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团队发布了《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迅速引发了一场持续的讨论。讨论的热点从东北自身的资源禀赋限制、产业结构失衡、营商环境等延伸到国企改革、激励创新、政府作为等更广阔的领域。近日,面对诸多质疑和批评,林毅夫团队发表3万多字的文章予以一一回应。
今日(9月18日),经济日报刊发《振兴东北离不开“有为政府有力政策”》一文,对这场争论进行了及时跟进呈现。
事实上,对于振兴东北经济应用何“药方”的讨论并非首次。早在2003年,对于东北经济的产业结构失衡、企业效益偏低等问题就曾展开过广泛讨论。那么,如今这场争论的主要焦点在哪里?东北振兴到底需要一张什么“药方”?
4月20日,C919大型客机102架机停放在中国商飞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其中,辽宁多家企业参与了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和生产,形成了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重要的农业基地,也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十三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环境依然严峻复杂,既有挑战,更有机遇。
报告建议吉林“补短板” 发展现代轻纺
在林毅夫团队看来,吉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与东北地区一样,即发展战略尚未根本上从违背比较优势型发展战略转型到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这妨碍了对其经济增长潜力的充分挖掘。
按照这一思路,对于吉林省这样省情的区域而言,符合比较优势的工业化顺序必须是先轻工业充分发酵才可以大力推进重工业。否则,过去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扭曲产业结构,一方面使得没有自生能力的重工业日趋没落,另一方面也使得符合潜在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受到抑制。
因此,《吉林报告》建议,吉林省需要根据其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大农业、大健康、现代轻纺、现代装备以及以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等五大万亿量级的符合其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深挖经济增长潜力。
吉林长春市腾飞大路附近一处商品车停车场内停满车辆(7月26日摄)。
林毅夫团队认为,吉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短板,是以纺织服装、家电与消费电子为龙头的轻工业集群和相应商业网络严重缺失。只有等轻纺工业的比重超过重工业之后,轻纺工业以及重工业本身才能够快速发展,整个区域经济才能够充分转轨到比较优势遵循型发展战略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反对一:吉林发展轻纺成本高,竞争力弱
这一结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原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认为,东北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要在中国的地区之间,形成高效率的分工。今天的东北,不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东南沿海。轻纺等轻工业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这些对于东北是弱势产业的,在江浙等地已经非常发达,东北再发展这些产业的话,成本会更高,竞争力更弱。
反对二:轻纺属于夕阳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可云指出,从广义来理解,轻纺工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属附加值不高的夕阳产业,而且吉林在全国并不具备发展轻纺产业的明显优势。以纺织工业为例,吉林的棉花、羊毛或羊绒、蚕丝、麻类以及化纤等原材料不具有优势,在产品品牌方面也不占明显优势。
回应:吉林绕不过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阶段
对此,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付才辉回应称,《吉林报告》提出要发展轻工业,是根据其劳动力禀赋结构特征来作出决定。吉林省在2016年末有2700万人口,其中16岁至59岁的适龄劳动人口占68.65%、农村人口占比44.03%,这样省情的吉林省,是绕不过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阶段的。
8月15日,飞机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农场为大田作物喷施营养液。
付才辉说,以重化工为主导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比较弱,大量劳动力不是闲置在农业中,就是游荡在生产率较低的服务业中,或者外出打工。为了解决就业利用劳动力资源禀赋,目前吉林省就需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且,《吉林报告》中提出的现代轻工不同于传统简单的轻工业,承接江浙轻纺工业转移的方式也需要在转移过程中发挥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技术装备改造以及产品质量升级。这意味着吉林省还可以发挥重工业的基础反哺轻工业,与此同时也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除了是否发展现代轻纺外,争论焦点也拓展到其他四大方面。
争论一:体制机制改革有没有被忽略?
首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提出,《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中,基本没有强调改革体制机制的问题,如果只谈发展,不谈改革和治理,是很难让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研究员张跃文的观点与田国强类似,其指出:吉林经济问题源于非经济因素,需要政府通过“自我改革”为区域发展添加活力。
针对此,林毅夫团队成员惠利撰写文章指出,认为报告没有论述制度改革重要性的观点,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读。事实上,我们在报告里专列一章来说明“助推五大产业集群谱系壮大的五大推手”,从企业培育、招商引资、投融资与产业引导基金、要素聚集与双创、宣传推广与跨区域合作五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培育和产业发展,就是为了给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我们主张结合具体的产业发展来讨论对应的制度改革的针对性举措。
8月7日,游客在辽宁大连市付家庄海滨浴场畅游。
而针对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万字长文总结中提到的:“基于这种新古典经济学理念攻讦《吉林报告》的,正是以田国强等为代表的一批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他们一提起‘产业政策’就一概否定,甚至故意将其歪曲为‘政府主导’并扣上‘计划经济’的帽子。”
田国强在近日发表《对林毅夫吉林报告团队不实责难的回应与澄清》称,自己并非对“产业政策”一概否定,但关注范围与程度有所不同,并郑重要求林毅夫团队进行更正和道歉。
争论二:不解决人才流失问题,优化经济结构就是空谈?
其次,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发表长文,提出东北如果不先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优化经济结构就是空谈。张可云认为,吉林所在的东北地区而言,经济结构并不是振兴的关键症结。最值得注意的萧条病病症是技术人员的大量外流。这种技术人员的流失导致老工业基地大出血。大出血不止,优化经济结构就是空谈。由此可见,防止人口特别是技术人员流失比经济结构“扬长补短”更为关键。
针对此,惠利指出,一个地区不适合生存发展和人才“想留不能留”是有区别的,吉林想要留住人才,就需要采取大量措施促进产业发展,让人们看得到在当地寻求职业发展的机会。
争论三:新结构经济学的方法能否适用于区域发展?
第三,张可云同时表示,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区域发展。张可云认为,林教授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不适合分析地区发展的短板。原因在于,这一分析方法强调的主要是微观企业层面与区域内禀赋的分析,而确定区域发展方向是一个战略分析,这种分析需要在超越区域本身的地理界限的大范围区域空间尺度展开。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设计虽然重视区域内部要素禀赋,但外部机遇的把握比内部禀赋分析重要得多。
对此,林毅夫本人进行了回应。他认为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尚在幼年时期,大多总结于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发达国家的条件和发展中、转型中国家大多不同,因此套用发达国家的主流理论,难免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遗憾。
争论四:西方经验到底该如何借鉴?
第四,香港科技大学会计系教授李系认为,现在的发达国家过去不也是发展中国家吗?绝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和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形有什么不同?而且我们很多经济研究方法不也是来自西方吗?
对此林毅夫做出的回应是,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都在追赶,不同的地方是美国在建国后开始追赶英国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已经是英国的70%,而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追赶美国时,其人均GDP只有美国的5%。林毅夫不赞成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因为经验的适用性和理论一样,决定于其前提条件是否相似。
林毅夫指出,新结构经济学提倡的是“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两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只强调“有为的政府”而已,遗憾的是许多人在谈新结构经济学时只提到“有为的政府”,然后其他人就认为新结构经济学只主张“有为的政府”并以需要市场的作用,来评论甚至批判新结构经济学。
当然,主张政府的积极作为,并非就是鼓励“乱作为”,更不是搞计划经济。林毅夫团队针对相关质疑和批评指出,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主张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主张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来帮助进入具有潜在比较优势产业的企业家解决自身解决不了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的完善,反对需要政府扭曲市场、提供保护补贴来扶持违反比较优势的目标产业的做法。
经济专家为地方政府提供的研究报告,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和讨论,比较罕见。毕竟,它只是一个局部性、区域性报告,而不是全局性、全国性报告,所涉及也只是一个省、一个区域。而林毅夫吉林报告引发的争议,显然已经超出了区域、研究机构范畴,而上升为一种范围极广的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备受关注的大讨论。
分析认为,从这些年来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团队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研究报告、对策建议的情况来看,这场讨论和争议来得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一方面,说明社会各界对地方转型升级的关注度在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在进行舆论式的关心和关怀,继而对各个地方可能出台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研究成果等都更加关心和重视,并有可能对这些对策建议、计划办法等提出不同意见。
另一方面,说明各方对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研究分析等的行为也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这些年来,各大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包括一些自发组成的专家团队,为地方提供的各种研究报告、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布局等非常多,很多还是邀请的国外著名机构。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团队拿出手研究报告、对策建议等,真正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并不是很多,更多情况下,都是从理论到理论,从套路到套路,顶多换个名称、换个地方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对策、建议、思路等,都是老一套。从这个角度来讲,林毅夫团队的吉林报告,建议吉林弥补轻纺工业短板,倒反而是一种新意。此外,该团队能够把研究报告公开听取意见,也是提高研究报告水平和适应性的重要手段。
☞ 4298!这个数据不一般!事关无数人的双创梦想
☞ 上周你家的经济亮点在这里,看过来!
☞ 北京、深圳之后,上海也出手了…今后买房还是租房?
☞ 银行推出“刷脸取款”火遍了朋友圈!真的安全?
编辑 / 杜秀萍
来源 / 经济日报(记者林火灿)、金融时报、东方财富网、中国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