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是我最正确的选择。帝都高校,归了7年。
中国第一最有趣图文公号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顾颖琼博士说天下
感谢顾博士用他的平台给我一个机会讲述一下我自己的海归想法。
归了很多年了。现在是帝都一家高校的老师,社科专业。其实几乎每年仍旧回来美国住(工作)2-3个月。简单说说感想
1,收入
我毕业就回国了,拿的就是一般的工资,和国内同事一样。没有任何人才title。(我身边多数海归同事和我一样,社科专业的title更难拿。)2016年从财务系统中看到的现金收入 24万+ (这部分包括工资、奖金、单位的讲课费)2016年入账的课题经费 14万 (这部分要扣大约7-10%的税费,余下的大概30%-50%可以自己拿;其余可以发学生劳务,可以以各种方式报销出来;这是一年的入账情况,并不要求一年内花光。我的自科青年基金,结题两年了,现在账上还有4万多没花完。课题经费每年收入不一样。我是小咖,课题也就是朋友介绍,或者零散拿一点,每一项的经费3-8万不等。每年一般都有一到两个课题入账。最大的一次是自科青年项目,20万+)额外讲课:2万(我的价钱是半天4000-5000;讲课一般是朋友同事介绍。这个价位很低。)在一家美国机构讲课:5000美元(大概12次课每次3小时;这个收入一次性进了国内的账户)来美国工作:1万美元(但是要自己负担往返机票和住宿,最后不剩几个钱)其他:1万(包括各种评审费、会议出场费等,不固定)
2,住房
单位的福利房,5000+一平米。按照家庭人数和入职年限分的,我大概70平米。就是地方太远了,通勤不太会住在那里的。通勤的话要先开车20分钟到地铁站(太荒,好在完全不堵车);然后地铁大约60分钟到单位(好在是地铁起点站)。因为不用坐班,这个时间倒是也可以接受。但毕竟爹妈住在城里,所以一般我住在城里爹妈家。有时周末和爹妈住到这个“乡下”的房子里。地方虽然远,但远离城区,环境好,旁边就是森林公园。爹妈说这个就当“别墅”了。
据我所知,帝都多家高校(至少人北清)都在非常努力地解决教师住房,有的房子真心地段非常不错啊。
3,工作
在单位没有任何cultural shock。单位这几年一直在努力的“国际化”;身边年纪相仿
的同事多数都是海归。学术研究非常不弱,发表主要瞄准的肯定是英文期刊。不过对比美国的朋友,我的学术是落后了。大概自己也没抓得很紧,评tenure的压力也没有国外大。
其实不用说国外的朋友,身边的同事也非常厉害。只是自己对学术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平均下来一年一篇质量还不错的英文发表,我觉得也就够了。
TEACHING LOAD我觉得真心没有国外重。当然,我的同事都在抱怨teaching load太重,于是我也就附和一下。其实真的还好了。算下来大概每年3门课。国内的课,最好的在于不用布置很多课后作业。所以轻松很多。
现在出国交流做访学的机会不要太多。但说实话真心想来的不多。一个热门专业的教授直接和我说,出国俩月不能陪伴家人不说,他少了至少三万的收入。好吧,可能到那个咖位我也不想出来了。
现在在我看来,出来访学就是sabbatical一年。怎么也还得安排一下。目前感觉我是不愿意再来美国访学了,因为太熟没有新鲜感了。在考虑日韩欧洲。更倾向于日韩,爹妈过去方便,我经常回国也轻松。
4,生活
在国内生活真的是超级方便啊。和爹妈一起生活更是舒服地不行。平时多陪陪他们,周末一般约朋友吃吃喝喝,看看电影话剧各种展览,逛逛书店泡泡咖啡馆去去健身房和奥森。现在每年的rountine是:每年至少和朋友旅游一次,陪爹妈旅游一次,独行旅游一次。每年至少跑一个国内马拉松和一次境外马拉松。每年至少要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国家旅行。
5,各种stress
我并不觉得外部环境给我多少stress。北京的空气质量确实不好,但也确实在进步。(说实话我蛮怀念小时候北京的沙尘暴的。)食品安全什么的我考虑的不多。不婚无孩于是没有子女教育问题。不过在高校工作,从幼儿园到高中都不用愁,而且都是“重点”。单位的这个隐形福利我占不到,有点儿亏啊。
医疗问题。我的单位现在还是那种公费医疗,要去定点医院,然后单位报销90%。这个比较麻烦,目前逐步在转轨中。以后也会有医保卡。那样就方便多了,北京任何一家医院都能看病了。当然,现在头疼脑热去个校医院就行,真的有问题的话,在医疗系统的熟人朋友学生实在太多了,那个时候该麻烦也得麻烦。(去年我的闺蜜也是海归同事安排学校的一个千人去魏公村口腔医院看牙,呵呵。)
最后,在这个年纪,自己该待在哪里,该做什么,都应该想明白了。身边的朋友有两种。一种人早就买了北京的房子,踏实地享受安全感;另一种人到现在也没买北京的房子,之后显然也不打算买,踏实地挥霍过最自由的人生。我觉得两种人生活得都很好、自由并且自在。
在我的身边,我觉得最stressful的就是我的学生了。二十几岁,真的还没想明白人生;找工作压力也很大。这个时候自己的取舍就非常重要了。我的一个学生(女的)毕业后放弃了挤在东部一线城市而主动去了西藏工作,之后和我说“老师这个收入(高得)简直重塑了我的价值观啊”,现在她在西藏工作满三年了可以找机会调回内地了。另一个女生毕业后在北京一家比较有名的境外NGO工作,全部英语工作环境但收入每月不到6000元人民币,出差只能住快捷酒店。而显然她想要的只是这个机构所提供的平台。
当然国内让我最最最不满的就是网络管制!每次出国,来到自由的网络空间,都觉得好开心,
这两天就随便写写我的感受。我想很重要的事情是:我要选择我的道路、环境和生活;而不能让环境选择了我。回了7年多了,我从未后悔过,我坚定地认为:那是我此生最正确的决定。
我个人背景介绍:
我在美国拿的博士学位。
我从小长在北京。基本上中国最好的大学也在北京,所以即使很想逃离,也仍旧选择了北京的大学。于是我前20多年的生命,就只有这一个故乡。超级无聊啊。
很自然的,读大学就向往“诗与远方”,就是逃离北京。那时候身边的人都在考T考G,于是很盲目的就去考。来的学校确实一般,非常春藤,非东部非西部。
来了美国一年吧,就开始厌恶这种生活,很大程度上出于和国内朋友同学的对比。我在国内读完了大学和研究生,其实已经很厌恶读书了。可我来了美国,仍然在做学生,而且是苦哈哈的学生。每月1300多的奖学金,房租就用掉600. 买了个破车,自己都天天担心。那是把身边的男性朋友统称为“猥琐男”。估计现在也有这称呼,其实很mean。大家都是在异乡,都缺乏安全感。
但国内的同学呢,毕业后多数人去了律所、投行、外资会计师事务所。一个一个都“显著地”不同了。收入、外表、环境、眼界都不同了。这确实也给了我一些影响。
而且我是独生女。我不回去,父母呢?又是比较intensive的人,在美国这么多年,我保持每天和父母一个电话,一天都不曾断过
总之,刚来就不喜欢美国,就想回去。我在美国最长只待了9个月。就是博士第一年。从第二年起,我暑假寒假都回国,有时候空的时候也回。爹妈都受不了了,说你这是在外地念大学呢?好吧UA的中美往返里程票,我换了三张。
完全没想过在美国找工作。所以在美国这几年,一直和国内的硕士导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来美国访学的中国学者保持密切联系。
毕业时北京的口头offer有两个。外地(东部一线城市)的口头offer有两个,其中一个给的是年薪制海归轨。唯一的境外面试是澳门的一个大学,本来从未考虑过澳门,只是忽然一个国内的同行推荐了我,那地方几乎不用做研究,主要teaching,但据说收入不低。那次面试,爹妈和我一起到了珠海。爹妈说如果我去了澳门他们就打算在珠海买个房子。最后澳门这个就没消息了,我也没问。一年以后他们联系我问我还有没有兴趣……我估计那年他们hiring freeze了。
不过总体说来,国内找工作是不太规范的。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上的安排,有时拖很久没反应,有时院长们谈笑间就定下来了立马人事部门催你办手续。
香港的高校(那年只有港大)我看过,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被hire,也没有实力在港大survive。港大的水平比多数美国学校还是强的。我的一个师姐,在那里做了NNNN久研究员,也终于有了TT的教职。
确实,自己对专业不是特别进取。如果只是在专业上有进取心,那么要待在美国;如果进取心在专业+别的,那么考虑回国;如果在专业上完全没有进取心(我这样儿的),那么果断回国。
现在北京很多高校都是“理论上”有福利房,但到底什么时间分,怎么分,运气的成分超级大。清华住房的用地谈了二十年了,貌似刚刚解决。结果就是:有人等房子等了10年+,有人几乎不用等。这个谁也不好说。
不过我个人觉得在学校里住着交房租也还好,毕竟生活非常方便,学校的房租收的不算贵。
我承认,父母的保障还不错,后顾之忧其实比较少,或者这也算是一种形式的“拼爹”;没有孩子是一个leverage。不过单位有几个同事都是有孩子之后归的,其实看起来过的也非常好;高校工作时间灵活有的还有父母来看娃,所以也还好。
LAST:我觉得国内不是遍地黄金,但也不是充满戾气。我写的只是我个人的情况,未必适用每个人。这次来美国,正式工作之前回到当年念博士的学校,去看了看导师看了看当年的公寓,(现在查了一下觉得那个公寓好便宜啊几乎想买下来哈哈哈哈)想到当年,貌似是最美好的年纪,却是我最不开心的一段。可能那就是成长吧,责怪外界是没有用的,还是需要自己调整。
至少目前,我觉得非常幸福、满足和感恩。也想要更努力地生活,更努力地爱自己,爱身边的人。----END
其他阅读:
💔在美国,他是失业屌丝;在中国,他是睡了200个中国妹子的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