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延安苹果红了”系列融媒体报道创作谈

人民日报经社部 新闻战线 2024-03-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新闻战线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并重点考察了苹果产业。2022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专栏,展现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岗位、扎根基层一线、积极履职尽责的奋斗足迹和生动事迹。开篇为头版通讯《延安苹果红了》,同日,新农村周刊推出整版报道《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为配合专栏报道,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同步策划、制作系列融媒体产品,反映习近平总书记爱农为农、重农强农、兴农惠农的深厚情怀,深入探寻延安苹果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密码。本期“本刊特稿”推出“延安苹果红了”系列融媒体报道创作谈,约请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记者编辑,讲述采访创作体会,梳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逻辑,展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为主流媒体做好“三农”报道提供借鉴。

从小苹果里看到大世界

 王  浩
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对党报记者来说,如何把微镜头里的民之所盼和大广角里的中国之治相融合,让党心与民心同频共振、紧紧相贴,是我们孜孜不怠的探索。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陕西省延安市,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2022年10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一个乡村藏着一个中国,红苹果里生长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密码。2022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通讯《延安苹果红了》,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大型主题报道的开篇。

2022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通讯《延安苹果红了》。

文章紧扣“苹果红了”这一意象,围绕总书记关心的问题,从“丰收账”“增值账”“振兴账”出发,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回望延安苹果的成长历程,梳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经济逻辑,展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用一个个典型故事连缀成新时代乡村面貌。文章刊发后,各地的果农、农技员、基层干部、专家、热心读者通过各种方式留言热议,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延安苹果红了》的采写过程,让我们深刻感悟到,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是具体的,准确把握中央精神,悟透党心,写出民意,才能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接天线、接地气,让报道兼具思想性和故事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闻书写的“根目录”“文本库”。新闻报道如何让受众不仅喜欢读,还能有启发?在《延安苹果红了》的采写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是不断延伸“思想性”这条纵轴,充分体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政策在田间地头的落地过程;不断拉长“故事性”这条横轴,展示干部群众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此交织出今日乡土中国,新思想指引新实践,不断催生时代巨变的主题。
吃透精神,上接天线,增强思想性。从稿件的立项、研讨、采访到写作修改,写作组始终坚持以学为先。一方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产业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反复地学习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种植技术、滴灌技术、市场销售等几个重点话题跃然而出,并以此为纲,对照重要讲话“文本库”系统梳理形成思维导图。另一方面,系统学习人民日报关于延安苹果的相关报道,按照时间线整理延安苹果的发展历程和关键节点。前期的丰富学习,为后期采写夯实了基础。
深挖故事,下接地气,提升可读性。打动人心的报道,才能真正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如何把延安苹果这一主题生动鲜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这篇报道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索。第一,故事化,把宏观的产业发展细化为微观的人物故事。比如,在体现矮化种植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报道选取了阿寺村第一批采用新技术的果农李永怀的故事,着重刻画了他从“不忍心砍老树”到“下决心栽新苗”的心路历程,揭示新技术推广的不易。第二,细节化,用丰富可感的细节加深读者印象。比如,在展示有机种植上,报道摒弃专业词语,用现场看到的“油菜、黄豆秆还田当绿肥”“树上挂着粘虫板”等细节,让读者清晰感知苹果种植之“绿”。  


走一线、践“四力”,在田间地头找感觉
好的新闻报道生发于广袤田野。记者只有身处新闻现场,沉浸式感知,才能捧出鲜美的新闻果实。采访组深入一线、扎实蹲点,不断锤炼脚力、锻炼眼力、磨炼脑力、淬炼笔力,把田间地头的景象沉淀在字里行间。
锤炼脚力,脚底板下出新闻。2022年11月中旬,人民日报采访组分别从北京和西安出发,在延安会合后深入安塞区、宝塔区和洛川县开展调研。采访组采取实地采访、深入访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采访了20多名果农、农技员和基层干部,挖掘了大量“沉睡”的新闻故事。比如,宝塔区临镇镇庙塬村果农李延军在座谈会现场比较拘束,记者提出到他家果园转转,没想到面对熟悉的场景,李延军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他采取绿色种植技术破解果子销售难的曲折故事。
锻炼眼力,睁大眼睛找典型。全景式观看,能够采撷更多现场信息,为文章增光添彩。如何体现延安苹果加工水平?记者走进车间,顺着生产线仔细观察一道道工序。“智能光电分选机里,闪光灯闪烁”“一个果子,留下数十张‘X光片’”“苹果按等级精准分流到16条通道”……一个个现场观察到的细节,把生产线具象化。
磨炼脑力,踮起脚尖看问题。大量的文字素材、丰富的现场细节,如何总结提炼?只有保持第三方视角,跳出苹果看苹果,才能避免陷入“信息流沙”。在采访行进中,采访组一直在思考,苹果给延安人民带来了什么。从大伙儿一句句真挚朴实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苹果不仅带来增收,更带来美好的生活,这恰恰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报道第三部分将苹果产业放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展示苹果为延安群众带来的从外到内的变化。
淬炼笔力,创新文本优表达。农村报道有其独特的“气口”。设问与反问、直叙与插叙、详写与略写,采访组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在行云流水中激荡波澜,以期用文字拽着读者思绪往前走。“家门口能挣着钱,和美乡村,宜居宜业,谁又愿意漂外头呢?”用反问句来印证苹果给小山村带来的大变化。“前些年,树越长越高,可果越结越小,为啥?品种老化、品质退化。”充满矛盾的设问为故事推进增添曲折。


沾泥土、带露珠,用农民的话讲农民的事
文字的力量在于真情,“三农”报道亦是如此。在采写本篇报道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新闻语言不是文件话,更不是文艺腔,只有那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大白话、真心话才能有生命力和传播力。
用情用力,走进农民内心。共鸣才能共情,只有走进采访对象的心,才能挖掘出真情实感,写出打动人的报道。与农民最好的共鸣方式之一就是算农家账。账本不仅仅关乎农民切身利益,更能走进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报道采访以算账的方式推进,算成本、算损耗、算收益,采访现场大家伙常常越算劲头越足,碰撞出不少精彩语言。宝塔区临镇镇庙塬村村民刘金龙把和网民沟通描述成“抬起头和市场对话哩”,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把发展乡村旅游形容成“卖风景、卖体验”。
虚心诚心,多向农民学习。做农业报道,田野是最大的课堂,农民是最好的老师。鲜活的语言、朴素的道理都在农民口中。写作组把采访的过程当做向农民学习的过程。农民精妙的比喻、浓郁的陕北方言为文章增色不少。老果树和新树苗的组合,果农称之为“老中青”搭配。什么是矮化密植技术,老农解释起来简单明了,“控根系、束树冠,让营养集中到果子里”。如何展示自动选果线的先进,基层生产人员解释“过去拿圈套、靠眼看,如今大数据自动识别”。
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但同时不少新闻报道穿越历史风雨,成为记录时代的经典文献。在此次采访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新闻作品要抗住时间氧化,必须扎根泥土、书写人民、见证时代。作为党报记者,只有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着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递人民群众心底的声音,才能为新闻作品注入直击人心的力量。
(作者系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记者)
责任编辑:郭凤敏

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

高云才  朱  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外出考察的第一站就是延安,并重点考察了苹果产业。2022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大型主题报道专栏,开篇刊发通讯《延安苹果红了》,同日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推出整版报道《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前后呼应,聚合发力,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门户网站、商业网站头条置顶,形成强大声势,引发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客观真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
打硬战、打难战、打攻坚战。《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这篇深度报道,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体现了党报的政治站位、新闻敏感,展现了政策把握、专业积累,呈现了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


小切口展示大主题,政治站位决定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习近平总书记牵挂延安苹果产业,牵挂老区人民,牵挂乡村振兴,牵挂农业农村现代化,牵挂建设农业强国。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站位上,《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找到了采写定位。

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推出整版报道《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

紧紧扣住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紧紧扣住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质量和成色。
紧紧扣住产业振兴这个乡村振兴的关键,紧紧扣住延安苹果这个落点。“一定要坚定地把苹果产业抓下去。”这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站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抚今追昔,就会发现,这是一颗饱含初心的奋斗果,一颗红红火火的幸福果,一颗大有可为的振兴果,一颗活力十足的开放果。
延安苹果揭示了一个永不褪色的方法论,那就是:“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紧紧扣住延安苹果里蕴含的延安精神和人民情怀。小小一颗延安苹果,总书记为什么念兹在兹?因为总书记心中揣着为人民谋幸福的滚烫情怀。这颗苹果,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象征。小小一颗延安苹果,总书记为什么常常挂怀?因为它靠延安精神滋养,又赓续红色血脉。这颗苹果,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象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
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共产党是为人民办事的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视为奋斗目标。延安红苹果蕴含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牵着为人民办事的初心,映着新时代十年的奋斗,连着天下一家的情怀,生长着乡村振兴的未来。这样的高站位和大视野,提升了新闻价值,扩大了传播效能。


小故事反映大时代,伟大奋斗彰显伟大变革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用故事说话,努力挖掘、创新呈现,揭示故事背后的时代景深和底层逻辑。
用鲜活故事展现农业现代化的深刻规律。报道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来展示“一颗饱含初心的奋斗果”“一颗广连市场的致富果”“一颗大有前途的振兴果”,三“果”的提炼概括背后,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带一路”开放愿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准确的政策把握能力,扎实的素材积累,翔实的一手数据,交织出这篇文章的精准度。“11月4日清晨5点,伴随着响亮的汽笛声,X9003次中欧班列缓缓驶出陕西西安国际港站。来自延安市的5.3万斤苹果和浓缩果汁搭乘这列班车,驶向几千公里之外的哈萨克斯坦。”“1940年,陕甘宁边区延安自然科学院引入苹果苗木,光华农场积极试种。1947年,洛川县阿寺村青年农民李新安,用毛驴从河南灵宝县驮回200棵苹果树苗。”两个故事,跨越70余年,一个是最有热度的新闻事件,一个是体现初心的历史故事,扎实平实,有理有据,写出了延安苹果隽永厚重的味道。“目前,延安有苹果出口企业27家,将苹果卖到了欧洲、东南亚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延安就出口苹果1326吨、货值达1292万元。”精确翔实的数据,全方位多角度诠释苹果产业发展,让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用层层追问展示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对于深度报道来说,问题导向既是拓展深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传播效能的着力点。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着如何种、如何卖、如何推进产业化等共性问题,“延安苹果”报道从这些“根目录”问题出发,层层递进,抽丝剥茧。
“一颗饱含初心的奋斗果”,瞄准的就是“如何在好土地上种出好苹果”问题,在其中设置了“延安发展苹果种植业天时地利人和体现于何处”“产业发展如何抵御自然风险”“苹果越种越多,产出逐年减少难题如何破解”等子问题,直面读者疑问,全面观察、详细分析、理性表述,以清晰逻辑提升结构张力,以巧妙承转提升结构引力,报道深度随之延展。
用清新语言唤起读者网民共情共鸣。有品质、有格调、有筋骨的新闻报道,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故事讲得好、文字够清新,能够引发读者共情。《延安苹果红了》和《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两篇报道生动鲜活地讲好“延安苹果”的故事,让苹果产业发展可知可感、实实在在。
同果不同价,丰收难增收是很多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文章中“致富果”部分,记者带着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关切和思考,精心选取一位合作社带头人从自己种果遭遇售卖难,到和乡亲组织合作社抱团取暖闯市场,再到建果库错峰销售带富乡邻这一具有很强代表性的故事,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大实话明晰深道理,用个体成长的时间线体现产业发展的纵深感,用典型反映全貌,用可知可感的变化反映成就,实现了“滴水之中见太阳”。
穆青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刻透出鲜味来。”“鲜”靠什么?就要靠“活”。原汁原味的“农家话”最鲜活、最有感染力,记者捕捉农民朴实活泼的语言,采撷新鲜生动的细节,在“乡土味”上下功夫,用农民的话写“三农”报道。
“要想富,先栽树,苹果树,摇钱树”“一个苹果卖到20元,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红个蛋蛋’美得很,找不到销路愁得很”,沾泥土、带露珠的语言乡韵悠悠、意味深长,让读者仿佛跟着记者的脚步一道深入延安的山峁沟梁,近距离感知苹果产业的红红火火,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得到有效增加。


小人物彰显大情怀,人民立场映照执政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讲政治,把握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增强报道影响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同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统一起来,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专业性,把报道产生的影响力,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从2012年到2021年,延安苹果产值增长到14.3亿元,10年间,延安农民人均收入从5250元增加到9688元。这里,凝聚着党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和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型升级。“宜川县壶口镇椿曲村果农杨正民家的院子里,停着新买的三轮车。去果园浇水、施肥、拉枝,老杨就爱开这车。”这里,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
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马锋旺说,报道以朴素的语言、准确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和众多人物的采访,全面展现了延安苹果产业的全貌和发展的艰辛历程。让陕北苹果持续成为最好最合适的产业,农业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我们要用科技创新赋能苹果全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苹果产业绿色优质高效生产,助力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红旗说,《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报道了延安苹果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红果果”“金果果”,这对山东果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陕西特别是延安的交流合作,共同把民族果业做得更大更强。
反映基层实践、群众心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反映基层实践、群众心声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一起来,使新闻宣传汇聚人心、温润人心,进而团结人民、引导人民,把报道产生的影响力,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冲天干劲。
延链、壮链、补链、强链,事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建设农业强国的实践,就在延安果业的农家冷气库中,就在延安果业联农带农的组织方式中,就在延安果业产业精深加工的能力提升中。报道中提到:“新的组织方式,增强了闯市场的底气”“20种联农带农模式,102个利益联结体,牵起1.3万余户果农,带动10.5万亩生产基地”。
重庆市大渡口区委书记余长明表示,这篇报道充分贯彻了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在推动农民增收、打造农业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样本。我们要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做好“三农”工作的主要路径和正确方向,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表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航程中,深化改革是动力之源,加快发展是破浪之帆,和谐稳定是行舟之舵。
扎根泥土,凸显“三农”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报道扎根泥土,凸显深厚的“三农”情怀。
延安苹果种植并非一帆风顺,怕冻、怕冰雹、怕低产、怕低效。报道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报道中说:“春季‘护花’,夏季‘护果’,走进洛川县金盆村村民周延鹏的果园,整齐划一的防雹网,远远望去,像给果园穿上‘防弹衣’。”“走进南沟村果园,一条条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连接着一棵棵果树。”这一切,都印证着延安苹果种植业的高质高效。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人民铁道报总编辑毕峰表示,报道写得好,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有情感。
中国农村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雷刘功表示,延安苹果的报道寓意深刻,这个“红”,既展现党中央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又反映革命老区农民脱贫后的“红火”生活。这篇报道传递出党中央一以贯之的重农思想,发出了新时代新征程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更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执政宗旨,正是“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的深层逻辑。
(作者高云才系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主编,朱隽系该报新农村周刊编辑室主编)
责任编辑:郭凤敏

创新融媒产品  放大一体效能

冯   华‍‍‍‍‍‍‍‍‍‍‍‍‍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新时代要当好新农民……”这一句延安果农吼出来的信天游,是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推出的新媒体产品《小经带你当一天延安果农》的结尾彩蛋。滑动屏幕,用户可以跟随一辆载满苹果的运输车,穿行在陕北的山峁沟梁中,一路体验延安苹果的全产业链条,感受延安苹果的魅力。这件融媒体产品一经推出,就在社交媒体掀起了刷屏热潮。网友们纷纷点赞留言,“一嗓子信天游就到了陕北了”“咱延安苹果好吃,甜”“这个旅程好有创意”……
为了配合“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专栏开篇报道《延安苹果红了》,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同步策划、同步制作、同步传播融媒体产品,先后推出多语种九图海报《一起品品这颗延安红苹果的味道》、SVG产品《小经带你当一天延安果农》、动漫产品《带你当一天延安果农》,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微信微博、快手抖音人民号、人民日报系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等多渠道发布,累计曝光量接近1000万。延安苹果红“出圈”、红“出海”,助力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延安苹果红了》宣传海报。

打好融媒体传播组合拳,“延安苹果”红起来
2022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专栏,集中反映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务实举措和实际行动,展现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岗位、扎根基层一线、积极履职尽责的奋斗足迹和生动事迹。开篇为头版通讯《延安苹果红了》,同日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推出整版报道《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深入探究延安苹果产业发展的秘诀,讲好延安苹果故事,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
小小一颗红苹果,既是饱含初心的奋斗果,也是广连市场的致富果,还是大有前途的振兴果。这样的一颗延安苹果,从红苹果变成“金果果”,可以说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绝佳载体。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工作,在“延安苹果”报道启动时,就将同系列融媒体产品纳入整体报道方案中,同步谋划、同步推进,打出了一套融媒体传播组合拳。
根据“延安苹果”所蕴含的独特意象,经济社会部策划推出了多组形式各异、利于传播的融媒体产品。既有生动展示“延安苹果”形象的九图海报《一起品品这颗延安红苹果的味道》,也有深度解析文章《今天,一颗苹果闪亮登上人民日报!》,还有创新展示延安苹果产业链条的SVG产品《小经带你当一天延安果农》以及30秒短视频动画版本,并在微博设置了“出发!#带你当一天延安果农#”“#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等话题,引发网民热议。而当“延安苹果”刷屏之后,又适时推出《登上人民日报的这颗苹果,为啥引发热议》,将“延安苹果”红了的话题继续发酵,形成持续传播声势,进一步扩大党报影响力。
这一系列融媒体产品,充分考虑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深度挖掘“延安苹果”与受众的情感连接,将新闻内核、创意表达、视觉张力与情感共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传播风格。以微博九图新闻海报为例,主创团队精选“延安苹果”丰收的新闻图片,精心撰写反映主题的海报金句,如“延安苹果,红在汗水浇灌的苹果园”“延安苹果,红在不断延长的产业链”“延安苹果,红在联通中外的‘一带一路’”“延安苹果,红在逐梦九霄的浩瀚苍穹”,这些凝练、精准的文案辅以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图片,短时间内让受众感知到“延安苹果”的独特性,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运用新技术创新产品形态,“延安苹果”动起来
融媒体的“融”也体现在技术的创新与融合上。“延安苹果”系列融媒体产品运用新技术创新产品形态,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让“延安苹果”动起来。《小经带你当一天延安果农》的创作推广过程,可谓是深度融合引爆生产力、传播力的生动写照。

《小经带你当一天延安果农》新媒体产品。

主创团队在策划《小经带你当一天延安果农》产品时,核心是展现出延安苹果的完整产业链条,将记者采访、了解到的各个产业环节一一呈现。最初设计是以旅游路线图的形式,通过“我”(经社君的拟人化形象小经)和果农的一问一答,向读者介绍这条产业链,从而全方位呈现“延安苹果”所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和乡村振兴新貌。
经过梳理,记者提炼出产业链的几大关键环节:第一站从产业链上游种植环节逛起,在果园里,看一棵棵苹果树从发芽到结果,经历了哪些故事?第二站逛完了果园,“旅游快线”驶入苹果车间,看一看这些红苹果怎样走进千家万户?第三站则是跟着小苹果走进大市场,一起赶赶集,到产业下游的流通、销售环节看一看。最后一站再逛几个景点,苹果园也是风景线,一二三产业融合让乡亲们的日子更美丽。
为了更好呈现创意策划,设计团队创新使用车辆作为视觉引导,通过场景化的视差滑动效果形象展现苹果产业链,并结合防误触的动态语音播放技术和关键帧动画技术生动传达果农声音。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受众看到的产品具备了可看、可听、可感、可玩的特点。手指滑动屏幕,即可带动满载苹果的小卡车移动,一路领略不同场景的产业环节。产品中还插入了真实的陕北果农、技术员、物流工人等配音,点击即可收听,带给受众更多互动性和沉浸感,增强了产品的吸引力。 
可以说,《小经带你当一天延安果农》将传统媒体长期积累的内容生产优势与新媒体技术优势深度融合,通过内容、形式、技术的创新,更加契合受众喜好,更容易“引爆”传播。据统计,人民网微博“出发!#带你当一天延安果农#”当天阅读量即达59.3万,微博#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阅读量达46.5万。抖音快手播放量39.9万,转评赞6080次。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报道《带你当一天延安果农》阅读量6.7万,网友对这一创新产品纷纷转赞热评。


统筹好线上线下内宣外宣,“延安苹果”火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深刻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经济社会领域报道呈现多维格局,内宣外宣联动有利于全方位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延安苹果”独具的传播特点,更容易引发海内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因此,“延安苹果”的融媒体产品在策划之初,就计划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传播账号进行全方位推送。
在生产制作环节,经济社会部与人民网策划联动中心、全媒体制作部、外文频道等形成合力,同步制作了九图海报的英文版、阿文版、德文版、俄文版、韩文版、葡文版、日文版、西文版、法文版共计9种外文版本。这些产品除了发表在人民网的外文频道,还同步推送至人民日报系的多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如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海外网、环球网的脸书、推特等账号,“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等。这些构图精美、信息量丰富、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海报一经推出,就受到海内外受众的广泛欢迎。来自美国、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国外网民纷纷留言:“中国太棒了!”“很好!太好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迈上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勇毅前行,积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力争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为人民日报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贡献重要力量。
(作者系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经济社会专刊编辑室主编、“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众号运营牵头人)
责任编辑:郭凤敏
本系列融媒体报道创作谈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3月(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