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躲过了课外班却没躲过教辅APP?说好的减负呢

经济日报 2018-10-15


近日,从教育部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对课外培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以最大限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是有媒体报道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向教辅类APP打开大门。部分打着“教育大数据”旗号的教辅APP,其资质、收费和选订都缺乏监管,甚至成为课外培训的网络版。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少学校为了推动信息化教学,方便家长和学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动态,在推广使用教辅类APP。然而,作为一种新的方式,教辅APP缺乏监管,甚至成为课外培训的网络版。



北京家长王女士说,自己的孩子几乎每天回家都会通过教辅类APP写老师布置的数学和英语作业。


王女士:现在都是老师留作业就留在APP上,就容不得你不用它。比如说现有一部分基础练习、跟读部分,孩子跟着读然后软件会评分,不过的话让你重新做。


有媒体调查发现,为了走进校园,不少教育软件提供商也是以“免费服务”为敲门砖,通过搭建免费作业平台,在增加美誉度占领用户后,开始研发衍生产品,进而增加盈利能力。


家长王女士说,自己的孩子暑假期间通过APP完成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但用到一定程度就被提示需要付费才能继续。


王女士:比如说口算、巩固练习什么的都有,确实挺全的。孩子做了一段时间突然发现要续费,我就给续费了,倒是也不贵,一个月30块钱吧,按天数算的。


教辅类APP进校园,是学校统一安排还是老师个人行为?习题是老师自己布置的还是来自校外培训机构?王女士说,当时老师在家长微信群里通知要在教辅类APP布置作业时,并没有给出过多解释。


要求匿名的某小学英语老师李老师透露,他们学校统一推广使用一个名为“3E英语”的APP,学生可自愿使用,但是老师会统一布置作业并检查,不使用APP的话,只能另行单独检查,使用APP完成的作业占比达到50%。


而家长们对于这款APP反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用手机做作业影响孩子视力,软件内置社交、游戏功能导致孩子上瘾,以及APP内存在不当言论,无法及时发现纠正等问题。


李老师:目前APP的使用在英语这门学科上,体现在口语和听力方面比较明显,比如跟读、绘本等能起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弊端是学生使用绘本的管理不到位,会出现使用时间过长,群内发布不妥言论,学生借机用手机玩游戏等问题,学校在这块管理制度比较欠缺。


担心孩子“触网”过早、质疑学校助推学生使用教辅APP背后存在利益输送,在微博等社交网络,有不少家长对作业“电子化”表示了担忧。


家长:老师布置的“电子作业”只能在手机APP上完成,单独给儿子配手机又担心他在家管不住自己,一旦我和爱人同时加班,孩子还真没法做作业。


今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



公开报道显示,国内在线教育品牌近年来发展迅速,商业模式繁多,包括答疑类、在线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等等。在应用软件商店搜索关键词可发现,目前市面上的教辅类APP同样种类繁多,业内处于“排头兵”地位的APP,用户人数在千万级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教辅类APP作为一种新事物之所以能够进校园,可以说归功于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推动。但他强调这类软件必须把握好“教育工具”的核心定位,尽量减少学生和家长使用的成本或者门槛


储朝晖:对于这种新技术,我认为各方还是应该以积极态度去接纳,不能让它成为正常教育的一个新门槛、新障碍或者说束缚,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更加便捷的工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教辅类APP如果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等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个性化、精准化作业就能够得到认可。但从大环境来说,学校推荐学生使用此类APP更多是从应试角度出发,因此并不能从根本减轻学生的负担。





熊丙奇:社会机构它可以自己去开发APP,学生和家长可以去自由下载,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去推荐,但是绝对不能把APP作为布置作业的渠道,因为这带有强制色彩。作为教育类的APP,自身一定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查,不能够出现那些带有暴力、色情和对未成年人身心不利的内容。


其他人都在看

☞ 最佳微小说《散步》《墙下》《染发》《功夫》《追到》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共享单车潮水退去?国家发改委回应

☞ 传统银行将消亡?别逗了!“神器”在手的它们正强势崛起



来源 / 中国之声

编辑 / 渠丽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