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军:浦东是个国家样本,看改革如何改变中国(全文&视频)

张军 复旦发展研究院 2021-04-15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4月24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军教授受邀做客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陆家嘴读书会特别策划的《共话浦东》主题系列活动,从经济学家的角度讲述浦东作为国家样本,改革如何改变中国的故事。本文依据活动视频整理而成:




开发开放浦东:改革深入的信号






邓小平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上海是我们国家的王牌,因为有之前四个特区的经验,我们可以奋起直追,所以上海可以跑得更快。把浦东搞好了、上海搞好了,这是一条捷径。”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首先,1991年,中国经济处于低潮,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认为中国经历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探索之后,走到抉择的十字路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比较严峻的环境。所以邓小平在1991年春节期间提出“王牌”的概念,我个人认为,这其实是向全世界传递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们拿出了这张王牌,肯定是要继续改革开放,不会走回头路。第二个层面的含义,上海对中国经济特别重要,在八十年代时,老市长汪道涵先生曾经提到上海对全国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六分之一,而留下来用作地方建设的资金却比较少,要搞活上海,需要寻找新的空间,用开发、开放浦东推动上海的开放。


从1988年起,邓小平先生连续八年在上海过春节,1990年春节是最重要的一次。时任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先生到宾馆拜年,并就开发开放浦东与邓小平交谈。邓小平回到北京后,在2月16日,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浦东开发发放的建议,强调其重要性,强调要继续改革开放。浦东开放开发工作立刻启动,时任总理李鹏安排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打电话给朱镕基,报告提出开发开放浦东。4月10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开放开发浦东。4月18日李鹏总理到上海大众汽车公司,考察期间宣布,上海浦东按照当时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方式发展,4月18日被定为浦东开发开放的纪念日。


1990年4月18日,李鹏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解放日报》头版头条    

图片来源:

https://sh.leju.com/news/2018-07-24/12066427373267128204153.shtml








早期建设:

定位金融、解放思想、融资创新






5月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浦东大道141号挂牌成立浦东开发办公室办公室挂牌后不久,副市长黄菊带领委办局负责人到广东、福建考察,总结了特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形成了大量可以被上海借鉴的经验。在本考察中,形成了“浦东的开发需要有更好的定位”的想法。在此之前,邓小平先生就曾提出:浦东要站位更高,作为代表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的窗口。在如此强烈的共识下,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就提出了十六字的目标:开放浦东,振兴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不仅仅是浦东自身要开发,而且要振兴上海经济,辐射、服务全国,而上海的文化历史又决定了浦东、上海要走向世界。


1990年5月3日,浦东开发办公室挂牌  

图片来源:

http://news.sina.com.cn/c/zj/2018-12-12/doc-ihmutuec8608949.shtml


1991年邓小平登上新景祥大酒店顶层旋转餐厅俯瞰上海市貌,感慨上海曾经是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远东金融中心,上海未来必须要重点发展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果金融更好了,这盘棋就火了”。这也启示了当时上海的领导同志,浦东开放和振兴上海的工作可能要从金融开始。考察团返申后开始酝酿具体方案,资金成了开发开放中的一大困难。除了中央支持和地方的有限财力之外,主要融资渠道应该来自市场。浦东的开发需要先成立开发公司,政府可以把土地给开发公司作为政府投入,开发公司再将土地变成可抵押的资产,从而向银行贷款。今天我们知道,土地批租是中国经济在九十年代以后实现高速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助推剂,如果没有土地批租,大量地方政府都面临严重的金融约束。


浦东并不是土地批租第一个先行者,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前,上海在浦西的虹桥地区已经尝试了这一做法,比如虹桥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比浦东更早的实行了一些政策。土地是国有的,按当时宪法规定,土地不能进行有偿转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上海等地的土地升值潜力的发挥,也抑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与金融的捆绑关系。这一关键点必须要突破。上海一直希望在土地有偿转让方面尝试,并给全国提供经验。1986年在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的安排下,上海派出工作小组在香港了解土地市场运作,特别是土地批租的做法。之后不久上海成立土地管理局土地批租办。在全上海市进行土地普查,登记、勘丈、确权,这些工作之后,在1987年末出台关于土地转让的地方性指导意见。之后虹桥26号地块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批租给美国公司的案例,开启了中国国有土地向外商批租的先例。有了这些经验在前,才有了后来浦东通过“资金空转、土地实转”来解决开发公司的融资问题,也突破了金融约束,土地与金融联系在一起。


在1988年4月,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中修改了相关条款,把“国有土地禁止转让”改成“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转让”。可以说,上海的大胆尝试改变了宪法的条款,突破了国有土地不可转让的禁区,也为土地金融开辟了新的天地。所以,上海从一开始就是国家样本


浦东有一个非常重要、值得后人总结和发扬的优点,就是解放思想。当时成立的开发公司,包括陆家嘴金融贸易开发公司、外高桥开放公司、张江开放公司和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开发公司没有资金,但是从银行贷款首先需要完成工商登记和注册,注册则需要资本金,当时获得资本金的一种方式是这样的:市财政局根据土地当时的价格写支票给开发公司,开发公司举行背书仪式,政府、银行、开发公司三方在支票背面签名背书。开发公司用这张支票获得转让的土地,土地管理局拿到支票再转移给市财政局,这一过程没有涉及现金支付,这种灵活处理的方式也是解放思想的一种体现。


浦东搞基本建设,必须引入社会资金,甚至也想到使用BOT模式(编者注:建设-经营-转让),有些基础设施项目允许开发商收费经营,如延安路二期隧道就采取了BOT模式,“谁投资、谁建设、谁收费”。邓小平在1991年在上海过春节时,向朱镕基说,“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1992年南巡,又提到“三个一点”。浦东的开发开放也是受益于“三个一点”的。


1990年从外滩眺望陆家嘴    图片来源:

http://news.sina.com.cn/o/2018-04-19/doc-ifzihnep7757941.shtml


总的来说九十年代就是浦东从宣布开发到走向热火朝天局面的一个起点当时的浦东开发不可能大规模进行,浦东的行政区划面积有两千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的三分之一,由于资金不够丰富不能立刻全面开发。当时请来美籍华人、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同炎先生,帮助设计浦东开发,提出方案:浦东的开发应该首先集中在小陆家嘴区域同时为了配合金融贸易开发的目的,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四个重点开发领域第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第二,金桥出口加工区,开放开发过程中大量外商的进入,组建合资企业,发展外向型出口加工经济;第三,外高桥保税区,用保税区模式促进上海的自由贸易,现在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在外高桥保税区的基础上实行的;第四,张江高科技园区,着重培养高科技研发能力,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科创中心。今天浦东的开发依然沿着这四个大方向,在此基础上,经过全国第一个自贸区的试验,来推动上海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建设。








发展成效:

金融发展、外资引入、产业链完善






浦东的开发需要走金融道路。第一,浦东需要解决融资约束,更多的融资渠道需要来自市场;第二,浦东的开发定位高,需要发展金融重建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从而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如何做金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金融机构在陆家嘴聚集。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入驻陆家嘴,人行的率先入驻产生了引领作用,很多金融机构考虑迁至浦东。银行引入后就开始关注证券机构,1990年恢复上海证券交易所时,其址并不在浦东而是在浦西,后来才考虑能否把证券交易所搬到浦东。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后,用了10年左右时间,陆续把银行、金融机构、证券机构搬到浦东。在中央支持下,允许在浦东的外资银行可以从事人民币业务,花旗、渣打、汇丰等外资银行入驻陆家嘴。现在陆家嘴有280多栋高楼,大量金融机构入驻,按照当时的规划来看,我们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整个陆家嘴、乃至整个上海会成为全球前列的金融中心。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迁址浦东    图片来源:

https://sh.leju.com/news/2018-07-24/12066427373267128204153.shtml


大量的外资企聚集在浦东地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在当时还是通过引入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到现在世界五百强的跨国公司绝大部分在浦东落户。随着经济发展的推动,利用外资和出口加工的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更多外商独资企业的入驻,以及在出口加工之外研发中心的设立,形成了从研发到制造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活动,为出口和中国制造业附加值的提升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张江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在医药、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张江作为研发空间腹地,很多研发专利和技术可以在长三角制造,形成相互匹配的产业链上海成为中国国际影响最大、最具吸引力、金融贸易服务功能最佳的国际大都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浦东的开发,得益于过去三十年浦东与浦西联动发展的模式。


张江科创中心   图片来源:

http://sh.sina.com.cn/news/m/2016-11-16/detail-ifxxwrwk1259109.shtml








发展前景:

自贸试验区、全球人才、营商环境






现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当时的二十平方公里又增加一百平方公里,还增加了临港新片区,形成更大范围的自贸试验区,面积超过浦东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为浦东下一步发展和功能提升带来巨大的推动。


浦东确定了六大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的概念,未来承载着国家的战略使命,与一开始邓小平对浦东开发寄予厚望是一脉相承的。现在浦东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大概一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上海GDP的三分之一,未来五年浦东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达到两万亿甚至更高,这就需要浦东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功能层面有更大的提升。这些提升一方面取决于浦东在全国的辐射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取决于浦东在高科技产业、贸易、科创、金融领域中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

临港新片区    图片来源:

http://shanghai.xinmin.cn/xmsq/2019/08/20/31573241.html


未来十年浦东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开放、改革的国家样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浦东的经济量级和发展模式将走向什么方向。浦东未来的发展主要靠什么?答案很简单,靠人才。浦东的人才来自全球环境,更重要的是,浦东是上海的浦东,也是中国的浦东,即浦东是一个国家样本,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上海、依托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下一步浦东经济发展,重点是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在这一方面,浦东已经走在上海的最前列。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经验的推广,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地,政府在审批监管方面的大幅度改革,都将营造更加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环境,为浦东未来的发展提振信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至FDDI官网查看更多内容


文章整理丨胡伟佳

微信编辑丨胡伟佳



往期

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