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

其他

京东关注的,从来都不只是生意

最近,有一场活动,让我特别关注。准确来说,是这场活动所聚焦的场景,让我感到特别好奇。8月1日,京东一年一度的奶爸盛典,正式启动。这是京东母婴最重量级的年度盛典之一,也是首个聚焦奶爸带娃场景的行业事件。迄今为止,已经连续举办了10年。是的。奶爸。有点意思。可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聚焦奶爸带娃场景?和妈妈们相比,奶爸们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吗?京东和各大母婴品牌们,是怎么合作的?在母婴这个极为严格的市场里,又是如何在“品质、价格、服务”上提供确定性的?为此,我专门找了个机会,采访了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零售大商超事业群总裁姚彦中姚总,本次活动中几位著名母婴品牌的高管,以及京东母婴负责采销的同学们。我们聊得越来越深入。我心中的那份敬畏,也越来越强烈。为什么这么说?这样。我先给你讲3个故事吧。好品质,好速度提问:提起母婴产品,你会想到什么?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奶粉。没错。作为育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消耗品,奶粉的品质,一直是爸爸妈妈们特别关心的问题。但是,什么样的奶粉,才能称得上是好品质呢?飞鹤副总裁陈晓东陈总,和京东母婴的采销同学告诉我,这就要看有没有做好“三个标准”了。第一个标准,是生牛乳标准。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核心指标。比如,菌落指数。这是检测微生物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尺。菌落指数越低,说明生牛乳中微生物控制得越好。比如,体细胞数。这相当于是奶牛的“健康晴雨表”。体细胞数越低,说明奶牛身体越健康,产奶的品质也就越高。而飞鹤遵循的,是一套高于甚至远高于国标和欧标的生牛乳标准。看图。国标规定,生牛乳的干物质含量,要不低于11.2%。蛋白质含量,要不低于2.8g/100g。菌落指数,要小于,200万CFU/g(ml)。欧标则规定,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g/100g,菌落指数小于10万CFU/g(ml),体细胞数低于40万个/(mL)。但在飞鹤的生牛乳标准里,干物质含量,要不低于13.2%。蛋白质含量,要不低于3.4g/100g。体细胞数,要领先欧标2.6倍。菌落总数,则要优于欧标20倍。第二个标准,是营养标准。婴儿成长所需要的基础营养,自不必说。但除此之外,最近几年,人们也愈发重视起了“脑营养”。《经济学人》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从1948年到2020年,人类平均智商每10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实主要就是因为营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科学报告也指出,宝宝在3岁前,就会完成大脑发育的85%。可以说,好品质的奶粉,不仅得让宝宝“更健康”,还得让宝宝“更聪明”。所以,飞鹤也开始了朝着“脑营养”方向的研发转移。比如,飞鹤的星飞帆卓睿,就是一款汇聚了飞鹤母乳化研究成果的产品。它添加了5大脑磷脂,在DHA和ARA的比例上,也更贴合了母乳。自2022年1月上市以来,累计销量也超过了3000万罐,成为了越来越多父母的选择。第三个标准,是新鲜标准。我们今天能在市场上买到的奶粉,大多是出厂3个月以上的奶粉。但实验数据显示,相比于出厂1-3个月的新鲜奶粉,出厂时间更长甚至是临期的奶粉中,“糠氨酸”的含量,会有明显的升高。而糠氨酸,在国际上一直被视为是衡量乳制品新鲜优质的“金标准”。含量越高,蛋白质的受损情况就越严重,越影响营养价值和新鲜度。同时,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奶粉中的益生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也会随之衰减。那怎么办?用京东的“速度”,换产品的“鲜度”。去年8月,飞鹤率先选择了具有全球顶尖的智能化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京东,进行深度合作,推出了“奶粉28天新鲜直达”的领“鲜”计划。什么是“奶粉28天新鲜直达”?就是把“从工厂到奶瓶”的周期,控制在28天之内。京东的数字化供应链能力,可以赋能到飞鹤的供应链体系当中。再配合京东快递的211时效能力,就能确保从消费者下单到收到货品的最快时效,最终将整个全链路做到所有信息的拉通,和时效上的极致提升,实现28天新鲜直达的承诺。这就是用“速度”换“鲜度”。领“鲜”计划发布以来,下单“奶粉28天新鲜直达”产品的用户,超过了4万人。一位居住在广东的奶爸在京东评论,收货距生产日期才10天。一位来自新疆的妈妈也在京东的飞鹤官方旗舰店表示,自己在17号就收到了5号生产的奶粉。而在这条路上,飞鹤和京东还在携手努力,做到快一点,更快一点。因为奶粉行业,就像陈总说的那样。新鲜,永无上限。好创新,好价格提问:宝宝成长过程中,最让爸爸妈妈头大的事情是什么?我想,换纸尿裤,一定是一个名列前茅的回答。是的。京东母婴的采销同学说,我们其实收到过特别多的新手爸妈的反馈,说普通的纸尿裤,特别容易出现漏尿、难换、不舒适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常常影响着宝宝们的睡眠。宝洁大中华区婴儿护理品类销售部副总裁Leo总也说,而一旦宝宝睡不好,爸爸妈妈肯定就睡不好了。那怎么办?数据,不会说谎。京东数据显示,2022-2023年,母婴用户对“安睡”、“夜用拉拉裤”等相关词的搜索热度,增长了超过100%。消费者对能够满足宝宝夜用场景的纸尿裤商品,需求越来越强烈。从2023年上半年的纸尿裤品类的用户评价来看,包含“夜用”、“安睡”等关键词的评价,高达75万条。可以说,睡眠问题,已经成为新手爸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从销售数据来看,有47%的消费者,在持续给宝宝使用纸尿裤。但在此之外,他们其实从来没有尝试过另一种产品:拉拉裤。而实际上,有32%的消费者在尝试过拉拉裤之后,就开始只买拉拉裤了。这就说明,相比于纸尿裤,拉拉裤有着更舒适、更贴身的体验升级。帮宝适的大量调研,也洞察出了消费者对夜用安睡拉拉裤的需求。这和京东反馈的信息、数据不谋而合。于是,在2023年8月,帮宝适推出了创新的夜用安睡拉拉裤,果然受到了京东消费者的喜爱。比如,用创新的Air-Max,让拉拉裤散热不闷湿。比如,用防漏的兜兜,来保证宝宝的尿液不会从后腰的位置漏出。再比如,吸收芯导流层的克重,要增加约50%……这样,宝宝们就能睡得更安心,爸爸妈妈们也能更省心。太专业了。可是,这样一来,拉拉裤的价格,是不是就要变贵了?我接着问。Leo总说,在这款夜用安睡拉拉裤上,我们确实投入了更高的成本。但是,这款拉拉裤其实解决了一些“更贵的问题”。因为一旦出现了漏尿的情况,一个晚上消耗的纸尿裤,就不止一条。要是再加上损失掉的宝宝和爸爸妈妈的睡眠,那就更贵了。所以,很多使用过帮宝适夜用安睡拉拉裤的消费者的反馈,是“物超所值”。同时,帮宝适还和京东一起深度共建了“拉拉裤免费送”的活动。在线下,京东会举办体验活动,请育儿专家为消费者科普婴儿拉拉裤的知识,并送出免费的拉拉裤。在线上,消费者搜索“拉拉裤免费送”,就能直接到达会场购买低至9.9元的拉拉裤试用装及正装拉拉裤。下单确认收货7天后,就能拿到等值品牌的E卡。这就相当于享受了“0元购”的优惠。2024年,京东预计将通过这个活动,为60万育儿家庭送出超100万包拉拉裤。现在,越来越多的母婴品牌,如好奇、babycare、碧芭宝贝,也开始参与了进来。“拉拉裤免费送”的活动,也得到了全面的升级。这样一来,爸爸妈妈们的育儿成本,就能进一步降低。很多没有尝试过拉拉裤的消费者,也能获得0成本的体验机会。而在京东母婴,类似降低了育儿成本的产品,还有很多很多。就比如,奶瓶。京东母婴的采销同学告诉我,母乳喂养,当然是新生儿最理想、最自然的喂养方式。但现实的情况是,因为各种原因,妈妈们需要用瓶喂来应对哺育问题。这时,奶瓶的奶嘴,就成了关键。好的奶嘴,要能贴合婴儿独特的口腔结构、哺乳运动规律,否则,很容易引起宝宝的不适。但是,具备这种品质的奶瓶,价格也往往不低。而且,出于宝宝健康考虑,奶瓶一般3-6个月就要更换一次。于是,京东就和贝亲合作,推出了“人生第一瓶”守护计划,让消费者用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更好的品质。贝亲中国区总裁周剑峰周总说,贝亲一直坚持深度研究观察宝宝哺乳时的口腔运动。基于70年来对宝宝口腔运动的研究,我们推导出了“仿生奶嘴3S模型”,并在不久前进行了全球首发。3S,也就是Soft(柔软弹性),Stretch(拉伸力),Speed(流速)。我们也希望,能够以此作为奶嘴行业的新标准。目前,贝亲的新生儿仿生奶嘴,已经能够做到给宝宝近似“亲喂”的,有效、舒适的自然吮吸感。我们采用了食品接触用的硅橡胶,柔软度达到11度,接近人体肌肤硬度10度,并依照母乳拉伸1.4倍后的长度进行设计,跟随宝宝吮吸时口腔的运动角度和形状的变化。同时,根据不同月龄宝宝因口腔发育情况不同带来的吮吸力与吞咽能力的差异,设计了从SSS(专为早产儿研发)到3L,7种不同孔径的奶嘴,来匹配宝宝成长的不同阶段,避免吐奶、呛奶等情况。这样一款高品质的经典贝亲玻璃奶瓶,售价一般在90-110元。但在进行深度合作之后,因为采取了全网包销的方式,贝亲将第三代宽口径80ml新生儿玻璃奶瓶作为了专供主打产品,京东实现了49元的行业低价。通过合作,贝亲和京东共同让利,消费者就可以以更普惠的价格,用上更高品质的产品。2023年,贝亲奶瓶的线上渠道中,京东在增速、规模、投产销量、经营效率上均保持优势。2024年,贝亲参与“人生第一瓶”守护计划的新生儿奶瓶在京东超市的销量,预计将达到2023年的5倍。这样一来,贝亲有了稳定的订单,可以专注研发、生产。京东有了好品质,好价格,有底气面对消费者。消费者可以买到放心、实惠的产品,降低了育儿成本。多方受益。好体验,好服务提问:如果要带孩子出游,你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有人会说,要注意出游的目的地,得是孩子喜欢的。有人会说,要注意游玩的强度,得是孩子能够适应的。也有人说,要注意步行的时间,否则家长会很累
8月22日 上午 8:15
其他

抖音、微信、小红书...7大内容平台,7种赚钱思路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8月17日 上午 11:15
其他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8月16日 上午 8:16
其他

像财务高手一样思考业务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8月13日 上午 8:15
其他

以后,我们要靠本事赚钱了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8月12日 上午 8:15
其他

恳请收下,我一直在用的5个读书方法

年度书单》《残酷的真相:勤劳能创造财富,但勤劳者,未必能分到财富》《人生,其实就是一种商业模式。》品牌推广
8月10日 上午 11:16
其他

人生,其实就是一种商业模式。

我现在自己创业做咨询,我不要求我的员工996。因为公司还小。而且是否996,其实应该是员工个人的选择。我也不要求我自己996。因为我常年都是711,996对我来说等于放假。
8月8日 上午 8:15
其他

淘宝改了“仅退款”。改,是为了让“坏人”不再掌握话语权。

前几天,淘宝突然宣布了一个决定:调整“仅退款”策略。相关调整将于8月9日,也就是本周五起,正式实施。消息一出,一举冲上了热搜。怎么回事?“仅退款”不都已经是那几个头部电商平台的标配了吗?去年年底才刚宣布,这才不到一年怎么突然又改了?答案,或许没那么复杂:有人受委屈了。因为有“坏人”。淘宝重改“仅退款”,是为了让“坏人”不再掌握话语权。什么意思?这样,不如我们先回到世界上还没有“仅退款”的时候。买东西的人,受委屈了你还记得,还没有“仅退款”时,在线上买东西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的吗?不能提,提到就来气。举个例子,买瓜子。点进去看,说得多好。说“新鲜炒制”,说“原味大颗”,说“每一口都醇香馥郁”......还等什么?马上下单。心心念念地盼着那一口,拿快递时都是用跑的。结果打开一嗑,居然,满口,全是苦的。然后,第二粒,第三粒......全是苦的。怎么能这样?还管什么内向不内向?马上找客服,然后深吸一口气,尽量保持礼貌,实事求是,打出一行字:你们这瓜子是苦的啊。结果等了一晚上,等到对方一行字:亲,我们都是新鲜炒制,原味大颗,每一口都醇香馥郁哦。不会有苦的。你说,可是你就是苦的啊,不行,你必须给我退。对方半天又来了一句,请证明。怎么证明?拍照能证明?还是再付一笔运费把瓜子寄回去能证明?太气人了。但一把瓜子的事儿,还能怎么的?忍吧。而这样的事儿,在没有其他机制介入时,一定,不止这一个。为什么?因为,相对于卖家,买家在信息环境里大多数时候是处于弱势的。这个瓜子什么品种,是不是真的大颗?怎么炒制,是不是真的新鲜?一口下去,是不是真的香?还是评价都是刷出来的?这些,商家都远比买家更清楚。这,就是“买家没有卖家精”。那一旦买家发现信息不对称,买错了,吃亏了,要退货,怎么办?去谈判?遇上讲理的还好,遇上不讲理的卖家,势必要进入一个流程:请证明。怎么证明?弱势,被动,没有话语权和议价权。只有扯不完的皮和吃不完的亏。买东西的人,太委屈了。怎么办?保护买东西的人。证明不了?那就去掉证明环节。无理由退款。七天无理由退款。甚至,不但不要理由,连货都可以不用退,仅退款。一步步地放松退换货政策背后,是为了一层层地提高消费者体验。“仅退款”,是为了让买东西的人,少受委屈。听起来很好吧?确实。2017年,美国的电商巨头亚马逊率先开卷,提出了“仅退款”政策。2021年,中国的电商巨头真正开始跟进,拼多多、淘宝、京东、抖音...也都纷纷宣布了类似的政策。到今年,“仅退款”已经几乎成了电商平台的标配。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另一拨人受委屈了。卖东西的人,受委屈了不知道今年你有没有注意到过这么一个热搜:“12双袜子退款不退货,商家900公里追讨”。图源:微博为了12双袜子,跑900公里追讨?为什么?他不是精明的商家吗?抛开手头的生意会不会被耽误,追讨事后会不会被差评报复不说,12双袜子和900公里油钱,这笔账算不过来吗?新闻里,这位商家说:“我就是想当面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买了可以退,退了甚至也可以不问你理由,也不问你要中间我在物流,客服,仓库等各方面的损失,直接给你退款。但为什么都这样了,你还要拿着全额的退款,少退我12双袜子?这不是白嫖吗?怎么能这样?好问题。而在“仅退款”实施和普及之后,想问这个问题的商家,一定,也不止这一个。有新闻调查显示,遭遇过“仅退款”或薅运费险的商家占比接近65%,“已经成家常便饭”的占到35%以上,一次也没有经历的商家为0。样本有限,这个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但这个数据里的人,一定委屈。如果这个委屈的人,想解决问题,于是去网上搜索,他会看到什么?首先,他会看到:很多商家,也和他一样。比如,去年12月,“仅退款”成为标配,今年5月,因为“仅退款”受委屈,从而决定互相帮忙追讨的商家互助会就已经成立。到今天,已经发展到超过2万人。再搜一会儿,他还会看到:原来这事儿,不是今天才有。比如,90年代,刚刚进入中国的安利,就曾实施“无因全款退货”。条款很温暖:只要顾客用后不满意,哪怕一瓶洗洁精用得一滴都不剩,也能拿瓶子来退,并且退全款。一时间,很多人排队买。第二天开门,安利的门口,又排了很长的队。只是这次,他们的手里拎着瓶子。有些人,甚至当着店员的面,把原装瓶里的洗洁精倒到自带的瓶子里,然后把原装瓶往前一推。请退款。如果思路再清晰些,去知己知彼,他甚至还能看到:原来这事儿,已经成了一个价值上千万的灰色产业链。“薅羊毛”攻略学不学?付费进群。“超级低价”要不要?代拍代薅。搜到这里,请问:如果你是商家,你会是什么心情?你要提升消费者体验,可以。但至少,不能把你的“仅退款”,变成了我的“零元购”吧。别人的“零元购”,至少来“购”的人还要自己戴好头套来门店,真刀真枪地抢货,再夺门而出跑两步。我线上版的“零元购”,羊毛党在家吹着空调,刷着攻略,就能让我送货上门。然后,他说我瓜子苦我就瓜子苦,他让我全款退我就全款退。你让我怎么活?你这个“仅退款”,是不是一个“激发人性之恶”,甚至“放大了给坏人的话语权”的政策?不“仅退款”,消费者受委屈。“仅退款”,商家受委屈。怎么办?有没有可能,都不受委屈?这样,先问你一个问题:你买过冲锋衣吗?今天的冲锋衣,有一个“标配”:透气,防水。听起来,很合理啊。我出去爬山,出那么多汗,总不能闷里面吧?必须透气。让里面的汗水,排得出去。户外动不动刮风下雨的,总不能都打我身上吧?必须防水。让外面的雨水,渗不进来。可是说到底,汗水雨水都是水,怎么才能让汗水过得去,让雨水过不去?以前,面料商有2个办法。要么,走极端。涂最好的蜡,防最狠的水,但透气牺牲一点,总算有一头。要么,找平衡。找透气的羊毛纤维,再涂上绵羊油,虽然这样不是最透气的,也不是最防水的,但透气防水都有点。但是,40多年前,有一个面料商,用了第3种方法:靠科技。这个面料商研发出了一种薄膜,让它平均每平方寸有90亿个小孔。这些小孔,比水珠小2万倍,多细的雨水都渗不进,但又比水蒸气分子大700倍,让汗液的水蒸气透得过。这款科技薄膜,就是后来的GORE-TEX面料,发布之后,不仅被美国“财富”杂志列为世界上最好的一百个美国产品之一,还被誉为“世纪之布”
8月5日 上午 8:15
其他

一定要读的35本商业书 | 年度书单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公司财务,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货币银行学,项目管理
8月5日 上午 8:15
其他

残酷的真相:勤劳能创造财富,但勤劳者,未必能分到财富

所以你看,在这个链条中,4拥有着从10块到40块之间的财富分配权。10块到40块之间,4要多少都行。而其他人没有分配财富的权力,就只能被动接受。
8月4日 上午 11:15
其他

淘宝、抖音、拼多多...电商价格战,真的要结束了吗?

最近,很多人都关注到了一件大事:多个电商平台宣布,重回“GMV逻辑”。先是618结束后,淘天集团召开了一场商家闭门会。会上公布了一个决定:弱化以“五星价格力”为核心逻辑的权重分配体系,改回按GMV分配。7月初,抖音集团也宣布不再将“价格力”作为第一优先级,而首要追求GMV增长。前几天,财经媒体晚点LatePost报道,连“卷王”拼多多都调整了业务重点,将GMV作为第一目标。一时间,网上讨论不断。吐槽与诉苦齐飞,困境共希望一色。有人认为这是价格战终于打不动了、有人认为这是政策层面出手,在“拨乱反正”、还有人认为价格内卷只是商业历史上的一段“弯路。我知道这大半年来,大家都饱受“价格战”之苦。以至于每次发拼多多相关的文章,评论区都是批评一片。但我发现,其实很多参与讨论的人,都没有透彻的理解究竟什么叫“GMV逻辑”,它和此前的逻辑究竟有什么不同?这种改变又意味着什么?今天,我想用一篇短小的文章,把这件事情给你分析清楚。首先我们要知道,对于所有电商平台而言,它经营逻辑中的关键一步,叫“流量分发”。什么叫流量分发?比如你今天发现吹风机坏了,想上网买一台新的。当你在电商平台中搜索“吹风机”三个字时,平台究竟让哪位店家的吹风机,显示在首页最前端?想想看你的网购流程,是不是显示在最前端的链接,能获得你最高的注意力,你点击购买的概率最高?没错,靠前的位置,就是比靠后的位置,具有更高的成交概率和商业价值。究竟让哪家品牌登上靠前的搜索位,就叫“流量分发”。不信你试试看,今天你上淘宝、京东、拼多多分别搜索“吹风机”,显示的结果一定是不同的。在拼多多、京东、淘宝,分别搜索“吹风机”不同的流量分发逻辑,就会造就不同的平台生态。具体的算法上,会有很多的细节调控。但从大的方向而言,流量分发逻辑,总共有3种。1、出价高者得2、转化率高者得3、GMV高者得什么叫出价高者得?就是对搜索页面的结果,进行广告竞价排名。你想让你的吹风机,排在消费者搜索“吹风机”这三个字时的最前面?那就出价吧。平台上有200个吹风机商家,那就一起出价,谁付的广告费越多,谁就靠前。这就叫“出价高者得”。这种模式,可以让平台收到最高的广告费。在早年,也确实有一些平台是这么做的,它会毫无节制的采用“出价高者得”的逻辑,但显而易见,它会反向筛选出最会减少成本、偷工减料的商家,因为他们的支付能力最强,最有利润空间支付高额广告费。因此,如今各大平台通常在“广告位”这件事上,需要极其克制,仅开发出有限的竞价广告位。否则这种模式一定会劣币驱逐良币,最终走向用户的对立面。所有以挣广告费为第一目的的平台,最终会死于广告费。于是,就诞生了后两种主要逻辑:转化率高者得,和GMV高者得。什么叫转化率高者得?这就要先解释什么叫“转化率”。今天,有1000个消费者到电商平台上搜索“吹风机”三个字,那是因为有1000个人产生了购买吹风机的需求。如果最终有200个人下单购买。那意味着什么?一方面,当然意味着有200个人买到了心仪的产品。但另一方面,这意味着有800个人明明有需求,明明看到了首页的吹风机产品,却没有购买。对于平台来说,我把流量给了你,你却没能吸引用户下单,完成转化,那这些流量,就等于被白白浪费掉了。那怎么办?平台就开发出了“转化率高者得”算法。两家吹风机厂商,你们赛马。同样有100个消费者看到你们的界面,A品牌有10个消费者下单,B品牌有20个消费者下单。那对不起,A就必须排到B的后面,因为B品牌比A品牌更能“转化”流量。这种逻辑下,筛选出的会是什么样的品牌?大概率是价格更低的产品。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越贵的产品,消费者下单时的顾虑天然就会更多,转化率自然就会更低。价格,大部分时候都是转化率中的重要因素。但这一定会带来一个问题,一方面,价格注定会无尽内卷,就像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的一样。另一方面,这些低价产品成交数量可能很高,但因为单价低,成交总额同样可能很低。这可怎么办?别急,还有第三种逻辑:GMV高者得。这需要我们先了解什么叫“GMV”。GMV的全称是Gross
8月3日 上午 11:16
其他

下个十年,是人力更强,还是资本更强?

在她的朋友圈发过一条消息说,现在的小朋友真不靠谱,通知他早上10点来面试,他没来。我打电话过去问原因。他说,对不起,我找到工作了,我今天就不来了。这位
8月3日 上午 11:16
其他

阿里1688,依然是那座坚实的桥

最近,有一场活动,让我特别关注。准确来说,是这场活动的形式,让我感到特别好奇。前段时间,1688,在成都东郊记忆,举办了一场面向年轻人的活动。当天下午,1688邀请到了不少平台上的卖家和买家朋友,来分享他们和1688打交道时,那些遇到过的经历,并向相关业务负责同学现场发问求解。同时,1688也正式宣布,进行全新的品牌升级。当天晚上,1688又请到了大张伟、龚琳娜、杨迪等一众年轻人喜爱的快乐搭子登台,和1688男孩女孩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穷开心之夜。抖音、B站,也同步直播了这场活动。总观看人数,超过了4000万。微博、抖音等霸榜话题160+,单条视频播放900万+,相关话题微博阅读量破30亿
7月29日 上午 9:35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刘润:小红书的“生活方式电商”,能帮我赚钱吗?

前两天(7月22日),小红书的COO柯南和经济学者薛兆丰,有一个对谈。和薛老师对谈。所以我认真看了一下。发现这个对谈很有意思。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看看。在这个对谈里,柯南说,如果给小红书的电商下个定义的话,小红书电商是“生活方式电商”。小红书电商里,懂生活方式且有供应链的人,叫做“主理人”。于是,有创业者问我:柯南说的这个“生活方式电商”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生活方式电商”,能帮我挣到钱吗?柯南说的“主理人”,又是什么人?前有抖音定义说“兴趣电商”,后有快手说“信任电商”。现在小红书说“生活方式电商”。为什么平台,都喜欢给自己的电商下个定义?嗯。都是好问题。和你分享一个观点:生活方式电商,创造的是场景。因为场景,是购物的起点。对于想要赚钱的商家来说,要卷,就去起点卷。还是不太理解?没关系。这些问题,我一个一个来慢慢回答。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首先,为什么平台,都喜欢给自己的电商下个定义。站在用户购买旅程的“起点”这是因为,做电商的平台,都必须尽量站在用户购买旅程的“起点”。这样,平台才能从头开始,陪伴用户走完从起心动念,到购买下单的全流程。什么意思?回忆一下。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开始“起心动念”想买一样东西的?你在刷短视频。刷到一条内容。一个人大口大口的吃拌饭酱,狼吞虎咽。你忍不住想,这东西能好吃成这样?可看上去也太诱人了吧?不行。我也要买来试一下。这就是“兴趣”。被内容激发出来的“兴趣”。这个兴趣,就是你的“起心动念”,就是你一次购买旅程的起点。这时,你会关掉这个短视频平台,打开另一个你常用的购物网站,然后理性地搜索“拌饭酱”,冷静地比较详情页吗?不会。你大概率会在这个“起点”直接下单。因为兴趣不能等,而且反正也不贵。所以,站在起点,才更有机会陪伴用户走到终点。这就是为什么平台,都喜欢给自己的电商下个定义。“下定义”这个动作,就是在那个起点的位置,竖块牌子:这条路,请允许我陪你一起走。淘宝在你购物的“搜索之路”的起点,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货架电商”。我的货架非常丰富。但凡买东西,想走“搜索”这条路,请从我们的货架开始搜起。抖音在你购物的“内容之路”的起点,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兴趣电商”。如果没有明确的购买动机,只是想逛逛,请到我们这里来逛。在我们这里逛的乐趣更大,说不定就激发了你的购买“兴趣”。快手在你购物的“社交之路”的起点,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信任电商”。如果更加喜欢从熟悉的人那里买东西,那请一定到我们这里来看看。我们的主播,非常注意经营和“老铁”的关系。货架电商。兴趣电商。信任电商。每块路牌,都吸引了大量用户,在他们的平台上,走完自己的购买旅程。那么,小红书呢?小红书说,搜索之路,内容之路,社交之路都很好。但是,同学们,我们找到了一条新路。这条路上买家越来越多,但卖家还很少。快来。这条路,就是:场景之路。什么是场景之路?场景之路:场景
7月25日 上午 8:15
其他

内卷的2024,电商原来还能像得物这么玩

“太卷了...”这是多少人对2024年的共同感慨。2024,堪称“内卷之年”。电商行业,更是“卷中之卷”。各路玩家,卷完价格卷体验、卷完体验卷服务。上个月的618,甚至被很多人戏称为“最惨618”。在高流量成本、高退货率、低利润率,这几方面原因的共同夹击下,许多商家和平台,都在思考一件事:电商,究竟还有没有不一样的玩法?在这种背景下,前段时间,我看到了电商行业一个特别独特而又有趣的案例:得物。你或许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以为它只是一个分享最新球鞋资讯的小众平台。说来惭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是这么以为。但没想到,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它已经是一个用户数超过3亿人,拥有20多个大品类的综合电商平台。不久前,李宁发布的Q1季度公告显示,电商同比增长20%-30%,高增长的背后,分析师预测,得物渠道增长预估超过100%,增速显示是所有平台中最高的。前段时间,我有幸遇到了得物的几位小伙伴,以及一些在得物上经营的商家,向他们请教了关于得物的很多细节。和他们聊完,我有一个特别核心的感悟:再怎么卷,都会有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内卷的尽头,或许就是“不一样”。今天,我想把和他们交流过程中的几点收获分享给你,希望也能对你有所启发。不再只是“球鞋平台”很长一段时间里,得物在大众眼中的印象,都和“球鞋”绑定。确实,早年的得物,是以球鞋品类起家。那时他们发现,在时尚球鞋领域,有一个旺盛的需求点,一直有待满足,那就是“正品”。一双球鞋,究竟是真是假?如何鉴定?这个过程,甚至会让很多资深玩家翻车。得物发现了这个痛点,创造了一种“先鉴别、后发货”
7月24日 上午 8:15
其他

创新利润模型:没有创新的企业,都是“套利”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7月21日 上午 11:15
其他

谈业务,要有逻辑、有结构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7月20日 上午 11:15
其他

所有的合作,都应该创造全局增量: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商务?

Man。你可以想象我当时的感受吗?你一定无法感受,那种被上帝瞥了一眼的感觉。从此我对自己在商业和管理方面的自信,开始萌芽,我开始像海绵一样学习,像战士一样实践。“很多人都是Sales
7月19日 上午 8:15
其他

说来惭愧,我一直误解了丰田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7月17日 上午 8:15
其他

东西卖不出去,说啥都白搭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7月16日 上午 8:15
其他

在飞书上狂奔的新行业

难。这是最近几年,我听到过最多的一个字。是的。很多人都在说,难。创新,在变得越来越难。增长,在变得越来越难。行业发展,在变得越来越难。但我想说,这并不是全部。因为就是在这么难的环境里,你依然能看到,还有一些新兴行业,在逆势而行。比如前几年的新消费、新能源。比如去年的自动驾驶、新出海。比如近一年来轮番登场的大模型、微短剧……我也特别关注这些新兴行业。尤其,是关注这些行业里的参赛者们。因为站在高处,你只能看到数据、报告、新闻。俯下身去,你才能看到鲜活的人物、具体的行动、独特的思考。那么,这些新兴行业的参赛者们,如今发展得怎么样?当行业面对挑战和困境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活得好的参赛者们,到底做对了些什么?最近接连看到的几个飞书分享的新兴行业的案例故事,让我终于见到了他们的行动与思考。从“蔚小理”,到泡泡玛特、元气森林、蕉内,到传音、极兔、华住,再到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这些使用飞书的公司,也都有各自的心得。今天,与你分享。短剧行业的天然痛点,要如何攻克?2023年下半年,短剧突然爆火,一下子成为了文化娱乐的新方向。随后,短剧行业,迎来了极为快速的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市场共上线短剧1400多部,连续两年同比增速超过50%,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373.9亿元跃升至500亿元,海外市场规模也呈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从去年的1.7亿美金,到了今年的超10亿美金。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商业化发展蓝海依旧潜力巨大。看上去,短剧这个新兴行业,似乎一片向好。但很快,一些进场的参赛者们,开始变得力不从心了。为什么?因为短剧行业,其实有两个天然的痛点。第一个痛点,来自制作。从制作流程来说,短剧和传统影视剧其实大同小异。传统电视剧、电影有的制作流程,短剧也都有。但是,短剧的流程周期要短平快得多,短剧制作公司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筹备、开机、杀青、剪辑上线。同时拍摄十多部短剧、7天拍完100集等情况,在行业内都不是个例。尤其是在制作前期。因为包含了导演、制片、统筹、摄影、场记、美术、道具、服化等等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繁杂的岗位,需要交叉协同的工作就特别多。短平快的周期要求、繁琐细碎的制作流程、牵涉多部门的人员配合需求,都在向短剧制作公司的内部协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个痛点,来自人才。伴随着短剧行业的飞速发展,短剧制作公司的规模和战略布局,也在逐步扩大。最明显的,就是团队和人员的扩张。有的短剧制作公司,甚至一个月就要面试超过1000人,招聘100人入职。但是,短剧行业,并没有标准的人才画像。以短剧演员为例,有学过表演的,有干过主播的,有做过模特的,有从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转行过来的。每家公司,都是以当下的理解来招人的。筛选、招聘、培养人才的难度,就特别高。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开始进入短剧行业了。他们也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习惯、个性。在团队和人员不断扩张的过程中,短剧制作公司的管理难度,也在指数级增长。所以,你发现了吗?新兴行业,不是只有全新的机会的。还有全新的痛点。甚至是别人不会遇上的痛点。但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谁能更好地克服这些痛点,谁就更能坐稳短剧这辆高速前进的列车。怎么克服?麦芽传媒CEO何云长说,从100人到200人,甚至从30人到80人,管理的模式和挑战都是不同的,需要不断调整和迭代。麦芽传媒,是一家以内容创作和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综合型新媒体数字营销科技公司,是全国头部MCN机构和行业领先的微短剧创作机构。三年多以前,因为管理理念的契合,麦芽开始尝试使用飞书。在何云长看来,飞书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依托于此,麦芽将自己原本的自研软件,集成到了飞书上,并将所有的复盘总结、培训视频资料进行了在线化的呈现和留存,还利用飞书生态中现有的软件进行了知识的共享和沉淀。而在年轻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上,何云长也强调,麦芽要从文化着手,用弹性化的管理。同时,去等级化。在这个过程中,借助飞书,麦芽完全公开透明了晋升制度,让所有人都靠数据、绩效来说话。这样一来,公司的人才培训和文化体系,就能迅速完善起来。新员工可以快速融入,年轻员工可以被尊重,业务暂时不熟练的员工也可以快速学习。现在,借助云文档、飞书妙记、飞阅会,麦芽也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沟通,和信息的高效共享。依托OA系统,麦芽也可以做出自己的日报、周报、OKR目标管理系统。内部的1
7月11日 上午 11:15
其他

下半年继续,想尽办法,把事做成

请问,这两年,你有没有这么一种感觉:再想要把一件事做成,格外不容易。从前的谁谁谁拿到了融资,谁谁谁把业务做成了增长神话,已经很少再听到。取而代之的,是谁谁谁关店了,谁谁谁跑路了......再后来,一些还留在牌桌上的朋友和我聊到,今天除了卷产品,他们还在卷内容,做IP、做直播、做短视频......不变的是,依然很难:不投放不行,投放又太烧钱。并且花了钱,也不一定有效果。好多次看到那个ROI,都感觉这事儿没法继续干了。太难了,怎么办?前段时间,我的访谈栏目《进化者》请来了一个人。如果向对商业感兴趣的人介绍他,我可能甚至都不需要加太多前缀,因为他是:江南春。作为分众传媒的创始人,很多人可能会第一个想到他的运气。比如,在全世界之前,发现了“电梯传媒”这件事,还把这件事干到了上市,干成了一个年营收超过百亿的集团。但研究他的人,可能还会发现:疫情,他经历过不止1次,经济气候突变,他也经历过不止1次。更不用说那些经典款的创业问题:想做,但不让做。做了,但钱不够了。钱够了,但又有新的障碍......他是怎么打通这些难关,把事儿做成的?和他聊完后,我有一个感觉:真正能成事的人,不一定每次都有运气,但一定每次都有办法。什么办法?作为一个从前的增长神话,今天的百亿公司老板,他的办法,会不会都是一些基于过去那个时代,针对大公司的方法论?不。一个格外有意思的点在于,因为最近开始借着AI,把业务覆盖到了很多新创业的小公司、个体创业者,他在这次聊的时候,分享了很多新的洞察,和2套今天还在卷生卷死、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也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办法。今天,趁着下半年刚刚全新开启,很多人在复盘自己,规划下半年要怎么办的时候,和你分享。希望,对你有用。一切,从发现“都在看舒淇”开始......要真正理解江南春的2套办法,或许,你可以先看看他过去做成的2件事。先说第1件。我问江南春,是怎么在全世界之前,发现“电梯媒体”这件事的?他说,他在太平洋百货等电梯时,看到电梯门上贴了张化妆品海报。然后发现:“所有人,全都在大眼瞪小眼地看舒淇。”一个空间上封闭、时间上碎片、不但注意力天然更集中,注意的人还又多又有购买力的用户触点。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广告位?江南春直接找到了一栋豪华大楼: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他们的人吃了个饭,要租电梯,贴广告。然而,没做成。对方说:“肯定不可能。”那么豪华的楼,把门卖给你贴广告海报?太不像话了。怎么办?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贴广告海报,换成在电梯口放个屏幕。坐电梯的人,能更好地打发时间。物业的人,能更方便地做楼内宣传。搞定这件事的人,还能赚到钱。一件事,让所有人都受益。成了。先是那栋豪华大楼,再是上海最豪华的100栋楼,然后全中国的楼......今天,几乎很少再有坐电梯的人,会觉得“电梯有块广告屏”这件事新鲜了。没有才新鲜。2005年,江南春的分众传媒成功上市,市值一路冲到86亿美金。但时代,也在这时打了个响指,开始和人开玩笑。2008年到2009年,1年之内,分众传媒的市值,从86亿美金,变成了6亿美金。86亿,6亿。怎么回事?有大环境的原因。雷曼兄弟,金融风暴,客户撤单......这些,也是运气,没有办法。但,江南春说,也有自己的原因。当时觉得要增长,必须要进入新的领域,就收购了很多互联网广告公司。而那些公司,一开始是赚钱的,后来分崩离析了。然后,股价腰斩,腰斩,再腰斩......怎么办?江南春想了一个办法:聚焦。他找到那些收购了的公司,和他们说:“我们不要了”。收购时说的那2亿兑价,不要了。收购时花的那8000万,也不要了。止损,全清。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和资源收回来,全部用在提升自己的核心价值上。江南春说,在做成一件事后,很容易有一个感觉:我能做成一件事,就还能横向发展,做成很多事。但其实,不是的。增长,也分肌肉式增长,脂肪式增长、甚至是肿瘤式增长。一味地为做大而做大,拼营收、拼规模......最终长出来的,可能只是“脂肪”和“肿瘤”。不但不能给你力量,还可能会分散你的力量,最终没有产生很强的核心价值,你会发觉一切来得快的,去得也快。所以,别横向片面地去追求这种增长。一旦发现,要坚决减掉、割掉。要长,就长“肌肉”。肌肉,怎么长?就是一定不能发展,不能收购吗?当然不是。去发展、去收购,本身没问题。比如微软,也是从Windows,到Office,再发展到智能云,后来又收购了OpenAI。问题在于:你真正懂的是什么?你业务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分散了你资源的那些增长,能不能在你的核心价值上产生本质性的协同?你有没有聚焦自己真正有本事的领域,去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长出真正能帮你加强核心价值的“肌肉”?江南春说,后来,他的公司哪怕今天出海,要收购那边很多户外媒体公司已经不那么难,他们也依然保持聚焦。不再碰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只扎根在自己最初的,也是和自己核心价值最相关的那块业务里。有意思。今天,很多人也在说,越是资源有限、大环境不稳,越要提高自己的确定性,别浪费盲目扩张,只做自己真正懂的事。但是,聚焦,也有聚焦的问题:困在自己领域里,增长很快碰到天花板怎么办?江南春分享了他的公司今天正在用的3个办法。前2个,我猜你一定也想得到。第一:下沉。江南春说,今天,他们已经下沉到了200多个城市,在未来5年内,还会往下继续沉,下沉到500个城市。中国14亿人口,空间还很大。可是,覆盖到6亿多人口之后,下沉带来的增长毕竟有限了,怎么办?第二:出海。今天,出海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了。但江南春说,他相信未来十年,这个能扩张覆盖人群的机会,还会是很多人的关键词。比如,Tiktok,短剧,还有前段时间刚上热搜的钉钉......今天很多的中国创业者,已经有了能向世界输出的先进模式、经验和底气。但是,出海也会见顶。还有没有办法?第三:技术。今天的技术,怎么帮助业务增长?江南春说,一开始,他们通过技术帮助的,是一些比较大的品牌客户。比如,用大数据帮他们追投广告,更精准地营销,更高效地转化。今天,一个消费者,可能刚在手机上加购、甚至多看几眼某个品牌的商品,就可能在电梯一抬头时,再次在电子屏幕上看到那个品牌的广告,进一步产生购买冲动。听起来确实很高效,那,小客户呢?今天很多小公司、自由职业者,是不是也能用这个技术提效?比如,我小区楼下的小餐馆,是不是也可以用电梯的电子屏,在它附近3公里的小区电梯里,都投这种广告?很难。江南春说,这样的生意,在中国有巨大的空间,但他们要想进入,服务到这种小客户,曾经一直有2个障碍。举个例子,就说那个小餐馆。首先,是预算问题。一个小餐馆,预算有限,可能只够也只需要投放附近某几个小区,甚至某几个时段的广告。这种零散但定制化的需求,怎么在有限的预算里满足?其次,是效率问题。就算能投放,但要投放真正有效果,它的广告文案怎么写?海报怎么设计?配音怎么弄?甚至画面怎么上传?要为他们做好这些服务,得铺多少人力?又要做到什么效率,才能收回成本?本来很难。但这两年,他们找到了新办法:AI。要自由选择?那就打造一套自助体系。想要哪些区域,什么时段?客户自己点选完,就能投放。不会弄文案,画面和配音?AI也能帮你自动生成。从只能服务大的品牌客户,到能服务到小商户,甚至个人,增长的天花板,又高了。有意思。今天,很多人都在说太卷了,再要做成一个事儿,其实也要面临那2个很经典的障碍。比如,今天除了要抓产品,还得要懂内容,懂投放。那么问题来了:首先,还是预算问题:要有钱能投。但今天,摆在很多人面前的题,除了怎么烧钱投流,还有怎么低预算、甚至无预算地做营销。其次,还是效率问题:投了要有用。但今天,很多人都已经不再指望流量红利,每天看到的更多是“触底的ROI”......怎么办?电梯广告传媒,做的就是注意力的生意,天天打交道的那些大小客户,也是最重视营销的品牌商,这么多年下来,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分享?你们那套帮助预算有限的小客户的AI产品,又是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提高转化的?江南春和我聊了2套办法。你听听看,有没有能拿来用的。先说,最近最常听到的那个问题吧:事做了,但没用。做了没用?找到“三合一”的发力点前段时间,和我聊过的几个创业者,都聊到过一个已经自带焦虑气氛的词:ROI。今天,流量红利越来越少,同质化却越来越重了,还能怎么卷?卷内容,卷投放。卷到后来就是:内容也越来越卷,ROI还越来越低。怎么办?怎么才能突围,让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我?江南春先分享的,是他们在用AI帮客户出内容时,一般要问的3个问题。第一,你的优势点是什么?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你的产品优势是什么?比如,你做杯子,你是一个钛杯,你更轻,内胆也更不容易氧化。第二,你和竞争对手的差异点是什么?你的竞争对手是谁?你跟竞争对手的主要差异是什么?比如,你这个钛杯,跟不锈钢杯有什么区别?第三,你解决了消费者什么痛点?你能帮什么人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什么场景最需要你?比如,小朋友背着不会很重。你的果汁放在里面,保鲜效果更好。优势点。差异点。痛点。找到“三合一”的那个点,就找到了突围的办法。比如呢?我要找一些案例学习的时候,对标什么样的比较好?找到后,怎么才能确定那不是自嗨,而是真的三点合一?有一个办法可以帮你检验和对标:看最后出来的那个广告,销售用不用?对手恨不恨?顾客认不认?什么意思?江南春举了个例子,飞鹤奶粉。请问,如果今天你是飞鹤奶粉,你要突围,你眼前的战场卷不卷?乳制品赛道。国产品牌。竞争对手还都是国际大品牌。并且,还是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怎么逆袭?你说,我们有5个博士后工作站,产品配方非常好?达能、雀巢、美赞臣,谁家没有博士后?销售,不会用。你说,我们奶源好,是北纬
7月3日 上午 8:15
其他

淘宝、京东、拼多多...5种赚钱模型,5种赚钱思路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时,电商平台间一年一度的618大战,已经如火如荼。但你知道,这些平台,都是怎么赚钱的吗?其实,大部分电商平台赚钱,都是通过这5种模型:会员费。流量费。服务费。佣金。差价。今天,我想斗胆和你聊聊这5种模型。在理解这些模型后,你可能会发现,今天所有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更高级的形式,其实都是收费模型竞争。如果,你是电商从业者,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接下来选择合适的平台,有所启发。如果,你是商业爱好者,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更清晰地理解,这些平台日常的行为逻辑。准备好了吗?我们一个个来看。会员费模型你办过会员吗?淘宝、京东还有盒马......这些平台的会员,你可能都听说过。那你知道,还有一种会员,是向商家收费的吗?这就是我想和你分享的,第一种平台模型,会员费模型。这种模型是什么样的?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我想在你的平台卖货,每年就必须给你交一笔钱。听起来,有点类似于,我们平时去山姆、Costco那种控制“进入门槛”的会员卡。只不过,商家成了消费者,商品成了“接触客户的机会”。早期一些B2B电商,就是以会员费模型为主的。它怎么赚这笔钱呢?那时候,B2B电商平台的主要价值是信息撮合,在工厂和商户之间,搭建沟通桥梁。要是工厂想通过平台找买家,就得先交一笔会员费。不管最后,货卖没卖出去,这笔钱平台都会收。所以,对平台来说,这种收费方式的优点,就是非常简单。但缺点就是,收费效率太低。为什么呢?你看,有的工厂交了会员费,可能一年也开不了几单。有的呢,生意又好的不行,一年要赚好多好多钱。可对平台来说,不管他俩谁赚的多,自己也只能收到一笔会员费。面对那些,赚到超额收益的工厂,平台只能眼巴巴望着。显然,对于一家科技公司而言,这样的收费效率并不高。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提升一点效率呢?有的。流量费模型有聪明人注意到。在电商平台,买一件商品,要靠搜索。可是,几乎每件商品,都会同时存在很多个卖家。当卖家实在太多,一个普通卖家,就可能被排在几十甚至上百页,根本无法被买家找到。那怎么办呢?有人想了个办法,搞竞价排名。这个竞价排名,也是我今天想分享的第二个平台收费模型,流量模型的核心。什么是竞价排名呢?就是把流量拍卖给出价最高的人。平台怎么赚这笔钱呢?你看,你在淘宝开了家店卖电饭煲。想让你家的货,在消费者搜索“电饭煲”时,排在最前面?那就出价吧。平台上有200个电饭煲商家,你们一起出价,谁给的钱越多,谁就靠前。这就叫“价高者得”。听起来,这个模式,好像还不错,无论对商家还是平台,都是件好事。但其实,在平台高效率赚钱的同时,也有让人纠结的一面。既然,越靠前,越有机会成交。那只要有条件的商家,就都会去竞价,价格就越出越高,越出越高。直到彻底没钱赚了。那怎么办呢?商家想了2个办法。涨价和减配。通过涨价。可以用更多钱,投广告。这样,平台商品的价格,就越来越贵,越来越贵。通过减配。可以省出成本,投广告。这样,平台商品的质量,就越来越差,越来越差。这时,平台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战斗力。久而久之,一部分买家走了,紧接着商家也跟着买家步伐,慢慢走远了。去哪呢?一小部分商家,去自己搭建交易平台了。服务费模型为什么要自己搭交易平台?因为,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一部分商家发现,在淘宝之外,还有一个巨大且相对便宜的流量池。可是,很长一段时间,淘宝又封掉了所有外部流量,只允许用户在淘宝自己的搜索框去购买商品。那怎么办呢?于是商家开始自建平台,来承接自己从各个渠道获得的流量。问题来了,自己搭平台,要花钱养技术团队,开发、维护、运营……每一项都是巨大的成本,算下来可能都不比买平台流量便宜。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把这个成本降低呢?有聪明人想到了,自己可以做个类似基础设施的平台,帮这些商家做技术服务“一键”搭平台,然后就能赚上一笔服务费。这也引出了,今天我想分享的第三个平台收费模型,服务费模型。简单来说,就是靠给商家提供技术服务来赚钱。有赞就是一家服务费主导的平台。你是一个显示器商家,为了让自家的显示器,能挤到前面,掏出去的广告费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你决定要从站外引流,要自己建一个交易平台。这时候,就可以选择有赞,通过有赞提供的工具,定制搭建。由于有赞只收技术服务费,提供服务工具,不提供流量。因此就有机会比那些赚流量费的平台,收费更低。所以那些有接受淘宝之外的去中心化、分散流量需求的商家,也愿意选择有赞这样的平台,来建立自己的交易根据地。但你可能也看出来了,选择这种收费模型的平台,大多是靠栖身在巨头盲点,生长出来的。因此,规模通常很难做的特别大。所以,还有一部分商家,去哪了呢?去到佣金模型的平台了。佣金模型什么是佣金模型?简单来说,就是平台赚钱,靠从每一笔交易里抽成。怎么抽?比如,提前设定一个10%的佣金率,你每卖出100元的商品,平台就从你这固定抽走10元,作为收入。为什么商家愿意跑这儿来呢?因为在这里,商家和平台的利益,更容易达成一致。在佣金模型下,平台赚的每一分钱,都要确保商品能卖出去。所以,卖货这件事上,商家和平台的利益能够高度统一。那为什么买家,也愿意到这儿来呢?当然是因为便宜。对于买家来说,谁的东西便宜,就愿意买谁。因此,商品越便宜,成交概率越高。于是,为了能顺利拿到佣金,平台就会优先把便宜的商品,推荐给用户。比如在拼多多,就有一套算法,对同类商品比价,确保能把流量灌给更便宜的商品。这样一来,便宜的东西越来越多,愿意来平台购物的消费者,也多了起来。但这种模式对卖家来说,有时候也比较纠结,售价降到一定程度,商品的利润终有被抹平的那一刻。那怎么办呢?商家们逐渐学会了一招:减配。然后用省下来的钱,去降价。这样,平台上商品的质量,就越来越差,越来越差。弄到最后,消费者忍无可忍了,同样会选择离开。当然,一些平台也在积极想办法,维持住价格和质量的平衡,比如推出“仅退款”机制,用严罚来平衡商品的质量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的平台,通过利用差价模型,掌握定价权,也同样实现了这个效果。差价模型什么是差价模型?简单说,就是平台通过商品买卖价格的差额来赚钱。那定价权,又是什么?可以理解为,一件商品,我卖多少钱,是我的事情,商家你管不着。听上去很霸道啊。是的。在差价模型主导的电商平台,比如自营的京东,以及海外全托管模式的shein、temu这些平台,商家给一个供货价,然后就都是平台的事了。价格平台来定。定价权,在我而不在你。那为什么有定价权,就能保证品质呢?因为对于这类平台来说,商品可能是我自己花钱买来的,如果买家因为不满意产品而退货,我的收入就没了,甚至连进货的钱也得赔出去。或者,商品虽然是商家托管在我这的,但售后和品牌服务都是我的。所以,这种模式下,商品的退换货,直接关系到平台的收入和长期发展,自然也就更能守住质量底线了。但,这种模型依然有明显的缺陷。比如,自营买货消耗的资金,哪里来?手里拿的一大盘货,怎么管?太难了,所以自营天生很难做大。像以自营为主的京东,GMV就远远要低于,平台销售主导的淘宝。另外,在全托管模式的平台,虽然不需要占据巨量的资金去买货,但商家的日子,可能也并不好过,平台可能挟用户以令商家,让商家“不降价,就出局”。这样商家们,往往很难保持充足的利润,最后就成了平台的白牌供应商。会员费。流量费。服务费。佣金。差价。5种模型,5种风格,5种发展逻辑。这也意味着,有5种不同的赚钱的机会和思路。你最喜欢哪种?哪一种又更有你的机会?可能,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太一样。但我想,有一点对你我都一样:从来没有一种叫完美的选择。每一种模型,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一种选择,也都有自己的局限。就像,发展到今天,几乎没有任何一家电商平台,会只选择某种单一的收费模型那样。很多时候出离概念本身,让概念为我所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才更重要。祝你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更祝你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把自己作为方法。祝福。*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观点
6月15日 上午 11:15
其他

京东的三板斧

又是一年618。今年,你参与了吗?如果你参与了,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战绩。当然,如果没有参与,那也正常。毕竟,在网购越来越普及和简单的今天,我们不一定要熬夜盯着某个特定的时间去抢购了。不过,在平台商的眼里,情况可能就有点不一样了。对于他们来说,今年的618,似乎尤其的“热闹”。有的平台商,取消了坚持多年的“预售”机制;有的平台商,推出了“自动跟价”功能;有的平台商,采用了大量降低售价的策略。每个参赛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2024这个电商尤其卷的年份里的618。那么,京东呢?很多同学来问我,作为618的开创者(618是京东的生日),京东在做些什么?我知道,这段时间的京东,一定是忙得热火朝天。但我还是见缝插针地和京东的同学聊了聊,请教了不少问题。京东在做些什么?京东在卷些什么?也是在卷低价吗?聊完之后,有一点感触,特别想和你分享。京东,还是20多年前的京东。什么意思?这样。我先给你讲3个故事吧。关于价格提问:你猜,在618、双11这样的消费节,最畅销的品类,是什么?很可能是纸品。对很多消费者来说,3C、家电,做不到频繁购买。但纸巾,是得趁着消费节的好价格,好好地囤一囤的。反正,每天都得用。可是,你知道吗?如果从“成本结构”的角度考虑,纸品,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适合参加消费节的品类。为什么?京东的同学告诉我,如果翻看一些纸品企业的财报,你可能会发现,他们要么是微利,要么是亏损。因为很多纸品的原材料成本,就要占到大约55%。人工成本、租金成本、运输成本、损耗成本……
6月13日 上午 8:15
其他

To C很难理解的生意逻辑:关于To B,你不知道的10件事儿

List(供应商名单)。企业想要采购某个项目或服务,只能和清单里的公司合作。企业会控制这份清单,对公司做审查:是否合法经营?能力如何?报价条件?服务过谁?……在一系列严苛地调研之后,才允许你进入它的
6月11日 上午 8:15
其他

高考第一天:要是当年考大学时,有人告诉我这些就好了…

当然,退一万步讲,不论你选择了哪个城市、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如果最终你觉得不是特别理想,你也不要气馁和沮丧,觉得人生就完了。
6月7日 上午 8:15
其他

重要时刻,不要输在表达上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6月6日 上午 8:15
其他

人对了,事就成了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6月5日 上午 8:15
其他

难走的路,从不拥挤。

plans),行动计划。有策略地完成工作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就是你的行动,到底有什么样的计划。谋定而后动,然后在工作中随时调整。其实,行动计划(Action
6月4日 上午 8:16
其他

怎么做职业规划?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6月3日 上午 8:15
其他

分享这5个基本的底层逻辑,请笑纳

当时20多位企业家,开始问通过向他提问的方式了解更多的情况,然后再给他提建议。大家问了很多问题:你的高管收入多少?在什么职位?跟他签了合同没有?合同里面有没有一些要承担的法律风险?……
6月2日 上午 11:15
其他

拼多多砍了618一刀

前段时间向吴晓波老师请教时,他打了一个比方:如今国内的价格之战,已经从站着互相抡拳头,进化成躺在地板上扭打。当时,我们哈哈一笑。但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后,我的认知再一次被刷新:这已经不是躺在地板上扭打了,而是撕光了衣服,互相揪头发。为什么?因为5月29日,“价格屠夫”拼多多向商家悄然上线了一项新功能:资源位自动跟价。太狠了,真的是太狠了。虽然我们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2024年是一场价格的白刃战,几乎每一家公司的战略会议,都将低价、低价、低价在白板上戳出洞来。但618前夕,拼多多的这一招,还是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这场战争,竟然到了如此惨烈的地步。等等,先别激动,资源位自动跟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又怎么就“惨烈”了?好,让我喝口水,争取用一篇文章,给你捋明白。首先,什么叫“资源位自动跟价”?我给你打个比方,就像是拼多多向所有商家询问:对于一些有流量扶持的“资源位”,要不要和我们签一项协议?什么协议?拼多多对商家说:兄弟,618来了,赚大钱的机会到了。但你也知道,咱们平台的资源位的逻辑是“同类目直接把流量给到最低价”。你看,你的商品收藏、转化率、口碑都很不错,但是隔壁老王,他明明卖的是和你差不多的东西,却只因为价格比你低了一点点,就把资源位的流量全都吃走。你就贵那么一点点,结果就没人买,岂不是太可惜了?我知道你平时忙,没空盯着老王每天卖多少钱。要不这样,咱们签个协议,你授权给我,只要我发现老王卖的比你便宜,就帮你把价格自动改到和他一样。这样他的流量、买家,不就分了相当大一部分来你这里,你不就可以闭着眼睛爆单?当然,你也别担心价格会无底线低下去,这样,你设一个底线,比如降价最多不超过10元或者15%,这个范围内,兄弟我都帮你包办了。你看如何?好了,比方结束。请问你有什么感觉?好像还行?不就是个自动比价机制?电商平台不是一直这么做吗?不不不,这次真的不一样。拼多多的这波操作,是运营逻辑上的变化。它很可能会将电商平台的价格之争,带入一个全新时代。从“个体决策”时代,进化到“算法决策”时代。什么叫个体决策?一个吹风机,你卖200块,这天平台突然告诉你:我们发现隔壁老王卖了195块,你现在不是最便宜的商家了哟。哎呀,这可怎么办?当消费者选择“按价格排序”时,老王的搜索结果就会在你前面了。要不要跟进?由你决定,你可以说,我有独家专利、我有品牌价值、我有客户口碑,我不在价格上和你卷生卷死,我就做好品牌,召集一群信任我的消费者,至少在“综合”这个排序里,我排到你前面。当然,你也可以扒拉扒拉算盘,发现卖便宜点还是能赚钱,那就袖子一捋,卷就卷,谁怕谁,你卖195,我就卖190。改好价格,上线,看,老王,我又排到你前面了吧。你看,此前所有的电商平台比价逻辑,无论如何惨烈,这个决策最终还是由人来做的,最终那个“调整价格”的按钮,始终掌握在“人”的手里。但算法决策呢?拼多多这次的自动跟价,本质是在让商家做“提前同意”,从商家手中拿走价格的修改权。商家你只负责给我一个你的底线价格,低于这个价格,你就要掀桌子不干了。这个价格之上呢?卖多少钱,我拼多多说了算。什么?你觉得这个方案太“无赖”?没关系,你也可以不参与,只不过资源位的流量,大概率就没你什么事了,我要去推荐更便宜的商家了。换句话说,拼多多,把“调整价格”这个按钮,从人的手中,交到了算法的手中。这个调整,真的那么重要吗?真有那么重要。因为类似的逻辑,在另一个领域也曾发生过:股市。在各大股票市场的早期,交易都是以散户为主。每天的看涨、看跌、买入、卖出,都是由“个体”手动决策,就如同此前的电商平台。但是,最近二三十年,一股新的交易风潮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场的交易逻辑:量化交易。什么是量化交易?就是机构搜集一大批顶级院校的顶尖大脑,甚至是诺奖得主,用一整套复杂的算法,去进行股市投资。金融学家香帅老师曾说,量化交易从业者被称为“火箭科学家”,因为他们把金融市场当成天体运行一样研究。通过精密地计算、推演,找到其中的机会,赚取常人难以想象的利润。这个利润有多高?香帅老师说,2006年,来自摩根士丹利、高盛、德意志,这些投行的顶级量化交易从业者们,平均年收入是5.7亿美金。当然,量化投资带来的不只有收益,还有风险,并且可能是对于整个系统的风险。在投资界,有一种情况叫“乌龙指(Fat
6月1日 上午 11:16
其他

如何通过阅读去学习知识?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6月1日 上午 11:16
其他

从员工到老板,需要经历的三次跃迁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5月30日 上午 8:15
其他

刘润对谈吴军:每个人都一定要有数学思维

同时,他还是教育专家,古典音乐迷,酷爱逛博物馆,见过90%以上世界名画的真迹,他是优秀的红酒鉴赏家,他精通历史、艺术、哲学、摄影、投资、商业……把他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就单拿出来,都让普通人望尘莫及。
5月29日 上午 8:15
其他

如何深度思考?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5月28日 上午 8:16
其他

平替时代,先别卷。先看懂背后那个时代。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5月27日 上午 8:16
其他

长期主义,是强者的胜利。

C:在未来,什么样的公司,有机会转型成功?》《想在今天的跨境电商中赚到钱,你可能得先知道这10件事》品牌推广
5月26日 上午 8:16
其他

想要赚钱,要先学会分钱:分钱的7条原则

C:在未来,什么样的公司,有机会转型成功?》《想在今天的跨境电商中赚到钱,你可能得先知道这10件事》品牌推广
5月25日 上午 8:15
其他

每个人都要懂点股权设计

作者
5月24日 上午 8:15
其他

请笑纳:我这28年的写作心法,全部都在这里了

万。这个人听了之后特别震惊,我们只听说过还价的,没听说过主动涨价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你这个东西值
5月23日 上午 8:15
其他

To B To C:在未来,什么样的公司,有机会转型成功?

C的。这也是为什么,用户会拼命吐槽一些产品和服务。比如难用到想打人的APP,比如灾难级别的界面,比如让人抓狂痛苦的交互设计。你真的懂什么是“以用户为中心”吗?你真的懂吗?他们听完之后,一身冷汗。To
5月22日 上午 8:15
其他

想在今天的跨境电商中赚到钱,你可能得先知道这10件事

Shop上的商品,就有机会因此获得巨大的流量。但是,商家所面对的流程、成本,也会因此复杂得多。比如,你想要在TikTok
5月21日 上午 8:15
其他

拼多多最牛的,从来都不是便宜

拼多多。这可能是目前最让中国商界又爱又恨的名字。消费者有的夸它上天,说它便宜,真香。有的骂它到底,假货多、质量差。供应商有的夸它上天,说它出货量真是大。有的骂它到底,压榨供应商、仅退款、无底线压价。员工有的夸它上天,不是我膝盖软啊,实在是给的太多了。有的骂它到底独裁、996、无限加班。旁观者有的夸它顺应了时代趋势,还有的骂它毁了中国制造业,让企业没有利润,没法研发创新。但事实却是,拼多多的规模和市值屡创新高,甚至屡次超越了电商巨无霸阿里巴巴。把时间调回拼多多成立的2015年,在电商这个最典型的“规模效应就是护城河”的行业,在那个阿里和京东已经几乎将市场瓜分完毕的时间点。如果你想和我打赌,会有一家新的电商平台,在短短8年后超越阿里。没准我会哈哈一笑,笑你不懂商业,让你赌注随便开。幸好当年没人和我打这个赌...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必须承认,拼多多已经改变了我们对商业世界的许多固有认知,它一定是做对了一些什么。然而,拼多多的管理层,却一直保持着一种“神秘感”,极少露面、接受采访。这让外界一直难以得知拼多多的秘密。直到去年年底,我在网上看到了新浪数科前COO、战略咨询顾问于冬琪老师,在采访了大量拼多多相关人士后,写出的两篇长文,让我大受启发。我觉得这大概率是目前市面上有关拼多多模式最全面的分析。这两篇文章的链接,我放在了文末的“参考资料”中,欢迎你前去观看。看完之后,我还是觉得不过瘾,于是,我直接把于冬琪老师,请到了《刘润轻访谈》栏目。直播里,我问于冬琪老师,我们都知道拼多多的低价。但低价本身,并不是壁垒,竞争对手做不到的低价才是。往下穿透,拼多多的低价背后,一定有着组织和战略方面的特点。这些,才是我们可以剖析、学习的。所以,能不能具体为我们说说,除了表面上的低价,我们究竟该从拼多多身上学到什么?于冬琪老师为我们总结了4点,非常精彩:1、如何让团队拥有高效执行力2、管理层为何能持续做出高质量决策3、如何设计与用户共同获益的商业模式4、如何明确员工、管理层、供应商之间关系现在,邀请你准备好花生瓜子小板凳,我们一起听于冬琪老师的分享。如何让团队拥有高效执行力在一些坊间传闻里,拼多多的执行力已经被传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所以我问于冬琪老师,拼多多的执行力到底有多强?于冬琪说,在拼多多有一个词,叫“刚性执行”,意思就是绝对服从、说一不二,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不仅是高层定的战略方向、领导定的执行方案要绝对服从,甚至连直接调整你的工作安排,也要绝对服从。还是有点抽象,于冬琪老师说,我给你举个例子。2020年,拼多多进入社区团购业务,这项必须扎根当地的业务,意味着在每个省都要有“省长”去推进项目。问题是,省长从哪来?从当地招吗?不,临时招人,必然无法完全认同拼多多独特的文化和战略方向。拼多多的方式是,从上海总部直接派。这么大的工作调动,按理说总该搞个竞聘,调研一下员工意愿吧?但拼多多不是,它只有极少数的竞聘岗位,大多数省长,都是由高层直接任命。但凡有过搬办公室经验的人,可能都会意识到这件事有多困难。办公室一搬,原先步行上班的人,可能必须通勤半小时。员工为了工作方便租甚至买的房子,立刻成为了上班的阻碍。哪怕只是将办公室挪个地方,还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区,员工都会有不满,哪怕表面上不说,心里也会抱怨,就可能有人离职。更何况拼多多的省长模式是,一声令下,让一位上海白领,直接去到那些有些偏远贫困的省份,然后就是找仓库、配货、招募团长、推进业务。而且,基本上被任命的员工,都会接受任务,立刻执行。你看,强调执行力的公司有很多,但能强到这个份上的,真的不多见。我特别好奇,这么强的执行力,拼多多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于冬琪老师说,核心是三点:指标单一、不断赛马、舍得给钱。我们一项项来看。1、指标单一于冬琪老师说,他在访谈拼多多员工时,注意到了一个特别奇特的现象:这样一家以996、工作强度大、疯狂加班、要求员工无条件执行而闻名的公司,很多在拼多多干上几年的员工,却对此充满了“自豪感”。一位前员工甚至这样评价拼多多:拼多多有着所有大企业中最少的勾心斗角、最低程度的办公室政治、最单纯的做事环境。在拼多多工作,像是“身体在地狱、灵魂在天堂”。于冬琪老师说,他当时特别的震惊,我听了也很震惊,天呐,这真是一个特别高的评价。我忍不住追问于冬琪老师,你快说说,拼多多到底是对员工们施了什么魔法?于冬琪说,大量的员工告诉他,产生这种感受的核心,是“指标单一”。拼多多的考核指标,可能会复杂,但一定会单一。复杂,是说指标的计算过程,可能极其复杂,要通过一套公式得出。单一,是指哪怕计算方式再复杂,但最后落到每个人身上的核心KPI,一定只有尽可能少的指标,再具体到基层员工身上,很多时候只有一两个指标。举个例子,对于采购团队,传统的考核方式,是考核价格、品质、交付周期、稳定性等多个指标。但在拼多多,采购团队的考核指标只有一个,叫“品类GMV和利润的相对增量”。你看,它很复杂,需要多个要素的综合计算才能得出。但是,它单一。单一的指标,就能像指南针一样,为团队指引出清晰地目标。员工还说,更重要的是,在单一指标下,只要你能做出成绩,那该是你的一切东西,奖金、职位、业务地盘,都是你的。这就是那位员工所说的“最单纯的做事环境”。但我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单一指标的好,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但关键是,单一指标经常会带来“极化”的问题,为了短期业绩,伤害长期利益。比如,你考核销售额,那团队就不顾用户体验的杀鸡取卵,疯狂做高短期销量。这种情况怎么解决?于冬琪说,拼多多会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第一个角度,是有一些极化问题,拼多多会战略性放弃。什么叫战略性放弃?就是为了实现更重要的战略目标,必须付出的代价。拼多多的高层选择坦然接受这一点,不要想着我既要讨好这个,又要讨好那个。比如拼多多选择为消费者提供最低价格,那供应商的抱怨、甚至愤怒,拼多多都选择接受。再比如前两年火热的“拼多多砍一刀”,其实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曾觉得“不堪其扰”,由此对拼多多产生负面印象。但既然我们不是它的核心用户,那拼多多就无所谓我们的吐槽。在拼多多,领导不会让你“既要A满意、又要B满意、还要C满意”。第二个角度,是通过管理者的调控,实现指标的均衡。虽然基层员工的指标单一,但拼多多管理层、特别是高管群体的指标,会更加多元、均衡。在执行的过程中,高层会更多的深入一线,及时纠偏。换句话说,虽然布置给员工的指标是单一的,但在怎么通过指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高层的心里是有数的。一方面,通过指标计算方式的设计,考虑尽量多元的要素。比如前面提到的“品类GMV和利润的相对增量”,就是一个综合了多个要素的单一指标。让员工在执行时不会顾此失彼。另一方面,管理层也会在时间段内调整指标内容,比如这个月追一段A指标,下个月追一段B指标。在拼多多看来,指标设计的准确性,就体现着管理者的水平。设计的越准,水平越高。这就是拼多多执行力强的第一大秘诀:指标单一。大部分组织内耗,都来自目标的多元和摇摆,让员工无所适从,只能走歪门邪道。而拼多多的基层员工能省去钻空子、讨好领导、表演式加班等一大堆内耗环节。因为,单一的指标,容不得任何骚操作。2、不断赛马赛马机制,我们并不陌生。很多互联网企业,比如腾讯,都有赛马机制,以确保团队的战斗力。但于冬琪老师说,拼多多的赛马,不是普通的赛马,而是一种无处不在、永不停歇的赛马。对基层员工而言,赛马结果上决定着自己的薪资和奖金、下决定着自己是留还是走。对管理者而言,赛马决定着你的业务、你的地盘,甚至是你能不能当领导。什么意思?于冬琪老师说,拼多多的管理者选拔逻辑,和大部分公司都不太一样。一般公司的竞争逻辑,是“先确认能力,再追授职位”。员工必须先展现出自己具有相应的业务能力和领导力,公司再进行任命。如果内部没有符合能力要求的员工,公司可能宁愿空降一位有经验的管理者。但拼多多的逻辑是:所有优秀的一线员工,都可以提拔成管理者试一试,集体赛马,行的人拿钱接着干,不行的人就下来。通过高额的激励,和大量的赛马,最终筛选出跑的最快的那匹马,也就是合格的管理者。如果赛马失败,那就回到原来的岗位,你还是一位优秀的员工。比如前面提到的“省长”,一定有做得好的,有做的不好的。怎么办?赛马。定好业务指标,直接PK。一段时间过后,赢的省长直接合并掉输者的业务。输者调回总部,继续干原来的工作。再比如,在拼多多海外业务Temu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面临着巨大的仓库管理问题。没人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解决方案,那就定好指标,几个候选人各带一批团队,马鞭一抽,大家上吧。结果就是,今天的Temu有了冬枣仓、葡萄仓、西瓜仓。这些水果,都是拼多多高管的花名。这就是拼多多执行力强的第二大秘诀:不断赛马。很多人觉得赛马机制残酷。我也有这种感觉,这么对待自己的团队和员工,一口气也不得歇,很多人真的狠不下这个心。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真的很有效。因为竞争,本就是激发战斗力的最有效机制。3、舍得给钱看到这里,或许很多读者已经想跳脚骂人了,我的天,什么公司啊,太可怕了吧。于冬琪老师说,如果一个公司老板,只看了前两点,就兴冲冲的回去学,那一定是众叛亲离。因为这第三点,或许是最重要的一点:舍得给钱。为什么高管一声令下,员工就能离家直接去另一个陌生的省份工作?为什么如此高的加班时长和赛马节奏,员工依旧乐于忍受?为什么赛马机制下,大家都会义无反顾的向前冲,而不是集体摆烂?原因其实特别简单,因为拼多多真的给钱。拼多多给的钱多到什么程度?于冬琪老师说,还拿社区团购举例。在刚刚开始组建团队时,拼多多的HR,会直接驻扎到兴盛优选这样的竞品公司门口。做什么?挖人。怎么挖?直接问员工,来,你工资多少?好,这个数是吧,给你2倍、3倍的工资,来拼多多吧。请注意,这是起薪。入职以后,每年还有加薪。大部分公司,每年的加薪普调幅度,都在10%左右,高一点的,了不起15%-20%。拼多多呢?拼多多的考核,是10%不合格、70%合格,20%优秀。于冬琪老师说,在他采访到的范围,得到的数据是,在产品、运营、研发这样的部门,只要被评为合格及以上,也就是前90%,加薪一般是月薪一万起。如果被评为优秀,那加薪更多。也就是说,只要在拼多多干上五六年时间,每年正常绩效,基本上年薪都可以上百万。你可以想想,对于一群不到30岁的年轻人,年薪百万,是什么概念?这是一份完全可以改变命运、跨越阶层的工作。用高人效、带来高利润率,再用高利润率,付出高薪资。“招1个人,付3个人的钱,干5个人的活”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说,但拼多多把它做到了极致。这就是拼多多执行力强的第三大秘诀:舍得给钱。所以我问于冬琪老师,拼多多的员工流失率高吗?他说,高也不高。有点奇怪,这是什么意思?于冬琪老师说,入职拼多多的第一个月,离职率是极高。因为大批员工无法忍受这样的氛围与环境。但只要挺过了头一两个月,离职率反而要显著低于其它互联网大厂。因为拼多多用这种方式,筛选出了那些对钱有最高渴望、并且愿意在这里挣这个钱的员工。拼多多,用最赤裸裸的方式,践行了最赤裸裸的职场原则:工作是来赚钱的。对员工而言,想赚钱,就要完成指标。对公司而言,想让员工有执行力,那就用钱说话。管理层为何能持续做出高质量决策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前面说到的执行力强、管理层说一不二、坚决执行,其实都隐含着一个前提:管理层的决策,必须极其精准。这种体系下,一旦管理层的决策出现偏差,负面效应就会反噬整个组织。在错误的路上,执行力越强,效果越糟。于冬琪老师说,这就必须提到,他在访谈拼多多员工时,发现的第二个奇怪的点了:大部分员工,都对管理层的决策,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们甚至这样说:拼多多的管理层,决策质量极高,甚至到了“基本不出错”的地步。这确实很奇怪,因为通常员工的思维,是觉得自己的领导是傻子,外行指导内行,不懂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为什么会这样?是拼多多的管理层特别聪明吗?当然不是,能在商界摸爬滚打到顶层的,哪个不是聪明人?阿里京东美团的高层,难道不聪明吗?显然不是。拼多多决策质量高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决策数量少。拼多多的管理层,其实只做了极少数的关键决策,然后将这些关键决策,用强悍的执行力坚决执行到底。于冬琪老师说,一般我们提到拼多多,会以为“低价”是它的决策。但其实不是,据他的观察,拼多多最核心的决策只有这一个:并不只是低价,而是绝对的消费者导向。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消费者导向,哪家公司不是这样说?于冬琪老师说,不是的,说到是说到,做到是做到。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拼多多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找到多家供应商,然后对比、赛马,选出最便宜的供应商,然后谈判、砍价,让他给自己平台最低、最优惠的价格。这是大部分平台都会做的事情,并不稀奇。假设最终,多轮筛选到了一家真的很便宜的供应商,无论采购怎么软磨硬泡、威逼利诱,供应商都哭丧着说,真的不能再便宜了,再便宜一毛钱,我们就养不起团队了,要倒闭了,真的,真的啊。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价格真的到底了?该差不多收手了?没错,这是大部分人的常规思路,但不是拼多多的思路。拼多多还有一步“奇招”,你先拿稳手机,别被吓到。拼多多会直接跳过谈判环节、不经过对方确认、单方面修改合同,直接试探供应商的底线价格。什么意思?本来商量好的3块钱一斤,拼多多直接在平台上给你改成2块8一斤,就看你还卖不卖?供应商仅有的选择,只有在第二天停止供货,或者按照这个价格继续出售。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想说,这不是违约吗?还有没有最起码的商业精神?没错,于冬琪老师说,这个操作,基本上违反了所有交易的常规。但拼多多无所谓,因为拼多多的决策是“绝对的消费者导向”,而不是“兼顾供应商”。只要消费者满意,哪怕供应商把我骂死也没关系。大部分供应商都会暴跳如雷,甚至破口大骂,但拨拉算盘一算账,成本还是勉强能覆盖,就依然继续做下去。即便你摔盘子,从此终身拉黑拼多多,不做了,也没关系。换一家供应商,继续压价。只有做到这一步,这个供应商的价格,才算被真正压到了极致。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于冬琪老师还说,在拼多多的刚性执行文化下,很多上报的方案,拼多多的高层,比如阿布,会直接修改,并且不给任何解释,下发执行。但有一位员工说,虽然看起来霸道,但其实几轮打磨下来,就会发现,高层们坚持的,其实始终都是那么少数几个原则而已。这就导致了一个特别奇特的现象:在外界看来,拼多多是一家“强权、独裁、不尊重员工主观能动性,不给员工主导权”的公司。但在拼多多的很多人看来,“拼多多反而是最给员工授权的公司”。因为你只要不违背高层们的几个大原则,然后以完成指标为导向,剩下的,其实全都是你自由发挥的空间。你可以尽情地想方法完成数据,最终用数据说话。于冬琪老师说,你看,虽然看上去拼多多今天业务非常多,像是做了很多决策。但实际上,拼多多一直只在做一件事:用“绝对的消费者导向”,做低价、高频、刚需的零售业务。只不过,它把这件事从电商做到买菜,从国内做到海外。而在真正面临新决策时,比如Temu电商是否要进军美国市场,以黄峥和阿布为首的管理层,会进行非常漫长且严谨的调研与论证,再谨慎地得出最终决策。总结一下,拼多多管理层超高的决策质量背后,是这样逻辑严谨、环环相扣的三步走:1、少做决策,只做关键决策。2、节制、不偏离决策的主线。3、不做那种“既要又要”的决策。如何设计与用户共同获益的商业模式拼多多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它独特的收费模式。对所有平台型企业而言,它经营的最关键操作,就是“流量分发”。什么叫流量分发?比如你今天要上网买一台显示器,你搜索“显示器”这三个字时,平台究竟让哪位店家的显示器,显示在首页前端?谁的显示靠前,谁的显示靠后,这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几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对于平台而言,流量分发的逻辑,存在三种,各自的获利方是截然不同的:1、出价高者得2、坑效高者得3、售价低者得我们一项项来看。什么叫出价高者得?就是对搜索页面的结果,进行广告竞价排名。你是一家显示器品牌,想让你的产品,排在消费者搜索“显示器”这三个字时的最前面?那就出价吧。平台上有200个显示器商家,那就一起出价,谁付的广告费越多,谁就靠前。这就叫“出价高者得”。这种模式谁最获利?平台最获利。平台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收取到最高的广告费。但显而易见,这种模式下,最终筛选出的是支付能力最强的商家,什么样的商家支付能力强?答案是减少成本、偷工减料。最终,这种模式一定会劣币驱逐良币,走向用户的对立面。所有以挣广告费为第一目的的平台,最终会死于广告费。什么叫坑效高者得?就是让一个页面中有限的“坑位”,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假设你搜索“显示器”时,平台首页显示10款产品,这就是10个“坑位”,坑位所产生的销售额,就是“坑效”。坑效来自什么?来自产品的性价比、来自详情页的转化率设计等等要素。所谓“坑效高者得”,就是能让消费者浏览这10个坑位时,产生最大销售额的购买,不要浪费了这极其宝贵的坑位。这种模式谁最获利?商家最获利。如果你将平台上的所有商家看成一个整体,这种模式可以让这个“商家大集合”,产生最多的销售额。什么叫售价低者得?就是平台会首先判断,这几款显示器是不是同样或者高度类似的显示器。一旦判断类似,那就在多款产品中,直接推广售价最低的。这种模式谁最获利?消费者最获利。既然判断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产品,那就让商家间互相卷生卷死,吐出几乎所有利润空间,最终让消费者购买到最便宜的产品。拼多多采用的,就是消费者最获利的“售价低者得”逻辑。拼多多的逻辑,叫“同类目直接给最低价流量,不用投推广”,拼多多只挣取一定比例佣金的钱。当然,如今拼多多也开始开发各种更多元的广告模式,但依旧没有改变,它流量分发的核心逻辑,始终是“低价”。换句话说,拼多多从不定义什么是低价,它只用算法筛选低价。什么叫定义低价?就是比你的标准售价,打9折、8折、7折,这叫定义低价,拼多多从不这样做。什么叫筛选低价?就是只要你的价格比别人高,哪怕高一点点,你就没生意。我最近对一句话特别有感悟: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拼多多的顶层设计者,就是一群改变模型的人。如何明确员工、管理层、供应商之间关系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拼多多如何处理员工、管理层、供应商这几者间的关系。我觉得,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那这个词一定是:不装。什么叫“装”,就是用照顾彼此面子的方式,说出一些永远正确的场面话。比如,对员工的关系,大部分公司都会告诉员工,你们都是好样的,都是充满创造力的,是能解决遇到的一切困难的。但在拼多多,从入职第一天开始,就在行为的各个方面,向员工灌输这样一种理念:所有重要的决策,管理层已经帮你们做完了。你们不需要动脑子思考决策,只需要坚决执行,完成指标,拿到高薪。对供应商,大部分公司会说,希望我们精诚合作,互利共赢。但在拼多多,它会用行为直接告诉供应商,我就是要代表消费者,压出你最多的剩余利润,压到你喘不过气为止。对高管自己,大部分公司会要求高管照顾到方方面面,既要用户获益,还要员工获益,还要供应商获益,最好再兼顾一下社会责任。但在拼多多,高管告诉自己,你就坚守住最核心的原则,剩下的所有方面,哪管它洪水滔天,甚至管的越多,公司越差。这就是一种“不装”的智慧。用于冬琪老师的话说,拼多多背后,其实是极致的成功导向的实用主义。正是这一点不装,让所有竞争对手,都只能学会它的动作,但是学不会拼多多的组织灵魂。说到这里,不知道你对拼多多这家公司,有着怎样的印象?我承认,这种做法有着极大的争议,你并不必赞同,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都学去。但至少,我们能从拼多多身上,学到一些我们能立刻带走的东西。想让团队有执行力,那就给指标单一、设计竞争、把钱给够。想做出高质量决策,那就少做决策、明确最核心的战略,不做“既要又要”的决策。想真正服务用户,那就设计系统,让自身与用户共同获益。想提高效率,哪怕你做不到拼多多的“不装”,至少可以减少“装”的成分,丑话多说在前面。最后,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总结我从拼多多身上学到的东西,我觉得是“系统思维”。听完于冬琪老师的分享,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拼多多的高管们,一定是系统思维的顶级高手。他们在做的事情,就像是同时抛着三个球,一个都不能落地。第一个球:用极致低价吸引大量买家,大量买家带来大量交易,带来极高效率。第二个球:极高效率带来高利润,进而用高工资吸引人才。第三个球:钱给够,我就可以用极致的赛马机制,让大家用最高的效率,创造极致低价。三个球循环抛起、落下,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拼多多。访谈最后,我问于冬琪老师,你觉得拼多多这种模式,最大的风险,或者说潜在危机,在哪里?他说,其实最大的风险,或许在“抛球的人”。也就是拼多多的高管们。据他所知,拼多多的许多高管,比如阿布,长期处于超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在员工眼里,高层在以一种“似乎不需要睡觉”的强度工作,梳理着公司的各项业务,几乎全年无休。用拼多多员工的话说:阿布无处不在。这些高管在如此巨大的决策和经营压力下,他们的身体状态,是否是可持续的?并未可知,我们只能观望。我和于冬琪老师,只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但愿自己的行业,永远不要遇到拼多多这样的对手。感谢于冬琪老师的分享。也祝你从拼多多身上,学到对自己有帮助的洞见。p.s篇幅有限,我们只挑选了部分精彩内容,如果看得不过瘾,可以点击下方图,加入进化岛社群,完整回看这场直播。*文章为于冬琪独立观点,仅供参考。参考资料:1、揭秘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它是怎么做到的?2、揭秘拼多多:如何做到在关键策略上零失误?观点
5月20日 上午 8:15
其他

抖音、微信、小红书...7大内容平台,7种赚钱思路

这两年,你有没有聊过这么一种天:中午还和你一起吃饭的同事,下午收拾桌子离职了。你小心翼翼问,以后打算怎么办?空窗怎么办?房贷怎么办?他大手一挥说,大不了就自己干。哪怕没车开滴滴,没钱开店,至少待会儿到家就能去开个账号做博主、做主播。那么多人都做出来了,我也去摸索摸索。好像,也对。今天很多人都说:做自媒体是这个时代最适合普通人的杠杆生意。几个月之后,说不定故事会变成:你辛辛苦苦加夜班,他东游西逛拍抖音。你伺候客户受气,他吃吃喝喝发小红书。最后一看,你奋斗十年,还要担心裁员,他从零开始,可能月入五万......等等,做自媒体赚钱,真这么简单吗?我听过很多人,和我说过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比如,抖音的小杨哥、董宇辉,微信公众号的六神磊磊、小声比比,B站的百万up主Tim...每次和这些真的在内容平台上赚到钱的人聊完,我都有一种感觉:做自媒体赚钱这事,绝不简单。所以,今天要做博主、做主播...靠自媒体赚钱,到底应该怎么做?前段时间,我陪着问道中国的20多位企业家们,去了一家公司参访,它的生态位很有意思,给这个问题带来了一套很独特的思路。这家公司叫:新榜。新榜是做什么的?新榜,是做新媒体榜单起步的,像胡润百富榜一样,每周各个平台,各个大V,在各自的赛道里排到什么位置,谁是头部?你都可以在它发布的榜单上看到。换句话说,它刚好站在两拨人的中间。一拨,是“靠内容赚钱的人”,比如博主、主播。一拨,是“给内容花钱的人”,比如品牌商。为他们提供内容资产管理。为他们提供营销投放服务。十年下来,它对内容的理解,都非常深刻。所以,我专门请教了新榜的创始人徐达内。我问他,能不能请你和我们聊聊:今天做内容的环境,到底是什么样子?几大内容平台,都有哪些特点?听完后,我觉得特别有收获。因为上面的几个问题,随便一个展开来看,你都可以搜出几百页的分析。但高手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一句话点破本质。徐达内用7句话,总结了今天7大内容平台的特点。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每一个平台,都是不一样的机会,对应不一样的赚钱思路。今天,我争取把这7句话,7大内容平台,和背后的7种赚钱思路,尽量原汁原味地讲给你听。7个平台一次看完,可能有点挑战,你也可以先挑你最感兴趣的看。比如,这两年全世界都感兴趣的抖音。抖音:这是不是很“牛”?徐达内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抖音上最爆款的内容,他会说:“这是不是很牛?”一个看房视频,讲这个房子有多好,很正常。但讲这个房子其实是神秘的中国十大豪宅之首,就很牛。如果,看完还刷卡自己买下来呢?哇,好牛。一个跳舞视频,跳得标准又好看,很正常。但跳得匪夷所思却丝滑,就很牛。如果,还把这个舞命名为“科目三”呢?哇,好牛。非常人,非常事,带来非常厉害,且不同质化的刺激体验。真牛。抖音上的视频,为什么这么牛?徐达内提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你看得见的:美好。抖音的slogan里写的就是:记录美好生活。这种“美好”,可以是淄博的烧烤,哈尔滨的雪狐,也可以是去这些地方玩的旅行特种兵。总之,这个世界有什么美好,你打开抖音都能看到。一个,是你看不见的:算法。抖音攻陷全球,独步天下的一大核心能力,就是它的算法。用户画像,兴趣标签,内容特征,精准推荐...总之,你喜欢什么,它就能推给你什么。懂了。这么出来的内容,难怪那么多人爱。更难怪,今天问哪里还有机会?很多人都会告诉你:快去做抖音啊。人多,钱多,涨粉赚钱那都是风口上的速度。前段时间,我和吴晓波老师做访谈时,也聊到了这个速度。他说,前两年就发现,抖音上有很多粉丝上千万的博主,真厉害,真想和他们聊聊。可是,一两年后再找他们,发现当年那些大号,基本全都死光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拨千万博主。为什么会这样?不如,我们重新倒个带,再回到徐达内的那2个关键词里看看。你说,那个“美好”,指的真的是“下班回家泡个脚”的那种美好生活吗?不是的。只是“美好”还不够,还要够“牛”。能在抖音里突围,成为爆款的内容,一定是比平常的美好更美好的世界。比如,一晚能卖一个亿的小杨哥,直播间里永远不会只有事无巨细的产品介绍,还有无数让人想不到的反应,停不下的笑。你说,那个“算法”,强悍的只是能精准推荐,让用户刷到停不下来吗?不是的。只是“精准”还不够,还要够“牛”。人天生喜新厌旧,所以平台要留人,也要让自己能不停地有更新、更差异化、更厉害的内容。比如,给一个常给“法国”相关视频点赞的用户,一直推送讲“塞纳河畔多浪漫”的视频,用户可能会看腻,但推送一个讲“塞纳河水有多臭”的视频,却能让他更有新鲜感。怎么才能做到这些?通过算法,鼓励内容创作者,生产更“牛”的内容。今天哪怕你已经有500万个粉丝,而另一个博主只有5个粉丝,但只要他的内容比你的内容更“牛”,算法就会把他的内容推进更大的流量池,让更多人刷到。抖音的底层逻辑,不是让一个账号和另一个账号的竞争,而是一个内容和另一个内容的竞争。怎么才能做出更有竞争力的内容?我适不适合在抖音做?徐达内提到的另外两个词,让我挺感慨。第一,表演。以前的自媒体,更多注重的是表达。什么是表达?比如:“这个烧烤真好吃,吃进嘴里有三个层次。”但是,当内容的介质变成视频,竞争的维度除了表达,还拓展到了能把表达变得“看起来更美好”的表演。烧烤好吃,不在于嘴里感觉到的味道层次,还在于一整套的“眉飞色舞”和“抑扬顿挫”。比如:“今天我吃了一家烧烤。家人们谁懂啊?天哪,这烧烤简直能把我香迷糊。”徐达内说,今天在抖音上,不表演,几乎很难构成一个爆款。这里的“表演”,指的不一定是虚构和欺骗,但一定是能放得开自己,不被束缚。很多心里迈不过这个坎,在表演上发力有局限的人,会遇到挑战。第二,流量。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买流量。徐达内说,以前我们很多人会觉得,哎呀,做内容嘛,我内容好就行了,买啥流量啊?那不是水军吗?可是今天,在抖音上做内容,买一点流量的加推,让平台把你的内容推到更大的流量池里,推到更多的人面前,已经非常常见。你投足够多的钱,张一鸣一定会给你回报。大力出奇迹。2024年,抖音上的用户已经超过10个亿。酒香也怕巷子深。表演。流量。美好的世界。强悍的算法。有意思。可是,如果我不是这种很“牛”的风格,是不是就不适合做博主了?当然不。比如,你可以看看隔壁快手。快手:这是不是很“中”?快手,比抖音还大5岁。很多人刚开始想到它们俩的内容时,都会想到同一个词:下沉。但和抖音内容还是不一样,徐达内给快手内容的一句话总结是:“这是不是很中?”什么是很“中”?和很“牛”有什么不一样?不都是“好”的意思吗?曾听过一个比方,很有意思:如果抖音,是一个有很多摊主在吆喝叫卖的集市,那么快手,就更像是一个有很多老乡在嗑瓜子聊八卦的村口。都是热热闹闹的人间烟火,但气氛到底还是不一样。“村口”的爆款,不见得要有十大豪宅、埃菲尔铁塔、甚至跳的舞也不一定要像科目三那么丝滑。一个接地气的剥玉米祖传小妙招,一句能把老乡逗乐的“奥利给”,也有机会突围。徐达内说,比起抖音,快手更下沉,以三四线的城镇、乡镇等为主。它整体的表达方式,也会更加的接地气,更加原生态。我知道了。没有冒犯的意思啊,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快手里的人,数量更少,消费力更低呢?在快手做,还有机会吗?好问题。今天的抖音,已经是全民APP,月活跃用户数量超过7亿。真牛。那快手呢?今天的快手,也许不在很多北上广打工人的手机里,说来惭愧,我的手机里,之前也没有。但你猜,今天的快手,月活跃用户数量是多少?翻开刚发布不久的快手2023年度财报,你会看到,快手在第四季度,也超过了7亿。7亿“老铁”的消费力,是什么级别?财报显示,快手的全年电商交易额(GMV)也已经破了万亿,达到1.18万亿元,成为了继淘天、京东、拼多多、抖音之后,第5家GMV规模突破万亿的平台。太“中”了。这么“中”的快手,更适合什么样的人?适合我吗?这样,先问你个问题:集市逛街的人买东西,和村口聊天的老乡买东西,有什么区别?徐达内举了几个例子。他说:如果卖美妆,尤其是欧美进口美妆,那么抖音可能会远远超过快手。但是,但是,如果卖汽车,尤其是适合开回老家的汽车,或者其他更适合“老乡”的产品,那么快手的推广力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有意思。听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几年前,抖音和快手各自给自己电商下的定义:抖音,叫兴趣电商。快手,叫信任电商。基于兴趣,在集市里逛逛。基于信任,听老乡推荐。两个不一样的地方,两种不一样的机会。当然,机会还不止两个。B站:这是不是很“酷”?同样月活跃用户数上亿的,还有B站。徐达内给B站的一句话总结是:“这是不是很酷?”什么意思,这还要从“什么是B站?”说起。我猜,很多和我一样70后的朋友,手机里不一定有。但我的小破公司里,很多90后、00后的小伙伴们每次一说到B站,一个个都不困了。他们会说,你看动漫吗?你知道什么是番剧吗?你了解二次元吗?徐达内说,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可能和我有一样的感受:B站,是更属于年轻人的。这样的平台,爆款内容都有什么特点?不就是大学生社团里流行的那些东西?动漫?唱唱跳跳?吃喝玩乐?不。远远不止。今年初,我曾参访了一家B站的百万UP主的公司:影视飓风。它的创始人Tim,是95后。你猜,为了做一条视频,他的团队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买下一颗卫星,再用火箭把它发上天。这条耗时2年半,耗资几百万的视频一出,迅速冲到了B站第一。而早在更多年之前,另一个爆款,也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2016年,有一个纪录片,在央视播了,收视一般。在很多其它平台播了,播放也一般。但在B站播出后,却爆了。这个纪录片,叫《我在故宫修文物》。别误解年轻人的平台。在这里,要竞争突围,一点也不会更轻松。徐达内说,今天的B站里,已经有很多品质非常高的内容。很多人会在B站刷高品质的纪录片、学哈佛的公开课,看那些硬核到几乎天才的测评。这,就是徐达内说的
5月18日 上午 8:21
其他

刘润:2024年,谁能在抖音电商赚到钱?

我每年,都要对抖音电商生态,做一些系统性的研究。2022年6月,我写了一篇研究抖音电商生态的文章《2022年,谁能在抖音电商赚到钱?》。文章里我写到:所有的生意,都“嵌入”在具体的生态里。想要获得求之于势、水涨船高、事半功倍的增长,首先必须深刻理解你所身处的这个生态。2022年,“嵌入”抖音电商的关键词是:FACT+模型。我举了很多案例,解释如何借助FACT+模型,在抖音电商生态里,顺势、借势、造势,并最终赚到钱。2023年5月,我又写了一篇新的研究文章《2023年,谁能在抖音电商赚到钱?》。文章里我写到:抖音电商生态,正在发生一个结构性变化。那就是:一直专注于“内容场”的抖音,开始大力建设“货架场”。在2023年,“全域经营”变成抖音电商的关键词。我也分享了很多案例,如何基于全域的思路,构建自己的增长引擎,加速器,和助燃剂,并最终赚到钱。2022年的关键词:FACT+。2023年的关键词:全域经营。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点开这两篇文章,具体看看。虽然抖音电商又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两篇文章对你理解这个生态是如何一路进化的,可能会有些帮助。那么,2024年呢?2024年,谁能在抖音电商赚到钱?最近,我研究了很多资料。也花时间访谈了不少品牌(感谢:Champion,安热沙,和追觅)。一个感觉:今年的变化真的非常大。是啊。今年谁的变化不大呢。但如果,让我像2022、2023一样,也用一个关键词总结今年的抖音电商生态,那一定是:价格力。什么意思?和往年一样,今天我争取用一篇文章,给你讲清楚。这篇文章有点长。建议正在做抖音电商,或者打算做抖音电商的同学,耐心看完。以价换量:用户享受低价,商家享受流量首先,什么是价格力?价格力,就是相同品质的情况下的实质便宜。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之下,用户越来越在乎“质价比”。我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你要是没有“价格力”,你要是“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便宜两毛五”,那我就去别的平台。能省一点是一点。用户变了,平台就必须变。我在一篇文章(链接:价格的战国时代)里说,在未来几年,价格力是一场不得不打、且必须打赢的战争。服务,产品,当然重要。而且一直都重要。但今天的前提是,你首先要便宜。这就是电商行业的:价格力之战。一场看不见硝烟,但其实更加惊心动魄的战争。下面关键来了。那么,电商行业的这场“价格力之战”,会怎么打?很多品牌都认为,价格力之战,不就是牺牲我们的利益,来取悦用户吗?所谓“回归用户”,就是从我们身上割肉,喂给用户。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错了。取悦用户当然重要。但是,平台是无法“直接”取悦用户的。因为平台并不直接卖东西给用户。是你,卖东西给用户。用户最关心的,东西好不好,服务行不行,价格低不低,都只有你能提供。所以,只有你才能“直接”取悦用户。所以,你是关键。你必须心甘情愿。可是,你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去取悦用户呢?尤其是用低价呢?用“量”和你换。你是卖音箱的。成本80元,你卖100元。一个赚20元。现在平台希望你把价格降到95元。也就是每个只赚15元了。从赚20元,到赚15元,你肯定不答应啊。但是平台说,如果你的量增加了呢?从能卖1个,变为能卖2个呢?那你赚的钱就变成(15
5月16日 上午 8:15
其他

谈业务,要有逻辑、有结构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5月13日 上午 8:29
其他

协作提升攻略:团队协作的五大法则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5月11日 上午 8:15
其他

谈判的本质,是让对手获胜,让自己获益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5月10日 上午 8:15
其他

如何高效学习?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5月9日 上午 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