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摘】林语堂 |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大光的威严

林语堂 罗伯特议事规则 2020-08-20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林语堂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


第八章 大光的威严(摘录)

176-178

 

P176

现在我必须找寻一间坐在座位上不会局促不安,而能由始至终用高兴的注意来倾听的教会。我听过大卫·利达博士第一篇证道词之后,我每个礼拜天都去,因为我每次都得到丰富的收获。被容许走到上帝的面前像我常常想崇拜他一样来崇拜他,是一种如何万虑皆释的轻松感!它自然地发生,因此当正式参加教会的问题被提出的时候,甚至没有经过一次家庭讨论。在我参加且愉快地参加之前,我们曾每个礼拜到麦迪生街长老会教会去,持续有半年之久。我只想说利达博士在他的证道词中常固守基督徒生活上的问题;他不像在哈佛纪念教会的牧师,当我数十年在那里时,有时用乔治·哀利奥特做他的讲道词的题目。有这么多基督徒生活上的问题可谈,没有必要去讲一些不相干的话。因此到礼拜堂去便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为在教会是等于接近耶稣基督的真精神。我相信在纽约及其他地方仍有这样的教会,受教育的人进去时怀着崇拜的心情,而出来时因为有了新的感触,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较好的新人,而不是更像一个由于别人的努力而幸逃罪责的被定罪的罪人。否认这种可能等于否认基督徒生活,基督世界的丰富。基督的奇异之处,不正是他使一个人在他面前觉得自己更好、更有价值而不是罪人吗?

 

关于教义的差异,我情愿接受基督而把一切罪人留给加尔文。我知道加尔文主义知识的骨架已有决定性的削弱,现代的长老会教会已不再坚持为那个曾处塞维塔斯以火刑的傲慢人所创的“人皆堕落”的信仰,及对“自由意志”的否定进行辩护。用预定说与自由意志可以并存的说法来维护加尔文主义只是一种模棱两可的话,我对于任何坚持一种“全然”这样,一种“无条件”那样,及一种“不可抵抗的”某些东西的人,有一种直觉的不信任。佛对他的弟子断言:“没有不仁慈的教训是佛的真教训。”加尔文曾可怕地对上帝及人“不仁慈”。得了加尔文的允许,他的上帝将会乐于多烧几个像赛维塔斯这样诚实而倔强的人在一根更大、更好的火柱上。

 

P177

同时,一种令人信服的人生理想是在耶稣无可比拟的教训中,在人曾有权利去听到的教训中最高的。我们常倾向于以为耶稣的上帝的启示是一种属于过去的行动。但无论谁今日读福音书都会觉得上帝现在的启示清楚、无误,而且令人信服。而且他的全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启示,就是上帝的显灵,真实地给我们看。当耶稣教人,“这些事你们既然做在我这弟兄中最小的一个人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的时候,我知道且觉得他真是那位主,我也明白为什么他不但被人敬重,而且被任何地方所有凡是听过他的话的人所崇拜。上帝真理之光是灵性的纯洁之光,在人的教训中没有可以比拟的。当他进一步教人宽恕且在他自己的生活上示范时,我接纳他为真主及我们众人的救主。只有耶稣,没有别人,能带领我们这样直接地认识上帝。它是一个道德的而且伦理的、无可比拟的美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仍想要一个理想,这里是一个领导人类的完美的理想。

 

这教义是足够的,也是恰当的。其中有大光的威严,但它同时却大过这个人的世界所能消化实现,或付诸实行的。它的目标曾被放得够高而成为万世人类精神经常遵从的指标。那种在大马色路上炫花了圣保罗的眼的光,现在仍在世世代代中照耀,没有暗晦,而且永不会暗晦。这样,人的灵修借赖耶穌基督而接近上帝的心灵。人的基本价值被证明。因为这个理由,人类将永远崇拜他。而人的基本价值简单的教义,无论他是怎样卑微,将仍被证明是历史上最大的解放力。

 

P178

我再说几句话便完了。任何宗教都有形式及内容,而宗教常借形式来表现它自己。在基督教的情形中,内容是由耶稣的一切丰益所赐,但形式却是人加上去的。耶稣建立他那没有信条,只有他在他使徒中所创造的以爱的伟大力量为基础的教会。这种使徒们对主不得不爱的爱,是基督教教会的开始。至于形式,照耶稣的意见是人用心灵与诚实自由崇拜,“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现在形式已用传统及历史的发展为基础来制定。在这件事上曾有过许多固执己见的行为,导致迦特力教会和改正教会各宗派间的分裂。我相信今天没有一个有知识的卫理公会教友,会以为一个长老会教友,或一个圣公会教友,或一个天主教教友是邪恶的。形式会这么重要吗?人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来崇拜上帝,而形式却是像人选择言语来崇拜上帝,无论是用德文英文、法文,或拉丁文都没有什么关系,不是吗?每个人都必须寻找最适合于他的形式,我的意思是指找一个不太妨碍他崇拜习惯及信仰习惯的形式。即使对形式表示外表上的服从时,每一个人信上帝仍然照着他自己的方式,以及他由过去经验所决定的偏重部分。这一定得这样。如果人用心灵诚实来崇拜上帝,形式只是一种用来达到同一目的的工具。人人各自不同。形式有没有价值,全赖它们能不能领导我们达成和基督建立友谊的目标。

 




作者简介


  林語堂  (1895- 1976) 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在香港逝世。


---


目录


第一部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绪言  /007

 

第一章童年及少年时代/011

 

第二章大旅行的开始/021

 

第三章孔子的堂奥/041

一、孔子那个人 / 048

二、沉默的革命 /054

三、子思:内在的道德律 /057

四、孟子:求其放心 /061

五、以家庭为社会单位 /063

六、统治阶级 /070

 

第四章道山的高峰/075

一、老子 /083

二、庄子 /092

 

第五章澄清佛教的迷雾/106

一、禅 /116

二、罪与业 /121

 

第六章理性在宗教/127

一、方法在宗教 /127

二、现在的姿态 /131

三、可理解的止境 /136

四、知识所不及的剩余区域 /140

 

第七章物质主义的挑战/144

一、死巷 /153

二、虚无 /159

 

第八章大光的威严/164

 

第二部

林语堂自传

 

弁言/181

第一章少之时/182

 

第二章乡村的基督教/187

 

第三章在学校的生活/191

 

第四章与西方文明初次的接触/197

 

第五章宗教/200

 

第六章游学之年/202

 

第七章由北平到汉口/204

 

第八章著作和读书/206

 

第九章无穷的追求/209

 

第三部

八十自叙

 

译者序/ 215

 

第一章一团矛盾/217

 

第二章童年/222

 

第三章与西洋的早期接触/ 230

 

第四章圣约翰大学/ 235

 

第五章我的婚姻  /240

 

第六章哈佛大学  /244

 

第七章法国乐魁索城  /249

 

第八章耶拿镇和莱比锡大学/252

 

第九章论幽默  /256

 

第十章三十年代  /259

 

第十一章论美国  /265

 

第十二章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 271

 

第十三章精查清点  /274


 

■作自传者不必一定是夜郎自大的自我主义者,也不一定是自尊过甚的。写自传的意义只是作者为对于自己的诚实计而已。如果他恪守这一原则,当能常令他人觉得有趣,而不至于感到作者的生命是比他人较为重要的了。

 

■我获得宗教走的是一条险路,我认为它是唯一的路;

……这决不是平凡无奇的发现,而是一次性灵上充满震惊与探险的旅程。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不是为那些没有时间谈论宗教,且永远不可能加入追寻行列的人而写,……也不是为那些完全满意于他所了解的,自觉已有可靠的寄托,那些永不会有任何疑虑且自满自足的基督徒而写……我只对那些会问“在这次旅行中我们到哪里去”的人说话。


—— 林语堂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