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618。今年,你参与了吗?如果你参与了,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战绩。当然,如果没有参与,那也正常。毕竟,在网购越来越普及和简单的今天,我们不一定要熬夜盯着某个特定的时间去抢购了。不过,在平台商的眼里,情况可能就有点不一样了。对于他们来说,今年的618,似乎尤其的“热闹”。有的平台商,取消了坚持多年的“预售”机制;有的平台商,推出了“自动跟价”功能;有的平台商,采用了大量降低售价的策略。每个参赛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2024这个电商尤其卷的年份里的618。那么,京东呢?很多同学来问我,作为618的开创者(618是京东的生日),京东在做些什么?我知道,这段时间的京东,一定是忙得热火朝天。但我还是见缝插针地和京东的同学聊了聊,请教了不少问题。京东在做些什么?京东在卷些什么?也是在卷低价吗?聊完之后,有一点感触,特别想和你分享。京东,还是20多年前的京东。什么意思?这样。我先给你讲3个故事吧。关于价格提问:你猜,在618、双11这样的消费节,最畅销的品类,是什么?很可能是纸品。对很多消费者来说,3C、家电,做不到频繁购买。但纸巾,是得趁着消费节的好价格,好好地囤一囤的。反正,每天都得用。可是,你知道吗?如果从“成本结构”的角度考虑,纸品,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适合参加消费节的品类。为什么?京东的同学告诉我,如果翻看一些纸品企业的财报,你可能会发现,他们要么是微利,要么是亏损。因为很多纸品的原材料成本,就要占到大约55%。人工成本、租金成本、运输成本、损耗成本…… 都要在剩下的45%里覆盖掉。这样的利润率,要是再参加消费节,一降价,数字就更低了。所以,平台商想要在消费节推出价格合适的纸品,其实并不容易。高了,消费者不喜欢。低了,品牌商很难做。可是,即便如此,京东还是做到了。以一款一箱24包装的,洁柔的单品为例。这款平时卖43块9的单品,今年618期间,在京东的售价,是29块9。怎么做到的?首先,用采购量换议价权。假设,你的一箱纸巾,利润是10块钱。现在,我希望你能把利润降到6块钱。请问,你会答应吗?你大概率不会。但是,如果我愿意向你要2倍的货呢?你可能就愿意了。这就是“用采购量换议价权”。用极大的货量,换极低的价格。那么,今年的618,京东用了多大的量呢?光是这款售价29块9的单品,就有360万件的量。堆下这么大的量,用了京东整整两层楼。同时,京东还会通过C2M,洞察消费需求。什么是C2M?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就是基于大数据,从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出发,反向指导生产。根据真实的购买数据,反向指导生产的产品,理论上也一定更受欢迎。消费者是更愿意买一箱24包装的,还是一箱9包装的?是更喜欢花香型的,还是更喜欢茶香型的?对挂抽的需求程度,有多大?对个别纸品款式过敏的消费者,有多少?这些,都可以基于大数据洞察出来。然后,反向指导品牌商生产。品牌商能满足的,就加大生产。暂时不能满足的,就专门定制。这样,才能保证采购的量,是科学的。换来的价,是合理的。接着,提升供应链协作效率,进一步降低价格。京东本身,就是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供应链协作效率,就是京东的重中之重。因为效率越高,花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各种成本就越低,最后体现在商品上的价格也就越低。你所熟悉的源头直采、自建物流等等京东战略级的动作,其实都是为了确保供应链协作效率足够的高。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在纸品这个品类上的供应链协作效率,京东还陆陆续续和几大纸品品牌展开了战略合作。去年7月19日,京东和头部品牌清风共同打造的京东超市专属生产线,正式揭牌。这条生产线,是清风建立的首条渠道商专属生产线,也是目前清风在国内最先进的生产线之一,可以实现全自动化作业,年产能超1万吨。这条产线投入使用之后,就为京东用户专供生产各类高品质生活纸品。紧接着,双11前夕,斑布、植护、全棉时代、德佑、舒洁也开始为京东建立专属生产线。最终,京东保证了品牌商618期间10万吨以上的量,也换回了各类单品价格20%-30%的普遍降幅。一端,是合作伙伴。另一端,是消费者。这是一笔很难算的账。但是,一定要算清楚。因为好价格,很可能就是这个时代最不可或缺的竞争力。关于品质提问:和其他平台商相比,京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是京东有自建物流吗?是京东的3C、家电特别好吗?是京东的规模特别大吗?这些回答,其实都没错。但这些,都还不是京东最大的不同。至少,还不是京东最本质的不同。和其他平台商相比,京东最本质的不同在于,他是以“自营”起家的。现在,京东虽然既有自营,也有百万三方商家。但自营的基因和理念,一直是京东的根基之一。什么是自营?我花100块钱买进1台手机,120块钱在网上卖掉,赚取差价。这就是自营电商。卖掉这台手机,我的收入就是120元,我的毛利大约20元。而京东的绝大部分收入,就是这么1台手机,1个电饭煲,1台空调,一个一个卖出来的。加在一起,就变成了京东的自营收入。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消费者最大的信任主体,就是京东自己;意味着,在这场交易里,京东是最大的风险承担者;意味着,京东在品质的把控上,必须要做得比别人更好。因为这台手机,是我自己100块钱买进来的,也是我自己120块钱卖出去的。如果,消费者因为不满意产品而退货,那我的收入就没有了。因为商品的退换货直接关系到收入,直营电商天生就会更在乎品质。有多在乎?你可能知道,3C、家电,一直是京东的传统优势品类。“买大件上京东,放心”也是不少人的共识。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拖鞋、纸品这些单价可能只有几块钱的小件上,京东对质量也有着极为严格的把控。这几年,大量白牌商品因为低价,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京东,也顺势推出了京喜自营。但在向品控请教之后,我依然有些吃惊。因为京喜自营的同学说,他们想卖一双3.99元的拖鞋,不管是在618这样的节日,还是在一年中任何一个平凡的日子,上架之前,都需要闯过至少3关。1)建立标准,完成初筛。采销同事,会深入到产业带里,认真地请教、学习“到底什么样的拖鞋,才算是一双高性价比的好拖鞋”。想要防滑,拖鞋的重量至少得有多少克?左右脚之间,不同码数之间,克重不能超过多少?原材料应该是一次料还是二次回料,是软料还是硬料?颜色的色差度,要控制在多少之内?满足这些条件的拖鞋,成本至少是在多少……等等等等。这些“知识”,都会被带回来,成为一套京喜自营的“标准”。然后,我们的同事,会用这一套标准,进行产品的第一轮筛选。也只有符合标准的拖鞋,才能通过初筛。2)现场选品,完成精筛。在选品会上,我们的同事,要现场试穿,或是带回去体验3-7天,并从是否防滑、是否有异味、是否有品质感等维度,给出穿着反馈。不满意的,就在这一轮淘汰。还能更好的,我们就反向指导生产。比如,不防滑。出现这个问题,可能和重量有关。我们就先和商家一起,想办法把克重提高到一个合理的数值。如果还是不能解决,我们甚至会把一些好产品的模具买回来,和商家一起学习,鞋底是怎么设计的,纹路是什么形状的,凹槽是多少的深度,这里是平还是翘。比如,有异味。出现这个问题,可能和材料有关。使用一次料的拖鞋,就算出现了异味,一般在通风晾晒3小时之后,异味就会有明显的减缓。但有一些拖鞋,是通过回收橡胶轮胎、塑料等材料,重新进行加工制成的,通风晾晒7天都不一定能解决。这样的拖鞋,我们就尽量淘汰,或是与商家协商更换材料。比如,品质感差。出现这个问题,可能和做工有关。使用某些材料的拖鞋,特别容易出现毛边的情况。这样,既影响产品的美观,又容易割伤用户的脚。我们就会要求商家,投入更加精细的人工作业。即便,解决这三个维度的问题,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3)协同合作,完成质检。通过前两轮筛选的拖鞋,终于被京喜自营选中。但是,这还没完。我们还要进行抽检,送检,甚至暴力检测。抽检,就是抽样检查。京东的数据库里,记录了大量的产品信息。比如尺寸。比如颜色。比如材料密度。每一件被抽中的样品,都需要进行信息比对。一旦发现信息不吻合,或是有其它存疑的点,就需要和商家进行核实。送检,就是将样品,送往检测机构进行更加专业的检测。为此,京东和不少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了深度合作。能自己完成质检的产品,我们就自己来完成,或是由商家自行完成。如果真的遇上了特别专业的疑点,我们就请第三方检测机构,来为质量把关。暴力检测,就是用专业的机器,对拖鞋进行极限测试。比如,用多大的力,可以直接把产品拉断。比如,经历过多少次模拟步态的弯折,产品会出现褶皱、脱胶、破损。再比如,尝试了多长时间的磨损,鞋底才会被磨穿……做完这3步检测,一双拖鞋的质检,才算是完成了。产品,也终于可以上架。而在拖鞋上架之后,我们的同事,还会陆陆续续通过京喜自营进行购买,确保消费者拿到手的拖鞋,和闯过3关的拖鞋一致。同时,连续做7天的好评监测。一旦好评率过低,就要对商品进行下架处理。重新生产,重新闯过3关,才有机会再次上架。那么,经历了如此严苛品控的拖鞋,销量如何呢?在京东搜索“京喜”直达“京喜自营官方店”,你就能看到,这款3.99元的拖鞋,有超过20万条评价。商品的月均销量在20-30万双。而为了找到一件又一件这样的产品,京喜自营以及京东,就必须要有无数的一线采购人员、质检人员,大量的合作伙伴,来共同完成每年海量产品的品质把关。这是一笔巨大的成本。但是,必须要做。因为好品质,是京东写在“商业模式”这条基因上的东西。关于服务提问:你猜,把一台家电,送到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需要多少时间?提示一下,这个位置,地处新疆。距离最近的乌鲁木齐京东仓库,有大约700公里的往返距离。那么……我猜,7天?5天?3天?都不对。京东的同学说,快的时候,半天就能搞定。半天?太快了。怎么做到的?首先,要让商品的“搬运”次数,无限接近于2。什么意思?举个例子。你在你们家门口的夫妻老婆店,买了一盒棉签。你知道你拿到这盒棉签之前,它一共被“搬运”了多少次吗?大概5-8次。从工厂出来,搬到品牌商的库房,然后是总代理的库房,省代理的库房,市代理的库房,区批发市场。最后,被夫妻老婆店,“搬”回家。这么搬,太慢了。而且意味着大量不必要的成本。京东说,这样吧,直接进京东的仓库吧,我们来负责把商品放入各地的仓库。然后,棉签的“货权”可以一直变,从工厂,到品牌商,到代理商,但是“货物”请不要搬。一搬,就是时间,就是成本。等消费者下单了,再从距离最近的库房里拿出来,送货上门。这样,消费者从下单到收件的时间,就能更短。同时,成本的减少,也会体现在商品的价格上。可是,京东要怎么知道,把哪件商品,放到哪个仓库,才是最合理的?这就要靠基于数据的智能预测了。比如,按照商品在全国各地的销量,进行备货。乌鲁木齐1月售出了100台iPhone X,2月110台,3月90台,4月100台。平均100台,而且波动不大。同时,我们基于智能预测,认为618期间,销量至少会翻番。那么,我就可以在618开始之前,先送200台去乌鲁木齐京东仓库。等到618正式开始,消费者完成下单,京东再通过车辆整合运输、快递小哥分头行动的方式,跑完最后的里程。这样,全国23个城市的消费者,就能享受到“211限时达”的服务。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的李先生,也能享受到“头天晚上下单,第二天中午收货”的服务。听到这里,我突然有些感慨。618,是无数消费者的一次节日。但同时,也是中国零售体系的一场超级压力测试。稍有不慎,就是一团乱麻。也只有强大的自建物流和数据分析,才能保证京东的从容。可京东的同学却说,但是,这还不够。因为消费者“拿到”商品,不等于“用上”商品。意识到这一点,对于深耕家电、家居的京东来说,尤其重要。比如,洗衣机。消费者在线上买一台洗衣机,可能一天就能收到货。可是,消费者是没有办法自己完成安装的,必须要预约专业的安装师傅。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确实是一天就拿到商品了,但从下单到用上,得花2-3天,开2次门。再比如,电子锁。收到电子锁,还要匹配锁体。收到锁体,还要预约安装。消费者从下单到用上,就得花4-5天,开3次门。而每多花1天,每多1次沟通,每多开1次门,都是对购物体验的降低,对决策成本的提升。那怎么办?于是,京东决定,提供更加一体化的服务。有基础、有条件的快递小哥,可以得到京东针对性的专业培训。逐渐的,不少原本只负责配送的小哥,也有了拆卸、安装、维修的能力,能够提供“配送+安装”、“上门维修”、“配送+拆旧+装新”等等服务。需要2-3天的洗衣机,4-5天的电子锁,有可能在1天之内,全部搞定。同时,这样的一体化服务,也能给京东不断升级的以旧换新服务,提供巨大的支持。在新疆喀什市叶城县东城区,有一个叫“零公里”的地方。那是国道219线的起始点,也是新藏公路的起点。在那里,京东为牧民们提供着配送安装和以旧换新的服务。在北京朝阳区十八里店乡西直河,有用户在腊月二十九晚上近9点下单新电视,只为了赶上第二天的春晚。在那里,京东师傅在第二天一早9点半就上门完成了取旧、送新、安装的一体化服务。2015年,京东在3C数码品类上线手机回收服务;2016年,京东推出家电以旧换新业务;2021年,京东上线电瓶车上门以旧换新服务;2023年,京东推出家居以旧换新服务;2024年,京东还将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投入65亿元,继续为以旧换新提供支持。是的。京东的服务,已经挺好了。但京东的同学说,一定还可以更好。因为好服务,永远都不会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