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是否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这种新旧竞争模式在历史中反复出现。和平解决并非没有办法。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公号《徐瑾经济人》主理人 徐瑾
2020是个魔幻之年,冲突层出不穷。
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是否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的大国,是否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对照现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谓生死攸关。如果答案是是,这最后二者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如果是否,则世界可望携手前行。
大国之间,如何和平竞争,重新成为一个新话题。那么,如何解决大国竞争中的主要陷阱?这种陷阱,现在有了新名词,叫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注定一战》中所创造,本文即介绍其观点。
01
修昔底德来龙去脉
顾名思义,修昔底德陷阱和修昔底德有关。他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雅典人。他不仅是历史学家,还曾是一位将军。
他所写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爆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先介绍一下这场战争的背景。你知道,希腊是文明的重要源头,伯罗奔尼撒半岛就在希腊南部。古希腊不是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区,包含古代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的总称。这里大小城邦林立,各自文化迥异。其中,最强大者就是斯巴达和雅典。
正是这两个城邦,构成了矛盾双方。斯巴达是一个军事化城邦,严苛的竞争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斯巴达人只允许身体条件最完美的婴儿生存;孩子年满7岁,就要就读军事学校,过集体生活;只有到了30岁,才能获得公民身份,加入议会;斯巴达母亲对上战场的儿子,会说“要么凯旋,要么战死”。
斯巴达体制混合了君主制和寡头制度,社会和一切围绕军事动员而展开。可见,斯巴达整个社会的组织原则,就是为战斗而存在,看重勇气、英勇和纪律。也正因此,斯巴达人战斗力很强大,他们在希腊地区的主导权,已经有一百多年。
对比之下,雅典是一个港口城市,大山将雅典与希腊大陆隔绝开来,所以雅典文化很有特点。靠海吃海,贸易是雅典立国的基础,雅典一直以来是个贸易强国。政体方面,雅典更为民主开放,自由男子都加入议会。
据说几乎所有的事,聪明的希腊人都想过。其中,雅典人贡献很大。“这些古希腊人发明了哲学、戏剧、建筑、雕塑、历史、海战等等,并且把并非他们自己创造的东西带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更不用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伟大名字。谈人类文明,离开希腊尤其雅典,是不可能的。
02
雅典和斯巴达之战
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开始时友好相处,一致对外。在公元前5世纪,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腊。包含雅典和斯巴达在内的希腊联军并肩作战,成功驱逐了波斯人。
这一波外敌入侵,不仅没有伤害雅典的利益,反而刺激了雅典的复兴,经济、军事、文化实力不断加强。雅典逐渐变成一个海上帝国,雅典的经济繁荣吸引了全希腊的贸易商和海员,雅典海军规模,是对手的两倍。很自然,雅典也拥有了不少殖民地与盟友,往往付钱给雅典寻求保护。
富有的雅典,也迎来一波文化热潮。雅典也很热衷向外输出自己的制度,比如希望自己盟友也搞民主。结果,雅典的崛起,改变了希腊世界的力量平衡和原有秩序。这不仅挑战了斯巴达,也引来一些城邦的不满。
不过呢,雅典人对此感觉委屈,觉得自身的扩张是温和无害的,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和平崛起。面对斯巴达的不满,雅典这样解释,“我们的帝国并非通过暴力获得,因为盟友们都是自己向我们靠拢的,自发地要求我们领导他们。”对于这样的回应,斯巴达人感到就是惺惺作态,愈加不信任雅典。
雅典和斯巴达之间三十年战争,绞杀了希腊文化的黄金时代。整个希腊世界,都不得不被裹挟进敌对的两派,原有的和平秩序崩溃,原有的道德准则被暴力取代。希腊世界堕落了,变成一个“强者可以为所欲为,弱者则必须忍气吞声”的黑暗时代。
最终,战争使得雅典帝国梦破碎,而斯巴达也消耗巨大,奄奄一息。艾利森说,直到两千年后,希腊才重新统一。不过,你和我都知道,这个希腊和古希腊关系已经不大了。
你可能觉得,这两个希腊城邦,大家都是希腊人,有什么话不好好说,怎么这样傻,自己从内部打起来?
历史不是这样简单。《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本大书,600多页,里面给出战争曲折过程。在书中,很多时候提到,双方是认识到彼此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和直接竞争,但是与此同时,双方也认识到,战争会带来灾难,损害自身利益。也正因此,双方也一直在寻找避免战争的方式。
03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真正原因
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两个伟大的希腊城邦,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战争?
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表面看起来是几次利益相冲突的事件,有的事件甚至很偶然,涉及的城邦也是小城邦。但是,修昔底德指出,战争的真正原因被遮蔽了。
战争跌宕日久,涉及人物、城邦众多。直接起因是小邦纠纷,但是却把斯巴达和雅典这样的大家伙也拽入战争的泥潭。有人说是商业竞争,也有人说军事竞争。但是,修昔底德透过诸多现象,给出历史的深刻判断: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日益增长,以及由此引起斯巴达人的恐惧。
按照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那就是崛起国和守成国之间,存在着很难调和的结构性压力。“随着对抗加剧,雅典和斯巴达对峙不断,在各自的政体中那些最狂热情绪化的声音越来越大,各自的自豪感也越来越强,指责对手造成威胁的言辞也更加尖锐,而希望保持和平的领导人面临愈加严重的挑战。”
他指出,导致战争的三大主因:利益、恐惧和荣誉。利益和恐惧我们都好理解,那么荣誉是什么?古代人常常说荣誉,现代人其实很难理解。换句话说,如果雅典或者斯巴达,觉得不被尊重,那么就被冒犯了,就有必要维护自己的荣誉。
艾利森认为,这其实就是国家的自我意识、国家应得的承认和尊重以及国家自豪感,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现代国家概念。换而言之,这个荣誉,其实有点类似我们常常谈的民族感情啊民族自豪感之类,一旦被伤害,套句老话,“虽远必诛”。
其实,这种紧张关系,不仅在国家层面存在,对个体而言也存在。比如在家族企业中,年轻一代的上位,必然是引发老一代的紧张。在商业竞争中,行业如果有强大的新进入者,往往也会颠覆原有行业的规则,让原来的行业玩家感到紧张,行业面临洗牌。
04
战争还是和平
修昔底德的洞察,启发了艾利森。
他发现这种新旧竞争模式,其实在历史中反复出现。他在哈佛大学领导了一个项目,就叫修昔底德陷阱项目。他们回顾了过去500年的历史,发现了16个类似案例。具体情景是,一个大国的崛起,搅乱了另一个主导国的地位。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工业化后的德国挑战英国的地位,导致了世界大战。他们发现,这16个案例里,有12个案例都以战争收尾,只有4个得以幸免战争。
修昔底德认为,正是由于这三个因素结合,最终造成了反复的冲突。即使双方都力图避免冲突,双方的领导人也努力过,却并不能阻止战争的到来。修昔底德记录这段历史,其实就是希望给后人启发,牢记教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未来如果不是过去简单的镜像,至少与过去是相似的。如果我写的历史对那些想要知道过去真相来理解未来的人有几分用处的话,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回到现实,希腊已经成为往事,中美的竞争紧张关系却是迫在眉睫。修昔底德陷阱,唯一的结果难道真的是“注定一战”?艾利森指出,“修昔底德陷阱既不是宿命论,也不是悲观主义”。前面也说了,多数修昔底德陷阱导向了战争,但是也还有四个案例,是和平解决的。
从中,艾利森总结,通往和平的十二个方法,其中有的方法,当下真的有不少启发。比如更高的权威可以在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帮助解决对抗,意味着联合国和世贸组织之类组织应该发挥作用。再比如,“国内的绩效表现是决定性的,国内事务比国际事务更重要,至少是同等重要”。这说明,最好方法,还是搞好国内环境,走好自己的路,这样才能增进国际环境的安全。
这个话题,对照现实,看起来有些晦暗,但是历史的结尾毕竟是人写成。站在前人付出生命的教训上,我们应该做得更好才是。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更多可见公众号《徐瑾经济人》(ID:econhomo),读者微信联系jjr19001900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FT中文网
更多文章
1 | |
2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