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20日

姚尧 姚尧 2023-02-25

感遇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张九龄的《感遇 其一·兰叶春葳蕤》。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后因遭受李林甫的嫉恨排挤,被罢相而贬为荆州长史。在此期间,张九龄以《感遇》为题写了一组诗,共十二首,称为《感遇十二首》。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其中的第一首。之所以选这一首,一方面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很好,非常有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与昨天欣赏的陈子昂的《感遇 其二·兰若生春夏》之间存在明显的呼应关系。

一二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葳蕤,是草木繁盛的样子。华,通“花”。皎洁,就是光亮洁白的样子。在陈子昂的感遇诗中,春夏是好的,因为草木茂盛;秋天是坏的,因为草木摇落。而在张九龄的感遇诗中,春天固然是好的,因为兰叶在春天开得很茂盛。可秋天又何尝是坏的呢?毕竟桂华在秋天开得很光洁。

三四句“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自尔,即自然。这两句承接上文,意思是说,你不要站在某些特定草木的角度来看待季节,只因为兰若是在春夏生发而秋季摇落,就说春天好而秋天坏。你应该站在整个自然界的角度来看待季节,就会发现每个季节都有新鲜绽放的花朵。只要这个季节是有生机在绽放的,那自然就是好的季节。

五六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林栖者,即在山林里栖息隐居的人。坐,即因此。在陈子昂的感遇诗中,山林里是没有人的,所以称作“空林”。草木也是没有人欣赏的,所以称作“幽独”。可在张九龄的诗中,山林里是有栖息隐居之人的,他们闻到了芳香之后会产生欣赏爱慕之意。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说,圣人是百代的师表,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因此,听闻过伯夷的风范的人,贪婪者会变得廉洁,懦弱者会树立志向;听闻过柳下惠的风范的人,刻薄者会变得敦厚,狭隘者会变得宽容。

由此看来,张九龄这首诗用“闻风”应是存有双关之意。本义是指闻风中之草木芳香而生相悦之心,引申义是指听闻圣贤之风范而生仰慕之意。

七八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在陈子昂的诗中,兰若幽静孤独地开在空寂的山林中,它希望能被人见识,更希望能被人欣赏,最好则是能够被人采摘回家,栽种在自家的花盆里,可以日夜欣赏。这样,就达成了陈子昂所谓的“芳意”。可是,在张九龄的诗中,草木有草木的本心,草木有草木的天性,无论是“兰叶春葳蕤”,还是“桂华秋皎洁”,那都只是顺从草木的本心和天性,而不是为了祈求哪个美人的欣赏和采摘。我这个草木,不会因为美人可能要来采摘,就变得更茂盛、更芬芳;也不会因为美人不来采摘就变得不茂盛、不芬芳。总之,该茂盛就茂盛,该芬芳就芬芳,与美人是否有意采摘无关。

由此可见,陈子昂和张九龄的这两首感遇诗,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前者认为,不要辜负了自己的美好,要追求机遇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后者认为,无论是否能有机遇,自己都是有价值的,都是美好的。对于究竟要选择哪一种人生态度,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事实上,这两种人生态度原本就是不矛盾的,至少它在屈原的《离骚》中都曾有过表达。

前者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意思是说,我栽下了九畹的兰花啊,又种上了百亩的蕙草。将留夷和揭车分开种植啊,其间还夹杂了杜衡和芳芷。希望它们都能枝叶繁茂啊,等待我届时前来收割。即便最终枯萎凋落又有什么关系啊,我痛心的是它们变成荒芜的杂草。

后者如“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说,进谏不成而反遭怨恨啊,那就退下来整理我最初的服装。裁剪菱叶和荷叶以制作上衣啊,缝合荷花以作为下衣。没有人了解我就算了啊,只要我知道自己的情志高洁芬芳。

由此可见,这两种人生态度,至少在屈原这里是可以统一的。而对于做出任何一种选择的古人,我们都保持相当的尊重和敬意。

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