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23,活成确定性
观点 / 刘润 主笔 / 二蔓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721篇原创文章
10月1日起,我不出差、不见客户、不参加会议,28天,只为做一件事情,准备10月29日的年度演讲。因为我知道,每年的11、12月,是很多企业做下一年的年度规划的时间。我希望能把自己在过去一年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变化,通过这场年度演讲,把确定性传递分享给你。我也希望这场年度演讲,能给身为企业家、创业者、管理者,并渴望成长的你一些帮助和启发。
——
但,具体怎么来做这个工程?我把逐字稿的写作计划,分成了3轮。
但这又会带来一个新问题:演讲稿,太长了。于是接下来,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取舍上,手心手背都是肉,太难了。不断往里塞,塞,塞,又不断精简,减,减,减。内容密度就这样再一次“被迫”提高了。经过这样的设计、调整、修改,你会发现,之前的那份素材稿,真的就只是一个草稿。一个模块,6600个字起步,至少要改一天。而我有8个6600字要改。一圈下来,8天就没了。更崩溃的是,当我改到第8个模块的时候,对第1个模块又有了新的想法。因为它是完整的谋篇布局,系统性的工程。第三轮,我要开始往演讲稿里加入赞助商、互动环节、有情绪的段子。因为我们有赞助商,所以还有一步动作就是提及赞助商们。因为我内容准备的复杂度,而且我已经有了一个流畅的逻辑,所以我们对赞助商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坚持,就是我怎么提及你,是我的事情,你不能参与。你只能相信我。这要求听起来很无理,非常感谢各位合作伙伴的足够理解,和十分信任。要交付给你,我们发自内心认同的内容价值,而不是广告植入,又要让赞助商也感到满意。让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真的很不容易。第一轮,写文章;第二轮,改文章;第三轮,放赞助商。一层一层往上叠,10月20日,我才把这些搞定。但,这还远远没有结束。不过,这种统计学家“归纳”出来的规律,并没有被所有人认同。甚至有不少经济学家并不同意库存周期的存在。他们觉得这些变化,是随机的。但是,大经济学家索洛说的: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明白,长颈鹿是怎么把血液输送到那么高的脑袋里的,但你不能因为没搞明白,就不承认长颈鹿有个长脖子。我们假设“库存周期”确实存在,而你又遭遇了这个周期的低谷,怎么办?
——
从10月21日开始,我每天对着电脑屏幕讲稿、背稿,全程演习。只有1:1地走下来,才能用嘴巴发现眼睛没能发现的问题,才能培养出肌肉记忆一般的“嘴感”。哪怕,演习一遍,一天就过去了。但是,我一个人演习,还不够。演讲,演讲,有“讲”的部分,也有“演”的部分。比如Keynote,比如配乐。Keynote,意味着整场演讲的逻辑脉络。对我来说,它直接影响着我的临场发挥。对观看的你来说,它直接影响着观看体验。如果在视觉内容上出现疑惑,可能就会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配乐,意味着整场演讲的情绪推动。同时,又要和演讲稿、Keynote互相配合、协调。这段音乐是放在Keynote里还是现场弹,这段音乐是和这句话同步还是放在这句话说完之后,那段音乐是作为低音量的背景音还是作为高音量的情绪推动器。都要对齐。所以,从10月21日开始,我和负责Keynote的MassNote团队,负责配乐的飞羽老师,一起演习。为了不出别的岔子,飞羽老师甚至是带着设备,从北京硬生生开车来的上海。4个小时的演讲,按照2分钟1张Keynote的量粗略算下来,就是120张。这120张Keynote里,还含有大量需要3D建模的内容。比如从桌上掉下来的花瓶、泥人、篮球、哑铃,比如斯科特、阿蒙森、沙克尔顿这些人物。而我的要求是,500张。半分钟一张。
用500张Keynote作为演讲脉络,途中还要穿插各种各样的配乐,我们一对下来,发现这工作量特别特别大。怎么办?
能怎么办。只能紧锣密鼓,拼命地赶进度。一开始,我们是用黑白版的Keynote来过的。什么是黑白版?就是没有色彩,没有排版,不管字体,更不管什么3D建模,只需要对齐,这张Keynote是在演讲稿的哪个部分,里面放什么内容,和哪一张Keynote衔接。光是这个黑白版的Keynote,我们就过了两天。第一天,从早上八点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我不能再晚了,必须回去睡觉,保持精力,但他们还得接着干活。由我的同事婧娴,陪着他们一遍遍改。通宵干活。第二天,又是从早到深夜。越是精益求精,向着极致去,中间的工作量就越是大到无法估量。一边对,我一边背。有时候背着背着,觉得某个地方怎么都说不顺。怎么办?微调,或者是干脆删掉。那配乐和Keynote呢?这段配乐,重新协调,改到这段内容后面出。这张Keynote,投入了3D建模的工作量,可能是花了好几个小时才做出来的,就因为“不顺”,一咬牙一跺脚,删。有时候背着背着,觉得某个词、某句话怎么都记不住。怎么办?请婧娴帮我记录这些断点,形成一份和Keynote同样页数的断点提示器。我们就这样一直改,一直改,改到了彩排那天,改到了演讲当天的上午。其实直到最后,都没改完。当然,除了Keynote、配乐,还有灯光、音响等等一系列的设备需要同步。嗯,彩排、正式演讲,如果再算上从10月21日开始的演习,前前后后,我连着“年度演讲”了9天。——
无数个日日夜夜,一次又一次的意外,那么多人的心血,就是为了10月29日这一天,最终的Show Time。这场秀,是宏观的演绎,是表演,是舞台上的整体表现。如何让一场年度演讲,像一场秀,甚至一出舞台剧一样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设备,决定观感。也和你分享3组数字:9米大货车。24*8米大屏。3套音响返送设备。今年的场地,虽然是小了一些。但是,灯光、音响、大屏,还有各种配套的施工材料,一样都少不了。这么多的物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动用了9米长的大货车,和好几辆五菱金杯,来来回回地奔跑、运送。纪希片场,位于杨浦区的一个园区之内,入口又正好设在高架桥下面。从园区入口到片场,也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再加上,道路狭小。这么多的施工伙伴,根本就施展不开拳脚。这么多的车辆,就只能是先放一辆进去,其它车辆都只能在园区外候着。卸完货,立刻掉头回基地搬下一批物料,第二辆车才能进场。就这样,一辆一辆地开进来,再一件一件地搬下车,运进场。执行团队的伙伴说:“我们都不记得来来回回了多少趟,真数不清了。我只记得,光是把物料先从车上搬下来,放在地上,就花了5个多小时。”太辛苦了。好在,物料到位,终于可以进场动工了。今年的年度演讲,我们原本的构想,是启用一块30*10米的大屏幕。但受限于场地大小,最终,我们等比例缩小成了24*8米。8米的高度,在这个不算大的会场里,又没有顶部的自动化设备作为支持。搭起这样的高度,就真的需要有人架起钢架台,像搭积木一样,从底座开始,一层一层,一块屏幕一块屏幕地往上搭。搭到最后,已经需要有伙伴上到14米的高度配合作业了。饿了,懒得下来了。放个钩子,把盒饭吊上去。机械手臂没电了,就一边坐在钢架台上扒饭,一边陪着设备一块儿充电。10月26日中午入场,8小时一个班,3班连倒,24小时不停工,共计120个班次。有时候,一项设备好不容易完成了,又要重来一遍。比如,灯光。灯光设备,要先一个一个固定在钢制的梁架上。然后,通过电葫芦,牵引控制着携带了十台灯光设备的梁架,一点、一点地缓慢升空。是的,一点、一点。可能是9.8米,可能是9.9米,也可能是10.2米。差一点点,光线就会出问题。差一点点,舞台两侧的灯光就会出现差异。所以,必须精确。可是,缓慢升空的过程,现场的其他施工作业,甚至一点点润滑油带来的问题,都会导致一排十台的设备中,出现那么几盏调皮的灯。怎么办?接着调,手动调,必须调到精确。一手拉过10米长的梯子,一脚就往梯子上蹬。上!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不光是灯光,音响返送设备同样如此。3套音响返送设备,同步协调配合。为什么要准备3套?第1套,服务于我,也就是要求着“我在台上听到的声音”。这个声音,不能有回声,不能有延迟,音量还得适中。否则,我在过程之中,会下意识地调整音量、等待延迟,体现在表现力上,可能就是一泻千里。第2套,服务于现场观众,要让他们有沉浸式的氛围。音量太小,观众就听不清。音量太大,声音就会在场地内来回地传。短时间内,又做不到通过吸音材料来解决。怎么办?只能反复地试,用移动音响位置这种笨方法来解决。一个音响动了,其它音响就跟着动。放在这里,对临近观众的耳朵是一种伤害。放在那里,又会把灯光挡住。今天测试下来ok了,明天可能又不行了。第3套,服务于线上观看的你,也就是要求着“用手机也能听得舒服”。什么时候直接接麦克风的声音,什么时候调整背景音乐的大小,什么时候收现场的声音,都有讲究。可即便是这样的强准备,也还是会有始料未及的事。正式演讲前几天,天气预报显示为大晴天的上海,突然开始下雨了。露天的设施湿了,外墙还没来得及干的油漆花了。这还没完。外头一下雨,里头也出乱子。如果接触过装修施工,你大概会知道,墙壁一旦开始潮湿,新上的漆干了以后就会深一块,浅一块,特别难看。怎么办?要不,就这样吧?差不多得了吧?不行。再来一次,再来一次。现场执行,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就是反反复复地在做一些琐碎的事。但执行团队的伙伴说:“我们一直把这个现场,当成是我们的一件作品。”嗯。我确定这是一件作品。
内容,向着极致进发。执行,按照最坏的状况预案。但,还不够。一场线下的年度演讲所能覆盖的范围,始终是有天花板的。场地的大小是有限的,能容纳的设备是有限的,能来到现场的观众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充满着不确定性的2022。我们希望能够抵御住寒气,把确定性尽可能地传递给每一个人。尽可能地传递?怎么做到?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2009年出版的《引爆点》一书中提到,想要引爆传播,有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有点抽象。简单来说就是,找到确定的地点,邀请确定的人,提供确定的内容。什么是确定的地点?社交网络。今天,微信已经拥有十几亿的用户,每天每个人花在微信类社交工具上的时间长达数个小时。对好的产品、服务、内容来说,社交网络就是“口碑放大器”和“传播加速器”,它会赋予“足够好”的产品、服务、内容史无前例的机遇。这个“足够好”的程度,就是好到用户忍不住发朋友圈称赞,否则觉得对不起朋友。能好到这种程度,社交网络就会把整个世界送给你。那,什么是确定的人?就以我们刘润公众号为例,刘润公众号现在有330万的读者。这330万读者,是我们从整个微信十几亿的用户池里,通过不断地输出商业洞察、管理案例、职场进阶相关内容,聚集到我们这个公众号来的。为什么我们坚持只写商业洞察、管理案例、职场进阶的内容?因为我们要准确地找到这部分中国的高价值人群。只有企业家和创业者才喜欢读商业洞察,只有企业高管,核心管理层才喜欢读管理案例,只有上进的年轻人才喜欢读职场进阶。我们坚持数年如一日的,只写这三方面的原创内容,就是希望把这些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一种规模化触达中国稀缺的高价值人群的能力。到今天,我们的公众号已经有了330万的读者。是的。你就在这部分稀缺的高价值人群之中,你就是我们想要邀请的,确定的人。那,什么是确定的内容?能为你提供社交网络里的价值的内容。什么价值?比如,有用的内容。有用的内容,会让人想要转发。含有优惠信息的推送内容,是有用的;饱含行业知识的干货文章,是有用的;能够拿来就用的知识工具,是有用的。再比如,愉悦的阅读体验。愉悦的阅读体验,也会让人想要转发,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愉悦。转发慈善信息、寻找失踪婴孩信息,是表达自己善良的方式;转发深度文章,表达犀利点评,有助于塑造自己的圈层形象;转发玩小游戏,战胜全国98%的用户,是“我很厉害”的表达。这就是找到确定的地点,邀请确定的人,提供确定的内容。我们极其确定地想要邀请稀缺的你,帮助我们在社交网络,把有价值的内容,传递给同样稀缺的朋友。
——
但,具体怎么做呢?再分享3个数字:1.5亿用户池。1433万观看量。300万阅读量。在2022年的全员邮件中,我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每年用11个月的时间蓄势、蓄势、蓄势,再用1个月的时间深蹲深呼吸,最后奋不顾身地纵身一跃,跳上一个新的势能台阶。是的。年度演讲,不是一场“即兴演讲”,不是1个月的“闭关修炼”,而是365天的“一年一度”。可是,日子不是还长着吗,为什么要这么早开始行动呢?因为只有这样做,我们才有足够的时间与合作伙伴一起成长,彼此成就,抵御寒气。从去年年度演讲结束的第二天开始,我们就通过线下的参访、采访、讲课积累演讲素材,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的优质内容,以及私域运营来帮助赞助商反复触达高价值人群。到最后一个月,我们开始邀请你的到来。怎么邀请?比如,开通年度演讲的线上预约按钮。可能会造成预约按钮被覆盖的“刘润读书会”直播,选择性地取消。携带着优质内容的公众号、视频号,持续输出。始终保持触达。最终我们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有幸得到了20多万的预约量的支持。这20多万的高价值人群,是确定的。比如,采用全平台同步播出的策略。独播,可能会带来线上资源的倾斜。但视频号、抖音、小红书、B站,等等平台。能去的地方,我们就尽可能地去。为什么?因为全平台同步播出能带来规模化的触达这件事,是确定的。再比如,邀请同样能触达高价值人群的视频号联播。我猜,关注商业世界的你,大概率不会只有一个触点,不会只关注一家名叫“刘润”的商业公众号、视频号。所以,一个330万用户的刘润公众号,一个120万用户的刘润视频号,是不够的。于是,我的同事李桑邀请到了超过100家视频号,来帮助我们进行年度演讲的转播。如果不考虑重复的问题,100多家视频号,再加上我们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能够触达到的高价值人群,足足能有1.5亿。那么,演讲当天,这部分用户的微信界面,可能是这样的:
——
那,怎么燎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再给火苗足够的时间。比如,4小时的演讲时长。为什么是4小时?3小时不行吗?3小时,其实也可以。时间更短,我也可以更“偷懒”一些。但不行,必须是4小时。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观众会在什么时间入场。有的观众,可能一开场就在了。有的观众,可能忘记了演讲开始的时间,还没来得及入场。有的观众,可能还没有从亲朋好友那里收到关于演讲的消息。但势能,是需要积累的。越到后程,势能才会越强。4个小时。给你足够的入场时间。我就在这傻傻地等你。我哪都不去。比如,500页的Keynote。为什么是500页?300页,100页不行吗?100页,其实足够了,足够理清4个小时的年度演讲的主脉络了。但不行,必须是500页。因为我不知道,在我的这一点点匮乏的演讲内容中,有哪一点,能够打动你、带给你启发。有的观众,可能会被某个案例打动。有的观众,可能会为某个知识点点头。有的观众,可能是单纯地喜欢某条金句。那如果,我能很幸运地打动观众,观众有可能会做什么呢?
——
但,我们的工作,还没结束。前面说,越到后程,势能越强。就像烧水,你把一切准备好了,开始加热,温度逐渐升高,最后水沸腾起来。那什么时候,水会沸腾起来呢?是演讲结束的那一刻。买门票进现场的观众,在线上看直播的观众,需要一个势能的发泄口,需要在私聊、群聊、朋友圈表达你们的感受。Po一张照片吗?线上的观众,可能找不到清晰度足够高的图片。放一段短视频吗?同步放出的短视频,已经不新鲜了。发一句“看完了,还不错”,又很干。所以,我们准备了一件发泄势能的工具:《刘润年度演讲2022:进化的力量(演讲全文)》。演讲结束15分钟之内,这篇既要做到图文准确,又要满足商务要求的演讲全文,就要又快又准地发出。可是,怎么做到又快又准呢?现场图片的传送需要时间。现场的演讲可能会和演讲稿有出入。还有很多没办法预期的变化。怎么办?只有做到完全的强准备,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比如,排版预案。10月25日,逐字稿大体成稿的第一时间。我把副本交给我的同事,今年公众号发布演讲全文的负责人,蕉皮。这份稿子,仍然不是最终的版本。但,先用这一版,完完整整地走一遍排版、发布的流程。为什么?因为只有1:1地操练过了,你才能知道,会出什么样的具体的岔子。这么多的文字,这么多的图片。排版的时候,格式会不会错乱。保存草稿的时候,网络会不会很慢。发布的时候,有没有可能出现某种故障?万一最后发不出去了,怎么办?保存这份像极了PPT的逐字稿,作为第二备份。保存彩排当天的版本,作为第一备份。万一的万一,演讲当天的版本,甚至两手备份都发不出来,也提前排好一篇常规文章,作为第三备份。必须做足预案。比如,硬件备份。准备两台性能足够好的备用电脑。准备两台网速足够快的手机。一台电脑不行了,下一台上。现场网络不行了,手机热点上。再比如,文字审校。年度演讲的逐字稿,大约有6万个字,但公众号发文的上限,是5万。所以第一遍审校,是删改。比如“新奇的职业”下面,举了3-5个例子,酌情删去。比如衔接部分语言拗口,就要重新做口语化的修正。第二遍审校,是同步。逐字稿、Keynote、配乐、赞助商交付、配图,都会更改到最后一刻,也要跟上。始终保持“最新版本”。第三遍审校,是查错。每位参与到审校中的同事,各自领走一部分,检查错别字。而且,必须是肉眼查错。然后呢?然后互相交换,再查。再换回来,再查。一直到演讲当天,我的同事蕉皮、钟卉、二蔓,就在现场二楼的办公间里,三个人,六只眼睛,还钉死在文字上。10月29日18点17分,年度演讲一结束,准时发布。72小时内,300万阅读量。你们真的太厉害了!我们希望能够不辜负每一份信任与期待。但扪心自问,我们做得还不够好,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感谢。感谢。感谢你们的厚爱。感谢你们的包容。是你们,帮助2022进化的力量年度演讲,成为了确定性。
最后的话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琐事、趣事、麻烦事。真要全写下来,恐怕是要比年度演讲的逐字稿还要长了。也一定还有很多很多的团队和伙伴,我没能做到一一答谢。但真的真的,感谢你们。2022进化的力量年度演讲,暂告一段落了。我终于结束了这个阶段的忙碌,又投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忙碌了。10月29日的晚上,年度演讲结束之后,我在工作群里收到了同事们发来的信息。不是安慰。不是祝福。而是:2023进化的力量年度演讲,倒计时364天。一如,去年此时。去年10月30日,2021年度演讲一结束,我们就开始陆陆续续与赞助商签约。到了今年的4月12日,我们又提前官宣了2022年度演讲。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充足的时间,与合作伙伴一起成长,彼此成就,抵御寒气。是的。我们已经开始为2023年的年度演讲做准备了。我可爱的同事们,在催我了。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出差、参访、讲课、见人,为明年的年度演讲准备“素材稿”。而年度演讲的总负责人薛明,也像去年此时一样,开始启动招商,开始寻找新的一年各个领域里专业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年度演讲第二天的早起、365天的强准备,才能做足2023年的10月28日。所以,如果你也对《进化的力量·刘润年度演讲·2023》有赞助兴趣的话,欢迎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刘润,和我们一起
洞察商业本质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刘润,洞察商业本质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30000位岛民一起把别人的顿悟,变成你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