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如不见|《不二情书》读后感

2016-06-15 zenon 法悟

不如不见

作者|zenon

题图|《不二情书》剧照

编辑|法悟


《不二情书》最吸引我的,莫过于男女主角的浪漫读白,像是倾听一首美妙的配乐散文诗,让我留连忘返。

从电影院出来,我二话没说,驱车来到书店,决定买本《查令十字街84号》用来研究弗兰克与海莲的伟大爱情故事。可能像我这样的人太多,被告知这本书早就断货了。还好,卓越里有电子书,百度还有名为《查令十字街84号》的电影, 我一气看完后,又跑回电影院,再次重温了小虾与教授的“不二情书”。

没办法,国产电影已将后现代风格演绎到极致,东拉西扯,难寻逻辑,不做这些功课,根本不敢与人自诩看过这部电影。

一.爱是人的刚需

小虾曾让教授谈谈,什么是爱?教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其实这是贯穿整部电影的重要问题,不准确界定“爱”的定义,就难以解读小虾与教授间那种柏拉图式的浪漫,也无法揭开海莲与弗兰克通信二十年却不见面的秘密。

人的终极目标是快乐,而安全感则是快乐的基石。爱这是这样一种介质,你拥有他,就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让你可以尽情享受快乐,还可以让你卸下伪装,毫无压力的暴露出自己真实的一面。不管这种爱是基于父母,配偶,情侣,还是基于你信奉的神,都可以让你获得这般体验。

《阿飞正传》中说的无脚鸟是不存在的,现实中不管鸟飞多高,多远,最终都要落脚于地上。人也是如此,不管我们如何嘚瑟,都要回到栖息地,不管是精神,还是肉体。而那个让我们驻足之处,就是有爱的地方,比如家和宗教。

所以,人是个更需要爱的动物。

电影中的小虾和教授,看似阳光和自由,但却过着如无脚鸟一样的生活。小虾年幼时,父亲嗜赌成性,为了还清赌债,15岁的她就选择拿起砍刀与人争斗。父亲去世后,她在澳门赌场做上了公关,过着居无定所的落魄生活。她也想找个落脚地,甚至想找个房地产土豪嫁了,但没能成功。后来虽然先后遇到了北大同学、邓先生和已婚诗人,但他们均没有给她落脚之地。

教授的经历和小虾有几分相似,14岁被送到美国,然后父母离异,分别有了各自的家庭。他虽然不喜欢美国,但已法回到父母身边,甚至没有人可以倾诉。父母的离婚,让他对婚姻产生了恐惧,也正是因此才被两任洋女友抛弃,从而使他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变得越来越孤独与另类。

小虾和教授都是飞累了的无脚鸟,急需找到栖息地,尽快获得爱的呵护,好让自己脱离空虚与孤独,无助和恐惧。然而幼年留下的创伤,让他们不再相信别人。

他们渴望得到爱,然而爱离他们却越来越遥远。

二.邮件好于相见

爱是互动关系的产物,但并非有互动就有爱,还需要适当的形式。

人与人沟通的方式很多,比如面谈、通信、电话和视频。其中面谈传递的信息量最大,也最充分,因为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然后利用整体感觉带来的想象力,推动人进一步采取行动,从而使得互动各方的味觉、触觉也得到刺激。所以,相见的沟通形式,调动的是人所有的感知系统,并使之一一获得满足。接下来的通信、电话和视频,都是在尽量追求面谈的效果,但各有缺憾。

书信对信息的传递最为特殊。信件是以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这种载体通过对视觉的刺激引发人的抽象思考和理性判断,这样可以更加充分激发人的第六感官,使之依据现有的文字信息产生丰富的联想。更为重要的是,书信可以被保存起来,并能够被反复阅读,从而使视觉和感觉不断面临新的刺激,最终从使人的想象力不断被深化。另外,书信有时会带有寄信人的气味,这种这种气味虽然经常是淡淡的,但这绝对是想象力的催化剂,这或许正是通信的魅力所在。

满足触觉和味觉,往往是听觉、嗅觉、感觉得到刺激后进一步采取行动的目标。一项不可知的要素只有通过味觉和触觉的检验,才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因此,启动味觉和触觉是对安全作出判断的终极方式,也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或许正是因此,人们对接吻和亲热情有独钟,因为一旦通过最后一道关口的检验,便有如神仙一般的感受。

味觉和触觉获得满足,人的想象力便会慢慢丧失,毕竟目标实现了,想象力似乎没有了办要。所以,见面可以让人获得快乐,但同时也意味着危机将至。

《不二情书》中的小虾与教授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职业不同,貌似个性也完全不一样。他们之间之所以相互吸引,与书信独有的表达魅力有直接的关系。正是因为先前的通信,让他们由开始的相互谩骂,到后来的不可或缺,再到最后的千里寻觅。

试想,小虾与教授之间,如果没有长达一年时间的通信,而是直接见面,我想一定是无果而终,因为彼此太多的负面信息,足以让他们的爱情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所以,《不二情书》暂时以大团圆的方式收场确实应当感谢那些“不二情书”。

三.相爱未必相见

有人说弗兰克与海莲之间能够坚持长达二十年的通信,他们之间必有爱情,因为唯有爱情才有如此的力量。

如果看过《查令十字街84号》就会发现,海莲的通信对象是整个书店,而非弗兰克本人。弗兰克每次收到来信,都会与整个书店的员工一起分享。海莲除了与弗兰克通信外,还与多名书店员工有信件往来。

关于弗兰克与海莲的通信并非秘密,也不涉及个人隐私。对此,弗兰克的妻子及家人是知道的,甚至弗兰克的妻子与海莲也时常保持着通信联系。而这些,都注定二人之间的交往不可能有爱情的因素存在,二人所处的场景也容不得爱情产生。

海莲作为书店的顾客,能坚持这么久通信,完全是因为书,而不是弗兰克。海莲主动与弗兰克取得联系,主要是因为弗兰克所在的书店专卖便宜的二手绝版书,这可以让爱书如命的海莲获得巨大的意外收获。正是这种超预期使海莲对这家书店及其员工有特别的好感,或许正是这种好的体验才激发她在那个时候寄了那么多食物,给那些毫不相干的人,或许对海莲来说,只有这样才是与那家书店进行的公平交易。

读《查令十字街84号》你会体会到,海莲骨子里的优越感,像是城里人对待乡下亲人的态度。

在这种关系中,如果说谁想多了,那也只有弗兰克。毕竟他仅仅是书店的员工,向海莲支付对价的是书店,从海莲的交往中受益的却是包括弗兰克在内的书店员工,这种缺乏明显对价的交易很容易让纯受益一方的弗兰克与爱情联系在一起,或许正是因此弗兰克更希望海莲能来伦敦的原因。关于见面这事,海莲似乎从没有主动提及过,她只是没有拒绝弗兰克的邀请,礼节性的答应下来。与弗兰克见面对海莲来说,一定是可有可无的。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海莲总能找到不去伦敦见面的理由和借口。

小虾与教授则完全不同,二人均是精神空虚的人,通过通信相互给了对方神秘感,并共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很快与爱情联系在了一起。以婚姻为目的爱,是必须要见面的,所以他们坚持了不到一年的通信,就升级了双方的交往方式。

我想小虾和教授在伦敦见面那个夜晚,一定滚了床单。

四.相见不如怀念

幸福与快乐只是人的主观判断,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感受会不一样,甚至有时截然相反。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务掌握着不同的信息量。

对同一环境,如果我们掌握的信息太少,无法得出安全结论,就会恐慌。如果信息太多,就会因为看到太多的危险而恐惧。因此人只有了解到适度的信息,才会有安全感。而这里的适度,应以足可以得出安全结论为限。所以要想拥有快乐和完美的人生,联想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这个世界安全和危险并存,真实世界是没有结论的,因为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想想弗兰克的人生是完美的,因为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他都认为海莲会来伦敦见他。尽管海莲从没有这样的打算,但她在来信中的每一次承诺,都给弗兰克带美好的幻想。

相反,海莲在与弗兰克的交往上就有了些许缺憾。因为,弗兰克传递给海莲的信息太多,经济的拮据,婚姻的状况,家庭的情况,工作的有序……几乎是全方位的,甚至弗兰克买辆二手车都要向海莲汇报,而这些海量的信息,没有给海莲留下一点对未来见面存在超预期的想象空间。所以海莲从没有与弗兰克见面的动力。

在这方面小虾和教授就完全不同。他们虽然通信不算短暂,但是关于各自的真实现状讲的并不多。甚至到剧终,他们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和真实地址。如果不是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老板的暗中相助,我想这个故事一定不会以喜剧收场。试想,如果小虾将自己在赌场工作、15岁拿刀砍人、以及和邓先生的荒唐经历如实告诉教授,我想他一定会选择止步。同样,小虾如果过早知道了教授的不靠谱,也一定会选择放弃。

所以,信息的拥有量决定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怀念的美好是因为掌握了适度的信息;相见虽然刺激,但因为传递的信息量过大,通常会让预期落空。

五.没信仰别相见

为了安全感,我们设法去控制更多的风险,希望通这样的方式来避免遭受伤害。其实,不管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如何提高,都不可能驾驭这个世界。人是理性的动物,是因为人需要知道原因,否则无法远离危险。即然这个世界不能被自己完全控制,那就需要找到一个终极的原因,去解读那些用人为手段解释不了的现象,去判断用证据无法证实的事实。而这个终极的原因,就是信仰。

人没有信仰,就会永远生活在恐慌之中。

爱情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将爱情定义为世俗中的信仰,是因为只有将爱情利益置于一切现实利益之上,我们才不会在选择中迷失方向,才会永远享受爱情给我们的福利。如果将爱情与现实利益混同起来,终有一天会有一项利益高于她,从而使她遭受被抛弃的命运,也让自己再次回到无脚鸟的生活。

《不二情书》中的小虾与教授弥补了海莲与弗兰克二十年未见面的遗憾,我想这样的成功也许只是暂时的。如果将二人的故事继续演绎下去,让他们回到现实中去,用现实去检验情书的效果,我想结局会有不同。

伦敦之行结束后,接下来二人要面临的问题:是小虾去美国做房产经纪人,还是教授来澳门做赌场公关……。

我脑子里一直有这样的影像,在北京遇到西雅图第三部的一开始,小虾和教授一同感叹:

不如不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