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词丨风雨兼程七十载 学术报国廿五年
风雨兼程七十载 学术报国廿五年
复旦发展研究院
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词
七十年,一个国家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七十年,一个民族实现从“东亚病夫”的蔑称到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奇迹;七十年,一所百年名校从浴火重生到昂首阔步在双一流的大道上;七十年,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不断汇入国家和时代发展的洪流里。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团结、服务、牺牲”,老校长百年前的谆谆教诲,勾勒着复旦的骨骼;一部横空出世的《共产党宣言》,犹如一道闪电划破苍茫夜空,描绘着复旦的灵魂底色;“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一个人要多为国家做贡献,少考虑个人得失和名利”,这些朴素的话语为复旦的精神画卷涂上了鲜艳的色彩——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家园,也是每一个复旦人的动力源泉,更成为了复旦智库的精神归宿。
1993年,复旦发展研究院成立。四分之一世纪以来,这个“没有围墙的机构”,不论风云如何变幻,都始终在那里。从《中国发展报告》、《上海发展报告》到《全球思想版图》、《中国观》,从烟雾缭绕的小茶馆到窗明几净的智库楼,从全校共建一个“思想库”到“1+3+N”智库集群,复旦发展研究院亲历了市场化的洗礼,见证了上海的繁荣,伴随着复旦的成长——而曾经那些不眠之夜的讨论,和盈盈的酒香与缭绕的烟雾一起,已经变成了今天口口相传的掌故,为今天已成为研究院主体的“80后”、“90后”们所流传,成为他们与00后的学生助理们交流的谈资。
这里,有一群始终眺望远方的智者。25年前,风华正茂的学者们,伫立在刚刚浪涌的大潮上,高声呼喊“重新认识中国”(1993中国发展报告主题),疾声呼吁“构建新体制”(1994年中国发展报告主题),期待中国的航船在“协调中发展”(1995年中国发展报告主题),也欣然于“成功调控、稳健开局”(1996年中国发展报告主题);今天,踌躇满志的新一代学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着眼于“展望未来十年”(上海论坛2020主题),关切着“全球变局中的亚洲”(上海论坛2019主题),寻找“新动力、新格局、新秩序”(上海论坛2017主题),希望世界“在多元中寻求和谐发展”(上海论坛2013主题)——不用再一一列举,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我们时刻能感受时代的回响:步在双一流的大道上;七十年,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不断汇入国家和时代发展的洪流里。
“我们要处理好的最基本关系:稳定、改革与发展的互相协调——坚持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1994中国发展报告)
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中国社会已经培育了日益壮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间阶层,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代表的中间阶层在互联网时代逐渐走向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政权得以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2018)
“(上海应)大幅度扩大进出口贸易开放度,实行‘自由贸易’或‘准自由贸易’政策......以上海为龙头,以长江流域地区为龙身的‘龙腾’战略”(1993上海发展报告)
“上海要有主动担当,成为沿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引领者;上海要有坚定方向,成为全球化和市场化路径的开拓者;上海要有成熟做法,成为全国创新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先行者。要做‘沿长江经济带’广阔腹地的真正‘龙头’,学会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 领头羊’,做自贸区做法复制推广的第一片‘自留地’”。(2014上海论坛政策建议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跟上时代的步伐,智库就要研究时代的问题。二十五年来,复旦发展研究院的实践表明,智库是思想与智慧的汇聚,是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的综合。真正的智库,其本质在于责任,对国家的责任,站在国家的高度看问题,站在国家的利益谈对策,站在国家的需要做研究,各类批示固然重要,各类评选亦弥足珍贵,但能有什么比智库的思想成果落实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发展更让人激动和自豪?
国有疑难可问谁?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面对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面对中央赋予上海新的三大任务,面对复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忆往昔,我们心潮澎湃,思未来,我们重任在肩。如何做到“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做到“准确把握国际与国内、学术与实践、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复旦发展研究院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不忘报国初心,传承学术精神,扎实砥砺前行。
新中国走过了七十年辉煌岁月,复旦发展研究院也坚定地走在建设一流智库的道路上,与国同行。在这个洋溢着 “我和我的祖国”歌声的日子里,我们在心底,默默地道一声“侬好”:
侬好,复旦!
侬好,上海!
侬好,中国!
侬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