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老四如春 何处觅芳菲

专攻老字号的 一片吃心 2019-10-09

之前为了写夏天的冷面,像发神经一样到处吃冷面(昨冬今春也曾为了发吃、满世界找大饼油条粢饭糕)。

后来偶尔得知“1952年,四如春采用面条先蒸后煮再吹凉的方式制作冷面”,于是又寻去四如春吃。

四如春最早开在瑞金一路,离开吴苑饼家咫尺之遥,她们也算是静安饮食公司的一对姐妹花。

当年静安区的小朋友放学后常常蹦跳着先去买两只葱油蟹壳黄,再吃一碗菜肉大馄饨,红领巾格外鲜艳,彼时还没有延安绿地和高架……老吃客则清晰记得这家四如春两样东西最出名:汤团和馄饨。


差不多同时,大自鸣钟有一家四如春的分号,有一位少年常常在那里吃撑,并且学会了什么叫“肝脑涂地”。


后来,故事总是落俗套,城市大发展的车轮碾过,黄金地段的老字号让位,吴苑饼家开到了延平路的居民区,大自鸣钟的四如春搬到了普陀区的石泉路72号,瑞金路老店则消逝于烟尘……老吃客顽固地以“老四如春”之名来纪念它,以区别当前的“新四如春”。

甘泉新村里的四如春,清早便开始喧嚣,附近的居民穿着五彩的居家服、带着自家厨房的家什、睡眼惺忪而来,人群自动分列成几条队伍挤满店堂。

队伍最短的是帐台,看餐牌,品种繁多。我最喜欢的餐厅(雍颐庭福和慧)的大厨卢师傅评价说:“品种太多了,什么都卖,一样都做不好,也是最高境界……”。

人气最旺、移动最慢的是锅贴窗口,阿姨们的现场制作是生动的场景,一只只锅贴包成胖元宝,摆满了赶紧上炉煎。

我们买锅贴大概等了十分多钟,运气不好,分到的是盘中最后靠边边的几只,皮子有点夹生,焦底没有出来,而且浸满了油……

所以我不会给这份锅贴好评,如果你去吃,运气好吃到靠中间的请告诉我感受。


大家最眼馋的是当季开放的冷面窗口。

冷气间里,小妹坐镇,清冷面2.8元一两,二两冷面吃下去都不觉得饱的是我。

加调料一块钱,而浇头仍是那几样经典:

辣肉、三丝、面筋、素鸡。

这里的灯光很有剧场感。

我一口气试了三款,都很好。

不好的是酱汁,花生酱太稀薄,酱油太寡淡,醋放多了,虽然面条还算像样,是韧劲又滑的蛋黄面,但终究难说完满。

为了完成吃心的“葱油拌面大盘点”的宏伟计划,我硬是叫了一份葱拌,面涨开,葱全焦,还有一大块姜是什么状况?

看到隔壁上了排骨年糕,天啊,排骨是厚厚裹面糊的,年糕是炸透干瘪的,比印象里最糟糕的鲜得来还要糟……

穿着传统白制服的爷叔很慈祥温柔地上来问:侬吃好了伐?

他一定是这里的老员工,按我往常的习惯,一定会发神经问他好多问题,类似:你们的厨师是老店的伐?您做了多少年啦?为什么招牌菜都变了呀?

但是,我当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临走看到,这里还有本店特色大号鲜肉月饼和端午粽子同时开卖,我也一时时空错乱——是端午还是中秋?是大自鸣钟还是石泉新村?是四季如春还是春去了无痕?

如今在网上搜索“四如春”,已经没有多少有效资讯。

为了发吃心,我特意查了周三金老前辈写的《上海老菜馆》,里面介绍:

四如春,约1929年由江苏无锡人开设于圣母院路15号,今瑞金一路、延安中路口。

店家特聘安徽汤团名师来点,专营徽式汤团和苏式面点:排骨面、爆鱼面、两面黄驰名沪上,鲜肉汤团、芝麻汤团、薄荷汤团是小店特色。

当年四如春的斜对面是金都大戏院(现瑞金剧场),越剧演员戚雅仙和毕春芳演出散场后来吃汤团,大批戏迷跟过来,围着点心店,成为了著名的“上海越剧迷 大闹四如春”事件,此后生意愈加兴隆。

2005年,四如春关门歇业。

一片吃心,继续吃面,欢迎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