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周人物 | 一位魅力师者的印象记

中国研究生 中国研究生 2021-01-06



一名好的科研带头人是什么样的?

他年纪轻轻就已出名,曾经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深造一年就发了八篇论文。

他不像高高在上的教授,更像一位低调做研究的大神师兄。

他的教导总能说到点子上,稍微一提,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他就是学生实名举荐的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杨维清。


01




电量满格


开学进了组后,我更加确信,他是个非常有冲劲的人。

教授是科研的引路人,但是他不是像放羊一样拿着鞭子在后面驱赶学生,而是像放风筝一样,自己先风风火火地跑起来,还跑得飞快,简直让我们这一只只小风筝感到望尘莫及。

早上六点,杨老师就起床晨跑几公里,来到学校,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十一点过到家,还要看一会书才睡。他的工作几乎是争分夺秒的,而且永远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连说话的声音都是比别人要大三分。

杨老师的工作效率超高,思维运转速度也非常之快。即使是在午餐这种休息时间,和他一起共进一顿午饭,围绕着某一个点,他都能滔滔不绝地冒出十几个新的idea。每次遇到和他一起吃饭,我都恨不得拿个笔记本记录。

我们实验室的所有人,都对杨老师一直保持这种斗志高昂的状态感到佩服又惊讶。每次见到他,都是精神倍儿棒的。

杨老师给自己充电的方式就是跑步,跑着跑着还可以吼上两句,酣畅淋漓地流一场汗,绷紧的弦又能舒张不少。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他也经常给我们强调锻炼的重要性。他自己每天跑步雷打不动,还喜欢督促我们锻炼身体。有一次他晨跑完,给自己来了一张汗淋淋的自拍特写发到群里说:“你看,我都锻炼完了,你们还没有起床。”大家都拿着手机笑得翻来覆去。







02





师长力MAX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杨维清老师做事的这种积极和热情特别能感染人。

他也特别在意如何去调动整个师门的氛围。因此我觉得整个课题组都是“活的”,有创造力、生机与活力。

其实除了思维活泛,杨老师骨子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很足的,这种沉稳踏实的日常作风有着更大的磁场,无形之中给了我们莫大的榜样力量。有一个研究方向,我们六位同学一起扎在里面做,到现在一篇文章都没出。我们自己都开始急了,怀疑自己,但杨老师还一直在鼓励着我们,安慰着我们。他的态度在那里,我们就始终有一块最坚强的心理后盾。

杨老师总是知道如何去呵护学生的自信心。我能感受到,他对我们,就像是对一个个小火苗一样悉心照料着。这种难能可贵的细致关注,可能就是杨老师师长力最MAX的地方了吧。

他很尊重、很珍惜学生的每一个想法,不会轻视学生哪怕很小的创意或者改进。他有时候看到我们畏首畏尾难以下手的样子,甚至会走到我们旁边用一种类似开玩笑的语气说道:“哎呀,你就乱弄一下,随便弄出个什么来,没事的。”

杨老师会表情放松地这么笑着,声音戏谑又尤其温厚,把我们弄得都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每次开组会的时候他还经常说:“你哪怕张牙舞爪一点也好,我希望学生,特别是你们年轻的学生,不要唯唯诺诺。”每次他说到唯唯诺诺这个词时,语气加重,眉头紧皱,裹挟着强烈的恨铁不成钢之感,仿佛因此痛失了很多很多。

所以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提,我们要做东西需要材料或者经费,杨老师都尽可能给我们提供,还在精神上不断给我们加油打气。进组的新人们刚刚体会到杨老师的“豪气”作风,往往都会觉得受宠若惊。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个项目差100 万,各方申请项目基金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杨老师说:“你们放心去做,钱的事情我一定想办法。”后来,他寻求到学校帮助,最终解决了经费问题。

如此有魄力的老师,我还真的没有遇到过第二个。

杨维清指导学生实验


03




「人格魅力


其实我们对杨老师的尊重,除了因为他师长的身份,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他个人的学术能力和人格魅力。他既让人感到尊敬,又让人感到朋友般的亲近。

他会把“能者为师”挂在嘴边,这句话简直成了人人耳熟能详的“杨老师金句”。谁有能力,谁掌握真理,谁就是老师。他鼓励我们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去尊崇所谓的教授权威。

“教授的面子害死人啊。”这句话从杨老师嘴里说出来,还真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因为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安安稳稳,踏踏实实地扑在科研上,不带一点浮尘。他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科研工作者的位置上,所以什么意见他都愿意听,在学术上,我们是可以用平等的身份去自由交流的。

杨老师还曾亲口对我们说过:“如果哪天我不做教授了,只能拉三轮车谋生,那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就会去的。我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我觉得这正是他这个人最有意思的地方。杨老师的傲气体现在极强的生存力和生命力上。把他放在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快速适应。

杨老师曾提到:“刚到美国那会儿,压力大吗?大啊!别人都是清华北大的博士,我一个非科班的,又是半路出家。但是我会问啊,我就经常向这个向那个请教。我比不上你,但是我向你学习,我们做朋友嘛!我每天都工作到最后一个离开。回国一看,发现自己,哎,还不错嘛!”

我们都是极其愿意听杨老师讲这些的。细细思索,越听就越觉得是这个道理。就比如有人可能经常抱怨自己做科研特苦,杨老师就不会这么想。他一直教我们要怎么算账,就是只算自己赚的,不去算亏的。他说不要老是说“做”科研,应该说“玩”科研,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出来的成果还能标上自己的名字,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天天都是赚的,哪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所以天天都能过得快乐。  

杨老师这个人,总是相当乐观爽直的。

他的嘴边不挂什么大道理,但是他的价值观,坚韧质朴,就如同生长在泥土中的小草,任它怎样风吹雨打,也是动摇不了的。

当然杨老师也并非生来就是杨老师。他现在的心态与格局,除了本身的乐观性格,还真少不了丰富的人生历练。

以前他是中学老师、是高中物理奥赛教练,现在他是大学教授。以他现在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再回头看看这些年,可以称作是传奇了。

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往期精彩回顾


本周人物 | 一个完美主义者的逆向生长

本周人物 | 我研究冰冷的机器人, 却是鲜活真实的自己

本周人物 | 路遥:文章千古 唯真是尚

研途 | 云答辩它真的来啦!重磅!2020考研复试双机位!听说你需要一个超级棒的工作机会...

文章刊于杂志4月号

作者:何梦琳(西南交通大学)

编辑:马亚男

责编:雅琨



原来你也“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