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发布会召开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发布国家发展动力理论成果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发布会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讲话,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关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2023年5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联合召开了首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发布会,为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贡献高校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指出:“为更好迎接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中心移向东方、移向中国,力争通过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发布会这样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布平台,通过持续产出让世界瞩目的中国知识创造、理论贡献,呈现中国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成果,使大家在战略层面、心理层面、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基于中国的经验、创造、实践告诉给世界:什么样的社会是最好的,什么样的发展是最优的,什么样的进步是最值得期待的,从而给世界奉献中国智慧、中国理论、中国方案。”
会上,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王帆代表研究院发布了“国家发展动力”理论成果。
“国家发展动力”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中国发展实践,以“发展”为核心视角和战略取向构建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研究团队将“国家发展动力”定义为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形成的,确保国家存续、促进国家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的推动力量,并将之分为存续性动力和驱动性动力两大类。存续包含持续力和活跃力。驱动性动力包含生产力、发展力和创新力。根据三种驱动性动力在国家发展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将国家划分为“生产驱动型”国家、“发展驱动型”国家以及“创新驱动型”国家等三种类型。五个力动态变化并相互影响,形成了“国家发展动力链”。国家发展动力链的和谐程度和运转效率,成为影响一国发展稳健程度与速度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各国均可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全球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优动力链。
此外,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发布了“新结构经济学”、“亚太区域合作问题研究”、“国际法知识体系”、“中共党史党建学”等创新成果。
来源 | 中国人民大学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