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智阅读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你亲启!

青春湖北 2023-08-24



 三 | 月 | 书 | 单 | 推 | 荐

好书推荐

书香浸润心灵 阅读滋养人生






本周推荐书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推荐指数

⭐⭐⭐⭐⭐




1916年,李大钊先生曾在《晨钟报》创刊号发刊词上写道:“青年者,国家之魂。”
马克思也曾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们的信。这些信里面包含了很多青年人关心的话题。
如今的时代日新月异,但今天的青年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
朱光潜先生在信里面,给青年分享了许多人生经验和建议。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聊的,是先生关于读书,关于快乐,以及关于取舍的话题。


关于读书
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习惯,但正如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所说:“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神的东西,那么可能就会被恶习惯引诱。”
如果你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那么,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而且,好的习惯,越早培养越好。因为年纪越大,感觉兴味的敏锐力便迟钝一分。
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这样。

那么,在浩瀚书海中,青年人应该读哪些书呢?或者说,哪些书适合青年人阅读呢?
这个问题,连朱光潜先生都觉得难以回答。因为每个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我们又如何选出像万能药一样,对无数青年都能产生同样效用的书呢?
为了回答青年朋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朱老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物中最流行的书有这么四类:冒险小说和游记,神话和寓言,生物故事,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
但这些未必适合中国青年。就朱老自己而言,中国书里,他喜欢读《国风》、《庄子》、《楚辞》、《史记》、《红楼梦》等,外国的书里,他喜欢济慈、雪莱的诗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歌德的《浮士德》,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等等。
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从来没有人按着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关于读书的方法,朱光潜先生有两点建议。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弄清全篇主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要给它列提纲,还要对书中精彩之处和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做些笔记。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还可以刺激你思考。
至于哪种方法对你成效最大,这个依个人的情况而定。只要你养成读书的习惯,久而久之,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关于快乐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烦恼自然必不可少。然而从这其中找到快乐,却并非无解。其妙诀就在于这一“动”一“静”二字之间。
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写道:“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于泻;郁由于静止,求泻的方法在于动。”

烦恼的缘由,大多在于心中有郁结,而解决烦恼的办法就在于,要把心中的郁结发泄出来。静坐,什么都不干,是发泄不了的,须得动起来。
东晋一代名将陶侃,他老来罢官闲居时,常常在早晨把一百块砖从斋里搬到斋外,又在傍晚,把这些砖从斋外搬回斋里。
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是为了珍惜光阴。实际上,他不过是借这个事情多活动活动,以免抑郁无聊罢了。
人生在世,想要获得快乐,有时就须得动起来,看看书、打打球、弹弹琴,浇浇花,一旦活动起来,就打破了这“闲愁”二字。
该笑就笑,该跑就跑。不做闲人,尽性生活。
人生的乐趣,一半得之于“动”,另一半,则得之于“静”。
能领略到这世间最深趣味之人,往往是能静下来的人。所谓静,便是心界的空灵。这空灵,并不因外界的喧嚣或沉寂而改变。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为数不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陶渊明隐居后,也需要通过辛勤耕作,才能勉强糊口。他不是不累,不苦,但却因心有宁静,因此能在繁忙之中,还有心看到远处南山的风光,结伴而还的飞鸟。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每到黄昏,凉风忽至,暑热散去之时,便伫立在柴门外,拄着手杖听蝉鸣。而此刻,渡头边,斜阳缓缓铺满水面,远处,一缕孤烟袅袅升起。
王维与好友裴迪关于“静趣”之体味,由此看来,并不比陶公少。
朱光潜先生说:“静的修养不仅可以使我们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的帮助。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有能让自己静下来的本事。”
诸葛亮“静以修身”“宁静致远”,才得以被刘备三顾茅庐,而后卧龙出山,留下一段乱世择主,三分天下的佳话。
曾国藩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静在心,不在境。”如此,他才成为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如《礼记·大学》中所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关于取舍
朱光潜先生的信中,有一封信标题叫《谈摆脱》,实际上他主要想说的,是关于取舍的话题。
很多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他们纠结而痛苦,却始终无解。

究其原因或许就在于,他们往往“既想”“又想”,但却迟迟无法做决定,不能下定决心选择其中之一,又无法平衡两者,因而无法摆脱烦恼。
朱光潜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比如,他年少时的一个同学爱上了一个女子,但家里却十分反对。朱光潜先生劝他,要么不顾一切去爱那个女子,要么趁早疏离人家,然而这位同学却犹豫不决,每每交谈依旧是诉着同样的苦。
还有一位朱老的旧相识,文章做得很好,他很想放下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专心写作,但又怕领不到薪资无法生活,因此陷入一直抱怨,又一直无法下定决心,在郁郁寡欢中工作的状态。
朱光潜先生在信中写道:“生命旅途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
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除了关于读书,关于快乐以及取舍的话题之外,朱光潜先生还谈到了诸如修身、爱恋、哲理等内容。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大家打开这本书,一起聆听朱老的谆谆教诲。
先生希望这些信,能对青年有力量。先生愿青年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生力军,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此,民族方可生生不息,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本期互动话题

青年们尽可以张开眼睛,用自己的判断力以决定自己的前途。——恽代英


青年是黄金时代,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周恩来


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习近平


......
你心中有没有感受颇深的青年寄语?你想和团团一起读哪本书?来评论区聊聊!


福利活动

参与方式:关注【青春湖北】微信公众号,在本条推文后参与话题互动,留言点赞前5名,每人获得青春湖北文创产品一份、众智图书馆提供的图书一本和精美文创产品一份。


截止时间:3月20日24:00。


温馨提示:3月21日将通过留言联系前5名获奖者,邮寄相关福利。


想看更多好书,关注【众智图书馆】↓↓↓




编  辑 | 周婷婷审  核 | 代恒业值班编委 | 张心雨来  源 | 众智图书馆本期主播 | 叶熙桐(武汉大学)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全文)往期推荐:大学生宿舍发现14年前学姐的留信
硕士毕业生回乡下田
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举行










[青春湖北] 投稿邮箱:hbxcb2008@163.com欢迎转发点赞,转载务必标明来源点击【在看+点赞一起来分享你的阅读感悟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