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前沿第3期]探索胶质瘤免疫治疗 301医院余新光 陈凌 刘天懿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GBM外泌体构建DC疫苗 获得可喜进展

2017-11-06 神外前沿
点击上方蓝字“神外前沿”可以一键关注,报道等合作请加微信号53880941

神外前沿11月6日讯,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余新光陈凌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肿瘤中心刘天懿教授团队共同完成,针对树突状细胞(DC)疫苗治疗脑胶质母细胞瘤(GBM)的研究性论文“Co-deliveryof tumor-derived exosomes with alpha-galactosylceramide on dendritic cell-basedimmunotherapy for glioblastoma”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ancer Letters》(CancerLett. 2017;411:182-190)(IF=6.375)(相关内容可参考:[第75期专访]301医院陈凌:DC-iNKT疫苗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滞剂治疗脑胶质瘤临床试验即将启动 免疫治疗三步走  点击标题打开)


论文作者:刘鸿宇*,陈凌*,刘嘉霖*,孟恒星,张嵘,马林,吴亮亮,于松岩,时飞,李颖,张丽君,王玲兄,冯世宇,张琪,彭耀军,吴其艳,刘纯希,常鑫,杨霖,植村靖史,余新光(通讯作者),刘天懿(通讯作者)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利用GBM来源外泌体和活化iNKT细胞佐剂联合致敏DC疫苗进行动物实验在GBM大鼠原位肿瘤模型的治疗中表现出显著效果,属于探索性、前瞻性研究,为即将开展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积累了证据。


GBM因复发率高,生存期短的临床特点,其标准治疗方案是手术后辅以同步放化疗继而标准化疗,但疗效改善并不显著。癌症免疫疗法是一个重要而有前景的发展方向,DC疫苗可以通过递呈肿瘤抗原刺激机体自身免疫系统,诱导患者主动免疫,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杀伤肿瘤细胞。虽然免疫治疗在部分恶性实体肿瘤中初见成效,但GBM免疫治疗发展仍然面临艰难挑战。


目前,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研究已整体布局、全面铺开,神经外科与肿瘤中心组成的神经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团队在GBM免疫治疗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


DC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是目前已知体内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通过递呈肿瘤相关抗原(TAA)和共刺激信号,活化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从而激发体内强效免疫应答反应,杀伤肿瘤细胞。


图1 诱导大鼠DC形成。(A)诱导培养3天后,细胞成簇状增殖。(B)第9天DC呈现树突状突起形态特征。


图2 大鼠C6细胞株来源外泌体鉴定。(A)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B)外泌体与肿瘤细胞裂解物的免疫蛋白印迹分析。


国际上已报道的DC疫苗治疗GBM研究中,GBM患者生存获益并不稳定。该研究创新性采用外泌体(exosome)致敏DC,因其含有与来源细胞相关的蛋白质和核酸,也包括肿瘤相关抗原,较肿瘤细胞裂解物,能更有效致敏DC,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同时采用DC递呈的特定糖脂质抗原(α-GalCer)活化、扩增体内自然杀伤T(iNKT)细胞。iNKT细胞不仅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而且作为细胞佐剂,通过与DC相互作用促进DC 抗原递呈功能,产生大量细胞因子,改善癌周微环境的免疫抑制。


在GBM大鼠模型生存分析中,与对照组及肿瘤细胞裂解物组相比,外泌体联合糖脂质致敏DC治疗组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肿瘤细胞接种27天后存活率达到了90%。


接种C6细胞后第3、7、14、21、35天的MRI扫描观察。外泌体联合糖脂质致敏DC治疗组肿瘤生长速度较其他组慢,且第21天时在轴位3DFSPGR增强图像上可以看到中心大部分肿瘤组织坏死。且有部分肿瘤模型第35天时轴位3DFSPGR增强图像上已看不到明显肿瘤生长。


外泌体联合糖脂质致敏DC治疗组免疫组化分析,表现出更多CD8+和CD3+T淋巴细胞浸润。


外泌体联合糖脂质致敏DC治疗组血清中IFN-γ,IL-12p70,IL-4, IL-13, TNF-α水平明显升高,IL-10和IL-17A水平明显降低。提示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联合糖脂质致敏DC疫苗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刺激因子和免疫抑制因子释放,有效改善GBM免疫微环境,解除免疫抑制。


结论: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作为一种更有效的新抗原,与iNKT细胞佐剂协同作用,改善癌周微环境免疫抑制,诱导DC介导的强效抗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肿瘤来源外泌体联合糖脂质致敏DC疫苗为GBM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主要作者简介

余新光,教授,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术任职包括全军神经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分会副会长、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副总编、《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等。主持军队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论文100余篇,SCI论文30余篇(多篇在专业顶级刊物Neurosurgery, Spine等)。曾获得第五界中国医师奖,第十七届美国赛克勒中国医师奖、第八届吴-杨奖,2012年度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学术成就奖,2014年被中央军委评为全军保健工作先进个人。


陈凌,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亚洲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CNS)副主席、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神经外科技术委员会委员。从事临床神经外科工作22年。临床上积极开展多种前沿新技术,参加并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科研项目(共计30余项)。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目前担任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基于分子病理学的脑胶质瘤个性化及综合治疗研究”首席专家、课题负责人。在颅脑肿瘤的诊治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刘天懿,解放军总医院肿瘤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肿瘤免疫。擅长结合细胞免疫(DC、CIK、NK、gamma deltaT、iNKT)综合治疗各类晚期及复发性恶性肿瘤,开展细胞治疗肿瘤患者近6000例次。在国内率先建立人免疫状态评估体系和细胞免疫抗衰老方案。


论文原文如下

《学术前沿》往期报道:

[学术前沿第2期]探秘脑功能研究制高点 余新光及陈霖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精准重建记忆环路  并发现人类存在海马腹侧联合等可能性

[学术前沿第1期]功能磁共振定位准不准?江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胶质瘤与运动区位置关系对于功能磁共振定位的影响 距离4mm是分水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