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双循环?英国人对付美国的招数,美国都用在中国身上了
提要:经济内循环还是外循环?
《华盛顿共识》把“自由贸易”、“依靠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推荐为发展中国家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作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过去一直是美国极力向发展中国家推销的良方。
也就是说,美国人一直在推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必须外循环。
实际上,这并不是美国人的发明,而是美国建国之后,英国人开给美国人的药方。
英国给美国设计的道路
美国独立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是经济上仍然严重依附于英国。英国积极向美国推销它的经济学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主张自由市场、自由贸易,政府不要干涉经济,也不能设置关税壁垒,而要让“看不见的手”来引导市场,经济自然就繁荣了。
1776年的时候,美国95%的人口都在农村。北方以小型农场和小作坊为主,南方是大规模的奴隶制农庄。当时的美国只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很少。显然,美国的优势在于农业,大多数美国人都认同这一点。
就这样,美国建国之后,英帝国继续向其倾销工业品,控制所有主要的海上运输,并对美国的海外贸易进行严格限制。
美国出现了经济繁荣,大量农产品和原材料的出口伴随着大量英国工业品的进口,而仅有的一点本土制造业却被英国雄厚的资本和质优廉价的产品不断啃食。
实际上,早在美国建国之前,英国就严格控制美国的贸易,并极力限制美国的工业发展。
1791年,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就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强调美国必须发展多样化的制造业,强化联邦政府的权威,走保护主义的发展道路。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汉密尔顿的主张并未被国会和公众所接受。
转机来临
转机来源于1807年的《禁运法案》和1812年的美英战争,这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沉重地打击了美国当时的农业出口,也让美国人痛感到了外向型经济的脆弱性。
但从禁运到1814年底美英战争结束时为止,由于战争所造成的历时七、八年的闭关锁国却给了美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好机会。
然而停战之后,英国商品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潮水般涌入,美国刚有起色的工业再次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1816年,在汉密尔顿等人的促进下,美国终于颁布了第一项保护主义关税法案,自此逐步走上了保护并促进本土制造业发展的道路。
美国公知们的失败
当时,英国人极力推销的欧洲政治经济思想在美国的大学讲堂占主流地位,专业经济理论家以使用正统概念、思维方式和分析模型感到无上光荣。
在1825年成立的哈佛大学和1827年成立的耶鲁大学,萨伊的著作被奉为标准教科书。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自由市场、自由贸易思想受到美国公知们的推崇,公知们对当时美国政府的保护政策也给予了最为猛烈的攻击。
但是美国公知们的反对没有起到作用。在贸易保护政策和工业促进战略的帮助下,美国的纺织、钢铁、铁路和轮船运输等重要产业大发展,生产效率与英国的差距逐渐缩小,技术和设备创新不断涌现。
南北战争是发展路线之战,不是为了解放黑奴
但是,以工业为主的北方,和以棉花等农产品为主的南方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分歧。美国南方棉花75%出口到英国,占有国际市场70%的份额。作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对英国依赖度很高。南方想买英国的质优价廉工业品,反对关税壁垒,不愿意买北方质次价高的产品。
北部的工业资产阶级一直面临着英国毁灭性竞争和掠夺式贸易的威胁,强烈支持关税保护政策;而商业、金融资产阶级与南方的种植园主在英国的殖民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因而坚定地站在依赖海外市场和自由贸易的立场上。双方的巨大的冲突,最终引发了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并不是为了解放黑奴而爆发的,而是因为发展路线之争。最终,工业基础强大的北方战胜了农业为主的南方,美国最终走上了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几十年的高关税
从1870-1897,美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一直高于42%。1896年当选美国总统的威廉·麦金利曾用一段话鲜明地表达了美国学派的保护主义哲学:“自由贸易意味着将我们的财富、我们的制造业和我们的市场交给其他国家。”非理性,并在上台后不久便颁布了《丁利关税法案》,把关税税率的平均水平提高到了57%,该税法一直持续了12年。
高工资策略
美国不仅政府强力干涉自由经济和自由贸易、建立保护政策,也反对压低工人工资、低价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战略,反而执行高工资策略。改善工人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与其报酬水平同步提高,通过改进生产效率而不是压低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
这不仅是从汉密尔顿、克莱到林肯等政治家以及著名经济学家亨利·凯里的基本思想,它也是美国工业家的基本看法。由于美国的工资和资金成本都比英国等发达国家高,所以,“美国的制造商不能企望那些较老的国家供给一个大市场,而必须在国内创造市场,同外国的产品进行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美国人民忍受质次价高的工业品也在所不惜,否则美国的工业化就无法展开。
内向型经济
更重要的是,保护政策为美国工农业发展提供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内市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吸收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扩大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从而维持农产品的高价格和农民的高收入;高工资的策略使得美国工人变成了强大的中产阶级,强劲的内需推动了内向型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1869-1893年,美国对外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很低,从14.1%,下降到12.9%,以后一直维持在12%左右。
也就是说,美国发达的秘密,是依靠经济内循环为主。
“美国学派”悄然消失
这样,通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美国依靠关税保护、限制外资、高工资策略等贸易保护及工业促进政策,以国内的大规模需求为基础,大力发展出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实现了工业化的崛起。
以“高关税保护”、“排斥外国直接投资”和“内向型经济”为特点美国学派人才济济: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是美国学派的奠基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亨利·凯里、帕申·史密斯、西蒙·帕滕和伊利等人,先后对美国崛起的经济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美国学派这些人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却不见踪影,在目前的西方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中也默默无闻。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美国学派的保护主义学说与美国崛起后推销自由贸易的政策相冲突,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相背,与“华盛顿共识”更是针锋相对,所以必须隐瞒真相。
英国人对付美国的招数,美国都用在中国身上了
当年英国企图误导美国结果失败的手段,被美国人用在了中国人身上。《华盛顿共识》把“自由贸易”、“依靠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推荐为发展中国家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
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人严防死守的美国人,却几十年如一日热心的为中国人培养了大批的高级经济金融人才,比如茅于轼、吴敬琏等等,等等。
看看我们的经济发展路线图,是不是曾经精准的按照“自由市场/贸易”、“依靠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在走?
给外资超国民待遇,导致大批国企、民企倒闭;大批国产名牌消失或被收购冷藏;汽车、大飞机等产业放弃自主研发成了买办经济;农民成了民工,工人下岗,内需起不来,外向型经济只能可怜巴巴的为了3%,5%的利润给外国人打工,领导人不得不去进行“消气之旅”,整个中国牺牲资源和环境,成为为世界打工的最底层的苦力。
然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发展起来了,美国人却不得不再次抛弃自由贸易,又要搞贸易保护、要打贸易战了。
这是逼着中国大搞内循环啊。
呵呵......
怪不得,大家都称川普为“川建国”呢......
主要参考资料:贾根良《美国学派与美国19世纪内需主导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1日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欢迎点击下面的图片关注我们。
参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