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古代中秋节,除了赏月还能干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家人文历史 Author 关禾
清人绘制的《中秋佳瑞图》,为我们的遐想提供了印证。画中对中秋节的“主角”月亮不着一墨,却生动地刻画出人间团圆、共庆佳节的祥和景象:圆润饱满的水果,寓意着家庭的团圆与美满;双藕、石榴与瓜,寄托了人们对姻缘美满、子孙昌盛的美好祈愿;“四大吉祥树”中的梧桐与桂树傲然挺立,增添了浓厚的吉祥氛围。
月在中秋:古今逢此夜,好月竞相寻
中秋与月密不可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秋季祭祀习俗。《礼记》提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民间也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亮。北宋时期,八月十五日被正式定为“中秋节”。《东京梦华录》中描述了当时开封的繁华景象: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为更好地品味欣赏自然之美,中国古人十分讲究玩月的地点。山上、船里、水边、空旷高远之处,最宜赏月,由此形成了许多著名的赏月场所和景观。上海陆家石桥,杭州西湖,北京颐和园、卢沟桥,扬州二十四桥,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秦淮河畔玩月桥等,这些如今的热门旅游景点,都是千百年前古人玩月的“打卡点”。
明清以后,许多地方的中秋风俗还形成了树(竖)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舞火龙等特殊风俗。即使没有月亮,人们也能玩得尽兴。
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全国各地别具一格的中秋习俗,为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了无限风情。
食在中秋: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
中秋佳节,月饼自是不可或缺的佳品。
北宋,皇家御用的中秋糕点名曰“宫饼”,而民间则亲切地唤作“小饼”或“月团”。苏东坡曾挥毫泼墨,写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佳句。由此可窥,宋朝的月饼已初具酥油糖馅的风味。
及至南宋,《梦粱录》中首次记载“月饼”之名,但这种饼四季皆有,周密于《武林旧事》中将其归入“蒸作从食”一类,制法亦颇为寻常,与今天五花八门的月饼相去甚远。
无论形态如何变迁,吃月饼都是我国流传悠久的传统中秋饮食习俗。当风轻月明、桂香四溢之时,家家户户皆品月饼、赏明月,共庆团圆,别有一番风味。
除月饼之外,中秋还有诸多“时令”美食。
清代《北京风俗志》中有记载:“京城中秋,石榴必不可少,寓意团圆多福。”《顺德县志》则述及中秋食用桂花鸭、菱角、柚子、藕、螃蟹等习俗。海南北部的百姓,中秋还有吃芋头的习俗。芋头的形状象征着团圆和美满,此外,芋与“余”谐音,还寓意着家庭富余、辟邪消灾。
古代江南一带,中秋饮食习俗尤为丰富多彩。桂花鸭是南京的中秋名菜,此鸭于桂香飘溢之时上市,肥美而不腻,味道鲜美可口。餐后还要吃糖芋头,芋头上浇以桂浆,美味难言。出于对中秋佳节的深深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人们巧妙地将诗中的咏物转化为桌上的佳肴,让诗意与美味交织。
赏明月之皎洁,品月饼之香甜,饮美酒之醇厚,设团圆之盛宴。古代的中秋又怎能少了酒?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各家店铺都上架了新酿的酒,重新装饰门面,挂上彩楼、花枝招展的画竿和绣有醉仙图案的锦旗,市民争相购买饮用,不到午后时分,全城的酒都售罄了。
古往今来,每逢中秋之夜,人们都会仰望明月中之丹桂,以美酒佐美食,应和着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秋日风光。家人闲坐,酒香四溢,灯火可亲,中秋的人间烟火气,也成为中国人过节的一种独特享受,延续至今。(以上内容为节选)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关禾)
本期编辑:梁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