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巴菲特的股东信,建议你读懂这5个词

刘润 刘润 2023-02-28

观点 / 刘润    主笔 / 尤安   责编 / 李桑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825篇原创文章


2月25日,巴菲特公布了他那著名的致股东公开信。
这个一年一度,被很多投资者奉为价值投资 “圣经”的信,至今已经是第45封。
因为这封信发布后,很多媒体报道,颇有刷屏的意思,身边很多伙伴也看了。
但,聊起来时,有一种感觉:“看过”和“看懂”,是不一样的。
今天,选出里面的5个关键词,和你聊聊,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创造性破坏”:市场,是不断变化的

信的开头,谈到业绩时,巴菲特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些年来,我犯了很多错误。”

而犯错的原因呢? 巴菲特接着写道:

“资本主义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制度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失败者,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改进的商品和服务。熊彼特称这种现象为“创造性破坏”。”

“犯了很多错误”,因为“创造性破坏”。
什么叫“创造性破坏”?
这其实是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有名的观点之一:
在经济增长的故事里,总有人会“创造”,也总有人会因此被“破坏”。
举个例子,开工厂。
以前纺织靠人工,要请10个工人。
现在有个青年,创造性地引入了纺织机,只要请2个工人就够了。
因为这个举动,青年自己成了企业家。青年的工厂也提高了效率,变成了当地最有竞争力的工厂。
但是,另外多出来的8个工人,因此失业了。当地的其它工厂,原本的竞争优势也被破坏了。
发现了吗?
在“创造”的故事里,一个又一个聪明而勇敢的人,会通过创新,打破市场现状。
在带动新产业,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击败原来市场里的“老家伙”们。
这批人,往往被叫做:企业家。
而他们的创造带来的回报,就是每个投资人都在寻找的:超额利润。
而“创造”的故事,从来都是和“破坏”一起发生的。
在“破坏”的那一面里,被颠覆的旧产业,或被取代的守旧企业们,会不可避免地消亡、淘汰。
对应的,是另一批人的失业,也是最聪明的投资人也不可避免的:失败。
一面创造,一面破坏。有人崛起,有人失败。
这,就叫做创造性破坏。
而这个故事,还会一直轮回。就像MP3取代了随身听,手机又取代了MP3。
结果,就是这个世界,会无时不刻地处在变化当中。
连巴菲特,也会在这样变化当中,发生误判,“犯错误”:

“在这一过程中,我投资的其他企业已经消亡,它们的产品被公众抛弃。”

那,身处这种变化,只能被动应对吗?
不妨把视线投向,另一个,藏在巴菲特信里的关键词。




“有效市场”:变化,是有迹可寻的

谦逊如常在股东信中坦诚自己“犯了错误”的巴菲特,也有他作为“股神”自信的一面:
“我们的公开交易部门的一个优势是,偶尔可以很容易地以极好的价格,买到非常优秀的企业。”“重要的是要明白,股票会不时地以愚蠢的价格交易,可能是高也可能是低。“有效市场”只存在于教科书中。”
什么是“有效市场”?
这是一个,金融学非常著名的概念,也是一个,让巴菲特态度很不客气的概念。
在他1988年的那封股东信里,巴菲特这么写道:

“就我个人,过去在格雷厄姆-纽曼、巴菲特合伙企业与伯克希尔公司,连续63年的套利经验,说明了有效市场理论有多么的愚蠢。”

比今年信里这句“有效市场只存在于教科书中”,说得还不客气。
为什么?
因为,“有效市场”理论,对巴菲特,也很不客气。
在他1988年的股东信里,巴菲特提到:

“基本上,“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分析股票是没用的。”

翻译一下,就是:巴菲特,和“巴菲特们”,做的事儿,没用。
那,“有效市场”确实是这个意思吗?
还真差不多。
这个理论,假设在市场中,所有和资产相关的信息,都会被所有人准确、充分而迅速地知道。
然后,经过人们理性的选择,最后及时地反映到资产的价格,比如股价上。
举个例子。
如果今晚20:00,美国决定要打仗了。那么同样在20:00,所有市场参与者,比如股票买家或卖家,都会立刻知道这个消息。
还是在20:00,大家都买好了美国石油公司A的股票。
依然是20:00,A的股价就已经飙到它该在的地方了。
整个过程,市场价格都及时、准确、充分地代表了股票的真实价值。
这么一来,所有靠收集、研判信息,寻找有潜力的股票,准备低买高卖赚差价的人,比如投资人,就都没什么事儿可干了。
这,就是“有效市场”的假设。
基于这个假设,经济学家马尔基尔,曾在《华尔街日报》上,公开发表了对巴菲特的不屑:
“无论是谁打破市场的运作规则,充其量都不过是一只幸运的猴子。”
而猴子能将飞镖投在靶上,完全是因为它的运气。
对此,巴菲特的回应,是一组数字和一句话。
一组数字:
过去58年,伯克希尔公司市值的,增长是37874倍。
而标普500指数,也就是某种程度的市场“平均分”,涨幅是247倍。
跑赢市场大盘将近150倍的“运气”。
一句话:

“有效市场”只存在于教科书中。

“有效市场”的假设,也许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人们确实通过信息,做出购买决策,使股票的价格产生了变化。
但对于那些和“及时、准确、理性”赛跑,处理信息和思考决策的投资人来说,价格的变化,和藏在其中的超额利润,也不是无迹可寻
但是,在寻找超额利润的路上,巴菲特也发出了一个警告。




“运营利润”:迹象,是可能骗人的

“一个重要的警告:财务报表中的“运营利润”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但这些数字很容易被经理人操纵,只要他们想要这样做。”“这种行为真的很恶心。操纵数字不需要天赋,只需要强烈的欺骗欲望。一位首席执行官曾对我说,“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会计”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耻辱之一。”
在信中,巴菲特通过这段难得语气严厉的话,让所有读者看到了,在寻找超额利润的路上, 总有些迹象可能会骗人。比如,运营利润。
什么叫“运营利润”?“运营利润”会怎么作假骗人?
首先,“运营利润”是个财务报表上的指标。而一提到这类指标,往往容易让人头大。
因为不是一系列差别细微的定义,就是一串复杂的公式。太复杂了。
也因此,为一些“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欺骗性操作,提供了空间。
当一个投资者,无论是不是巴菲特,在决定要不要买入、持有、抛出一个股票时,一个绕不过的动作是:查资料。
比如,打开一份财报,看看这个公司的生意,有没有盈利的能力或潜力。
那怎么看呢?看利润。
巧的是,这些被看的公司,也知道这件事。
所以,为了让自己的股票更“好看”,像“运营利润”这样的信息,就有可能被“美化”。
而一旦信息被“美化”,所有信息的使用者,比如股票买家,就会产生误判,受到经济损失。
那怎么办?这个道理我明白,但财务报表啊,运营利润什么的,我看不明白怎么办?
别怕,我们不妨把事情变简单。
简单来说,抛开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定义,巴菲特说的“运营利润”,或者这世界上所有的利润,其实就是收入减支出。
所以无论利润表上有多少栏,本质上都是从上往下,一行一行做减法。
而减出来的数字,作为“利润”来说,当然越大越好。
所以如果财务被操纵,那肯定是奔着把这个减出来的数字做大去的。
怎么做大呢?
其实也简单,就改两头:要么改高收入,要么改低支出。
比如,将不是销售收入的款项,算到收入里。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
2018年,康美药业就曾把自己的货,“卖给”经销商,做高“销售收入”,再“运回”给自己。
靠着这种数字游戏,在3年间累计把营业利润虚增到了20.81亿元。
也难怪,巴菲特会说出那句:
“这些数字很容易被经理人操纵,只要他们想要这样做。”“操纵数字不需要天赋,只需要强烈的欺骗欲望。”
投资这样的财富游戏,一定要睁着眼睛玩。
要看得懂大趋势,也要看得懂小把戏。
但,就好像都买可口可乐的股票,巴菲特是巴菲特,其他人是其他人。
只是看得懂,不一定能成为巴菲特。
巴菲特之所以为巴菲特,还在于一个别人不曾有的行动。




“保险浮存金”:看懂,还要行动

“自1967年收购第一家财产意外险公司以来,通过收购、运营和创新,伯克希尔的保险浮存金增长了8000倍。虽然在我们的财务报表中没有得到确认,但这笔浮存金对伯克希尔来说是一笔非凡的资产。”
“保险浮存金”是什么?为什么它对于伯克希尔来说,是“一笔非凡的资产”?
要理解这件事,不妨先回答一个问题: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干嘛的?
这封股东信里的介绍,是这样的: 
“1965年,伯克希尔还只是一匹“只懂一种戏法的小马”(即业务组成简单),拥有一家历史悠久、但注定要倒闭的新英格兰纺织企业。随着这项业务走向死亡,伯克希尔需要立即有一个新的开始。”
什么开始呢?

“1967 年,国民保险公司成立,我们将资源转向保险和其他非纺织业务。”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现在的主营业务之一,是保险业。
截至2022年底,伯克希尔的保险子公司雇用的员工有5万名之多。

2023年伯克希尔的年报里,和保险相关的子公司,也列了一长串。

图源:伯克希尔2022年报
什么?巴菲特,其实是卖保险的吗?
他不是投资人吗?为什么旗下的公司,主营业务是卖保险呢?
不得不说,关于巴菲特,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大多是“股神”,是“首富”。
很少有人想起,巴菲特,还是一家保险帝国的董事长。
而这个身份,恰恰是巴菲特成为“股神”、“首富”的重要基础。
为什么?
听听巴菲特自己的回答吧。在1999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曾大方地分享:
我们的保险业务,为我们提供了保险浮存金。这是一笔在我们手里但不属于我们的钱。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不属于银行,但在银行手里。保单持有者,从保单生效起就交保险费给我们。因此,我们在提供保险服务之前,就预先得到了付款。其次,保险的赔付常常需要很久,特别是需要确认责任时,可能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确认。
在这段时间,钱在我们手里。所以说,我们手里的保险浮存金,和银行存款一样。但银行收存款,最起码要付利息给别人。而在伯克希尔进入保险行业的29年(截至1995年)里,我们的浮存金总体上,几乎没有任何成本。多年来,我们以非常有利的条款得到浮存金。更重要的是,要以低成本得到它。多低呢?在我们的情况下,浮存金是免费的。并且,和低成本或无成本一样重要的是,我们的浮存金大幅增长。
免费,且源源不断、甚至还能大幅增长的资金。
这,才能稳定地支撑他那动辄长达数十年的投资周期。
这,才能一次次促成“股神”那些金额庞大的融资手笔。
这,才能成就巴菲特那著名的“长期主义”。
这,就是保险浮存金,对巴菲特的意义。
现在,再来回看这段2023年股东信里的话:
“自1967年收购第一家财产意外险公司以来,通过收购、运营和创新,伯克希尔的保险浮存金增长了8000倍。虽然在我们的财务报表中没有得到确认,但这笔浮存金对伯克希尔来说是一笔非凡的资产。”
真是,“一笔非凡的资产”。




“喜诗糖果”:行动,和最好的搭档

今天有人问我,为什么这封带有年报性质的股东信,会在末尾花那么多笔墨,提到一个不怎么严肃的词:“喜诗糖果”。
比如:

“开市铃一响,我们就直奔你们的钱包。很快,我们的喜诗糖果铺卖掉了11吨富含营养的花生糖和巧克力。


毕竟,除了喜诗糖果,还有什么可以解释查理和我能活到99岁和92岁呢? ”

时间,倒回到1971年。
那一年,芒格做成了一件事:说服巴菲特,买入了喜诗糖果。
这件事,非常难。
因为当时喜诗糖果的出价是净资产的2.5倍。
而以前的巴菲特,在导师格雷厄姆的“捡便宜货”式的理论影响下,连净资产1倍的价格都不会出手。
出价是净资产的2.5倍的喜诗糖果,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第一次为“品质”买单。
从此,正式将投资理念,转向了后来“出好价格,买好公司,和优秀的企业共同成长”的阶段。
所以,如果没有 “喜诗糖果”,就大概率不会有股东信里开头,那足以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可口可乐”收购案例。
如果没有 “喜诗糖果”,也很难想象,会有后来的“股神”巴菲特,和后来志同道合,携手打造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的投资人组合: “巴菲特&芒格”。
现在,再看看信里末尾的这2句话,你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呢?
“我会在查理的名单上添加一条我自己的规则:找一个非常聪明的高级合作伙伴——最好比你年长一点,并认真地听取他的意见。”

“毕竟,除了喜诗糖果,还有什么可以解释查理和我能活到99岁和92岁呢?”

 




最后的话

回顾这封由“可口可乐”开头,由“喜诗糖果”结尾的信,你会看到5个看起来并不那么显眼的“关键词”。
1. “创造性破坏”:市场,是不断变化的。
输赢都是常事。

2.“有效市场”:变化,是有迹可寻的。

投资人要做的,就是去“寻”“迹”。

3.“运营利润”:迹象,是可能骗人的。

数字会被操纵,投资需要谨慎。

4.“保险浮存金”:看懂,还要行动。

比如,用保险这种“利率”甚至为负的资金杠杆,撬动一个传奇。

5.“喜诗糖果”:行动,和最好的搭档。

这5个关键词,藏着巴菲特对财富游戏的理解。

看懂后,再看这封股东信,感受也许会很不一样。

听到一些讨论说,在这封信里,巴菲特没有说他的股票亏了。
亏了,是事实。

图源:伯克希尔2022年报

根据财报,2022年全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净亏损228.19亿美元。
也有很多人讨论,在这封信里,虽然亏了,但巴菲特还说这是“美好的一年”。
赚了,也是事实。

图源:2023年巴菲特致股东信

2022年伯克希尔每股市值的增幅,大幅跑赢标普指数22.1个百分点。
但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个事实:

图源:伯克希尔年度股东大会

巴菲特曾说过:“投资是一场伴随余生的游戏,你最好趁早入场”。
而今年,芒格99岁了,巴菲特也92岁了,一年一度、从不缺席的股东信,也写到了第45封。
或许,对我们所有人来说,真正重要的话,还有信里的最后一句话:
“我们会玩得很开心,你也会。”
祝福。


推荐阅读:管理,要有目标、有战略、有组织

点击下方图片,和30000位岛民一起把别人的顿悟,变成你的基本功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刘润我们一起

洞察商业本质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刘润,洞察商业本质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