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归八年之体验 【现实是无比骨感】
中国第一最有趣图文公号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顾颖琼博士说天下
(AllLover原创|不得转载)
1) 我07年下半年准备毕业及工作面试,当时国内外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当时在当地找到一份工作,某大医疗集团总部做大数据分析的,向董事会或者某高层汇报(技术及决策支持这些),觉得挺无聊。因为同时在面试国内某金融央企,虽然八字没一撇,但是想了想个人兴趣及发展毅然拒了这个offer,推荐给同学,投身于希望渺茫的这家央企的面试准备中。各种阴差阳错,柳暗花明,外加07年海归光环大,竟然墨迹了半年拿到了该央企的offer。中间过程不表,只记得见了公司几把手中的两三个及N多部门总。08年年初,我实在等不及打电话问HR,她只说不要急,走流程。问她工资几何,她也只说来了就知道,不会少我的。。。我当时那个无语(后来才知道,该HR是某个经常上新闻联播副国级领导人的女儿,人其实很低调,做事情也很靠谱,年纪不大,公司里大家也很尊敬她)。拿到offer后,立即回国,从此开始了我的工作生涯。。。
2) 正文开始前的题外话。 我06年因为那个时候国内外发展完全不一样。互联网也没那么发达,对国内非常不了解。因为08年之后 国内发展非常快,薪资水平职业机会都不亚于海外。所以在单纯比较海外已无意义,个人更多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我的职业圈子从海外回来的越来越多,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几年好歹在业内也攒了一些名声,跟我同期的很多人已经是经常上上新闻报导的了(唉,混的太差)。所以说太细,估计随时被人肉。。。
最近看了很多生活成本及海归的帖子,这里也就这些话题说自己的感受,另外也借这个
机会总结总结,毕竟人生也没几个10年的,尤其是这么青春的10年。
3) 住房成本
个人觉得,现在最让人回不去的是住房成本,尤其是16年以后。京沪深都快8万-10万了,二线也跳涨的厉害。 一方面,房子上涨带来直接的财务压力,上海北京没有1kw基本上看不到合适的三居。如果拖家带口,想回到海外的住房水平,没有1500-2k,基本看不到满意的。因为回来的太多,现在公司基本不会解决住房问题,如果外国人或者是高层情况另论。另一方面,心态问题。这些年错过国内资产升值的人对国内住房都有一股怨恨,更何况自视甚高的海外人士。所以这两点是大障碍。
具体来讲。上海内环以内,8w是个标准水位。 无论好的,差的都差不多这个位置。浦西,以前的老静安最贵,那边的商业和生活设施确实是其他区比不上的。 浦东陆家嘴附近反而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高。像源深附近的陆家嘴花园和盛世年华,因为是学区的关系,都差不多10w了吧,好户型可能还不止。 联洋花木的 仁恒河滨 世纪花园 这些标杆小区也都9w+。就算是浦东浦西的老公房,因为面积小,单价也不便宜。如果加上学区,那更是不了的。所以可以想象,从海外住惯宽敞的大房子的人,回到这中地方,跟本地人亲密接触甚至还被鄙视,心情肯定是不好的。
北京也差不多这样,这几年北京房价相对落后,今年也迎头赶上。并且,比较北京上海的住房,北京好的小区更少(管理好、地理位置好、商业配套齐全)。北京3环里,要不就是老小区,要么就是超级贵的。如果住到4环5环甚至更远,交通压力也很大。尤其是北京这两年赶人赶得厉害,各方面都不太方便。我给我们家小朋友上户口,以前是可以上到亲戚家的,现在严格不准了,只好放到自己的房子里。听说现在集体户口也不接受子女的了。。。
租金随着房价上涨,也是水涨船高。我不是特别了解,大概看了一下中介的单子。基本上,好一点地方,3居精装1w5左右吧。便宜的也有,但其实也省不了几k,不过生活质量呢?我自己的住房成本,差不多房贷35k/m。还好都买的早,有一套租金已经抵上月供,所以现在纯的支出估计不到20k。上海公积金低,我跟我老婆两个人封顶2k/p,所以,从账面来看,每个月成本16k附近吧,基本还能可以接受,尤其是考虑到资产净值已经翻了几倍。
4) 教育成本
第二大项成本是小孩子的教育。这个不仅是金钱上,更多是精力上,精神上和制度上,讲清楚真不是几句话的事情。
总的来讲,上海这边教育两大路线:体制内及体制外。体制内就是指高考,从头到尾打鸡血;体制外指的是国外大学,这个鸡血+“素质” 参半。这两者来讲,钱都是次要的。上海这几年人口增长迅速,新生儿数量差不多比前几年翻了一倍到2倍,所以教育资源非常紧张。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这一块。周边好的私立幼儿园(有海外背景)的差不多在6k-12k 学费,其他费用另算。关键是上不了,我自己就被家附近的某家私立拒过两次 -_-... 面试主要看家长国籍和妈妈是不是全职。我去年在给老大报名这家幼儿园的那天早上,排了长长地队伍。我前面是个年轻妈妈,她在无聊玩手机炒股。我无意瞥过去,看了一眼,看见账户余额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8位数。。。首位还不是1。。。 这个幼儿园靠一般般关系还进不去,我找了浦东教育局局长,人家也不尿,因为人家是私立,条子生太多了,所以一概不理。我听说很多家长面试时候,直接说我家有个厂,可以带小朋友去参观。我可以帮幼儿园解决什么什么问题。真实的例子就是迪斯尼开业前,某个学生家长请全班20来个同学 全家及老师免费玩+住了一天。所以土豪的世界不太懂。
公立幼儿园不贵,一个月甚至不到1k吧,但就是看房子。不仅看房子,还要看户口。第一梯队的是父母孩子户口在,第二梯队房子本区户口外区的上海人,第三梯队就是有房子有居住证的外地人。很多很火的幼儿园第一梯队就已经满了。。。这个时候就算有钱也挤不进去。。。
4)教育成本-续
上海这边小孩子教育一般都是倒推法,上名牌大学的就那么几所高中,这几所高中生源大部分集中在某些初中,要上这些初中呢,必须上重点或者某些小学,最后发现幼升小是竞争最激烈最残酷的,因为小孩子太小,完全拼爹 +鸡血。这个事情既让人痛苦也让人无奈。 小学教育成本金钱上其实不多,民办的几万吧,贵的大概10w一年。但是隐含的成本非常大,比如家长的投入,课外班,是否全职妈妈等等,小孩子搞得也很辛苦。
另外小孩子成本也包括养护成本,比如保姆。这两年上海新生儿太多,保姆价格水涨船高,基本靠抢。我13年请阿姨,4k-4.5k可以请到一个不错的育儿嫂,今年老二出生,再请的话就直接到7k。并且中介都不愿意安排上门面试,太费他们精力了。。。稍微在讲究一点的阿姨,我听说上万的也有。另外13年我请的那个金牌月嫂,1w/26天不到吧,今年再问她价格好像在1.6w+,并且还要提前三四个月去抢。钟点工价格一般在30/h,一个月差不多也要5k-6k了。
我自己这边,因为老大被那个8k的幼儿园托班拒绝了(其实是我被拒绝了 -_-...),去了远一点5k的一般般的托板。下个月干脆就去小区门口的公立幼儿园了,估计成本会从5k降到1k。不过同时给他报了个英语班,1w 半年。 老二今年出生,刚刚请了个阿姨,7k。。。 所以育儿账面成本1w 一个月,这还是在老大读公立课外班还没开始的前提下。 毛估估,以后老二长大了,他们两一起,2w/m不是梦。
最后插一句,这里仅仅列出了账面成本。其实太多的隐形成本附加在育儿方面。比如是不是让妈妈全职,房子是不是学区,课外班报几个,最关键的是,孩子是不是争气(开心)。很多海外回来或者外地人总来算经济账,却不知道本地人在这里耕耘了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所以一回来的成本肯定比别人高一大截。
如果带全家回来的,小孩子很小其实还好办。因为从头开始,总能赶得上。最怕的是小孩子已经在海外接受教育,回来真的很难找合适的学校。高年级的上海小朋友,那个竞争力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情。有个说法是某小学毕业生英语水平已经达到4、6级优秀水平,这个我是相信的。
如果刚刚毕业的,没有成家的,这方面影响到没那么大。
5) 衣
衣食住行四件事,其实衣食行的成本在大城市已经不是大头(对自有住房的本地人来讲,这个仍是大头),这是恩格尔系数降低居民收入增高的表现。
衣服: 很多人讲,国内衣服贵的离谱,这个我不反对。记得我在北京的时候,带我妈逛亮马桥燕莎。当时刚回来没多久,跟我妈炫耀燕莎的品牌很高档,随便走到一个卖围巾的店面,没看价码牌,拿起一条丝质就说,这条肯定要2k朝上。我妈吓一跳,说什么东西要2k啊。拿起仔细一看,25k rmb。。。 服务员当时也就朝我笑笑。
现在国产乱七八糟品牌的衣服也都很贵,一般女士看上眼外套的要3k-5k吧。 不过我自己这方面消费倒还好,一方面自己本来就比较随性,另一方面工作也没做硬性要求(我们销售就有)。我现在身上还是穿了10年前的tshirt,鞋子没太夸张也懒得换。就算换得换一般就打折季买个ecco或者clarks,穿的舒服。也买过prada西装外套和3k的光溜溜的硬皮鞋,穿的不舒服,一直放起来了,除非非常正式的场合穿穿。之前那家外资是英系的,鬼老很讲究,我偶尔穿短裤穿休闲衣服还被他们投诉过,我也懒得理他们。
我老婆其实也还省,以前一年买几次品牌的,奢侈品也每年都买买。不过我们在这方面也都不是特别的在意,所以成本还可以。我们小朋友一般都买GAP, M&S这些,偶尔也买过好一点的,成本大概都在200一件左右,不是很贵。这个毛估估一年3w,应该是有的吧?
6) 食+日常
这几年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对食品安全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地产租金的上涨,饮食成本上的比较快。尤其是上海陆家嘴生活成本几乎和日本比较接近了。早饭比较随意,10块钱可以,20块钱也可以。午饭如果在陆家嘴附近随便吃吃,一般50-80块钱吧。便宜的也有30的,只能是快餐类。如果几个人聚聚餐,一般在150朝上,稍微讲究一点的200-300很常见,商务宴请一般到600+吧,不过这个也不是我自己掏腰包。所以,看大众点评可以发现,200-300的餐馆非常多,也最受欢迎,说明上海居民消费能力上来很快。
平时都在家吃晚饭,晚上就算外面业务聚餐一般都是别人或者销售付款,周末偶尔出去吃吃,不是很在意成本,因为这也不会多花几个钱。
四口之家外加老人及保姆,每个月给老人4k差不多能把日常费用解决。定期去一下大超市,买些菜市场买不到的东西。 水电煤气现在也很贵,今年上海又冷又热,空调冬夏都没停过。因为是手机自动缴费,一直都没有个成本概念,每次短信来了就感觉怎么这么贵。比如上个月,我电费就1400,估计要换空调了。。。
综合下来,家庭吃饭+日常+个人开销每个月在1w-1w5吧,我个人感觉不算多,但也没去
省着过,这方面也省不了几个钱。
7) 出行
交通工具就三类,地铁,自驾和出租。使用频率最大的还是地铁,的确方便且能保证时间。上海地铁网很发达,市中心所有的地方都有地铁覆盖。尤其是在交通拥堵及停车位紧张的时候,地铁优势很大。地铁的成本其实基本可以忽略,我每个月往卡上冲几百块钱,要用很久。甚至我上次出差,从陆家嘴去虹桥火车站,也是坐2号线去的。 地铁最大的问题是太挤了,尤其是2号线,它承载的功能太多。 我上班如果不幸赶到高峰期,等4、5趟是常见情况。
出租车现在因为uber和滴滴,变得方便不少,但也贵不少。但我现在也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应酬能退就推,平时打的不多。
家用车成本相对有点高,平时带小朋友去个动物园,带全家出去玩玩开车。这个成本比较固定,停车位+停车费+保养+保险,一个月2k附近。
现在上海好车太多,中产阶级对车的认识反而更理性了,路上见到最多的就是BBA和大众的。其实考虑房子,这个真不贵。
另外,旅游这东西大家成本都差不多。无外乎就是机票酒店这些。去年去了2-3个境外,3次国内。真个下来10-15w? 我知道我有朋友,每个周末都坐火车出去玩,真是羡煞我了。年轻+没孩子就是自由。
8)闲话职业
这个话题大家最关心,但其实敏感,并且各行各业情况不一样,容易以偏概全。就自己知道的,随便写点吧。过去十年,国内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对海归,对人才,对职位,对薪资的理解已经跟10年前,甚至5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就我自己观察,首先海归的光环迅速暗淡,甚至某种程度上带有负面含义:不踏实、眼高手低、喜欢抱怨。。。这一方面跟欧美市场经济衰退,找工作变难导致大量海外学子归国,同时现在出国太容易了,不像以前大家都是top学校的佼佼者,考托考G冲GPA的这一批人竞争力那么大。另外,国内院校毕业生和海外的差距变小,甚至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更为用人单位喜欢。最后还有一个大家不太提及的因素是,这几年外资企业在中国其实日子不好过,他们是海外学子归国的最大需求方。制造业、技术行业是这样,金融外企更是这样,很多外资不撤离中国已经是难得了,何论增员扩张? 而岗位增量主要集中在民企,这些企业对员工的语言能力、学历等软包装不太感兴趣,更在乎能否给企业带来实际利润的硬能力。
我08年刚回来的时候,纯学生一个,但那家央企给的级别不错(跟海归没关系,是学位决定级别)。当年金融危机爆发,该企业几乎冻结所有招人计划。我印象中09年前台业务部门只进来两个人,一个是耶鲁的,一个是斯坦福的。咂舌的同时,才发现她们能进来是我们公司一把手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因为学校背景。我现在的小组有个助理岗位,不算业务序列。这几年这个职位来来往往的白富美有四个了,都是美加回来,每个的英语都很纯正。其中有个小姑娘辞职的理由是,她突然发现她们家公司请的一个杂工的工资比她还高,顿时觉得好无趣。
我记得09年我认识不少从纽约、伦敦、新加坡和香港回来的金融海归,大部分单身,高富帅白富美好多(流口水)。因为无聊,所以那段时间这个以海归为主体的小圈子没事就在一起玩杀人、吹牛和其他游戏。有次在国贸那边疯到凌晨3、4点,被邻居投诉。甚至还举办过几次小圈子专业讲座,介绍各自行业看看有没有合作机会。那时候感觉真好,大家心气也挺高昂,觉得未来很美好。(后来这个小圈子的主要发起人,以我们那几次活动作为起点,统筹了大量人力资源,把它拓展为高端金融人才就业投融资交易的平台,不说名字了。业内很多人都知道,最近听说他已经在第几轮融资了。这么说我也算是创始人之一, 呵呵)。现在大街上都是海归,你要是说大家搞个类似主题的聚会吧,看有几个人理你。整个的大势也变了。
这几年国内就业行情好的也就是金融和互联网,很多工资奖金股票收入高的令人不可思议,这就是所谓新贵。但是其他行业,尤其是制造业,还是挺苦逼的。说个不那么典型的例子,我老婆之前某欧洲公司,后来跳到一家美资,公司都是大家天天说的几个大名字之一。经常早上7点多开会,晚上也要和美国人对接,开会开到12点。开会间隙时间就清理邮件,一天多的时候有几百封邮件要处理。她的工资从绝对水平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但从我的角度来看,她只是金融企业前台部门2-3年小朋友的水平。她说她们底下那些工厂里的40-50的老工程师,养一家老小的,估计连她一半都不到。更别说其他资历没那么深的或者是工厂里的工人。行业差距大,贫富差距大也是很多海外人员归国的阻力之一,并不是每个海归都是做金融互联网啊。我老婆2010年被我拉回国,去参加那家欧资的全球管理培训生应聘笔试时,同时有个MIT的生物博士也在笔试现场,完全不对口的专业。那个时候我就感觉五味杂成,作为一名工科生,MIT名字可是带着神圣的光环的。最后还是为了这么2斗米折腰了。6年前,30万还算不错了。现在来看,悲剧的是,可能连30w这样的机会都没有了。
讲了不少过去的事,往前看我觉得海归一个要趁早,第二是心态要好。趁早是因为刚刚毕业,生活方式还比较简单,所以回国相对冲击没那么大。特别是前面提到的那几个住房、教育成本,在年轻的时候都不是事情。很难想象一个拖家带口的家庭,拿一个一般性的收入回到国内不被现实碾压的。心态一定要好。很多人一辈子最光辉的时光要么就是高考,要么就是出国前一刹那,很难走出来。但是未来的路还长,如果不接地气,不去努力抓住每一步,做好每一次选择,后面将越来越难走。
现实是骨感的。贴一个目前招聘岗位的工资和经验需求。
其他阅读:
🔥奥巴马大女儿吸毒被抓拍|谈中国家长怎么看待和了解这个问题?
🔥北京大妞在泰国三分钟痛斥不守规矩的国内游客!句句在理!字字珠玑
只在美国,人和动物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黑熊一家来湖边和人一起游泳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