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只中国大熊猫的恋情,抢占了西方报纸的头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书单 Author 书单君


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筹备会议上,委员会成员们围坐在华丽的大桌前,不约而同地勾选了一只大熊猫作为该组织的标志。


虽然敲定会徽只用了二十分钟,但此后的半个多世纪,这个憨态可掬的熊猫logo出现在公益广告、活动等各种公共场合中,成为了最深入人心的大熊猫形象之一。



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可爱标志的原型是一只叫姬姬(英文名:Chi Chi)的大熊猫。


它不仅有着传奇的命运,肥皂剧一般的感情生活,还背负着那个时代所赋予的政治意义。


今天借由《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这本书,和大家分享这只被载入史册的熊猫,姬姬的故事。


它的一生,或许比很多人类要精彩得多







作者:(英)亨利·尼科尔斯著,黄建强译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8

索书号:Q959/7722

馆藏地点:中文图书借阅室


相貌憨厚、动作温吞、带着浓浓黑眼圈的大猫熊,绝对是地球上最惹人怜爱的动物之一。但是提起它的过去,我们所知道的却出奇地少。熊猫自古生长在中国的四川和陕西,可是历史文献里却几乎没有关于它的记载。是害羞的猫熊总是躲着人类远远的,还是古代中国人无法相信世上竟有如此神奇的动物?另外,熊猫或者说猫熊,到底是熊还是猫?为什么又有人说它其实是浣熊,而明明是肉食动物,为什么又只爱吃竹子?它真的是性冷淡,需要人类播放春宫片看吗?人类为猫熊所做的最重要的保育是什么?人见人爱的熊猫又如何为其“老东家”打开新世纪的外交大门?本书从自然和文化两个视角出发,探索了熊猫的生物学意义和人文色彩。在探索熊猫本身的演化发展、自然分布等之外,还对它的文化政治含义以及目前的保护工作提出了诸多看法。 


从北京到伦敦


1958年5月,对北京动物园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一批来自非洲的动物(包含三只长颈鹿、两只犀牛、两只河马和两只斑马)即将抵达北京。


在这之前,园内虽然也有金丝猴、雪豹、羚牛这些稀有动物,但大都来自中国境内,很难展现地球动物的多样性。


运送这批动物的人,并非外交官员,而是一个叫海尼·徳默尔的奥地利动物商人。


美国芝加哥动物学会和他达成协议,只要能弄到一只大熊猫,就给他2.5万美元酬金。


所以此番中国之行,他是带着“商业目的”而来——用这些非洲动物换一只大熊猫。


动物园领导非常欢迎徳默尔的到来,不但爽快地答应了置换要求,还准许他在三只熊猫中挑选一只。


抛开对动物商人的偏见,徳默尔心眼儿不坏,对动物也挺有爱心。


之后的一星期,徳默尔都跟熊猫生活在一起,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惯,尽快与它们亲近起来。


很快,那只最幼小的母熊猫开始允许他进入笼子里,这只熊猫就是姬姬。



徳默尔后来回忆道:“它的心灵受创,正在寻找可以依靠的人,我觉得它把我当成了好朋友。”


就这样,姬姬成了建国以来,我国唯一一只以交换形式出国的大熊猫


按理说,换到了熊猫,这笔交易就算成了大半,可当他准备把姬姬送到美国时,却傻眼了。


当时正值冷战时期,美国对中国实施了运输管制,熊猫当然也在管制范围之内。


因姬姬的“共产主义”背景,美国政府禁止他们入境。


在意识形态斗争面前,一切都会被赋予政治的含义,哪怕只是一只熊猫而已。


无奈之下,徳默尔只好带着姬姬游走于欧洲各国。


他们先在莫斯科动物园停留了十天,此地对姬姬有特殊意义,一年前它曾在这里住过半年,未来它还会再次来到这里,关于这部分咱们后面再细说。


紧接着他们到达柏林,虽然柏林墙的第一块砖还没有砌上,但把姬姬从东柏林运到西柏林还是要办理一堆证件,费了徳默尔不少功夫。



然后又去了法兰克福和哥本哈根,最后一站是英国伦敦,每到一处他们都会造成不小的轰动,收获当地媒体和群众强烈关注,一路下来积攒了不少人气。


按原计划,姬姬只会在伦敦动物园停留三周,可是后来,直到1972年死去,这里都是它的家。




英国动物明星的日常


1958年9月初,姬姬到达英国,当时西方的动物综艺节目正办得风生水起。英国一档名为《动物时间》的节目拍摄过很多动物明星,深受大众欢迎。


别误会,这档节目不是强迫动物进行带有虐待性质的表演,而是请专业团队上门拍摄,有饲养员在一旁协助,由哈佛大学动物学博士担任主持人,可以说是非常上道了。


自1956年开播以来,《动物时间》不仅捧红过很多家喻户晓的“名角儿”,还在潜移默化中激起了市民们参观动物园的热情。


成千上万的游客入园观看他们喜欢的动物明星,让二战后萧条的伦敦动物园重现了往日的繁盛。



一到欧洲就大放异彩的姬姬,自然早就被电视公司盯上了。


当时伦敦动物学会也很想把姬姬留下来,毕竟它已经在政府同意之下,离开了中国,美国一时半会儿也去不成了,总不能让这样的稀有动物一直在各地漂着吧。


双方商讨后,决定共同出资,付给动物商徳默尔12000英镑佣金,把姬姬安顿在伦敦动物园。


在这里,姬姬过上了神仙一般的生活,不但独占一个宽敞的“寝宫”,配有“私人管家”(管理员)照顾生活起居,夏天还能躺在冰块上乘凉,享受屋顶洒落的“怡熊”水雾。


饮食上,因为不喜欢动物学会提供的竹子,一位家住孟那比里庄园的老上校主动请愿,定期和当地的童子军们砍下新鲜嫩竹专门送到动物园去。


尽管如此,竹子也只占了姬姬日常饮食的三分之一,动物园还额外为姬姬准备了粥、牛奶、水果、番薯、牛排、鸡肉等等,每顿饭后还能享用“甜点”。


在伙食方面吃得比人还丰盛,让姬姬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只喜欢吃巧克力,爱好喝茶的大熊猫。


可是这种生活真的适合大熊猫吗?如今看来并不尽然。


基于健康考虑,人工饲养熊猫的饮食应以竹子为主,辅助少量的其他食材,这样可以让熊猫通过啃食竹子,来保证每天的活动量。



然而吃粥类食物的姬姬,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很少活动,也不搭理人,连拍摄《动物时间》的工作人员也无可奈何。


虽然每天来动物园看大熊猫的游客络绎不绝,但能真正一睹它玩耍风采的绝对是“幸运儿”。


当然,这也不能怪伦敦动物园不专业,毕竟对于那时的动物学界来说,熊猫还是一种很陌生的动物,没什么养殖经验可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美两国专家才通力制定出一套“大熊猫营养学”。


无论如何,从入园那天起,姬姬就像小孩子一样,被人们宠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享年15岁,是当时人工饲养的大熊猫里最长寿的。



冷战宝贝的“政治婚姻”


如果说姬姬有什么烦恼和遗憾的话,大约就是情路坎坷。


1960年深秋,它变得比往常更漂亮一些,毛发柔顺光亮,性情也与以往不太相同,对自己的管理员更是格外殷勤和迷恋,到了第二年秋天也是如此。



它的管理员是个帅气的小伙子,特别是穿上那身皮衣后,和电影明星马龙·白兰度有几分相似。


人们这才意识到,该给姬姬找个伴儿了,总是独自待在兽屋里,难免会“芳心寂寞”。



但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弄清大熊猫的性别就很麻烦,检查过程繁琐且有风险。


之前,苏联在这件事上就闹出过乌龙。


在被徳默尔带到欧洲之前,姬姬曾和一只叫平平的大熊猫一起作为外交礼物送到莫斯科动物园。


当时苏方误以为平平是雌性,觉得两只雌性熊猫不利于繁殖,很快就向中方提出将姬姬送回去,换了一只叫安安的雄性熊猫。


可安安到莫斯科以后,不但没有与平平交配,还经常打架,直到平平1961年去世,人们才发现原来“她”实际上是个“他”。


姬姬刚到英国时,英方也只是听说它是雌性,并没有确认。直到1964年,姬姬不小心被竹子刮伤了眼睛,在手术过程中实施了麻醉,动物园才有机会查检它的性别,为她寻找“夫婿”。



当时欧洲没有几只大熊猫,莫斯科的安安自然成为了第一选择,可若想促成这次相亲,英方需要克服千难万阻。


毕竟冷战时期,分居在柏林墙两边的情侣为了相见挖地道,或是年轻夫妇高举着新生婴儿,给住在墙那边的祖父母看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了。


为了把姬姬送到莫斯科与安安见面,英苏双方经过了多次谈判,拿到了若干高层领导的许可,甚至惊动了两国的国防安全部门,其间苏联曾一度认为,整个熊猫事件是掩护英方间谍渗透的阴谋。


1966年1月,双方初步敲定行动计划后,姬姬赴苏的消息不胫而走,英国各大报刊立刻以它为形象,绘制了很多政治讽刺漫画,还为它安上了“冷战宝贝”的头衔。


在人们的眼中,姬姬不仅仅是一只动物,还象征着东方与西方的结合,和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动物学家眼中单纯的珍稀动物繁育工作,在政治压力之下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3月,姬姬终于乘坐专门为它改造的客机飞往莫斯科与安安会面,经过前期漫画的“预热”,此事已经成为了各家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记者密切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时刻准备把大熊猫配对,写成博人眼球的花边新闻和年度情感大戏,还是占据头版的那种。



当年西方报纸的新闻标题套路,绝对让如今大部分新媒体从业者望尘莫及。


比如,姬姬到莫斯科的第一天,不但对安安不感兴趣,还打了对方几巴掌,此事经记者加工,成了《姬姬欲拒还迎》、《姬姬赏安安耳光》、《姬姬以右钩拳痛击金龟婿》。


再比如,当时园方为了让两只熊猫尽快熟悉,决定让它们在同一个笼圈里过夜。到了媒体这里就成了《两只熊猫共度春宵》、《熊猫的许身之夜》、《枕边的敌人》。


可惜,这次相亲并不顺利,两只熊猫越看越不对眼,最终只能不欢而散。


在姬姬返回英国的那天,它再次成为了新闻焦点,这次标题变成了《落选新娘飞回家》、《童贞熊猫返家》。


不过英国动物学会没有死心,又安排了它俩的第二次配对,结果还是失败了。媒体继续拿这件事大作文章:《再聚首已成冷静身》、《面对姬姬的来电,安安呼呼大睡》、《熊猫爱爱营结束》。


姬姬离开苏联时,专家分析配对失败的原因,认为姬姬很可能因为没有同伴,长期与人类相处,而以为自己是人类。于是他们在兽居里挂了一面镜子,好让它习惯同类的长相。



这个观点立刻在英国引发了激烈讨论,有人说姬姬是同性恋,也有人说姬姬是性冷淡,还有人质问,难道只有“结婚”才是正常的吗,为什么不能选择单身呢?


无论是“冷战宝贝”,“相亲对象”还是“独身女性”,人们在姬姬身上投射了太多的符号和含义,它是一只熊猫,可又不只是一只熊猫。



最后的使命


1972年春天,姬姬病倒了,全英国的民众都十分担心它的健康,那段时间报社和电视台收到了大量问候它身体情况的信件。


于是BBC决定在新闻节目《全国》里,让主持人在摄影机前致电动物园,询问它的状况。


电话那边是伦敦动物学会公关处的托尼·戴尔,他的回复听起来非常乐观:“我们上回去看它的时候,它刚喝完茶,然后回卧室睡午觉。它现在躺着睡着了,还高兴地挥着脚掌。”


但实际情况却是,他也不知道姬姬是否能捱过这个夏天,因为它已经15岁了,对于熊猫来说,15岁已经算老奶奶了。


随着姬姬身体状况持续恶化,动物园也开始联系知名的动物解刨专家、动物学专家、医学家、标本制作家,为它准备“后事”。


7月中旬,姬姬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此时它已经病入膏肓,无法进食。周五,动物园关门后不久,医生给它注射了安定剂,但依然无法减轻它的痛苦。终于,在周六凌晨3点,姬姬离开了。



星期天,全英国的媒体和民众都在哀悼这只熊猫的离世。


与陷入悲伤的民众相比,动物学会就理性得多,在姬姬永远沉睡之后,病理学家解剖了它的遗体。


眼科专家波特·达特诺尔研究了它的眼球,人们才知道熊猫眼中的世界是彩色的。


伦敦动物学会花了一整期学报的篇幅,刊登它的遗体检验报告和关于它的血液、胃液、肠胃、乳腺等相关的论文,这些资料填补了长久以来关于熊猫的科学领域空白。


这就是姬姬一生最后的使命——让人类更加了解熊猫。


标本制作家把它的皮骨缝合,制作成动物标本,如今人们依然能够在伦敦的自然博物馆北厅,看到它坐在地上吃竹子的身影。


这只一辈子都与各种符号和政治形象捆绑在一起的动物,最后终于以一只大熊猫的身份留在了这个世界。





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由来自《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帮你提升自己,通过读书变得更好。转载授权请联系“书单”公众号。



汕图书香

扫码看书 百城共读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十一期

第十二期

第十三期

第十四期

第十五期

第十六期

年度合辑


悦读 悦听 悦览 码上同行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汕图广播

《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漫谈》讲座在市图书馆举行

名震潮阳的三大园之一——耐轩磊园

你若安好,足矣。

送别流沙河先生 !“前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

周迅感慨落泪:生活最温柔的真相,被这档综艺戳破了


微信公众号


阅读推广公益行动

资源展示平台

汕头市图书馆

数字阅读平台


官方微博

@汕头市图书馆


网址

www.stlib.net


电话

0754-88943002(读者服务部)

0754-88943017(信息咨询部)

0754-88943020(办公室)


地址

广东省汕头市长平路11街区时代广场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