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言论仅是立场的判断

刘韧 刘韧 2020-03-06

本文写于2002年。



还是这个问题,他这次的回答和上次不一样;还是这个问题,他对这个媒体的回答和对那个媒体的回答也不一样。


将他在不同时期,就同一问题,对不同媒体所说的每句话都搜集起来,按时间顺序或自相矛盾逻辑排列组合在一起,原本孤立飘零在各处的只言片语,突然间变得神采飞扬,余味绵绵。


不要怪他在变,是时事在变。“他说”之变是世事无常沧海桑田的最好见证。“他说”在变,映射出潮流在变、舆论在变;“他说”在变,映射出哪是内在真实哪是外在“语词”;“他说”在变,映射出哪是“逢场作戏”哪是“真情流露”;“他说”在变,整个世界都在变……




他 说



“他说”是天然的言论。撰写“他说”分四步:(一)确立主题。他说过很多话,要在有价值、有意味、有变化的话中确立主题,既可说事,也可说人,只是越集中越好,主题的宽度只要能涵盖千字文即可。只有如此,在变的“他说”才能针锋相对,相互解说。(二)使用多重关键字在多个搜索引擎上反复捕获“他说”,辅之以翻阅相关书籍,甚至组成兴趣组相互补充,翻箱倒柜也要将此主题下的“他说”搜集齐全,这是“他说”精彩之基础;(三)对“他说”进行甄别,交叉验证,保证“引号”内的话他的确说过;(四)找出“他说”之间的联系,锤炼这种联系,然后用这个联系(即主题)将“他说”串接起来。


确立主题、找出“他说”之间联系的过程,即是记者发言的过程。记者可以在这里大量地使用因果关系和前后对比,但记者此时千万不要在“他说”中显性地发言,千万不能破坏全文“他说”+“出处”的统一性。记者想表达什么一定全要通过“他说”,记者的任何表态都是画蛇添足。




BBS说



读者来信在传统媒体中和社论、时评并立,为言论版三大内容之一。借助互联网,媒体则可将读者来信发言上升到交互式大规模的BBS讨论层次。


传统读者来信只是读者与特定媒体间的一次互动,BBS则可建立起读者与读者与媒体间的多方多次互动。整理“BBS说”和整理“他说”类似,记者亦可以通过排列顺序和排列关系发言。


“BBS说”不仅可独立成文,亦可融入记者专稿,补充修正记者专稿中的观点假设。写作中的记者不可能不被观点与立场侵入,一个有良知的记者将要确立自己立场之时迫切需要知道更多人的观点立场,以作参考。通过BBS,记者可快捷知道更多人的观点。观点是事实的假设,对一个有良知的记者而言,写作不仅是用事实证明自己假设观点的过程,写作同时也应该是提供更多事实证明更多人假设的过程。这是一个记者的责任与操守。


“BBS说”不仅可在事先提供更多的假设与事实,它还可以在事后通过对记者网上预发布作品的回复影响修正其最终发布的作品。BBS让新闻作品更接近更多人的事实,使个人写作变为社会写作。


相比开放式的BBS发言,网上调查是被编辑部规定好的发言;相比经过一番构思的BBS发言,网上调查更为简单直接,任何人花极少时间即可进行格式化的表态;相比BBS的个性与杂乱;网上调查结果可进行简单百分比统计;相比BBS的无主题变奏,编辑部不仅可在事后的调查报告中发言,亦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言。


网上调查是格式化的“BBS说”,它损失了“BBS说”的开放性,换得了规整一览无余的直观与数十倍于BBS发言的规模样本量。


调查报告比综述式的“BBS说”难写,调查报告如果不能深化说明简单统计结果背后的原因与逻辑,不写也罢。网上调查本身即可被当作最终舆论结果。





编者按综述立场



记者们在玩一个通过替换关键字自动生成新评论的游戏,4年前的《反对微软霸权》,他们只用4分钟就替换成了一篇《反对思科霸权》。他们的方法是,先用Word自动替换功能将所有的“微软”全部“替换”成“思科”,然后,修正一些时间地点,《反对思科霸权》就这样不可思议地生成了,而且,煞有介事,琅琅上口,文理畅达。


一篇评论可替换成文程度越高,其价值就越低。将评论写成常识、公理、口号、口水,是一件悲哀的事。评论一定要具体,具体到事实的末梢,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概括式的表情或表态异化成千篇一律的口号与檄文、愤怒与泪水。


200字左右的编者按是防止“评论空洞化”的有效发言方式,它既能做到发言有根有据,又能做到发言同事实分离。编者有资格写这200字,是因为他比记者的假设更多,了解到的事实和背景更多。编者按可以由编者写,也可以由本文记者写。记者在行文时,经常碰到需要跳出事实说理,此时可忍住,引而不发,最后全写进编者按,此时,编者按可以换个名字叫做“寄语”。


如果实在感到“他说”、“BBS说”、“调查”、“编者按”都是“借机”发言,太不直接、太不痛快,此时可以通过综述发言,直接表态。


综述的特点为夹叙夹议,此文体方便记者在拿不准的地方,使用叙述或引用第三方议论,在拿得准的地方,直接阐述立场。综述另外一个好处是其集纳涵盖了大部分事实与诸多判断,读者即便不同意记者的发言观点,也能从大信息量中受益。


记者表态犹如公司政治中的站队,不到彻底想明白,非站不可的时候,这个队还是不站的好。记者行文时可表现得理直气壮,但内心却要时刻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生怕自己判断出错或有失公允。内心与文字一样气盛,势必导致评论处于丧失理智与平衡的危险之中。


评论从起笔就一直在判断,现实如此地纷繁复杂,导致结果的因素如此之多,一个站在实事外部的记者,仅凭有限时间的跟踪,就想彻底辨别出真伪,并引申出为众人所接受的判断,实在是件难事。


口号式的社论好写,情绪化的时评也不难,难得的是对具体事实的判断要经得起时间历史的考验,考虑到这一层,不知道还有多少记者敢随便发言。


言论后面站着立场,凡事站在大多数人利益一边,站在发展与建设一边,取积极、进取、理性、向上之态度是记者发言经得起时间漂白洗刷的重要保证,也是记者勇于发言的力量源泉。




杂 文



鲁迅称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是鲁迅基于自己立场的一个判断,不是事实本身。但普通读者往往不会去区分哪是事实,哪是作者的判断,读者将它们混在一起思考。读者一旦被作者文章征服,就会认为作者说的有理,进而通盘接受作者。


撰写评论的作者一直左右着舆论,80%以上的读者面对媒体,警惕的防线很低,更多的人喜欢让媒体替他思考,看媒体的“看法”。普通读者很难平等地看待媒体言论,他们总在仰视等待正确判断。只要这篇言论“点燃”了他,他就将这判断当事实相信。


“点燃”读者的方式除了跺脚、振臂、喊口号、批评、痛斥、“放冷气”之外,还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杂文方式。杂文自《申报》“自由谈”以来,已经被鲁迅先生发挥到了极致,到了“投枪”与“匕首”境界,由于鲁迅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其发扬光大的杂文一度成为中国文人普遍熟悉并掌握的主要发言方式。


杂文发言的确有诸多便利,它可庄可谐,可直接叫骂,可指桑骂槐,其上再辅之以文采与无可奈何之幽默,作者就可在曲折之中抒发难以言传之快意,读者就可在微笑或嬉笑之中与作者击掌共鸣。统统快哉。


但是,掺杂进大量文学和主观情绪的杂文,更应该被看作是情绪发言,而非新闻言论。就像现今的新闻版面已经逐步放弃报告文学文体一样,杂文也应该退出言论版面,更多地进入表情的副刊。



例子:我们信仰互联网



走在北欧街头,仰望湛蓝的天空与同样湛蓝的大海,身边悠闲自得的人群川流而过,会真切感到身为北欧人的幸福。在挪威,白天路灯也是亮着的,因为他们水力发的电怎么用也用不完。商店里的售货员为你指不清路,会走出柜台,领你去另外一家商店购物,她一点都不介意,你是否会因此而不买她的商品。


一切都在闲散中徜徉着。在今日上进的中国人面前,北欧人显得毫无斗志,甚至可以被看成懒散。他们如此地不努力,他们凭什么过着世界上最高质量的生活?穿过丹麦古老而又现代的街道去1835年6月创建的嘉士伯喝上一杯世界上最纯正的啤酒,很容易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自工业化革命以来,业已积累几百年的财富与势能,而这财富与势能在今天又可以循环产生新的财富与势能,所以,人就不必那么累了。


小时候读《政治经济学》,搞不懂什么叫金融资本主义,随着中国最好的企业纷纷去海外上市,很多中国公司的股东名单里到处列着英、法、美股东时,这个问题终于迎刃而解了。资本+WTO+全球金融体系足可以让先拥有资本的国家坐在那里不劳而获。英、法在没有什么建树之下的多年繁荣概莫能外。


“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游戏在创新领域却不适用,在创新领域最稀缺的不是资本,而是创新。纳斯达克疯涨到5000点又跌落到1000多点的历程,正说明了资本之于创新的无奈与爱恨交集。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迄今正在进行着的最重要的创新。资本追逐超额利润的本性使之对互联网趋之若鹜,但正在创新的互联网并不能保证什么时候能给予资本超额回报。尽管经历了多次的血本无归,但传统领域平均利润永远无法满足的贪婪欲望依然驱使着资本再次青睐互联网。网易的股票曾经被纳斯达克长时间踩在1美元以下,现在它又涨回到每股13美元。


网易、新浪、搜狐如果不是及时从纳斯达克拿回数千万美元的充裕资金,可能早就倒闭了,是纳斯达克的钱救了他们,而他们出卖给纳斯达克股票也只有百分之十几。现在他们稍有起色,纳斯达克又在追捧他们,而他们对纳斯达克的回报依然是那么地不可知。中国人在传统领域和海外资本的博弈关系鲜有如此,这是我见到的中国最占便宜的交易。在互联网上,中国与世界同步,所以,中国争取到了世界创新角色的同等待遇。


我曾于东洋和西洋的无数个街头四处寻找过网吧,不是找不到,就是速度慢并且价格高。在哥本哈根的酒店里,服务员递给我一只木棍,前面拴了一把钥匙,起先,我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这是这家酒店唯一的计算机房的钥匙。计算机房是间精致的玻璃房子,暖暖的阳光从蓝天那边照过来,让人感到很惬意,但手上的计算机却是IBM 486主机和康柏14寸显示器,比我2001年在拉萨网吧中用的机器和带宽都差。


1995年5月Netscape上市是互联网商业化的标志,在这之后的几个月里,中国就涌现出一大批互联网公司。据最新的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上网人数已经挤进了世界前三位。中国手机用户和网络已经是世界第一,中国互联网网民和网络世界第一指日可待。在中国只要和每个人都有关系的商业都有前途,中国人太多了。


1995年之前,张朝阳想做个“舞者”,他没有成功,1995年之后的互联网的光环使这个不善言辞的“舞者”成为中国最耀眼的作秀明星。没有互联网,王志东是中国一家二流软件公司的总经理;有了新浪,他一度成为继柳传志之后,中国IT第二代的象征;离开新浪,他重新回到一家二流软件公司总经理的位置。


丁磊在重新成功之后,在研读娃哈哈卖纯净水的故事,自以为读到了真经,自以为他的成功和互联网没什么关系,他说:“任何行业都有机会,任何行业都可以成功,关键看怎么做。”丁磊的话很难让人认同,没有互联网,他先是宁波电信局一名普通的员工,后是Sybase广州公司一名普通员工,到最终也不过是一名工程师而已。市场很公平,最稀缺的一定最贵,互联网上的丁磊最值钱,卖水的丁磊随意可以找到。


来源:网络媒体教程 

作者:刘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