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想、阿里巴巴们会成为中国基石型跨国公司吗?

黄河 FT中文网 2019-11-17


中国基石型跨国公司不用照抄西方既有路径,而是参与全球商业游戏,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同时,又代表中国思路,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文丨黄河


在全球跨国公司近几十年的发展史中,与日韩等亚洲企业以及欧美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是面临险境最多、历程最不容易的群体。这种不容易从最初中国企业不熟悉海外市场、交学费开始,到现在演变成,要应对全球最大经济体与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持续摩擦”下的种种难题。

虽然近期的好消息是,随着新一轮的磋商结束,中美贸易战达成了阶段性成果,双方暂时偃旗息鼓,但实则在一些领域美国的针锋相对更加严重,根本停不下来。近期标志性事件是,因美拒发签证,中国航天局缺席第70届国际宇航大会,而且白宫内部也在酝酿限制某些关键技术的出口,如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和合成细胞器等。

这种复杂局面,当然任何企业都不愿意遇到,也不可能百分百站队,但既然现实如此,是时候呼吁中国出现基石型跨国公司了——这些公司不用照抄西方既有路径,而是一方面参与全球商业游戏,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另一方面又代表中国思路,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基石型跨国公司的多重身份

基石型跨国公司是中国独特的产物,拥有多重身份。

首先是要符合跨国公司的基本商业特征。在收入结构、全球员工构成、海外资产配置等硬指标上,都是不折不扣的跨国公司。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推出详细的跨国化指数(Transnationality Index)来看,一般由两个指标体系构成,一是海外经营指标体系、海外采购与生产指数等;二是管理职能的国际化发展指标体系,包括跨国公司战略与决策的协调力、当地市场的适应力、聘用外籍管理人员的状况、财务管理上的控制力等。

以联想2004年收购IBM的PC业务以及TCL收购汤姆逊为起点,中国企业集体拉开国际化序幕,经过这些年的积累,中国企业在海外其实已经悄悄形成了规模。根据出海传媒统计,在A股上市公司中,去年海外业务营收超过100亿人民币的企业就超过了90家,H股达到了47家,海外中概股则达到了8家。此外还有不少未曾披露海外营收业务的较大市值公司。累计起来,这些企业在海外的总收入规模就达到了1.45万亿人民币,已经超过了日本企业在海外的总收入。

在如此庞大的数量基础上,基石型跨国公司自然是优中选优。而其第二重身份,就是要能代表所在领域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思路”。尤其要强调的是,这不是纯粹的商业民粹主义,而是回到商业的本质,根据中国市场独一无二的特点来整合全球资源。


每家公司所处的实际情况都会有所不同。阿里巴巴的国际化虽然时间不长,但却在推动把国内外的消费市场和全球生产制造市场对接起来,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市场。这和亚马逊等相比还是有显著不同。联想最独门的优势之一则是根据中国市场经验总结出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在完成多个海外并购后,联想供应链管理还在不断吸收其他国家市场的经验,水平全球领先。

第三重身份,如同基石投资者(cornerstone investors)的存在是对公司基本面和发展前景的肯定,给市场带来了信心的作用一样,基石型跨国公司也是推动相关产业领域拥抱全球化的核心因素。基本上,基石型跨国公司都要完成三段论,即Global for China、China for Global、Global for Global,这样才能让各自所在领域真正实现全球化。

快消领域的企业近几年的表现值得注意的。过去很长时间,中国的快消品公司在强大的西方同行面前很难走到海外,但有些公司另辟蹊径,从原材料加工开始,在海外建厂,先满足中国市场庞大的需求,然后在把成熟产品反向卖出去。蒙牛通过合作伙伴几年前在新西兰建厂,去年又在印尼建厂,生产的乳酸菌饮料一度成为当地市场第一,让整个中国乳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不断加重。











中国为什么需要基石型跨国公司

在中美经济逐渐“脱钩”的行情下,相关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内涵已经悄悄发生变化。之前支持”走出去”是鼓励出口发展经济,而现在还应该加上,万一出现糟糕情况,应该通过全球布局来有备无患。

体现之一是,管理层对自主可控的重视,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在过去,中国企业基本是模仿为主,处于学习阶段,现在各种创新层出不穷,在通信、物流、科技金融、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等方面,都有建树。这时候只有那些基石型跨国公司才能对产业链有所把控,不受制于人,在国际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司能具有全球资源调配能力,其产品服务能在全球通用,才能把价值放大。换言之,既是“大国重器”,又要“服务全人类”。

联想给人印象是全球最大PC公司,但其智能数字化领域在近几年同样表现不错。如在工业制造领域,其将数据智能技术与工业制造行业特点结合,让智能化贯穿到整个产业链中, 从而推动制造业全面升级。而这些源自中国的经验,在日本、欧洲一些市场,同样帮助了当地产业数字化。尤其在今年Tech World上,业内关注的是联想在智能工作、智能生活方面的技术创新及解决方案如何在全球范围应用。


体现之二是,国内更希望“走出去”的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带动国内整个产业的国际化,而不是如以前那样只有企业自身做强做大。这样的基石型跨国公司,需要有产业责任,并符合中国的发展语境。

非常明显的例子是智能手机。由于华为、小米、OPPO和vivo的阶段性成功,中国手机的产业链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与之配套的屏幕制造商、半导体封测提供商、声学器件提供商等,很多都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不少企业都在海外设立了研发中心。


医疗器械则是近几年另一个成功领域。成都一家公司2006年起就与巴基斯坦当地合作伙伴共同建厂,2009年成为巴基斯坦第一家通过注册的中国医疗器械公司。现在已辐射巴基斯坦四个大省。而在波黑和中东欧国家,一些医院设计、施工及器械供应,开始有中国企业的参与;在非洲,更是有中国企业直接投资建设医疗用品生产制造项目。

这些领域虽然没有出现大型基石型跨国公司,但以发展速度来看,大概率迟早会有。而且随着产业整体出海,这样的公司一方面会促进国内医疗产业做强,另一方面也会在海外市场与其他跨国公司一较高下。










基石型跨国公司的挑战

与西方跨国公司的成长路径不同,中国基石型跨国公司面临的挑战更大。既要符合国家利益,承担职责,又要遵循国际化通行的规则,在两者中寻找到平衡点是关键。这可能是196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开启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尤其是,在中国持续扩大开放的趋势下,跨国公司在中国也进入了新的发展层次,虽然外企总是有诸多抱怨,但其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是在降低。中国企业除了在海外市场要与海外同行竞争外,在家乡市场也要更加小心。

这个时候,中国企业国际化先行者的经验的确值得借鉴。联想到今年有35周年的历史,虽然民间舆论对其总有误解,但其在全球化思维和执行上做的最为到位的企业。从最初在中国市场与惠普戴尔竞争,到现在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背后无论从管理结构、产品能力、人员安排、均衡发展上,都有独到之处。与此同时,联想作为源自中国的跨国企业,在很多重大国家级项目上在承担责任,推动行业创新。

而互联网企业则是通过另外的方式找到平衡。万达数年前以“买买买”的方式进入好莱坞,并没有赢得当地的真正认可,也未实现中国优秀文化的输出。阿里巴巴的影业公司用相对平和的方式参与影片的投资和制作,尊重好莱坞游戏规则,不仅赢得了票房,获得奥斯卡大奖,而且也使好莱坞对中国文化输出的排斥感减少。


这些成功的例子背后显示出基石型跨国公司面临这些挑战的应对方法论,即全球化思维行动,再加上“中国心”。全球化思维和行动在过去几年已经被很多中国企业逐步掌握技巧,事实证明这对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并无本质难度。

反而“中国心”,是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的。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打着爱国的名义实现商业目的,而是真正自信中国方案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换言之,就是相信中国企业正在从全球化的追赶者、学习者,变成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而这是所有中国基石型跨国公司的应有之意。


作者系出海传媒CEO,长期关注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冯涛 Tao.feng@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更多文章

1

新技术驱动下的平台力量,驶向何方?

2

 杨安泽:带来新意的总统候选人角逐者

3

 深度学习:新时代的炼金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