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四个视角”探寻经济新趋势、新亮点、新动力

李佳鹏 张莫 新闻战线 2024-03-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新闻战线

摘要

经济参考报挖掘“非标数据” 捕捉经济新趋势,讲好“新职业”故事透视产业变革新动向,剖析“新形态”探寻发展新“势力”,聚焦“小单位”揭示 “大创新”新亮点,以既权威专业又接地气的报道展现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有理有据地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从“四个视角”

探寻经济新趋势、新亮点、新动力

李佳鹏  张  莫
“稳预期、强信心”是做好当前及今后舆论引导工作的关键。如何将经济报道做出特色和影响力,打造既权威专业又接地气的经济报道“声量场”,是主流媒体特别是经济类媒体面临的挑战。
只有守正创新、多维度打开报道触角,用创意策划、独到视角抽丝剥茧,深度挖掘经济、产业、行业中的新趋势、新亮点与新动力,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为此,经济参考报接连策划推出了“‘陌生指数’里的经济脉动”“新萌芽职业折射产业跃迁”“‘新经济形态’中的变革力量”“一个产能单位里的科创力”等视角独特的系列报道,以独辟蹊径的创意和扎实生动的采写展现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活力和亮点。
这些报道有理有据地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舆论动力,有效服务了党和国家经济工作大局,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获得广泛好评。


挖掘“非标数据”,捕捉经济新趋势
“用云量”“税电指数”“人才稀缺指数”“挖掘机指数”“工程项目中标量”“线下商圈消费热度指数”“创业企业经营活力指数”……相较于GDP、CPI、PPI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济指标概念,这些相对“陌生”的细分经济指数同样具有预判性、先导性,能够揭示新兴经济业态的发展趋势,反映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新特点、新趋势。
为此,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参考报策划推出了 “‘陌生指数’里的经济脉动”系列融媒体报道,包括《“用云量”激增下的数字经济热度》《“人才紧缺指数”背后的产业跃迁》《“税电指数”背后的地方经济新势能》等报道,通过深度透视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感受微观经济脉搏,以新颖的方式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为市场注入信心。
这组报道的策划缘起于对经济形势的分析,我们发现,GDP、CPI等常用的经济指标多为反映总量特征的数据,且多反映传统经济业态,在时间上也带有“滞后性”,难以反映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特点、新兴经济业态的发展趋势,且缺少先行预判性分析和定量化研究。
事实上,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或是大数据公司,借助数据和技术优势,开始积累分析一些领域的细分大数据,这些数据能更直观、清晰、量化地反映行业、企业发生的新变化。“用电量”是工业生产的“风向标”,而“用云量”则可以一窥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云”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用云量”反映出数据在“云”上存储、输送、加工、应用等全过程中的投入量和消耗量,折射出数字经济的活跃情况。深挖“用云量”在不同地区的变化及内在结构特征,就可以看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与此类似,“人气”是观察线下消费热度的重要视角。国家信息中心基于人流量编制的“地铁人流热度指数”“线下商圈消费热度指数”“生活服务业消费热度指数”等指数能更客观、直接反映消费热度和“烟火气”。这些带有新鲜感的数据逐一推出,也越来越被业内认可。
从这组报道来看,这些“非标指标”的挖掘具有较高“含金量”:一方面佐证了宏观经济数据所反映的当前经济总体趋势,另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结构性、趋势性、前瞻性信息。在当前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的背景下,报道从这些细分数据和指标的新视角出发,再配以企业调研和业界人士权威分析,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展现我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这组报道也成为我们挖掘数据新闻、做深经济报道的有益尝试,证明大数据挖掘分析在经济报道领域大有可为,值得更多探索。该组报道也获评新华社社级好稿和第三十四届中国经济新闻奖新闻报道类二等奖。


讲好“新职业”故事,透视产业变革新动向
最近几年,不少新萌芽职业群体逐渐兴起并壮大。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5批共74个新职业,一些人们以前知之甚少的新就业形态,已经逐渐演变为标准清晰、任务明确的新职业。
碳排放管理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人工智能训练师、森林康养师、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网约配送员……从过去人们常说的“三百六十行”到如今的千行百业,新职业百花齐放,见证了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和风向标。
为此,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参考报重点策划推出了“新萌芽职业折射产业跃迁”系列报道,包括《工业互联网工程师:为制造业升级插上数字化羽翼》《无人机驾驶员:“小翅膀”带飞大产业》《供应链管理师:算好精细账 寻求“最优解”》等报道。这些报道深入一线采访数十位新职业从业者和相关业内人士,将人物故事融入经济发展大潮,向读者充分展示了一个个新职业涌现的活力,以“见微知著”的方式,折射出职业变迁背后的行业发展变革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业互联网工程师、碳排放管理员、无人机驾驶员等新职业的涌现,一头连着技术革新,另一头连着需求升级,凸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推动相关行业加速转型升级。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数字职业群体的壮大,则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写照,见证着中国经济的潜力与活力。
事实证明,这种选取细微切口、见人见事的写作方式能够获得读者的认可,也为我们未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济报道开阔了思路。当我们把目光更多投到经济活动中的“人”上,借助人物故事展现新闻事件时,不仅能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而且在故事中也能升华新闻主题,揭示经济新趋势、发展新风口。此组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关注,新华社客户端转发收获点击量超过1000万。


剖析“新形态”,探寻发展新“势力”
在深度调研中捕捉经济新动向,洞察行业新趋势,是经济参考报作为综合性政经大报的职责使命。
伴随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大众较为陌生的新经济形态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赋能各行各业,带动产业发展,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激活创新发展新势能。这些新经济形态是什么?背后有何技术支撑?相关的产业能达到多大规模?这些新经济形态未来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2022年9月,经济参考报策划推出了“‘新经济形态’中的变革力量”系列报道,以前瞻眼光聚焦算力经济、森林碳汇、未来网络、生物经济等近年来崛起的新经济形态,揭示新形态背后的技术进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
报道通过权威数据和生动案例回答了以上问题,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新经济形态的全景图。如,《算力经济:激活数据潜能 驱动数字化转型》聚焦“算力”这一继热力、电力之后的新关键生产力,指出“小到生活中的每一次人脸识别、视频播放,大到引力波发现、地质勘探、高端制造,都能通过数据‘算’出来。”《森林碳汇:撬动绿色发展的新支点》则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向读者科普了森林碳汇是如何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过程中发挥撬动作用的。
经济报道要具有权威性、前瞻性和参考性,聚焦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剖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势力”,经济参考报通过“‘新经济形态’中的变革力量”系列报道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在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需求的同时,也发挥了主流媒体经济报道为高质量发展鼓与呼的助推器作用。该组报道获得工信部、国家林草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中国信通院等公众号转载,新华社客户端转发后浏览量超过百万。


聚焦“小单位”,揭示 “大创新”
“解剖麻雀”,选准“麻雀”是关键。窥一斑而见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
今年5月,经济参考报策划推出“一个产能单位里的科创力”系列报道。该组报道从一张锂电池隔膜、一颗螺丝钉、一条快递传送带、一组牵引变压器、一块激光显示屏、一根玻璃纤维和一张聚酯砂膜等小切口切入,展现“小部件”里蕴藏着的“大创新”,并由此生动反映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不断提升的景象,以“小单位”折射“大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和工业制造领域专业性非常强,与普通人有一定距离。在紧扣创新发展理念这一高远立意、不失专业性的同时又能与读者真正达到“同频共振”,是我们此组报道在策划时就明确提出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我们尝试从读者身边熟悉的事物说开去,更能与其产生共情。例如,《一组变压器牵引高铁跑出“中国速度”》《一条快递传送带蕴藏的“智造”密码》《一块激光显示屏背后的“创新基因”》等稿件所涉及的高铁、快递、显示屏等无一不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这组报道行文语言鲜活、精炼,极富感染力,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案例,让专业的稿件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可读性和参考性。
经济参考报这组报道说明,主流媒体在提升议题设置能力上必须下真功夫、细功夫,经济报道要突破传统老套路,坚持守正创新,以立意高远、角度新颖、创意独特的报道更好地触达受众,彰显主流媒体经济报道的竞争力。截至目前,该栏目共刊发8篇报道,稿件浏览量平均破百万,收获科创单位、科技企业以及受众好评,主流媒体、省市级政府网站和企业新媒体账号等广泛转载。
经济参考报一直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权威、实用、高水准、高价值的思想和决策参考,我们将按照新华社党组要求,坚持守正创新,继续深入践行“四力”,争取在经济报道中展现更大作为,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作者李佳鹏系经济参考报社党委委员,张莫系该报采访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杨芳秀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7月(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