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闲:2023中国保险市场产品发展洞察与分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上海保险 Author 许闲



作者 | 许闲 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复旦发展研究院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保险科技实验室主任




2023年6月2日,《2023中国保险市场产品发展洞察报告》发布,报告通过研究监管政策、分析市场保险产品数据,梳理当前中国保险市场产品现状与行业发展趋势,并对保险产品高质量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行业健康发展贡献了力量。本文对该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梳理,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告内容,更清晰地了解中国保险市场监管政策、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监管动态

1

2022—2023年报告期间内保险产品监管政策疏理

图1展示了2022—2023年保险产品相关的监管动向时间轴。可以看到,监管动向主要集中在人身险,并聚焦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养老问题;财产险方面在于推动风险减量和扩大车险自主定价范围,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并增强市场活力。


2人身险产品监管发展趋势

一是注重细分人群金融科普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消费者权益保护。近年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展更聚焦于“一老一小一新”重点人群,不断强调要给予这三类人群更丰富、更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科普和风险提示。比如,提醒老年人不乱投、年轻人不乱贷、新市民应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等。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也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提升智能化水平。一方面,更加强调“消保+科技”模式,建立消保数据基础,运用科技监控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展,对重大投诉风险进行预警。另一方面,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消保工作不断推进智能技术及移动应用的适老化改造,积极排查老年群体运用智能技术高频场景和具体困难,逐项制定解决措施,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二是信息披露更规范、细致,更强调风险提示。2023年的新政策对所有设计类型的人身险产品信息披露都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说明,要求产品信息披露渠道要更官方;对产品的基本责任信息披露要求进行了扩充,要求在措辞和表述上更为规范。在信息披露方面,新政策还针对分红型、万能型、投资连结型产品的利益演示进行了更细致、明确的规定,首次要求保险公司披露分红实现率指标,同时取消高、中、低三档演示利率表述,调低演示利率水平,合理引导保险消费者预期。针对风险提示、风险告知和回访的条款设计,新政策更加强调要确保消费者知悉相关产品的投资风险,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三是重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关于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业务的监管政策也在陆续出台,要求保险公司落实个人养老金制度要求,提供简明易懂、安全稳健、长期保值增值的商业养老保险,健全客户权益保护机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进一步促进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


保险产品发展分析与洞察

1

重疾险

保险公司对重疾险产品扩大了保障群体,重视非标体市场开拓。近几年,重疾险市场趋于饱和状态,各保险公司对健康体客群的挖掘已接近极限。而长期以来,亚健康人群和次标体人群数量庞大,但保险公司对于这类高风险人群往往采取谨慎的态度而不予承保。为了解决这一市场痛点,多家保险公司尝试开发针对非标体人群的重疾险,推动重疾险保险产品创新,满足亚健康人群的疾病保障需求。非标体重疾险特点在于投保门槛低、健康告知要求少、保障责任简单,目标客群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老年人(见表1)。目前来看,非标体重疾险保障的疾病责任仅有重症和轻症责任,无中症责任,且保障病种均为监管部门强制要求保障的疾病,均提供增值服务,满足被保险人的就医服务需求。



同时,重疾险产品设计也注重存量市场挖掘,加高家庭经济支柱保额杠杆。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民众逐渐意识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经济支柱若患病倒下,对家庭的冲击会非常大。为解决这类保障需求,保险公司推出了加高重疾保额杠杆的重疾险,例如太平洋人寿的“金生无忧”重疾险,最高重疾保险金可高达300%基本保险金额。截至2023年4月10日,在金口碑保险数据库统计的328款在售重疾险产品中,44%的产品重疾相关责任首次赔付比例为100%,仅有8%的重疾险产品首次赔付比例超过200%;部分产品加高了重疾保障额度,覆盖重疾高额治疗费用,减轻其对家庭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保险责任之外,增值服务也是重疾险产品的主要竞争力之一。保险公司更加注重增值服务的客户体验,提供以健康管理为主的差异化增值服务。其增值服务由单一的预防、就医绿色通道等服务向涵盖预防、就诊、治疗和康复全流程的增值服务体系转变。如在疾病预防方面提供科普、视频问诊;在就诊方面提供就医绿色通道、健康管家、诊疗方案解析、专家门诊预约、就医陪诊、二次诊疗;在治疗方面提供病房安排、预约加急、异地就医协助;在康复方面提供康复指导和上门护理等。


2

医疗险

在保险责任方面,保险公司对医疗险产品放宽了可保责任范围,消费者需要自付的费用减少,有助于提升消费者满足感和产品竞争力,免责条款减少,免赔额降低,提供特药责任产品覆盖的保险产品特药种类扩充,提供重疾住院责任产品覆盖的重疾种类增加,愈加注重为消费者提供更广泛的保障。


在服务方面,更多医疗险产品包含增值服务,且服务种类增多,主要包括就医服务、药品服务、咨询服务和护理服务等,还增加了护理服务、特药服务等增值服务,愈加重视术后护理服务、特药垫付服务,力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服务。


商业医疗险以保障健康体为主,对于非标体群体大多拒之门外。为了弥补这一群体的保障空白,惠民保应运而生,并给商业医疗保险带来了一定冲击。对比惠民保,商业医疗险特药责任覆盖不足,截至2022年12月1日,在统计的263款惠民保产品中,有78%的产品含有保障特药责任;而在本次报告统计的219款商业医疗险产品中,只有36%的产品含有保障特药责任。另外,商业医疗险的投保门槛高,目前大多商业医疗险产品仅允许无既往症、65周岁以下的健康群体参保或首次投保;惠民保的优点之一是投保门槛低,投保不限年龄,带病投保不受限制。综上,未来商业医疗保险仍有发展空间,保险公司应重视具有特药责任的产品不够多、对非标体人群保障不足等发展难点。


3

意外险

意外险产品的意外医疗责任赔付足,满足监管对赔付率要求,并提高了赔付杠杆。一方面,《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要求意外险产品费率与赔付率等指标挂钩,回溯综合赔付率、费用率等;另一方面,消费者在意外事故后往往更需要意外医疗保障。因此,近期包含高额意外医疗责任和自费医疗责任的意外险产品比例提高,从而可以更好地补偿被保险人发生意外后的相关治疗费用(见图2)。同时,保险公司对意外险逐渐降低理赔门槛,零免赔额意外险产品增多。意外险产品的设计进一步回归保障本源,在费率无太大变化的基础上提高了额外赔付保额,赔付杠杆提高,让被保险人获得更充分的保障。



此外,意外险责任更加精简,传染病相关责任减少。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对民众的健康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保险公司为了顺应客户防治传染病的保障需求,纷纷在意外险的设计中加入了传染病相关责任。但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放开,受政策影响,新冠相关保险产品开始逐步下架,意外险产品中传染病责任也相应退出了保险的历史舞台。


4

适老保险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中老年人的风险保障意识和购买力不断增强,中老年人就医、护理等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但目前适合中老年人的保险产品供给有限,社会医疗保险仅能满足基本医疗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中老年人医疗风险保障需求,助力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多家保险公司推出了专为中老年人设计的保险产品(见表2)。适老健康险通常最高可投保年龄较大,健康告知宽松,让更多老年人可享受健康保障;护理保险的出现可有效缓解老年人的护理问题,减轻家庭护理费用支出的负担。随着我国六七十年代婴儿潮出生的人群退休,护理保险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5

普惠保险

在政府支持的背景下,惠民保、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和税优健康险发展迅速(见表3)。2021年5月31日至2022年12月1日,新增惠民保产品123款,以沪惠保2022版为例,该版沪惠保推出“新市民版”和“关爱版”两个版本,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2022年11月11日,原银保监会就《关于扩大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产品范围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在行业内征求意见,拟扩大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商业健康保险的产品范围,主要通过扩大产品范围、扩大被保险人范围、扩大保险公司选择范围、扩大既往症人群投保条件、不再出台标准化条款、不再要求赔付不足时返还保费、从所有者权益和偿付能力充足率等方面明确保险公司经营条件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税优健康险产品的保障力度,同时激发保险机构的创新参与活力。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个人养老金保险中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费规模达50.8亿元,投保件数42.9万件,其中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超过6万件。



6

普惠保险

 保险业长期存在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保险公司应深度挖掘消费者风险保障痛点,根据不同需求细分客户群体、定制产品,充分发挥保险风险保障功能,进一步丰富优质保险产品供给,提升保险产品供给侧质量。例如,保险公司针对女性设计了女性专属保险产品;为网购情景设计绿植养死包赔险;为促进被保险人健康设置健康激励;为灵活就业人群开发灵活工作意外险等(见表4)。


保险产品创新发展建议

1

保险产品:降低投保理赔门槛

积极应对预定利率下调,保障客户利益

对健康险产品,保险公司可以放松投保限制,扩大保障客户群体。健康险发展受限于健康体人群市场饱和、对既往症及老年人的投保限制过严、疾病覆盖不足等问题,存在巨大的市场空白。目前,主流健康险产品存在着“保健康人,不保非标体”、医保外报销比例低等供需错配现象。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险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保险公司可继续挖掘存量市场,提高前端责任保障,根据年龄、收入等划分不同客群并推出定制化产品,如中老年医疗险、中老年疾病险、儿童医疗险和中高端医疗险等;因非标体风险保障欠缺,市场处于蓝海阶段,故保险公司降低投保门槛,开发适合各类非标体人群的健康险将成为未来趋势。


对意外险产品,保险公司可以适当放松理赔地域限制,放宽特殊情况赔付限制(见表5)。在承保环节,保险公司可对于限制地区进行条件承保,对其降低赔付比例和限制保额;在赔付环节,保险公司可在风控系统中引入人工审核机制,对于明显的“小病大治”拒赔或比例赔付,还可借助其他地区医院资源协助保险公司筛查骗保情况(如影像材料进行诊断病症与当地诊疗不符,或实际症状无需更昂贵治疗手段等)。此外,意外险产品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仅部分赔付或不予赔付,对于溺水、高空坠落等道德风险较大情况进行保额限制无可厚非,但部分特殊情形根据事故原因可进一步放开限制。



 长期保险产品可采取“保证+浮动收益”模式来应对预定利率下调。为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风险,保险公司可考虑设计更多“保证+浮动收益”模式产品,如分红型产品,在市场利率低于保单预定利率时可减少利差损;在市场利率高于保单预定利率时可保障被保险人资金收益,从而降低利率风险对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的影响。


对于个人养老金的发展,产品设计要增加养老属性,资金运作要经得起长期市场考验,保险公司可以加强养老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细化产品,实现客户分层;养老金投资运营秉承安全第一,统筹管理流动性、收益性与风险性;照顾没有太多专业知识的投保人,为他们提供更多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做到真正关切消费者养老需求,回归保障养老本质。


2

增值服务:丰富健康与养老服务

提高客户体验感与获得感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结构已发生变动,社会养老压力日益加大,终身寿险和养老年金与集居住、护理等多种适老功能的养老社区服务天然契合。保险公司可推广居家养老服务,在满足老年人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减轻家庭成员赡养照顾负担,提升客户体验;同时,提供健康管理相关服务,覆盖体检、费用垫付、就医绿色 通道、护理等入院前、中、后的全流程,并且注重保证服务质量,推进护理人群标准化、护理服务真实化落地,让消费者更加信赖。此外,保险公司还可提供保险金信托、国内外救援等增值服务,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满足高净值客户多元需求。


目前,健康险增值服务仅针对发生保险事故,即患病的被保险人。但是没有患病的被保险人同样也需要相应的增值服务,保险公司可以此提高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另外,增值服务的实用性和使用门槛也会影响消费者体验,可根据不同类别的人群设定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要促进健康险与健康管理进一步融合,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健康险中健康管理方面的投入,增加复合型人才储备,加深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的合作,并根据细分的客户群体,精准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预防、康复、二次诊疗等健康管理司降低投保门槛,开发适合各类非标体人群的健康险将成为未来趋势。


对意外险产品,保险公司可以适当放松理赔地域限制,放宽特殊情况赔付限制(见表5)。在承保环节,保险公司可对于限制地区进行条件承保,对其降低赔付比例和限制保额;在赔付环节,保险公司可在风控系统中引入人工审核机制,对于明显的“小病大治”拒赔或比例赔付,还可借助其他地区医院资源协助保险公司筛查骗保情况(如影像材料进行诊断病症与当地诊疗不符,或实际症状无需更昂贵治疗手段等)。此外,意外险产品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仅部分赔付或不予赔付,对于溺水、高空坠落等道德风险较大情况进行保额限制无可厚非,但部分特殊情形根据事故原因可进一步放开限制。


长期保险产品可采取“保证+浮动收益”模式来应对预定利率下调。为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风险,保险公司可考虑设计更多“保证+浮动收益”模式产品,如分红型产品,在市场利率低于保单预定利率时可减少利差损;在市场利率高于保单预定利率时可保障被保险人资金收益,从而降低利率风险对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的影响。


对于个人养老金的发展,产品设计要增加养老属性,资金运作要经得起长期市场考验,保险公司可以加强养老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细化产品,实现客户分层;养老金投资运营秉承安全第一,统筹管理流动性、收益性与风险性;照顾没有太多专业知识的投保人,为他们提供更多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做到真正关切消费者养老需求,回归保障养老本质。


3

如何预防消费者权益保护:

以客户为中心,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保险更友好。对消费者友好,不仅应体现在高质量保险产品本身,还应加强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降低投诉率,赢得消费者信任;进一步提高服 务水平,提升消费者获得感;促进保险合同条款通俗化,使条款易读懂,进一步加深普通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理解。


细分客户群体,让责任设计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年龄、性别、收入、健康状态等属性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群体,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保险责任和服务,提供更能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的产品,这不仅能提升客户满意度,也便于保险公司更精准定价、精确服务。


保险公司应加强对代理人队伍的培训,针对客户需求推荐更为适合的产品。例如,加高保障额度,提供丰富增值服务的产品,树立保险回归保障、雪中送炭的正面形象,真正保障客户利益。此外,目前非标体市场广阔,越来越多非标体人身险产品推出,代理人需要适时转变,开拓针对非标体人群的销售模式,精准洞察非标体消费者需求,为其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总结

着中国保险市场高速发展,保险产品已经成为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各保险公司高度重视保险产品创新,围绕社会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不断丰富保险产品责任,完善服务场景,保险产品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目前,监管愈加规范,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鼓励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同时兼顾增强保险市场活力。各大保险公司也纷纷在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适老保险、普惠保险、创新型保险等险种的责任和服务方面进行创新,力求给予消费者更全面的保障和更舒适的体验。针对目前保险市场产品创新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报告也从保险产品、增值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我们可以相信,通过监管机关、保险机构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保险市场产品创新一定会健康发展、百花齐放。


来源 | 上海保险

排版 | 周沈博


猜你喜欢

许闲:GPT/AIGC与大模型时代保险行业需关注AI平权问题

政坛老手能否解决老问题?简评拜登政府推动种族平等的措施

报告发布 | 《2023中国保险市场产品发展洞察报告》

许闲:基于惠民保发展看带病体保险创新

银行系寿险公司保费普涨 净利润大幅下滑 许闲:投资端承压 负债端费用高

许闲:解码现代保险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许闲:我国寿险业周期的形成、比较分析与穿越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