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光芒背后”
人物专访——叶雨潇
很多时候,我们脑海中对于“学霸”的定义,要么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要么是新时代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大神”,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天赋异禀。
但与生俱来的“天才”总是少数,即便是在各大知名高校里。相比之下,以后天努力与勤奋学习来突破平凡的学霸,才是那个“大多数”。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IPhD直博毕业生叶雨潇便是其中之一。
从本科就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到IPhD直博期间攻读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双学位博士,她在浙大管院学习的10年间,经历了一场全面而深入的“蜕变”。
直博期间的她,曾连续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 IJPE上发表论文4篇,在SCM上发表论文1篇,还担任IJPE、JBR、IJPDLM、IJLM、TRE等国际重要期刊审稿人。
而如今的她,已顺利加入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成为了一名具有国际化学术视野、学术创新能力和深厚理论功底,能够把握学科发展前沿,能够胜任高水平教学和研究需要的国际型青年教师。
但很少有人知道,现在这位看起来自信满满,且立志要以科研与教学践行社会责任、为国家与世界做贡献的高校教师叶雨潇,刚进大学时还只是一个性格内向、成绩不算突出,常常自我怀疑的平凡大学生。
那么在浙大管院的10年“磨砺”,她都经历/收获了什么?从平凡到闪耀,她是如何做到的?......本期【光芒背后】专题带你走近“平凡学霸”叶雨潇的世界,听她讲述其蜕变之路。
叶雨潇:hi~大家好,我叫叶雨潇。出生在浙江遂昌,从小在这样一个安逸的小山城长大,形成了我温和的性格。我的父母都是老师,所以我长在校园里,与校园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我选择读博,并进入高校任教的重要原因。我的兴趣爱好很丰富,除了做学术,最大的爱好就是养猫,还是一名猫咪摄影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个“技术宅”,特别擅长捣鼓家里的各种设备,而且是一定会发挥到极致的那种。我的人生很在意新鲜感,新的尝试、新的idea、新的经历都会让我觉得很开心。所以这样的我,很少会把某句话当作座右铭,因为在我看来,人生就是experiencing,拥抱变化。
Q2:我了解到,你本科阶段就进入浙大管院学习了,当时为何会选择浙大管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叶雨潇: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一个很好的团队配合者和协调者,也非常想要去学习怎样帮助别人,成为能激励和鼓舞别人的人,这是我当初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初心。
其次,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们真的太好了,让我各种被“圈粉”!我真的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特别特别多的东西,且感受到了他们对学术的热爱,对学生的负责和关怀,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管院“HR大家庭”。
再者,我在大一上职业生涯规划课时也做了人格测评和规划,发现我真的非常适合这个专业。虽然后来我在读博时因导师的方向而转向了运营/供应链管理研究。但我的第一篇文章(本科毕业论文)还是关注了人力资源和供应链管理的交叉,后来发表在IJPE上。我也很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可以多做一些学科交叉的研究。Q3.本科即将毕业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博士生项目,你是基于怎样的想法选择参加浙大管院的IPhD直博夏令营,并作为一名直博生继续攻读浙江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学位博士?
叶雨潇:为什么会选择浙大管院国际直博生项目(International PhD)?一方面是因为我本科学的人资专业可能是全学院最“学术”导向的专业。王重鸣、谢小云、周帆、严进、王端旭、陈学军、张小林等老师都曾是我的任课教师。在他们的指导下,当时我就早早地开始学习组织管理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且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形成了浓厚的学术兴趣。事实证明,我们班的许多同学都在这样的学术培养之下走上了学术道路,现在已有多位同学和我一样成为了一流高校的青年教师。另一方面,我选择留在浙大管院最大的原因是出于信任。这里有我了解的老师们,我知道在他们的指导之下,未来一定是走向光明的。
而之所以选择浙江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学位博士,是因为浙大管院IPhD直博生的培养是以“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学科高端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所以我们在读博期间必须要多去海外交流,才能拓宽国际视野。浙大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学位博士项目刚好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可以让我以很少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获得两所学校的培养,还可以获得双学位。有这样好的机会,我当然毫不犹豫地选择参与了。在香港,我这样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和他们自己的博士生没有任何差别待遇,可以选各种各样的课程,获得学院的经费支持,拥有独立的工位等等。很幸运,我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导师是物流及航运学系系主任、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副主编Andy C.L. Yeung(杨昌良)教授,他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都令我敬佩。
最终通过两校的培养,我的学术能力有了稳步提升。我想,这是我在读博期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Q4:据我了解,你在攻读浙大管院IPhD直博期间发表了四篇IJPE、一篇SCM论文,这些都是非常高水平的国际期刊论文,能在博士期间连发这么多,你是怎么做到的?
叶雨潇:我觉得主要跟这两个因素有关:一方面是导师霍宝锋教授的细致指导。他在我刚进入管院IPhD直博阶段时就为我定下了很高的目标,并为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在他一字一句的修改后才成型的,至今我还保留着当时布满密密麻麻修改笔记的论文初稿,以提醒自己不断努力进步。在每一篇论文完成后,几乎没有停歇,霍老师又会给我安排新的工作。直到我积累了大量论文写作经验后,他便开始给我自由探索的空间,鼓励我创新,并为我提供有助于实现这些idea的资源。
正是在他这样细致的指导下,我的论文就一篇篇发表出来了。所以我非常感谢他为我付出的心血。
另一方面,我的论文能连续顺利发表,也跟我的工作方式有关。在每一次的论文写作中,我总会比导师给的idea多想一些、多做一些。
我会思考:这样的思路是对的吗?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我这么写文章足够有趣吗?在好几篇论文中,我都花了很多时间做新的尝试,譬如寻找新的理论思路,使用新的统计检验,尝试新的调节变量、控制变量等。
也就是说,每一篇论文的手稿都是过了我心底这个“关卡”的,也付出了我最大的努力。
所以这些论文在投稿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遇到被哪个期刊拒稿、不断重投的问题,大部分都是投稿1-2个期刊,修改2-3轮,论文就被接收了。
Q5:听起来,从本科到博士,你在管院学习的10年间,似乎都非常顺利,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
叶雨潇:从论文发表到毕业等等,总体还是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但也可能是因为事情过去了,如今再回首,当初那些困难和痛苦的感觉变得模糊了。其实仔细想想,博士期间我还是遇到过两个对我个人而言较大的挫折。第一个是,我第一次参加博资考没有通过。我原本对自己抱有非常大的信心,也以为自己准备得非常充分,所以第一次竟然没过,让我不禁怀疑自己还能读博吗?好在当时我的导师霍宝锋开导我,告诉我这只是很小的一次挫折,不代表我没有科研能力。第二个是,到了香港理工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期间,我开始了全新的课题。尽管有论文发表记录,但要利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目标期刊还是UTD,这对我来说挑战很大。不过,这些挫折与经历都给了我宝贵的经验,让我明白: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Q6:那在管院连续读完本科、直博的这10年,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叶雨潇:我真的觉得特别幸运能在浙大管院学习十年。这里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有爱的同学、亲切的辅导员、专业的行政老师,还有很好的学习氛围。这十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浙大管院给我的各种机会,对我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本科阶段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入管院团委工作,再到直博后获得联合培养、出国交流开会的机会,我真的拥有了许许多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我还收到了很多鼓励,这些鼓励也逐渐让我的心态从“我可以吗?”的自我怀疑,转变为“我想试试”“我愿意成为团队leader”的自信与坚定。总之非常感谢学院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从一个有些内向、并不算突出的学生,转变成为了一位自信满满、有着一定科研实力的青年教师。Q7.在管院学习期间,对你影响最深,带给你最大触动,或最想感谢的,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叶雨潇:我最想感谢的是在管院的师门团队。正如我在博士论文的致谢中所写的那样,“他们是我能想象的在学术道路上最好的同行者”。我们团队的氛围非常好,无论是科研还是生活上,都是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我们团队的韩昭君、顾旻灏、李丝雨,都在毕业后去了国内顶尖的大学(大工、天大、西交)任教。我们有能发表论文在物流领域最好期刊JBL的王倩雯,博士学习期间就发表论文在ABS 4期刊上的田敏,直博二年级就能发表SCI/SSCI高水平论文的张艳铭,留学生Zia也发表了1篇SCI/SSCI论文(还有2篇正在小修改中)等等。他们都是我在科研奋斗道路上的好同伴、好榜样。我在生活中也获得了师门的帮助和支持,包括大家专门包车来参加我的婚礼,给我惊喜;师弟师妹们在我博士答辩时专门来听,还给我送花等等。
Q8.看来管院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啊。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管院人”,你心目中的管院又是怎样的呢?
叶雨潇:首先,我觉得浙大管院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商学院。在我读本科的阶段,学院就推出了许多海外交流项目,班里有接近一半的同学参与其中,收获很大。在攻读IPhD直博期间,我们的课程也都是全英文授课,许多授课老师都有丰富的海外经历,时不时还有各种大牛的seminar和课程,我听过陈晓萍、Kevin Zhou、Vinod Singhal等等国际顶尖学者的讲座,这给我打下了很好的学术基础。其次,管院为学生们提供的学术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有几乎所有学术文章,以及WRDS、CSMAR等数据库的访问权,而且这些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管院真的非常舍得为学生“付出”。最后,管院是一个为学生着想的学院。我遇到的每一个辅导员和行政老师,都是特别亲切、特别可爱的。每当我遇到问题,他们总能帮我想办法解决。有时候手续繁琐,老师们也会不厌其烦地帮忙,特别感谢。Q9.今年正值浙大管院40周年院庆,作为校友,你有什么想对管院说的吗?
叶雨潇:在浙大管院,有我十年青春的印记,我的每一个学习、成长的回忆都和这里有关。作为校友,我特别感谢学院对我的帮助和栽培,希望浙大管院能够不断培养出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
Q10.如今你已入职天津大学任教,又开启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那么放眼未来,你想成为一名怎样的老师和学者?
叶雨潇:成为老师是我一直的心愿,成为高校老师对我来说更是值得开心的事情。未来,我想成为一个在科研上有自己的代表作,能够独当一面的学者;在教学上, 我想成为学生们信赖、能平等交流的老师。虽然我现在的研究方向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但我还是希望运用我以前学习的知识,不断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成长。
目前我正在做的研究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相关,我希望我做的工作能够对“助推中国企业发展、解决社会现实难题”真正有意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也是我作为一名研究者所应践行的社会责任。
叶雨潇:我觉得做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兴趣。这里所谓的兴趣,是挖掘事物本质和求真、求实的欲望。当然兴趣也是可以逐渐培养的,要在看文献时,形成与文献作者对话的思维模式,要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有趣?为什么值得研究?要是我来研究,我会怎么研究?我也会这么想吗?是否有别的解释?形成这样的思路,不唯纸面上的东西为“真”,以事实为“真”,有思辨的精神,就能从看似枯燥的文献阅读中找到有趣之处。所谓,“无曰已是,无曰遂真”。学术研究其实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要投入时间精力,不断钻研深挖,才能获得真知。叶雨潇:在时间管理上,我认为不能用碎片化的时间做研究,而是要找到完整的、属于你自己的一整段时间,来投入到学术研究中。零散的时间可以用来处理杂事。因为在这个沉浸的时间里,或许你已经失去了时间管理的概念,不知不觉抬起头来,已经天黑或者天亮了。像番茄工作法这样的时间管理软件,比较适合做日常、事务化的事情,做科研还是需要沉浸其中的。
叶雨潇:最近在读一套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一整套书大概有几十本,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地理等等方面,内容深入浅出,又都是名家观点。我想大家应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之外,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强烈推荐!
素材提供:叶雨潇
策划采访/编辑排版: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