但无大波澜。编辑组带着问题意识,以“现在什么样”“改造怎么办”“后续如何管”三个设问为线索,调整采访素材:第一部分是现状介绍,通过前后对比反映改造效果;第二部分是改造过程,重新整理改造中的故事,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第三部分除了管理服务提升,还涉及未来规划。这样就把稿件从“拼盘型”升级为“递进型”,整体性更强,逻辑更顺畅。
中观上,架构叙事思路,从“单线叙事”升级为“复调叙事”。原稿主要记录了在小区蹲点时的所见所闻,以居民克服困难、参与改造的主动作为为主线;对当地有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虽有采访,但着墨很少。编辑组重新架构,在保留小区居民这条“明线”的基础上,补充了相关政策和部门的信息。从晋中市住建局制定分期分类改造原则,到灵石县住建局为各小区“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再到当地有关部门通过引入物业公司等措施提升服务水平,形成一条当地政府推进小区改造的“暗线”。居民行动离不开政府支持,政府措施离不开居民配合。明暗交织,互为依存,让叙事更加饱满。
微观上,优化故事表达,从“细节铺满”升级为“撮要删繁”。原稿有6700字,而见报稿为4000字。这既是出于对版面空间的考虑,也是因为原稿细节铺排较满,节奏有些拖沓。比如,在加装电梯这个故事里,原稿出场人物众多,经过调整,删掉了项目负责人鼓励小区居民方惠良、方惠良找老伴要钱等细节,保留小区居民方惠良、李香娥等人协调矛盾、考察电梯公司等主线。这样,插叙、倒叙等写作手法效果更加灵活,重点内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包装设计:用版面元素延伸报道内涵
编辑组希望通过包装设计,实现三个目的:让行文思路一目了然,让主题立意有所升华,让春节氛围更加浓郁。
精心制作小标题,提纲挈领。小标题分虚、实两个层次:每部分先抛出“现在什么样”“改造怎么办”“后续如何管”三个问句,直截了当;再用三四句话介绍各部分主要内容,既回答了问题,也预告了正文。
精准配发评论,呼应主稿。编辑组约请住建部跑口记者结合主稿内容撰写评论文章。文章从全局出发,分析当前老旧小区改造的意义、进展、遇到的问题和应对举措。主稿是从一域观全局,评论是从全局看一域,二者形成配合,深化立意。
精美设计版式,浓墨重彩。编辑组约请美编以“绘图+照片”的形式装饰版面,以一条蜿蜒道路为主视觉符号,再配合楼房、花草等元素,既呼应了稿件中提到的改造项目,又暗含了记者践行“四力”“走基层”“在路上”的内涵。版面采用的三张照片,有奥成公寓改造时的,也有全国其他地区开展老旧小区改造的;配发的数据图表,也是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情况和“十四五”规划相关内容。这些设计提供了更多信息量,表达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策划理念。另外,美编把原设计中的蓝绿等冷色调图案调整为橙黄等暖色调,并加了灯笼、中国结等元素,让版面显得喜气洋洋、暖意浓浓,新春气息扑面而来。


深度报道让新春走基层走得更深更远
一直以来,要闻六版编辑组在“新春走基层”栏目策划中求新求变,既推出过集纳多个小特写的主题专版,也策划过融合多个地区、多个采访对象的综合特稿。但深挖“一地一事”的调研型通讯,还是第一次。深度报道能否满足新春走基层活动的要求?未来应怎样推动深度报道更好融入新春走基层相关栏目?以下简要探讨三个问题:
如何平衡深度报道与“短实新”文风的要求
新春走基层要倡导“短实新”的报道文风。“实”既指内容真实,也指语言平实,要基于采访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报道,多用群众语言,用事实说话。“新”既要内容新,展示报道对象的最新变化,呈现新春的喜庆氛围;又要表达新,语言上避免陈词滥调,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为读者提供新鲜的审美体验。

2023年1月31日,人民日报要闻六版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向着新目标 奋楫再出发》。

相对而言,深度报道更容易做到“实”和“新”。如何让“长篇幅”给读者以“短”的感受,需要编辑记者多下功夫。要通过多种手段,方便阅读,实现一目了然、节奏明快的效果。比如,发挥小标题的提要作用,突出重点、区隔段落;利用可视化元素充实文字区,增强视觉效果;多用短句、短段,让行文简洁有力、直抵人心;通过增减细节,使情节详略得当,构成清新活泼的叙事节奏等,不一而足。
如何提升深度报道的采编互动效率
深度报道体量大,采写成本高,一旦调整,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修改难度大。尤其对新春走基层报道来说,记者事多人忙,内容具有一定时效性,编辑加强与记者的深度互动至关重要。
在前期策划环节,编辑要做好案头工作,除了自己广泛收集资料外,还要约请记者提前走访摸排,最终筛选出最有特色和可操作性的选题。在采访环节,编辑要与记者保持密切沟通,准确传递策划意图,确保采写不跑偏、不走样。
编辑应对选题的把控有前瞻性。一方面要准确提示采访角度,帮助记者收集各类素材;另一方面要预判采访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提醒记者规避风险,提前扫清采写障碍。
从长远来看,编辑还应将增强“四力”落在日常新闻实践中,走出办公室,多到基层锻炼学习,亲身参与调研采访;了解一线最新情况,纠正主观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
如何做好深度报道的融合传播
媒体融合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速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这是党报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前,要闻六版编辑组在融合传播方面进行过一些尝试。比如,2022年,“一线调研”栏目《记者追踪安徽运煤专列探路电力保供——一列电煤的“旅程”》见报后,新媒体部门按照文中运煤专列的时间线,梳理“旅程”中的主要环节,制作漫画长图,剪辑短视频,取得良好的二次传播效果;2019年新春走基层期间,在《春节长假后,工作第一天——新年新作为,我们加油干!》专版见报的同时,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采访人物的短视频报道,用影像记录采访对象的奋斗身影,和见报稿形成相得益彰的跨媒介配合。
这两个案例提供了长篇文字报道转化为新媒体产品的两条路径:一是以事件发展脉络为线索,提炼主要情节;二是以人物为焦点,讲述故事。如果事件正在进行中,记者则比较容易获取相关影像素材;但对大多数深度报道来说,回溯性内容很多,不一定有合适的影像可用。这就需要在制作新媒体产品时,分析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如用绘图代替实际影像,以人物口述描述当时情形等。编辑记者不能把融合传播当作文字报道的附属或补充,需要做好精准策划,提前规划好素材内容和形式。在未来新春走基层的实践中,要闻六版编辑组将在这一领域持续探索发力、不断出新出彩。
(执笔人宋宇、董建勤、张彦春分别系人民日报要闻六版编辑、主编、副主编)
责任编辑:喻  瑾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3月(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