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融学术前沿 | 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看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金融研究中心 复旦发展研究院 2024-07-02

2019年12月11日,第93期“金融学术前沿”报告会在复旦大学智库楼106会议室举行。本次时事报告主题是“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由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FDFRC)组织举办,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主持。报告人为孙教授研究团队成员彭心程。本文根据报告内容、现场讨论和公开材料从长三角一体化纲要的颁布出发,通过世界湾区比较,以及分析纽约湾区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借鉴意义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作为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其分为“发展背景、总体要求、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标准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推进规划实施”等十二章。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规划》对于长三角地区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次热点讨论以此为出发点,从国际经验、历史进程与纲要、机遇与挑战、总结四个方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一、国际经验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亿,分别占全国的1/26和1/6。2018年经济总量约21.2万亿元,占全国的近1/4。

对比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占地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总面积的5.1%;人口6500万,占总人口的20%;贡献GDP40320万美元,占全国的20.8%。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镇,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城市群占地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总面积的5.1%;人口6500万,占总人口的20%;贡献GDP40320万美元,占全国的20.8%;人均GDP62030美元,地均GDP2920万美元/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其中,纽约是经济和金融中心,波士顿是科技中心,高科技产业和教育产业全球知名,费城主要发展制造业,巴尔的摩是以钢铁、造船为核心的工业中心,华盛顿是政治中心。


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详细介绍如下:

(1)人口:

  • 城市群内中心城市的人口占比在美国城市化前期迅速增加,随着城市化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中心城市的人口占比稍有下降并保持稳定。

(2)产业层级结构

  • 纽约作为城市群中最核心的城市,处于产业层级结构的顶层,它同时位于城市群地理位置的核心,能够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 波士顿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如今是美国重要的高科技中心,是全球创新创业的引领者;由于众多顶尖高等院校的聚集,它也是重要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这些学校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等。

  • 费城重要的经济部门包括金融服务业、医疗健康产业、生物科技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是美国东海岸重要的钢铁、造船基地以及炼油中心,是美国承担近海航运的主要港口。

  • 巴尔的摩位于华盛顿东北方向约 64 公里处,与华盛顿联系紧密,是中大西洋地区 的第二大港口,航运业非常发达。

(3)城市群交通网络:

  •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高速公路密布,城市群内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能通过高速公路到达。

  • 城市群内的铁路网为东北至西南方向,主干道起于波士顿,途径纽约到达华盛顿,主要负责城市群内各中心城市的连接。

  • 轻轨主要负责中心城市与远郊地区、周边城镇等的短途客运,轻轨扩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带动了城市周边的发展。

  •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 群内拥有肯尼迪国际机场、洛根国际机场、费城国际机场等9个大型机场。

  • 纽约、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等中心城市均拥有重要港口,并通过合理的分工形成独具特色的港口群。

(4)区域协调机制: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内,区域之间的协调是基于“政府—非政府—市场”的多重作用,形成了政府制度引导、行业专业指导和市场竞争驱动的多主体协同机制。

(5)政府:

联邦政府会就环境等敏感问题在全国层面出台法案,并安排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方政府在交通、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领域也会进行合作。

(6)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层面,民间组织在区域管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市场:

由于各城市间的资源禀赋不同,交通优势、技术优势等多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发达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机制,驱动各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进而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区域的协同发展。


2、纽约湾区规划历程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 第一次规划(1929年):

主要问题:如何适应城市爆炸式增长、物质空间建设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规划提议,构建公路、铁路和公园网络,以及居住、商业和工业中心,作为该区域物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规划的核心是“再中心化”。
  • 第二次规划(1968年):

主要问题:郊区蔓延和城区衰落。

规划的核心是“再集中”,将就业集中于卫星城,恢复区域公共交通体系,提出了建立新的城市中心、塑造多样化住宅、改善老城区服务设施、保护城市未开发地区生态景观和实施公共交通运输规划五项原则。
  • 第三次规划(1996年):

主要问题:区域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既包含技术和全球化竞争,也包括社会、环境等问题恶化,区域财富增长的可持续性和世界领导地位受到威胁。

规划的核心是凭借投资与政策来重建经济、公平和环境。通过整合经济、公平和环境推动区域发展,从而增加区域的全球竞争力。
  • 第四次规划(2016年):

主要问题:州政府决策割裂、地方与区域经济结构脱节、四分之三的工薪阶层工资停滞不前、住房供给缺乏、科技发展和区域气候变化等等。

规划围绕目前最紧迫的气候变化、财政不确定性和经济机会下降等挑战展开,提出了“经济、包容性和宜居性”目标旨在创造就业,改善商业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家庭的住房开支,解决贫穷,为居民提供更加富裕的生活和更多、更便利的社会服务设施(交通、教育)。


图表:作者自制


3、对纽约湾区展望总结如下:

(1)近期展望:严重衰退后的缓慢复苏(1995~2005)

  • 主要特征是:从前期就业岗位大量减少的危机中缓慢复苏。

  • 区域薪酬就业率的增长约为全美的一半。区域的制造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减少,但是制造的产品不会减少。区域的商业、高级企业服务、非盈利机构等在内的服务业所产生的就业岗位将会大大增加。

  • 现有设施基本会满足需求,但是会有以下欠缺。最初是交通、之后会延伸到环境、劳动力和其他。现在应加强就业培训,着眼于长远的小学和中学教育,适价房建设,以及交通和环境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等。

(2)远期展望:可持续发展的机遇(2005~2020)

  • 主要特征是:由强劲的全球经济驱动的经济可持续增长。这个展望是基于本区域在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和社区建设方面投资充分,从而能与当前本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发展趋势一致,并获得在全球增长中应有的份额。

  • 区域就业增长率和前一个阶段相当,但是在全美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仍然很突出。

  • 本区域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能沿两条路径分化:高端方面更为注重技能、交流和复杂系统的能力,低端方面则强调个人服务、手工技能,以及令人愉悦的技能和行为。

  • 富有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

4、结合纽约湾区第三次区域规划的时代背景,得到它的比较优势和挑战如下:

(1)比较优势:

  • 塑造竞争型区域:金融服务业、商业服务业、媒体服务业、艺术文化旅游业、生物医药业、交通运输与配送业、先进制造业、时尚集群是大纽约都市区发展的主要产业集群。未来这些行业的发展,必须关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善区域生活质量;二是持续提升现有劳动力技能;三是建设高效率的基础设施和管制体系。

  • 全球经济中心的优势:未来区域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现有的区域作为全球经济中心优势的基础之上。本区域的领导角色主要体现在:全球资本市场、管理决策指挥总部、信息生产者、艺术与流行文化的设计者、政府间关系中心、贸易与制造中心。

(2)挑战:

  • 对竞争力和公正增长的挑战:“网络经济”改变着企业对选址、劳动力选择和营销的需求,“沙漏经济”则是指高收入和低收入岗位同时增加,中间收入岗位不断减少的现象。这两种经济对全球经济和区域都会产生影响。

  • 区域生活质量对比:本区域的居民对生活质量并不满意。人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人们对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的认识:安全的街道、健康的社区和邻里、完善的公立学校和良好的财政制度。人们最喜欢的是上班方便、靠近娱乐场所、教育设施齐备级良好的邻里和社区。

(3)技能不足:

  • 区域应对外界经济的变化,还需要人们具有对信息时代的相关工具的掌握。尽管本区域不乏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和管理人才,但是劳动力中75%仍然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

  • 面临崩溃的基础设施: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支出120亿美元,但是由于制度性设计的问题,本区域用于交通技术设施和环境投资资金来源正在枯竭。


5、对于长三角发展的国际经验主要在于:

  • 区域规划具有问题导向的特征,区域规划必须因地因时, 同时重点突出, 有限目标,才能取得实效;

  • 结合时代背景,抓住重要机遇;

  • 产业升级的同时要有效提振需求。


二、历史进程与规划纲要

1、随着《纲要》的出台,我们也思考了为什么国家选择长三角,同时也在这里做了长三角与粤港澳的对比,得到以下结论:

  • 长三角产业结构传统,新兴产业占比相对低

长三角经济结构较珠三角更重,更传统。这其实也是近年来深圳快速拉大和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的差距的重要原因,电子、通信等新兴产业在珠三角产值中占比较高,而苏南则更依赖传统重工业和化工业。
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业更新兴,也更2C,家电、数码等产品大量都直接面对消费者;而长三角的制造业相对传统,也更加2B,机械、化工等产品更多面向供应链上游。
长三角向来以民营经济活跃著称,尤其是浙江。但不能不承认地是,因为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投入整体有限,产业升级的路途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而深圳的华强北,十多年前以山寨著称。而现在深圳的电子工业能力,已经到全球都不可小觑的程度,这和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对全球市场的融入有莫大的关系。如果没有大量外资企业、港资企业和台资企业在深圳和珠三角的投资,珠三角的工业能力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
  • 经济密度偏低影响容纳能力

衡量现代经济,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密度。相较于珠三角,长三角的人口密度明显较低,在聚集创造价值的条件下,较低的人口密度也意味着较低的经济密度(单位面积创造的GDP)。
在珠三角,城市之间真的是完全被连为一体的连绵状态,在穗、深、佛、莞之间穿梭,几乎已经没有农田了;而在长三角,城市与城市之间,大片的农田仍然存在。

2、长三角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下:

(1)初次探索 (1980-1988) :

  •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确定,编 制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区规划。

  • 1983年3月,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在上海正式成立,其职能主要是调研、协调和编制区域内发展规划。成立之初,上海经济区的范围很明确:以上海为中心,包括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10个城市。

  • 1984年12月,安徽、江西和福建三省加入。这样,上海经济区扩大到除山东外的整个华东地区。规划办在组织经济区内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一体化”概念,指出“一体化”不是一样化,更不是合并化,而是成为先进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经济体系。

  • 1988年6月,国家计委发出通知,撤销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上海经济区试验退出历史舞台,唯一保留下来的是采取“轮流座谈”办法召开的省市长联席会议。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联合进入到暂时的沉寂期。

(2)浦东开放开发 (1992-2004) :

  • 1992年6月,国务院专门召开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规划座谈会。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正式把“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 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写入党代会报告。

  • 1994年上海举办两场“迈向21世纪的上海”发展战略研讨会,首次提出联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加快构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概念。

  • 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确定把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作为“十一五”规划重要内容来做。

(3)长三角经济全球化 (2008-2015) :

  •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经济外向度非常高的长三角集体受到了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空气、水等跨地区环境的恶化 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需要沪苏浙三地从长三角区域这个中观层面思考和研究新的发展动力问题、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 2008年9月,提出要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 2008年12月,在宁波召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讨论通过了《长三角地区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共同推进若干重要事项的意见》,在联手扩大内需,联手推进自主创新,联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联手推动金融创新,联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联手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方面达成共识。

  • 2010年,国务院先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长江三角洲区 域发展空间布局进行了规划。

(4)长三角战略发展新时期 (2016-2019) :

  • 2016年3月,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 2016年5月,国家再次推出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 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推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 2018年6月,旨在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组建,办公地点在上海,《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 2018年12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

  • 2018年12月,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政府《关于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

  • 2018年12月,4省通过《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和《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 2019年5月,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 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正式进入加速阶段。


3、从问题出发看本次《规划纲要》,其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有江浙沪经济发展已具规模,但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偏传统,受冲击较大;区域开放性、经济密度较低;缺乏多中心;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区域一体化需要经验等。

因此规划内容可总结如下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结合国际经验不难看出,产业升级是重点同时要有效提升需求

(1)创新方面:第一,产业方面加强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健全开放共享合作机制都市圈;第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大平台;第三加强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第四,完善科创版注册制。(2)聚焦高端/先进产业方面:第一,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十大领域;第二,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大飞机、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点领域;第三,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延伸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面向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八大领域,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第四,围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体育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智慧健康养老九大服务业。(3)一般产业转移方面:第一,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第二,推动中心区重化工业和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具备承接能力的中心区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升级转移

同时,对应的需求也在提升:

(1)城镇化方面:第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第二,提升乡村发展品质,第三,打造都市圈。

(2)交通与基础设施方面:第一,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第二,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第三,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第四,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

(3)公共服务方面:第一,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第二,高品质教育医疗资源;第三,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

4)对外开放方面:第一,协力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二,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第三,共同构建数字化贸易平台;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第五,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对外开放;第六,加快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第七,稳步扩大对外投资。


4、对于上海来讲,海在长三角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1) 金融优势显著:权威机构指数显示,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排名第五(GFCI 25)。

(2) 全球最大零售市场之一:上海拥有成熟的商业氛围,消费市场规模较大、高度成熟。

(3) 前瞻性的城市规划:绿植面积、城市宜居性、历史保护多方层面都为全国标杆。其身份、地位毋庸置疑。

(4) 企业总部带动效应:作为跨国企业总部集聚地,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城市,是高端人才集聚的国际大都市,营商环境优质。

本次《纲要》进一步强调上海核心地位,围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提升上海综合经济实力、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贸易枢纽功能、航运高端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上海将扮演核心角色,不仅代表区域发声,也将是长三角发展国内、国际关系以及商务扩张的平台。上海作为重要的金融中心,拥有成熟的商业氛围以及内地最高的国际化水平,成为本土公司走出去、跨国公司走进来的双向渠道。

除此之外,《规划》旨在破除行政壁垒、进行绿色发展的试验田:横跨沪苏浙,毗邻淀山湖,位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其中:

①嘉善:学习德国模式,利用民企的力量,集中精力做好小而精的高端中间品的业务升级和生产,为吴江的高端制造提供厚实的技术和质量支持;保留农业用地,提供粮食、农产品等生活保障服务。

②吴江:充分发挥苏州改革开放积累的由招商引资形成的高端产业基础,把过去招商引资模式改编成中国主导高端制造的发展模式;打造能够促进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与此配套的服务流这类现代化服务业。

③青浦:把人才、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优质资源提供给最前端的嘉善民营企业以及高端制造装备整合的吴江,让两地摆脱过去自己做大做强所遇到的各种资源上的困境。


三、机遇与挑战

这次《纲要》带来的机遇由上到下可分为三个层面

①国家层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汲取成功经验;

②区域层面: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协同发展达到1+1+1+1>4,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完成产业升级;

③个人层面:生活质量改善、收入水平提高,提高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

但是伴随机遇而来的挑战也是很明显的,尤其在当下去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衰退、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方向不定等时代背景下,参考纽约湾区的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城市化相对较低却已经面临经济下行压力、逆全球化与孤立主义、人口老龄化、行政壁垒、风险互联一体、全域同质和平庸化等,这些对于国家在未来制定相应政策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四、总结

结合本次《纲要》内容及纽约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经验,我们发现,推动区域规划前进的最重要动力是:首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时因地制宜;其次当前区域规划的关键在于产业升级的同时要提振需求;再次,纽约湾区、粤港澳发展在前,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下长三角一体化能否取长补短,能否在同质化发展严重的当下找出最适合的道路尤其重要;最后,在于长三角发展能否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迎接挑战。



讨论:

对于这次热点,谢一青老师指出:美国在一体化推进更好的是旧金山大湾区,因为其一体化城市在一个州内。因此对应我们当下最大的问题,是不能用美国大湾区一体化经验作比较与借鉴,最好的选择应该与欧盟一体化进行比较,从欧共体开始进行考察,因为我们国内区域之间,无论是劳动力市场还是政府关系,是封闭的,难以共享,一体化前几个发展阶段与欧盟发展很相似,因此考察借鉴价值更高。


供稿 | 金融研究中心

微信编辑 | 姚锦秋


【往期回顾】

回顾 |【金融学术前沿88期】剖析区块链

金融学术前沿回顾 | 消费税改革及其影响分析

回顾 | 金融学术前沿83期:Libra乌托邦与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机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