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有学校要求下节课老师没来,上节课老师不能走

知识万象 知识万象 2023-11-08
核心要点:
1. 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人数太少,空间有限,学生几乎无法进行正常的课间活动。下课后他们就蹲坐在墙角发呆,不说话,也不打闹,两眼无神。
2. 有的学校实行“教师候课制”,下节课的老师不来,上节课的老师不走,做到无缝交接。为了防止课间打闹追逐,要求学生不下楼,下课后两分钟才能离开教室,上课提前三分钟进班,课间十分钟变成了五分钟。
3. 课间十分钟消失导致学生之间交流变少,儿童青少年在情感表达、行为与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一些学生表现为性格孤僻、消沉、自我封闭、内向胆怯,不愿与人交流等,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自残或者自杀等。
最近,“课间十分钟消失”的话题又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有家长说她女儿不愿意上学,因为课间十分钟老师不让她们出教室,大家只能在座位上坐着。上厕所反而成了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光,他们在厕所聊天、玩游戏,甚至偷吃零食。
网友调侃“花两千万买学区房,孩子只能在学校厕所吃饭”。
实际上,“课间十分钟消失”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也不止发生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在全国范围的县域中小学,孩子们同样被困在教室里。
来自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副研究员刘超长期在基层做田野调查,他和他的团队最近走访了不少学校,发现了很多让人意外的情况。
以下是他的讲述。
刘超丨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下课后蹲坐墙角发呆,不说话,也不打闹,两眼无神”
据我们团队在全国基层学校的调查,学生课间十分钟消失,主要发生在两类学校。
一类是乡村小规模学校。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学校没有足够的空间,也没有娱乐设施供学生玩耍,学生人数少,相互之间也不愿意交流。
从调研情况看,小规模学校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弊大于利,而且也会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
例如,中部地区某村办学点共有5位学生,1年级2人,三年级3人。其中1位学生身体残疾,2个学生是贫困户,另有1个学生来自离异家庭。全校师生共9人,使用着两层八间新翻修的教学楼。
由于人数太少,空间有限,学生几乎无法进行正常的课间活动。下课后他们就蹲坐在墙角发呆,不说话,也不打闹,两眼无神。上课也没什么氛围。学生的课间十分钟变相消失了。

(中部地区某村教学点,作者拍摄)

另一类是大规模学校。
学生人数巨大,无法开展相关文体活动。学校出于安全管理的需要,也严格制定了时间安排,不允许学生自由活动。
例如,中部地区某高中,学生人数超过了1万人,但是学校面积较小。为了在高度密集的空间中保持秩序,学校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时间管理办法。
在课间活动上,该学校不允许学生离开教室,防止出现意外。在餐厅就餐时,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带领文明岗学生(各班级轮流做文明岗)巡查就餐秩序,防止追逐打闹,以及杜绝一些不文明、乱丢乱扔、违规违纪的行为。由于学生众多,不同学段的学生错时就餐,就餐时间为25-30分钟,并且不允许将食物拿到教室里吃。
这也等于变相取消了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
“安全是一,其他是零”
课间十分钟的消失,主要是主客观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客观因素是学校空间高度拥挤,同时,一些学校缺少足够的娱乐设施,学生没有活动的场所。
主观原因是一些学校出于安全管理的需要,保证学生不出事。
在一些地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本原则,安全管理已逐渐成为学校的首要工作,安全出问题,通常一票否决。
中部地区一位小学校长表示:“安全是一,其他是零”。一些教师普遍反映抓安全比备课的时间还长。一些学校要求老师“守班”,全方位无死角监控,从学生进校到离校,在校期间的任何场合都要在老师的监管之下。有的学校实行“教师候课制”,下节课的老师不来,上节课的老师不走,做到无缝隙交接,甚至为了防止课间的打闹追逐行为,要求学生不下楼,下课后两分钟才能离开教室,下课后提前三分钟进班等,这等于将课间十分钟变成了五分钟。
此外,在一些地区,学生在校内会发生摔伤、碰撞等小事故,这本是正常课间活动无法避免的事情,但学生家长却一味找学校的麻烦,甚至利用地方政府维稳的压力,选择上访,这也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使得学校对于学生开展活动有所顾虑。
一些教师也反映,“花了大量的时间预防,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或许也是教学管理方面的无奈。
学生心理问题密集出现
课间十分钟的消失,孩子身心受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导致孩子精神压力过大,不利于其形成健全的性格。
课间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它能培养中小学生勇敢、坚毅、激情和顽强的意志力等美好品质。
如今,在空间高度拥挤和时间高度规划的情况下,学生不得不按照学校的严格管理方式生活,不少学生感觉精神压力大。
调研中,一些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没有课外活动,时间太紧张,不自由”,有的学生会有“发呆”和厌学的情绪。有的学生表示,学习太累,在学校时间长了会“头晕”,在教室坐的时间长了会感到枯燥、无聊、难受。还有的学生表示要“放空”自己。
相关研究也表明,经常久坐不动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第二,有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课间十分钟消失导致学生同辈群体之间交流变少,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在情感表达、行为与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一些学生表现为性格孤僻、消沉、自我封闭、内向胆怯,不愿与人交流等,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自残或者自杀等。
家长和学校需要做什么?
课间活动的本质是学生自主掌握空余时间,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从而达到学习效率与身心健康成长的统一。
课间十分钟的消失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相关主体应当共同努力解决这一迫不及待的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有趣的校园文体活动氛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如活动操场、体育器材、阅览室等。

(西部地区一所小学文体活动,由一位小学老师提供)

同时,在这些区域,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建立相应的巡查机制,防止学生出现意外。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处理好相关意外事件。
第二,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家长应当支持学校开展正常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健康的品质,不能因为发生一些意外事件而过度干预学校正常活动。
总之,孩子的玩,是必不可少的成长环节。“课间十分钟消失”是一种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现象,应该加以改变。
精选文章:

住了几十年的房子,卫星拍照认定违法须拆除,执法人员:我都觉得不对

南阳迷笛音乐节“偷拿”,周口玉米地集体哄抢,为什么有的村民不觉得是偷?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80岁还在种旱地,丧偶是关键拐点,最怕夜里上厕所跌倒

(本文已收入腾讯新闻“陌生的乡土”专题,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更多精品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知识万象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