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吴晓波带货翻车看直播的逻辑

刘远举 FT中文网 2020-08-17



刘远举:你能想象吴晓波那些讨论“费雪效应”的粉丝,会看一小时直播来买个全网最低价的奶粉?他们说不定连自家孩子喝什么奶粉都不知道。



文  |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远举



最近在吴晓波的一场直播中,商家给了主播60万“坑位费”,结果只卖出了15罐奶粉,一罐营销费用4万块!在另一场明星直播中,总共才卖了20多单,结果第二天退货16单。有人感慨,现在请明星直播,简直就是被诈骗。


随后吴晓波做了一个回应,不过在我看来,基于诸多原因,文章也并未说透、说破。


商家会付60万请人卖15罐奶粉,是因为没搞懂直播的本质。


炙手可热的头部主播,其本质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明星,而是因为他们有直播相关资源的综合调配能力除了电商平台导入流量的支持,李佳琦、薇娅这样的头部主播,身后有庞大的团队。从选产品、查价格、到具体的直播话术、售后服务,各种资源的配合,都有专人跟进才能保障最终带货效果。


整个过程简单地说,是三个对:人对,货对,主播对。




第一:人对



什么样的人才对呢?


不妨先从不对的人说起。


你能想象吴晓波的粉丝,那些讨论“修昔底德陷阱”“费雪效应”的粉丝,会巴望着看一小时直播来买个全网最低价的奶粉,省个几十块吗?他们说不定连自家孩子喝的什么牌子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价格。所以面对无法感知价格,时间相对也贵的受众,带货必然会翻车。


或许有人说,奶粉他们不感兴趣,一定能为他们选对产品,比如手机。这种看法也是错的。


如果单品价格低,全网最低,便宜得不多,意义不大,对这些人没有吸引力。而单品价格高了,虽然省得更多,但这类商品,除非平常非常关注,否则一定要考虑其他参数,不会冲动就买。更关键的是,他们怎么知道直播中有自己喜欢的产品呢?每天等着看一小时?这不太可能。先预告?这是一笔巨大的广告费。像罗永浩那样自带广告效应的也仅仅能玩一两次,如果天天播,他的粉丝不会天天看,也不会次次都有全网传播的广告效应。



直播的受众支付的成本中,除了价格本身,还包括时间。


可以给一个公式,当直播中出现你想买的产品的概率×产品节约的钱/时间成本,大于一定的阈值,这个消费者才会去看直播。而这个概率的存在,急剧地缩小了潜在的收益。


到现在为止我没看过任何一场直播带货。我相信,你看十场直播,只要一次冲动购物,你浪费的钱,会大大多于其余九次节约的钱。更何况,还要花上十个小时。


所以有些人,天然的就是“不对的人”。直播带货的受众局限性很大,这是大家都没说破的。


不过,这个模式本身是成立的。其前身电视购物是经过时间验证的商业模式。电视购物一般都在深夜。守着电视购物频道看,一定是悠闲的、然后对价格敏感的人群。对低价敏感且有时间看直播的人,就是“对的人”。


“对的人”决定了“对的货”。




第二:货对



一些产品,消费者购买的时候,是不怎么考虑的,比如一些食品、小吃,单品价格低,弹性很大,说买就买了,这种品类就适合直播。但另一些产品,比如,电脑、手机,这些产品虽然单品价格高,低价省得更多,但这些东西一般不会冲动型购物,即便买了,事后退货也多。


比如,此次吴晓波文章中就提到他的直播主管莫可,淘宝聚划算的早期员工之一,有十年的电商经验,就一再警告他,要多上百元以下的流量款,特别是在其他直播间得到过验证的商品。


这是因为“货”始终扛不过“人”。选品逻辑,很大程度上是限定死了的。这一点大家也没说破。


货对,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思。


即便头部主播在直播带货上如此强大。对商家来说,是否赚钱,仍然是另外一回事。当然不少商家能够从直播流量中获得大量销售,这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对于很多商家来说,直播本来就是赔本赚吆喝。商家把营销费、广告费,都投入过来,补贴产品本身,产品价格下降,自然流量上升,销量上升,也算赚到了人气,相当于做了品牌广告。所以从这个角度,很多大型厂商,是抱着做品牌广告的心态、目的来直播中卖货,不计较亏损,只要人气。这就能达成多方共赢。


也就是说,商家的目的对了,货就是对的。这正是吴晓波强调的直播营销性,而这也是他擅长的一面。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低价能带来流量,带来人气,一定程度上,能达到宣传品牌的目的。但是,一个商品,都达到宣传品牌的规模了,往往也会考虑品牌形象。打个比方,顶级大牌的化妆品,低价卖出10万只,虽然增加了知名度,但同时也拉低了自己的身价,伤害到品牌形象。


再比如,空调,市场容量是一定的,直播不可能改变供需关系,即便能用价格从友商那里抢过来,但如果缺乏底层竞争优势支持,很容易触发价格战,打破行业平衡。所以有些时候,短期看货是对的,但长期来看未必对。当然,这不体现在直播成绩上。这个损失是潜在的。


有了对的人,也选出了对的货,但还得把它们连接起来。这就是主播出场的时候。




第三:主播对



现在都讲究专业、细分、垂直,知名度也同样如此,讲究特定领域的知名度。主播都有足够的知名度,不过,这个知名度,不是影视明星的知名度,而是“他们卖的货便宜”的知名度。


头部主播,知名度就是带货、便宜、全网最低价格。在这个知名度下,粉丝聚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流量相对便宜。主播拥有了“对的人”,就拥有了对商家的强大议价能力,只要货选对了,事情就成了。然后,这进一步保障主播“卖得特别便宜”的专业的、细分的、垂直的知名度。这对主播来说,是一个正反馈过程。


对明星来说,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吴晓波是一个特例,粉丝特质太强,层次相对高端。


一般的影视明星,微博上、社交媒体上,当然也有很多粉丝,但也得筛出“对的人”,然后再引流到直播平台。怎么筛?做广告,“xx明星,x月x日,要在那里直播带货”。但做广告也要钱,这个流量就贵了,就已经不具备直播本来意义上的优势了。


而且这样的广告效率也很低。这些广告很贵,短时间不可能直接介绍产品、价格。看到一个大型户外广告,某个明星会做直播,也不知道他卖什么,价格多少,就一定会去看他的直播带货吗?再说,一线明星会同意这么搞吗?一次两次或许可以,但搞多了就太low了,伤害自己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明星直播,广告找人的效率低,对商家来说,效率也未必高。坑位费比不比得上,一次精准投放的效果广告呢?这个帐未必算得过来。


所以,一般影视明星的知名度要转化为“卖得特别便宜”并不容易,甚至他们也不愿意。这就是为什么明星比不过李佳琦的原因。李佳琦号称年入2亿,这个收入比很多明星都高,如果真能转化,明星一定会去做。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直播的逻辑,就是“用对的主播,为对的货找到对的人”,货对了,主播对了,人就来了。李佳琦、薇娅的人气就是这么慢慢聚集起来的。这就是直播的逻辑。现在很多商家不明白其中的逻辑,却眼馋现象,不管货对不对,主播对不对,抱着赚钱的目的进来,自然难免失望和亏本。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更多文章

1

地摊经济:经济本质、秩序审美以及城市目的

2

 特朗普真的能让中美“彻底脱钩”?

3

 金融如何让利?唯破楼市泡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