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察一棵树”的开场白
去公司附近的一家便利店买咖啡是我工作的日常,一杯咖啡的时间,正好用来欣赏店旁的一棵树,准确的说,是他的优美的姿态成功吸引了我的注视。
照片拍不出它的美, 向上托举、努力撑开的姿态是不是有种力与美的和谐
于是,开始在小区闲逛时、湖边散步时也留意起那些看似平常的树, 才发现原来玉兰树在冬天就生好芽,且为它们穿上了一层羽绒服;法国梧桐的树皮,不总是会成片脱落,裸露出性感胴体(一球悬铃木则树皮脱落较细碎);柳树的姿态并不相同(有的枝桠挺拔伸向空中,有的则是弯垂的)是因为它们根本是不同品种。
原来观察一棵树,与了解一个人一样,总有些面向是你不知道的,而一层层剥开的过程一定是有趣的。
春节假期,我和儿子一直在追一部纪录片,《绿色星球》,超清和延迟视角下观察到的植物世界,简直令人惊叹:植物间的竞争与协同、植物与环境融合的巧妙、植物的多面向(或勇敢、或足智多谋、或擅长集体作战、或英雄孤胆)……,而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这些比人类更早来到地球的生物,拥有的智慧、美好与丰富内涵远超我们的想象。而读懂这些“静默”的植物,不仅需要博物学知识,还需要与它们日常的“相处”。
陶瓷艺术家董全斌,搬离北京,将工作室建在景德镇的一处山脚下,他说每天面对着山水,看着这些层层叠叠的绿色,仿佛能感到,生命一层层向外冒的气韵,董全斌的作品也是在面对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他说,对他的茶杯茶壶而言,生机就是离成熟可能还差一毫米的味道。植物、自然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底层的美学逻辑,而美,就是人与自然、与世界的连接;中国山水画的“写意”,讲究“气韵生动”,是画家在看似静止的画面和空间中,创造出了生生不息的韵律与生机,而这恰恰是人面对自然时最真切的“写实”。自然是无声的,也是诉说的。
人与自然,是千百年的命题,我们似乎不应丢掉我们生存的起点和基础。向植物学习,正是一种向生命原点的回溯和致敬;也许,只有向植物、向自然学习,在不断回溯和对照下,反思才有可能发生,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自然节奏的和谐,才能日臻完善。
带着这样一种对植物,也是对美、对生命的探索和好奇,我加入了植物文学作家、博物达人小丸子姐姐策划的活动“观察一棵树”,也是一种重新出发。期盼在与树共度的一年中,可以通过观察一棵树的外在形态、四季变化,与一棵树玩耍、陪伴,打开我的五感,跳出日常思考习惯,从而读懂一棵树,明白它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