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元:挖掘保护“上海务” 留住城市历史记忆
作者
王启元,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首位博士后
上海城市历史变迁的著述历来汗牛充栋,近年来兴起的对上海起源的讨论,无疑是上海史研究的又一次小高潮。松江、青浦两区分别打出了“上海之根”“上海之源”等口号,金山区也用翔实的考古与文献史料指出,上海境内最古老的县治就在该区。在“上海起源”话题之下,对于上海地方文化的挖掘研究仍有相当大的空间,比如市中心区域仍有众多文化遗址亟待重视与保护。
“上海务”与“上海”的源头
近年争论的“上海”的地理或文化源头话题,本质是追溯建构本地文化认同的行为;不同结论的出现,也证明了文化认同与建构,本身都是多元共生的。但无论是上海境内第一个县治“海盐县”,还是延续至今的“松江”或“华亭”,都与今天的“上海”之名相去甚远。今天的上海之名继承自民国“上海特别市”,之前是明清松江府所辖上海县,县治就在今天人民路与中华路围成的老城厢内。上海立县于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之前此地为华亭县下的“上海镇”,南宋末年之前即已出现,设镇基础为北宋以来所设榷酒机构“上海酒务”,也被称作“上海务”。“上海务”得名,来自紧邻的“上海浦”——即中古时期吴淞江下游主要支流,在明代初年疏浚黄浦江后,上海浦的主航道并入黄浦江,即今外滩以东黄浦江段。回到作为古代城市的“上海”,其源头无疑就应该是历史上的“上海务”所在区域。但经过近千年的行政区划变迁及城池的建设衰落,“上海务”的精确位置都无法得到确认,诸版上海地方新旧志书,亦多语焉不详。
寻找“上海务”的过程与意义
20世纪80年代,学者已经关注到“上海务”位置对于上海地方的重要性,但对其具体位置仅知其位于上海老县城小东门附近。近年随着历史地理研究方法及大量地图数据的加入,“上海务”精确位置的线索终于被找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钟翀经长年研究,可确定位于上海县城遗址东北方、小东门内原“健康苑”区块附近,系上海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北宋“上海务”旧址所在。该处旧址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近1000年前,历经北宋上海务(安抚司酒库),元代税课司(又称税司),明代察院(又称都宪行台、巡抚行台、都察院),清代海关署、皇华馆、海防厅署。辛亥革命后,陈其美在此建沪军都督府,后改建为石库门“福昌里”,即今“健康苑”。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地面建筑系民国以降石库门,未被纳入常规的文保系统,今天已在城市旧改之列。
“上海务”保护的迫切性
历史上上海的诸多历史遗迹的发现与保护,都是在城市改造过程中被人熟知。志丹路元代吴淞江水闸遗址的发现与保护,无疑是其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与之相比,更靠近市中心的诸多古代、近代遗址,不少在40年来的城市更新过程中被忽略。尤其古代遗址的地面建筑变迁后,其地下仍保留有诸多文物及地理信息,需要考古工作者参与。上海旧县城一带是元明清的县治所在,也是五代、两宋时期本地最为繁华的市镇与港口,地上地下蕴含的文物及其研究价值,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都是不可估量的。
学术上对“上海务”的研究与考察,尚未有转化成实质的文化遗址保护项目,但已经有了相当匹配的保护先例。浙江宁波地区也在宋元时期开设“明州都酒务”,其出土的宋代文物被宁波博物馆收藏,原址在宁波市中心的月湖公园内的“明州都酒务”得到保护与展陈,成为宁波的城市地标。近千年的“上海务”原址,对于上海城市文化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从对其地址变迁的考察来看,此地一直是上海地区重要的行政、经济、贸易的核心机构所在地,又因其独特的中心城区的位置,距离外滩咫尺之遥,具有极高的文化地标意义,是未来值得挖掘的上海文化符号。
鉴于前述“上海务”对于上海文化的价值,对其开展保护不仅有助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上海的落地落实,也是在城市更新中抢救历史遗迹,最终为上海这座城市寻到千年之根,留住城市历史记忆。
来源|宣传通讯
排版|甫昕芮
猜你喜欢
预告 | 【“国家发展动力”课程特邀嘉宾讲座】王启元:上海现代城市的历史空间与肌理脉络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