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后,微信正式打了一波广告
你不一定喜欢,
但它肯定客观。
▼
我们起早贪黑
我们马不停蹄
我们为自己的现实买单
也为别人的生活点赞
我们渴望被关注
却也享受孤独
我靠近了你
却冷落了你
我不太懂你
可我佩服你
我重逢了你
我忽略了你
我赞赏你
我取关你
我信任你
我怀疑你
我丢失你
我遇见你
世界再大
不过你我之间
我·微信·你
我自己是有个这样的感觉:
在过去 8 年时间里,微信每进行一次产品更新,就是它为自己在打一次广告。
而微信市场部在营销上更多的精力,则是放在了对微信支付这个细分功能的宣传上面。
所以没记错的话,上面这条微信品牌主题片,应该是微信诞生 8 年来,第一次从微信大品牌的立意角度,来正式地讲述自己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在里面,微信用一句「我·微信·你」,带出了两层关系。
一层是微信和用户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产品连接关系。
就像是在这次传播里,前期释放出来的一组「微信时代印象」的海报里所展现的这样。
无论是微信的语音、朋友圈、红包支付,还是基于微信衍生出来的微信公众平台、小游戏、小程序……
这些都已经键入了我们的日常。
另一层则是,微信发展到今天,已经能够映射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无论是亲与疏、分与合、孤独与热闹,还是重逢与别离、遇见与丢失、取关与热望、信任与怀疑……
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在微信身上,都能找到归依。
如果说过去 15 年间,淘宝见证了中国人人与物之间的网络关系迁徙。
那么过去 8 年间,微信则见证了中国人人与人之间的网络关系迁徙。
并且这两款产品的名字,也已经由原来的一个名词,变成了一个动词,再到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的一句口头用语。
因为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需要去赋予他们特定的语境和注解,大家都已经知道淘宝和微信,到底指的是什么。
▼
再就是从情感层面的角度看,微信在这次传播里,仍然一如既往的保留了它在产品层面有的那种温度感。
我记得大概在2013年的时候,微信推出视频通话功能的时候,写过这样一段开机页面引导文案:
曾经在微博上虚掷光阴
如今又在微信里蹉跎岁月
你以为通过手机就连接了世界
其实只是躲在屏幕后面获取安全感
是时候放下手机,和朋友面对面了
如果不能,试试微信视频通话
少发微信,多和朋友见见面
「少发微信,多和朋友见见面」,像这样劝用户少用自己产品的文案,并不是所有的产品有这样的底气去写的。
在这次品牌传播里,微信则把它的温度,投射在了一场在线的「微信时代影展」和一个「微信太空诗人」的互动活动当中。
「微信时代影展」中,微信联合徕卡,邀请到了4位摄影师,来记录他们在微信时代所看到的一幕幕。
最终所展出的这些作品,涵盖了微信在家庭、工作、人际、消费、独处等多个维度的触角与缩影。
在等待服务生上酒过程中,开始搜寻通讯录里可以叫来一起消愁的老友。(摄影师·佘伟彦《与谁消愁》)
凌晨三点,夫妻俩在几平的小摊上挂起了收款二维码,开始了早餐第一笔生意。(摄影师·佘伟彦《小生意,大生活》)
怀里抱着熟睡的儿子,眼里看着美丽的江景,妈妈默默地拍下了这一刻。(摄影师·佘伟彦《最好的时光》)
繁华闹市的角落里,等着新的订单到来。(摄影师·李亚楠《轻松一刻》)
老两口,一个十年如一日的读着从邮政局寄来的报纸,一个开始学着用女儿买的手机网上浏览新闻。(摄影师·阮玺《各有生活》)
更多摄影作品可长按二维码进入H5体验
「微信太空诗人」中,用户则可以录制自己朗读诗歌的声音上传。
然后这些声音,将有机会搭载长征四号系列火箭进入到太空当中予以保存,它仿佛呼应的,也是也是微信那个经典的开机画面。
这两个活动体验下来:
前者,是微信伴随着用户的身影立于尘土;
后者,则是微信带着用户的声音进入苍穹。
这应该不是有意为之,但却形成了这样一种巧合与呼应。
▼
另外,我自己是挺喜欢这次传播中,微信留下的这句文案的:
「 世界再大,不过你我之间 」
它也不由得让人想起当年 QQ 那句经典的广告语——「弹指间,心无间」。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作为一款用户量已经超10亿的产品(含微信和WeChat月活跃用户),给它任何一句广告语,或者任何一段文案,其实都是难以定性的。
但在 8 年来的第一次微信品牌传播中,或许我们可以透过这句广告语,咀嚼出微信有的那一份内敛。
以及那一份不急着向外求索,而是返照到我们自身的心理暗示——
当我们走向彼此,也即拥抱世界。
延伸阅读:
回复“广告笔记”4个字
可按照行业划分
看「广告文案」过去4年发的文章
也可点本文左上角「广告文案」进入历史消息
在最上方搜索框里输入任何关键词
查找你想要的品牌案例
没去奥美中国面过壁
没上李奥贝纳摘过星
没到环时互动抢过包
没跟一线大咖吹过水
……
没什么能拿出来说的
只是暂时还喜欢广告而已
所以一句话也不想打动你
微信ID:adwriter
微博:@广告文案-
知乎ID:二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