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古代“打工人”怎么在职场里表达“收到”?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家人文历史 Author 魏仕俊
古代职场的“唯唯诺诺”
职场文化不论古今,酒局必是重头戏。提起历史上最著名的酒局,“鸿门宴”大抵可位列榜首。此局前的职场,也还有些门道。秦末之际,依据楚怀王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率部乘隙先攻入咸阳,随后项羽赶至。刘邦手下左司马曹无伤卖主求荣,引得项羽派兵驻扎咸阳城外的新丰鸿门,准备攻打刘邦。项伯因与刘邦手下张良有故,便夜驰相告。按《史记》所载: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张良引项伯见刘邦时,刘邦奉酒之际,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了解释。面对刘邦的解释,“项伯许诺”,并且提醒刘邦,明天早上要来向项羽道歉,这时刘邦又答道“诺”,项伯回营跟项羽说和,“项王许诺”。
这些就是太史公描写的鸿门宴前戏,其中出现三次“诺”的应答不禁令人思考。第一次,刘邦对项伯解释时,项伯的“诺”是对朋友的主公、与项王政治地位对等的刘邦的回应,有尊“贵”之意。而项伯给刘邦提示后,刘邦也称“诺”,这是刘邦对恩人的回应,有尊“重”之意。至于项伯回营后,项羽对项伯所说的建议,表示“诺”,这是对“季父”叔叔的尊重,有尊“长”之意。可见一个“诺”字,在秦汉职场交涉里颇有深意。
“诺”,在以先秦及汉为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里不鲜见。据《礼记·曲礼上》讲:“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即依据礼制,父亲或先生召唤时,不应该用“诺”来应答,而应该回答“唯”并马上行动。《礼记·内则》也规定“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而《礼记·玉藻》里说“父命呼,唯而不诺”。由此可见,“唯”的尊敬程度高于“诺”。故能理解《论语·里仁》篇里,在孔子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的时候,曾参便应答道“唯”。那么,这又不禁令人思考,鸿门宴前,为什么刘邦、项伯、项羽三人都不用尊敬程度更高的“唯”,而选用“诺”呢?
良问曰:“大王(刘邦)来何操?”(刘邦)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而“唯”与“诺”也可各自叠加使用表示“收到”。如卓文君的爱人司马相如在其传世大作《子虚赋》里曾写,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期望问他楚国的状况,子虚推脱一番,齐王再次追问,“虽然,略以子之所闻见而言之”。子虚就先回答“唯唯”,进而展开介绍,这和职场上回复“好的”有些相似,更有恭顺之意,故有“唯唯连声”这一成语。而在《史记·商君列传》里也有“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此处的“诺诺”也是连连称好的意思,也有成语叫“诺诺连声”。因二者含义与态度相近,故而它们也能排列组成“唯唯诺诺”。
职场应答里“诺”的礼仪化
“诺”的应答在古代“职场”的使用时长超过千年,并在东晋发展成一种唱喏之礼(编者注:“喏”通“诺”)。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以后,琅琊王氏与司马氏共同掌权,史称“王与马,共天下”。据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所载,这唱喏之礼就是王氏基于“诺”的办公应答并结合佛教礼仪而发明的,在南方士人中广泛流行。据《世说新语·轻诋》所载:
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兄弟。还,人问:“见诸王何如?”答曰:“见一群白颈乌,但闻唤哑哑声。”
讲的就是,东晋高僧支遁会见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后,有人问王氏子弟如何,支遁回答说“只见到一群白脖子鸟,听见一片‘哑哑’之声”,所谓“哑哑”实际上就是“诺诺”,即唱喏之礼。
“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
清代最常见的“嗻”
2001年春晚,冯巩、郭冬临主演的《得寸进尺》讽刺的就是当时热播的各色清宫剧。其中郭冬临与冯巩分别饰演“皇帝”和“太监”。面对郭冬临一连串的“小巩子”“背朕出宫”,冯巩不断回应“嗻”,后面在冯巩的哄骗之下,二人身份对调,冯巩喊出“背朕出宫”时,郭冬临反应过来说“我蜇死你”,惹得大家捧腹大笑。实际上,这里面就蕴藏着“清代职场应答”的必用话语——“嗻”。
“看到影视剧里皇上吩咐完,太监大多回答‘喳’,要是当年在宫里非挨打不可。不能答应喳,否则皇上听了一定大怒:喳?你扎谁呀?”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作者:魏仕俊)
本期编辑:梁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