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步入“第四消费时代”,我们如何应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进化岛 Author 刘润主创团队
观点 / 三浦展 主笔 / 婧娴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712篇原创文章
今年6月,埃森哲发布了一篇《2022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从宏观的数据来看,近十年来,我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正在放缓,平均消费倾向有所减弱,消费总量的增长逐年放缓。
大正时代是日本目前为止,最短的一个时期,前后只有十四年。但也是日本历史上相对繁华而稳定的一段时间。这也是书中追溯第一消费时代的源头。
1964年日本第一条新干线通车
图片来自互联网1964年,承办东京奥运会。1968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1970年,承办大阪世博会。1972年,承办札幌冬奥会。一系列闪得晃眼的成绩,奔涌而来。然而,就在这之前的几年,普通日本人的家里是几乎没有家电的。更别提独居公寓,大多年轻人都住在工作的地方,工厂或者商店,一屋子里挤了好几号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享受过的年轻人,他们的消费意识,随着经济的腾飞,一起被唤醒。虽然消费的阶级性依然存在,但随着工厂批量生产的出现,为当时的国民带来了,更为平等的消费机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大城市,组建自己的小家庭,带来了以家庭为主的消费形式诞生。1966年,量产丰田花冠诞生,这一年被称为“私家车元年”。与此同时,微波炉、彩电、空调等等家电的大规模生产,也带来了他们销量的陡升。一个全民性的消费狂欢诞生了。当市场趋于饱和的时候,产业的发展,似乎被大家摒为毫无用处、一片徒劳。那商家怎么办?他们有的想出了进一步在现有市场渗透的办法。家里不只要有一台电视机,孩子的房间、餐厅也都需要有。不只要有一台电话,还有配上子机,放在各个房间。不只要有一个音响,爸爸要听老歌,儿子要听摇滚,女儿要听广播等等。除了渗透,还要开拓。比如,1979年,索尼发行的第一台磁带随身听。Walkman这个词,现在看来是时代的眼泪,但在当初,是一代年轻人的潮流。它背后是,越来越个人化的消费倾向。产能过剩是产业社会物质丰饶的标志。
日本超市琳琅满目的速冻半成品
图片来自网络当产业社会慢慢落下帷幕的时候,人们追求感性交流的表达社会,登上舞台。日本作家藤冈和贺夫将其称为“第二次富裕的粉墨登场”。这就是第三消费时代的到来。日本最大的媒体之一《日经商业》在1982年2月8日,推出了一期特辑。主题是:产业结构——轻、薄、短、小化的冲击。作者三浦展说,这是他人生中记住的第一个市场用语。需求饱和,独居增加,家庭消费减少,等等这些现象。对商家来说,是传统生产、营销思路的颠覆。批量、大部头、昂贵的东西卖不动了。只要生产好产品,就能卖出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可能商家有过焦虑吧。但是焦虑的反面,一个新的消费秩序正在建立,新的机会,正在出现。就像刘润老师在年度演讲中说的,消费越来越内卷怎么办?创造性地降低成本。解决更贵的问题。或者换一条价值曲线。对于经历第二三次消费时代转型时的商家来说,他们亟需换一条价值曲线。如何找寻灵感呢?听消费者的话。在“自我”意识崛起的思潮下,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想要”。人们买的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变成了让人感到开心的商品。就像家中的音响,对父亲来说,拥有它,是目的。而对于儿子来说,使用它,才是目的。所以,消费不再仅仅是购买,而是一种创造。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今年埃森哲的2022年中国消费观察中,提炼了五个关键词。其中第一项就是“我经济”。随着手机移动支付的普及,每人都掌握了属于自己的购物车。车里,都放着自己喜欢的商品。代表自己个性的商品。是不是觉得和第三消费时代有几分相似呢?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杂货时代。虽然汽车、住宅也能展现出人们的自我,但毕竟都太贵了,一辈子只买一次或少数几次,用他们来展现自我,未免太奢侈。所以,比起大宗商品,日用杂货,这些轻薄小巧的商品,更能让人放松,更能具有个性化的操作空间。比如,服装、家装小饰品。那家没有品牌的杂货品牌,无印良品,就诞生于这个时期。还有那家极致性价比的服装品牌,优衣库,也诞生于第三消费时代的末期。低欲望还只是一方面,千禧年后,对于日本来说,不幸的事还在接连发生。2000年,日本依然没有从90年代的泡沫经济崩裂中走出来,失落的10年,变成了20年,变成了30年。千禧年的第一个十年后,东日本经历了大地震,引发了海啸,曾经被认为是安全感来源的房子、车子,被海浪卷走。对于这个生来感时忧世的民族来说,好像没什么事情,能让他们更悲观的了。巨大的空虚感,没有从消费带来的快感中得以弥合。就在这样的千禧年后,日本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可是,这个消费时代,真的是一个人口减少、经济能力低下、没有希望的黑暗社会吗?答案是否定的。反思,带来了新的变化的萌芽。追求品牌,真的能带来快乐吗?全身优衣库,也OK。和自己个性无关的东西,完全可以交给统一的生产来完成。耽于美食,食之不尽,真的可以幸福吗?不出去大吃一顿,打包带回来吃,也是一种快乐。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才安心吗?住在共享的公寓里,也没什么不好。一定是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好吗?断舍离,似乎也能带来轻松的感觉。对人类来说,最大的不幸是,连物质上的欲望都无法得到满足。但是仅次于它的,并不是人欲望的无止境,而是欲望过于轻易地得到满足。
电影《千与千寻》反映对当时消费社会的反思
图片来自互联网这种变化,就像是一个吃惯了调料包的,快要失去味觉的人。终于又找到了吃天然食物的快乐。或许直到步入第四消费时代,真正的、成熟的消费观才逐渐得以养成了吧。三浦展说,就像刘润老师的年度演讲中说的,微观的消费现象,网红表现,究其本源,来自于更长的宏观经济趋势延长线上。锁死趋势,就是长期主义。什么是长期主义?我想来就是,不在无意义的竞争追逐中,失去自我的坚持。不在太多迎合潮流的转型中,迷失原本的价值。长期存在,细水长流。越长寿的,越有价值。消费最成熟的状态可能是一种将消耗转化为自我充实的过程。
最近,无印良品开启了一项新业务。改建团地。团地是集团住宅地的简称,在上世纪60-70年代,为了缓解住宅不足,由日本政府出资修建的一批租赁住宅。有点像我们的“老公房”吧。大多数的团地房子,都是40-60平米之间,被隔成了很多小房间,空间逼仄、阴暗。而且因为年久失修,很多都已破败,往往只有零星退休老人住在这里。
与此同时,这两年团地再生的热度也扎扎实实的在日本年轻人中不断攀升,很多人都搬进了团地。这些经历了热闹,衰败的社区,似乎真的重获新生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团地居住。究其原因,除了改造后的室内空间宜居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和高层塔楼以及独栋房屋相比最大的区别:一个更为紧密的社区。过去,人们随着工作的变迁,快速改变着住址,或建起了自己独栋的房子。而这带来的结果是,邻里间的互不相识。每个人都在都市的庞大的吞吐中,拥挤,但陌生。社会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寂寞的人群”。于是,曾经那些嘘寒问暖,守望相助的社区精神,慢慢地成为了人们心灵上的依归。在书中描写了人们对一条商业街的重修。在设计方案时,就加入了这样的思考。我们真的还是要单纯如何拉动销量吗?还是要关注它更多潜在的功能呢?比如,它承载的社区联系、街区历史和文化等等。于是人们决定按照心中理想的社区进行改造,而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吸引了很多教育文化人士等等各个阶层的人来这里定居、生活,而原来几经废弃的商店街,也重回繁华。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带来的魔法。不仅仅是邻里社区,还有生态环境,对古典文化的修复与重拾。这都是第四消费时代下的新机会吧。不是效率,而是充实。对我们来说,看日本的第四消费时代,似乎有点对号入座的警示感,但也有柳暗花明的领航意味。团地住宅虽然听起来给人古旧的印象,实际往往拥有宽大的楼距、良好的通风和一定的绿化。 只要能够重新审视小区的优点并加以利用,就可以焕然新生。
最后的话
当消费越来越内卷时,不要焦虑。请回归内心,回归人与人、人与天之间的层层叠叠,消费不是人的一腔孤欲的满足,不是为了彰显个性的攀比。它是一种自我的充实。就像书中三浦展对商家的4个建议:消费并不完全都是动力的再生产过程,真正的消费就是一种人性的恢复过程。
祝你,顺应时代,细水长流。1)把社会全体变为共享性社会; 2)鼓励人们逐步贡献出私有物质,促进公共环境的形成; 3)培育地方独特的魅力来吸引更多年轻人,使他们享受地方生活,在地方开展生活; 4)尝试从金钱到人情,从经济原理到生活原理的转变。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刘润,和我们一起
洞察商业本质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刘润,洞察商业本质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时代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但有的人看到机会,有的人满眼挣扎,有的人等待红利,有的人埋头耕耘。瞄准机会的人,已经踏浪前行,但也时有颠簸。彷徨的人还在起点张望。投机的人,起起伏伏无根无萍。耕耘的人,如果逆势,自然移不走巨山。正确的路,不怕难走,不怕遥远。只怕你找寻无果,原地打转。如今商业环境瞬息万变,如何看清时代逻辑,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不断进化。所以,我建立了一个社群,取名“进化岛”。在岛上,你可以阅读和分享独到的商业观点;与嘉宾积极互动,互相学习。有时候你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而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让别人醍醐灌顶。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我们岛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