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的发展定位由此从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四个中心”拓展为“五个中心”。
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决策对于上海和中国来说有何意义?对比国际上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有何优势和不足?未来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日前专访了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秋怡。
科创中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对“五个中心”发展的联动,更是在于联通国内国际市场、服务双循环、为国家寻求新的战略机遇、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站在这个角度来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不能停留在“跟跑”层面、满足于简单对标,也不可停留在“并跑”层面、止步于模仿看齐,而应该着眼于“领跑”,即探索和引领未来方向,站在国家战略的竞合高度,向着引领、甚至超越国际先进中心城市的方向努力。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十年来,和其他“四个中心”是何关系?
上海的“五个中心”建设是一个整体,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共同支撑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功能框架。科创中心建设聚焦突破核心技术,“从0到1”解决“卡脖子”问题,从而纲举目张地为其他“四个中心”提供支撑和引领。
对比国际上重要的科创中心,上海有何优势和不足?
杨秋怡:对比伦敦(科技与金融互补发展模式)、纽约(特殊问题特殊指导政策模式)、首尔(公民共治型社会创新模式)、东京(基于国际枢纽与产学研高效合作的内生型创新发展模式)等国际科创中心策源能力建设的典型模式,可以初步得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优势长板和差距短板。
上海有较强的生产力、发展力、创新力,表现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所产生的基础研究优势、多元化产业布局所形成的应用研究场景优势、对接国内国际开放市场的市场研发优势;但仍存在持续力不足、发展力不够的短板,表现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领域的投入不足,科技创新核心要素的集聚能力有待提升、科技教育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力不足、激励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等。
未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可在哪些方面发力?
二是打造符合统一大市场属性的大科研平台。整合各方基金计划,建立分类明确的大科学计划,集中资源促进跨领域跨学科的协作和交流,最大化满足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
三是畅通人才交流网络。开放人才政策以吸引全球科研人才来上海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同时推动大科研平台直聘并管理科研人才,要充分发挥0.88平方公里的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的集成创新优势,确保人才流动的畅通和高效。
四是完善研发补贴政策和科创资金投入,增加风险投资对先进应用技术类科技计划的支持力度,多渠道解决科创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确保科技创新有合理的资源支持。
五是软性立法科技伦理教育,加强对技术滥用的关注,同时将科技伦理教育全面纳入通识课的教育体系,培养科技人才的伦理意识。
六是在区域协同上,上海要发挥好“中国发展轴”的“轴心”作用,发挥好上海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位置作用,加强与长三角苏浙皖三省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的协同创新。
上海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
在这些因子中,要素因子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支撑,不仅包括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现阶段更重要的动力支撑还包括信息、数据、知识、文化等。这些新型要素不仅对城市吸引力、辐射力的变化增长有正面作用,更是激发新动能、增强城市软硬实力、实现城市发展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重要因子,是驱动城市向高水平高能级方向发展的增量性力量。
上海要加强信息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速、稳定、安全的数字网络,支持数据安全高效地流动、存储和共享;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产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建立良性竞争的人才发展机制,转变人才评价体制,留住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新一代原始创新力;要在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升级的同时保持中低端产业的必要占比,保障产业链韧性和多样性;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开办和经营成本,提高上海在全球新质生产力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更好地利用新型要素,推动城市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来源 | 上观新闻 原标题为“科创观察员|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
作者 | 黄海华
图源 | 视觉中国
排版 | 胡珂玚
猜你喜欢
杨秋怡:巴西,何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杨秋怡:楼市到底怎么"救"
引领全国!上海谋求集成电路产业突破 | 杨秋怡:克服三大难点 长三角协同发展
杨秋怡:在创新中寻找经济发展动力变革的动力之源
孙立坚: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方面做出关键破局贡献,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实现投研产有机结合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