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尧

其他

天命终归华夏

根据《吕氏春秋·长见》记载,吴起治理西河时,魏国大夫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诋毁他。魏武侯听信谗言,派人将吴起召回。吴起行至岸门(今山西河津南)时,停下车来,回首遥望西河,眼泪一行行流了下来。吴起的仆人问他道:“我私下观察您的志向,对于舍弃天下就像扔掉鞋子一样平淡。现在离开西河而流泪,这是为什么呢?”吴起擦去眼泪,回答道:“你不了解。如果君上信任我,让我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那我就可以凭借西河来帮助君上成就王业。现在君上听信谗言而不信任我,西河要不了多久就会被秦国夺取,魏国从此就要被削弱了。”后来,吴起离开魏国,前往楚国,西河没过多久就被秦国完全吞并,秦国的势力因此日益强大,并最终统一了天下,印证了吴起当初的远见。对于这个故事,我一直非常喜欢,且将其放在正在撰写的《战略之盾》一书的开头。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以古之天下类比今之天下,则昔日之关中,就是今日之中华;昔日之中华,就是今日之欧亚大陆。由于高山大川的阻隔,自古以来,尚未有人能够真正统一欧亚大陆。古代最接近的一次,或许就是成吉思汗创建的大蒙古国,却终因统治地域太过辽阔,统治成本太过高昂而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元朝灭后,明清以来,中国在对外政策上日趋保守,世界却于此时迎来了大航海时代。由于水路在交通运输上相对于陆路的绝对优势,使得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帝国终于诞生,即大英帝国。英国人可以不必通过控制欧亚大陆上的领土,而只需要控制包围欧亚大陆的海洋,以及分布在欧亚大陆之上的内海,就足以控制欧亚大陆,进而控制整个世界。然而,并不是所有位置靠海的国家,都有可能获得海上霸权的。像新加坡、牙买加这样的小岛,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海洋帝国,因为它们的疆域太小,缺乏维护其自身安全所必须的纵深,以及培植其海洋力量所必须的人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海上霸权,至少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疆域人口,以便获得培植海洋力量的基础;二是要有足够的深水良港,以便能将海洋力量向外投送。顺着这条思路出发,我们不难想象,当英国成为世界帝国之后,其首要的敌人必定就是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法国和德国。因为法国和德国一样都拥有深水良港,而且背后还有欧洲大陆作为支撑。如果放任法国和德国在欧洲大陆扩张,则其将来依托欧洲大陆的资源优势,海洋力量迟早会超过只有三岛之地的英国。因此,英国的地缘战略必定是所谓的离岸平衡之术,即在欧洲大陆上联合弱国以攻击强国。法国强,英国就组建反法同盟,拿破仑时代即是如此。德国强,英国就联合法国以攻击德国,两次世界大战即是如此。跳过法国和德国而往东看,英国发现了一个更可怕的对手,那就是俄国。俄国之所以可怕,一方面是因为其领土极其辽阔,几乎占据了欧亚大陆的绝大部分核心地带;另一方面是因为俄国亦正在积极寻觅出海口,以便向外推送其海洋力量。为此,英国一面在西方极力遏制俄国。如在二战结束后只过了半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对苏俄冷战的序幕。一面在东方扶持日本以封锁俄国。如在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致使俄国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被全歼。总而言之,英国非常成功地遏制了法、德、俄这三个欧洲大陆国家获取霸权,可是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丢掉了世界霸权,这就是因为美国的崛起。其实,从地理的角度而言,美国取代英国获得海上霸权几乎是必然的,因为美国的疆域人口远大于英国,故而能够在本土培植比英国更加强大的海洋力量;又因为两大洋的庇护,使得美国本土可以不用遭受来自欧亚大陆的直接攻击。但是,美国亦终将失去其海上霸权,原因就是中国的崛起。如前所述,美国的地理位置已经是得天独厚。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两大洋的庇护虽然使其得以免遭欧亚大陆的直接攻击,却也使其不便获得欧亚大陆的资源支持。因此,从地理的角度而言,如果说有哪个国家能够取代美国的海上霸权,那么这个国家既要拥有足够的深水良港,又要在欧亚大陆上拥有足够的疆域人口。西边的法国和德国,虽有足够的深水良港,却没有足够的疆域人口。东边的俄国,虽有足够的疆域人口,却没有足够的深水良港。而在欧亚大陆上同时拥有这两大条件的,就只有中国。当然,拥有获取海上霸权的地理条件,并不意味着必然就能拥有海上霸权。昏庸懦弱的满清政府虽然积极筹备水师,北洋水师更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却在甲午海战中被日军打得全军覆没。既然满清政府无力藉由这块风水宝地获取海上霸权,那就难免引来凶恶邻居的垂涎。于是,俄国入侵中国东北,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获取足够的深水良港;日本甚至妄图占领整个中国,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获取足够的疆域人口。但是,他们都在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和英美等国的协助下被击败了。英美之所以帮助中国抗击日俄,当然不是基于什么正义感,而是他们绝不允许在欧亚大陆的东方出现一个海陆复合型强国。于是,历史的重责大任再次交到中国人手中,交给新中国来实现。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美国的八成,其他领域亦处在努力赶超之中。当然,赶超的进度会有先后,赶超的过程会有缓急,美国亦会想方设法地遏制打压,但人们无法改变的地理现实是,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来整合欧亚大陆的资源,而被两大洋隔阂在外的美国却对此望尘莫及。更加吊诡的是,原本俄罗斯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进入中亚是充满警惕和芥蒂的。现在俄乌战争一打,美国对俄罗斯施压,迫使俄罗斯不得不更加有求于中国,放手让中国进入中亚。举例来说,早在1997年,中国就与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签订了连接三国铁路的备忘录,只是一直受到俄罗斯阻碍而无法付诸实施。结果去年二月底,俄乌战争爆发。5月30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称中吉乌铁路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普京则表示不再反对该项目的推进。9月14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乌兹别克斯坦召开,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有关部门签署了《关于中吉乌铁路建设项目(吉境内段)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因此,我们当然承认,现在的中国相较于美国还有各种各样的落差和不足。但是,落差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不足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善,美国却不能指望上帝将其搬移至欧亚大陆的边缘,这是其永远无法改变的地理现实。可以想见,只要中国沿着既定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就迟早能够赶超并替代美国,就如同当年的美国迟早能够赶超并替代英国一样。我们现在经常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试问,什么叫作复兴?那就得是重新恢复到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兴盛的荣光,对吧?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原本就该是万邦来朝的中央之国!我将本文的题目取作《天命终归华夏》,其实是有两层意思的。第一层意思是,主宰世界的天命,终究会归属于华夏人;第二层意思是,一旦天命归属于华夏,这就将是世界地缘政治的终局。因为,届时将不可能再有其他民族,有机会拥有比中华民族更好的地缘环境了。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3月29日

春宫曲唐·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王昌龄的《春宫曲》。第一句“昨夜风开露井桃”,意思是说,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旁的桃花。露井,就是没有亭子遮蔽的水井。第二句“未央前殿月轮高”,未央,就是指汉朝的未央宫。汉五年(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决意定都关中,遂于当年的闰九月下令在故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建长乐宫。汉七年(前200年)二月,长乐宫正式建成,刘邦居住于此。同年,刘邦下令在故秦章台宫的基础上修建未央宫,于汉九年(前198年)年建成。刘邦去世后,其子惠帝居于未央宫,其妻吕后居于长乐宫。自此,“皇帝居未央,太后住长乐”的格局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因此,“未央前殿月轮高”的意思就是说,皇帝所居住的未央宫前殿之上,挂了一轮高高的明月。“月轮高”,它不只是在描写一种景象,其实也是在点出时间,现在已经是午夜时分了,因为月至中天的时候,才会显得特别高远。第三句“平阳歌舞新承宠”,平阳,是指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这句诗用的是卫子夫的典故。我们看下面这段《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卫皇后字子夫,生微矣。盖其家号曰卫氏,出平阳侯邑。子夫为平阳主讴者。武帝初即位,数岁无子。平阳主求诸良家子女十余人,饰置家。武帝祓霸上还,因过平阳主。主见所侍美人,上弗说。既饮,讴者进,上望见,独说卫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上还坐,欢甚,赐平阳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宫。子夫上车,平阳主拊其背曰:“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无相忘。”入宫岁余,竟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召其兄卫长君弟青为侍中。而子夫后大幸,有宠,凡生三女一男。男名据。——《史记·外戚世家》卫皇后,名叫子夫,出身卑微。她的母亲姓卫,本是平阳侯家的侍妾,与平阳侯家的官吏郑季私通,生下了卫子夫,以及后来的名将卫青。因此,卫子夫和卫青原本应该是姓郑的,只因他们是私生子,所以才冒用母姓而姓卫氏。卫子夫长大后,做了平阳公主的歌女。汉武帝即位以后,过了好几年都没有子嗣。平阳公主就寻访到十多位良家女子,精心打扮后养在家里。有一次,汉武帝从霸上祭祀回来,就顺便到了平阳公主家里。平阳公主就让那些美人出来拜见汉武帝,汉武帝一个都没看中。之后举行宴饮,歌女进场,汉武帝一眼望去,就单单喜欢上了卫子夫。就在当天,汉武帝起身更衣,卫子夫就在更衣的房间侍奉,得到了宠幸。汉武帝回到座位后,特别高兴,赏赐平阳公主黄金千斤。平阳公主就趁机奏请将卫子夫送入宫中。卫子夫上车时,平阳公主拍着她的背部道:“走吧,多吃点饭,好好努力!如果富贵了,不要忘记我!”卫子夫入宫一年多后,竟然没有再次得到汉武帝的宠幸。后来,汉武帝准备摘选宫中不中用的人,将其逐出宫中,各自遣散回家。卫子夫这才有机会面见汉武帝,哭泣着请求出宫。汉武帝怜惜她,就又宠幸了一次,然后就有了身孕,受到的尊荣宠爱与日俱增。汉武帝又将卫子夫的哥哥卫长君、弟弟卫青都召入宫中,做了侍中。卫子夫之后很受宠幸,总共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名叫刘据。所以,王昌龄的这句“平阳歌舞新承宠”,说的就是卫子夫在平阳公主家中因为歌舞而成为汉武帝的新宠。第四句“帘外春寒赐锦袍。”意思是说,武帝担心帘外春意寒冷,特赐锦袍给她穿上。可是这首诗的第一句的时候已经说了,“昨夜风开露井桃”。照理说,桃花绽放的季节,其实已经不是太冷,说不上多少春寒了。可是,汉武帝依然如此疼惜卫子夫,生怕她着凉了。那么,这可以说明汉武帝特别重情重义,特别深爱卫子夫吗?好像也不能这么说,否则他当初为什么会在平阳公主家中宠幸了卫子夫,将她接入宫中后,又将她冷落一年多而完全遗忘呢?只能说,自古君王多薄幸,无情最是帝王家。当初,汉武帝因为宫中别的女子而冷落了新入宫的卫子夫,现在又因为重新宠幸卫子夫而冷落了宫中其他女子,其中受害最深的,就是当时的陈皇后。初,上为太子时,娶长公主女为妃。立为帝,妃立为皇后,姓陈氏,无子。上之得为嗣,大长公主有力焉,以故陈皇后骄贵。闻卫子夫大幸,恚,几死者数矣。上愈怒。陈皇后挟妇人媚道,其事颇觉,于是废陈皇后,而立卫子夫为皇后。——《史记·外戚世家》陈皇后,是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的女儿,在汉武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嫁给汉武帝为太子妃,汉武帝即位后,就立其为皇后,但一直没有子嗣。汉武帝当初之所以能够当上太子,是靠刘嫖出的大力气,因此陈皇后十分骄横高傲。当她听说卫子夫得到了汉武帝的特别宠幸后,非常愤怒,多次想要寻死。汉武帝也愈发愤怒。陈皇后又用女巫实施巫蛊之术,武帝对此颇有察觉,于是就废黜了陈皇后,而立卫子夫为皇后。我们站在陈皇后的角度,再来欣赏王昌龄的这首《春宫曲》,就会觉得非常悲凉。明月高照,汉武帝与卫子夫在温暖的春宫寻欢作乐,直至午夜时分尚未停歇。陈皇后却在寂静的冷宫顾影自怜,直至午夜时分亦难入眠。春宫中的卫子夫根本就不会冷,可汉武帝还是担心她受到春寒,还要给她特赐锦袍。可是冷宫中的陈皇后,却又有谁来关心过问呢?所以,王昌龄的这首《春宫曲》极力地在描写新欢所承受的恩宠,就愈发衬托出旧爱所遭受的落寞。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3月28日

浣纱女唐·王昌龄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王昌龄的《浣纱女》。第一句“钱塘江畔是谁家”,钱塘江,是今天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其实,钱塘江古代就叫浙江。或者更准确地说,广义的浙江主要是由上游的新安江、中游的富春江和下游的钱塘江组成的,但人们很多时候就用钱塘江来指代整条浙江。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道,其中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被称为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将十道拆分成十五道,其中,江南道拆分为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江西”这个名字,就是由“江南西道”而来。不过,当时的江南西道要远比今天的江西省更大,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西全省,湖南大部,以及湖北、安徽南部等地。江南东道则包括今天的浙江全省、上海、江苏南部和安徽徽州。天宝初年,又从岭南道划入了今福建全省。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将江南东道拆分为浙江东道、浙江西道和福建道。于是,今天浙江省和福建省的名字,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的,而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的分界线,就是浙江,或者叫钱塘江。钱塘江以东、以南的地区,属于浙江东道,以西、以北的地区,属于浙江西道。北宋的时候,设两浙路。南宋的时候,又分设为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元朝的时候,设江浙行省。明朝的时候,设浙江布政司。清朝以后,设浙江省,直至今天。言归正传,“钱塘江畔是谁家”的意思是说,钱塘江畔是谁的家乡呢?住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第二句“江上女儿全胜花”,意思是说,江上的女孩,各个都比花儿还要美丽。三四句“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吴王,就是指春秋晚期的吴王夫差。在击败越王勾践后,吴、越两国就是以钱塘江为界的。王充《论衡·书虚》记:“吴、越在时,分会稽郡,越治山阴,吴都今吴,余暨以南属越,钱唐以北属吴。钱唐之江,两国界也。”因此,这两句诗在字面上并不复杂,意思是说,如果当年的吴王夫差还在,你们是不能出来的。现在吴王夫差不在了,你们就可以公然出来在江边洗沙了。可是,仔细品读之下,就觉得这两句诗还是有很多味道的。试想,诗中所说的“江上女儿”,究竟是指江南的,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3月26日

洗儿宋·苏轼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苏轼的《洗儿》。洗儿,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即在婴儿出生三天或者满月时,为其清洗身体。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的侍妾朝云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苏遁,小名干儿。这首诗,就是苏轼在为苏遁洗儿时所作。一二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这两句诗很好理解,意思是说,别人在生养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能够聪明,可是我却被聪明误了一生。不过,我们有两个问题。第一,古人说话一般都很谦虚,开口就是“愚以为”,闭口就是“我虽不才”。以我们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苏轼当然是个聪明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师友,也不乏聪明绝顶之人。那么,苏轼为什么在诗里这么不谦虚,直接说自己聪明呢?他有什么特别的自信资本吗?第二,苏轼为什么要说自己被聪明误了一生呢?他是在什么情境下说出这番话的呢?欧阳公作省试知举,得东坡之文惊喜,欲取为第一人,又疑其是门人曾子固之文,恐招物议,抑为第二。坡来谢,欧阳问坡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有“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此见何书,坡曰:“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退而阅之,无有。他日再问坡,坡云:“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退而大惊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杨万里《诚斋诗话》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当他看到苏轼所写的文章后,又惊又喜,当即就要给他排第一名。由于考卷上的考生姓名都是遮盖住的,考官无从知晓文章的作者是谁。欧阳修越看文章越犯疑,心想这文章写得这么好,应该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吧?身为主考官,如果让自己的学生名列榜首,那应该会招致物议吧?于是,欧阳修将这篇文章由第一名降至了第二名。放榜之后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根本不是曾巩,而是年仅二十周岁的苏轼。就这样,原本凭实力可以稳拿第一的苏轼,在欧阳修的高风亮节之下屈居了第二。考试结束后,苏轼前来拜谢欧阳修。欧阳修针对苏轼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提到的一个典故,即在尧执政时期,皋陶掌管刑法。在将要处死一个人时,皋陶三次说要杀,而尧三次说要宽宥,问苏轼这事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苏轼回答说:“是在《三国志》的《孔融传注》里。”欧阳修退下来查阅,没有看到。改日再问苏轼,苏轼答道:“当初曹操灭袁绍后,将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赐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道:‘当初武王伐纣后,将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大惊,问这事是在哪本经典上看到的?孔融道:‘以今日之事来看,我推测应该是这样。’因此,尧和皋陶之事,我也是推测应该是这样。”欧阳修听他苏轼这么说,退下来后大惊道:“此人可以说是善于读书,善于用书,他日文章,必将独步天下。”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苏轼被评为第三等。对此,不知内情的人或许会觉得不以为然。不过是第三等,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可事实上,当时的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虚设的,第三等实际上就是第一等。自从北宋于建隆元年(960年)建立以来,至苏轼参加制科考试之前,刚好经历了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间,只有吴育一人在制科考试中名列第三等,宋朝历史上第二个在制科考试上名列第三等的,就是苏轼,当时号称百年第一。《宋史·苏轼传》记:“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试想一下,苏轼时年才二十四周岁,就在制科考试中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的百年第一,这的确是有足够的资本,在文采斐然的宋朝自称“聪明”的。可正是由于苏轼太过聪明,故而在新旧党争中招致政敌们的嫉恨。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文中精心挑选出许多被认为是对皇帝不忠、对朝廷不敬的语句,将其陷害入狱。由于案件先是由监察御史告发,之后在御史台的监狱审理,而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所以这个案件就被称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给苏轼造成了巨大打击,使其险些遭受杀身之祸,后经多方努力,才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自元丰二年(1079年)至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黄州生活了五年,这是他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段。他在黄州的东门外开垦了一块坡地,亲自耕种以补贴家用,所谓“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这么来的。流传千古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以及我们今天欣赏的这首《洗儿》,都是在此期间写的。了解了这段背景,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苏轼要说“我被聪明误一生”了。因为他就是太聪明,诗文写得太好,所以不但遭人嫉恨,而且在诗文中给人留下了口实,这才导致他含冤入狱,险些丧命,贬官至此。第三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愚,就是愚笨;鲁,就是迟钝。《论语·先进》记:“柴也愚,参也鲁。”(【11.18】)意即高柴愚笨,曾参迟钝。苏轼因自己一生皆为聪明所误,故而说只希望孩子能够愚笨而且迟钝。第四句“无灾无难到公卿”。我读苏轼的诗文,尤其是在被贬至黄州以后的诗文,一直觉得苏轼是个开朗旷达的人。即便是这首《洗儿》,在读到前三句的时候,我都觉得苏轼是开朗旷达的。可当我读到这第四句时,就觉得苏轼还是执念太深。你希望孩子“无灾无难”,这是人之常情,我们都能理解。可你为什么还非要让他“到公卿”呢?且不说一个“愚且鲁”的人是否能够做到公卿,就算他真能顺利当上公卿,又如何能够在当时诡谲多变而斗争激烈的党争中安然无恙呢?这是一件需要高度智慧的事,你这么聪明的人尚且不能在政治漩涡中自保,又如何能指望这个“愚且鲁”的孩儿将来能够“无灾无难”呢?相较而言,反倒是我们昨天欣赏的陆游那首《杂感十首
2023年3月26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3月19日

北陂杏花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王安石的《北陂杏花》。陂,本义是池塘,可以引申为池塘边,水岸边。这首诗的题目叫作《北陂杏花》,就是池塘北岸的杏花。第一句“一陂春水绕花身”。意思是说,一池春水围绕着杏花。这个“绕”字,用得非常生动巧妙。为此,我们先介绍朱熹的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其一》意思是说,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开,天空的光亮和浮云的影子,在镜面上徘徊。要问方塘里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呢?那是因为源头在不断地为其输送活水啊!可见在朱熹的眼中,池塘是方形的。当我初次读到王安石的这首《北陂杏花》时,看到题目后的第一印象,也是觉得这个池塘是方形的。且不论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总之,池塘的边应该是直线,这样就比较好说池塘的北岸如何如何了。可是王安石说:“一陂春水绕花身”,既然是“绕”,那就不可能是直线,而必须是弧线了。那么,为什么“绕”这个字用得非常生动巧妙呢?我们将它与朱熹的这首诗作为对比。首先,在朱熹的诗中,池塘的表面是平静的,因为只有平静的水面,看起来才会像一面镜子。当然,这个方塘不是真的完全静止的,诗人后面也说了“为有源头活水来”,但至少在诗人的眼中,水面是近乎于静止的。而在王安石的诗中,池水是要绕着杏花的,那就给人一种蜿蜒流动的感觉。其次,在朱熹的诗中,池塘的边是直线的,水岸将池水和杏花隔离开了。一边是水,一边是花,截然分明。可是在王安石的诗中,池塘的边是弧线,池水绕着杏花,那么池水和杏花之间就不是截然分明,而是互相辉映的了。其实,在王安石的诗中,非常喜欢用“绕”字来描写山水的形势。譬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2023年3月19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3月17日

杏花唐·罗隐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罗隐的《杏花》。第一句“暖气潜催次第春”。潜,就是暗暗地,悄悄地。次第,就是依次,按照顺序,一个接一个。从天文历法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将某个特定时点作为进入春天的标志。譬如,立春之前,还是冬天;立春之后,就是春天。可是对于自然万物而言,各自的春天是不一样的。有些生发得早,那么它的春天就早;有些生发得晚,那么它的春天就晚。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春季到来,气候转暖,暖气悄悄地催促着万物的春天逐个依次到来。第二句“梅花已谢杏花新”。在我们这个系列的第一集,我们欣赏了杜甫的《立春》,诗中说“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之后,我们又欣赏了多少与梅花相关的诗,譬如宋之问的“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题大庾岭北驿》)“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度大庾岭》)陆凯的“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赠范晔》。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些诗歌,描写的都是早春时节的梅花盛开。可是,随着暖气潜催,梅花就要逐渐凋谢,轮到杏花逐渐盛开了。罗隐的这第二句诗,描写的就是这个景象,梅花已经凋谢,而杏花正值新开。三四句“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在闲置的花园里,一半是新开的杏花,一半是凋落的梅花,这种荣华枯萎的更替,与世上的人们又有什么不同呢?罗隐的这首《杏花》和我们前天欣赏的杨巨源的《城东早春》一样,都是通过描写春花来抒发诗人对于宇宙人生的感慨。这,就是诗。《诗大序》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一定要体现诗人内心的感发,而不能只是纯粹的说理。譬如,很多人经常喜欢念这样两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试问,这是诗吗?答案是,这不是诗,至少不能算作好诗,因为它没有诗的本质,而只是纯粹的说理。事实上,这两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属于用韵文编成的说理格言。【注】“一寸光阴一寸金”,出自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那么,诗中是不是就一定不能有“理”呢?也不是这个意思。诗中当然可以有理,但是不该由诗人来说教推理。诗人要做的是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发,至于其中的“理”,可以由读者根据诗人的感发而品味咀嚼。举例来说,对于任何一项新生事物,从最初的不为人知,到逐渐地广受好评,再到后来的备受追捧,以至于最终归于平淡,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拙作《论语之道》中,专门讨论了创新的扩散问题,可以放在这里作一个简要的例证。在创新扩散理论中,我们会以采用率(rate
2023年3月17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3月13日

南园十三首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3月12日

南园十三首
2023年3月12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3月11日

其五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李贺的《南园十三首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3月7日

赠范晔南朝宋·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欣赏的,是陆凯的《赠范晔》。范晔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后汉书》的作者。《荆州记》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此诗)。”范晔曾追随檀道济北伐,攻入长安,此诗应当作于此时。第一句“折花逢驿使”。折花,就是折下一枝梅花。驿使,就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逢,就是相逢,恰逢,刚好遇到。在中国古代,一直就有折枝赠远,以表思念的传统。而在这句诗里,最巧妙的就是这个“逢”字的运用。大家试想一下,我们平常都会寄快递。有哪一次是你刚打算寄快递,就遇到快递员的吗?几乎没有!通常都是你先备好货物,然后拿着货物到快递点寄送,又或者在网上填写单子,等着快递员上门取货。因此,如果是我们来写这句诗,多半是“折花待驿使”,或者“折花寻驿使”。可是诗人说“折花逢驿使”,这就使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瞬间就变得丰富多了,它至少存在三种可能。第一,我在折花之时,原本是没有思念的,纯粹就是因为喜爱而折花。然而,当我遇到驿使的时候,就产生了思念之情,因为驿使的工作就是向远方传递文书和货物。于是,我希望能够通过驿使,将我手中俏丽的梅花传递给你,让你能够与我共享这美好的事物,以代表我对你的思念。第二,我确实是因为思念你而折花,但我没想过要寄出去,原本只是打算带回家里。或许,我只是想放在床头;或许,我只是想放在窗前;或许,我只是想放在桌上,以便将来睹物思人之用。现在刚折下花来,就正巧遇到驿使。于是,我灵机一动,当即决定将它寄给远方的你,以代表我对你的思念。第三,我折下花后确实是准备寄给你,但还没想清楚什么时候寄,和别的什么东西一起寄。结果,我刚折下花来,就正巧遇到驿使。于是,我想择日不如撞日,那就现在寄吧!而且,这有一种“彼此之间,心心相印”,或者“冥冥之中,自有天定”的感觉。否则的话,事情怎么会那么巧呢?相较之下,如果诗人写的是“折花待驿使”,或者“折花寻驿使”,那么其中的感情就显得太过浅显直白了。第二句“寄与陇头人。”陇头,即陇山,也就是六盘山,在今天的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陇山是关中平原在西北面的天然屏障,所以历来被并称为“关陇”。既然是地理上的屏障,那么通常就是军事上的要塞,许多征人都会在此服役戍边。在《乐府诗集》中,有《陇头歌辞》三首,是这样写的:其一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其二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其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因此,陆凯用“陇头人”来指代范晔,是非常贴切的。一方面,范晔此时身在长安,属于关陇地区;另一方面,范晔此次随军北伐,属于征人戍客。三四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我身在江南,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好送给你,就姑且赠送一枝梅花,以代表春天吧!那么问题来了,江南有春天,难道陇头就没有春天吗?我需要你通过驿使,从江南给我送一枝春来吗?答案是,陇头也会有春天,但是现在还没有春意。大家还记得,昨天,我们欣赏了宋之问的《度大庾岭》,颔联是“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为此,我们引用了《白氏六帖·梅部》中记载的:“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候异也。”光是一个大庾岭,气候的差异就能让岭南和岭北的梅花盛开时节存在明显的先后,更何况是江南和关陇?因此,当江南的梅花盛开时,关陇的梅花是还没有盛开的。陆凯通过驿使将这一枝梅花送到长安,就可以让范晔提前感受到春的温暖。这里需要多说一句,前天,我们欣赏了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最后两句是“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当时,我们将“陇头”解释为“山头”。陇,确实是有山野的意思。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确实是说,我明天向南翻过大庾岭后,回头北望故乡时,应该还能看见大庾岭山头盛开的梅花。但是,汉语中可以描述山峰的字词有很多,诗人在这里不用别的,而偏用“陇头梅”,应该也有化用陆凯这首诗的用意在。范晔身在陇头,会有江南的陆凯给他“聊赠一枝春”,而我宋之问前往岭南,最后再看一眼陇头梅,只怕是以后没有人会给我“聊赠一枝春”的。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2023年3月7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3月5日

题大庾岭北驿唐·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昨天,我们欣赏的是宋之问的《渡汉江》,这是他从岭南逃回时写的诗。而我们今天欣赏的,是宋之问前往岭南的诗,题目是《题大庾岭北驿》,亦即在大庾岭北面的驿站。大庾岭,就是五岭中最东边的那个岭,位于今江西和广东的交界处。这首诗的韵脚,回、来、开、梅,就普通话而言,四个字有三个不同的韵母,“来”和“开”是一样的,韵母都是ai,而“回”的韵母是ui,“梅”的韵母是ei,但它们在平水韵中都属于上平十灰韵。大家如果会一些南方方言,譬如用广东话或闽南话读,就知道这首诗是严格押韵的。一二句“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阳月,就是农历十月,属于初冬季节。《尔雅·释天》记:“十月为阳。”郭璞注:“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玄。”董仲舒《雨雹对》记:“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于无阳,故谓之阳月。”南飞雁,是指每年秋天,大雁都会自北向南飞,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那么,大雁会飞到哪里呢?王勃《滕王阁序》记:“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意思是说,雁群因寒意而发出惊叫,叫声一直延续到衡阳的水滨。衡阳在今湖南省中部,因位于衡山之南而得名。衡山有七十二峰,其中排名首位的就是“回雁峰”。之所以叫作回雁峰,就是说雁子飞到这里就停下来,不再南飞了,等到来年春天,气候温暖再北归。宋之问的首联“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即传闻雁子飞到大庾岭的北面就会停下来,等待北归,而不会再向南翻越大庾岭。三四句“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承接上两句,拿自己和南飞雁做对比,意思是说,我的行程还远没有结束,不知何日再次归来。远离故土之后,就会产生乡愁,这是世人普遍的情感。而当你是独自远离,且不知归期时,这个乡愁就会愈发浓重。曹丕有诗云:“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2023年3月5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3月4日

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宋之问的《渡汉江》。宋之问生于唐高宗执政时期,与我们之前介绍的陈子昂是好朋友。而与宋之问的名字更多被联系在一起的,是沈佺期,两人不但诗歌才华和文学地位相当,而且性格人品和生平遭遇也很类似,故而被并称为“沈宋”。武则天执政时期,宋之问攀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生病,宰相张柬之等五人发动神龙政变,杀死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交权退位,由太子李显登基称帝,就是唐中宗。宋之问则因攀附张氏兄弟而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次年,宋之问因难以忍受当地的生活而秘密逃回洛阳,在途经汉江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第一句“岭外音书断”,岭外,就是五岭以南。在今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之间从西到东排列着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大山,合称“五岭”。五岭以南地区,称为“岭南”或者“岭外”。在唐朝,这里经常是作为官员犯罪后的流放地。宋之问被贬谪至此后,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而与家乡亲友之家的音信都断绝了。第二句“经冬复历春”,意思是说,经历了一个冬季又迎来了一个春季。神龙政变发生在神龙元年的春季,宋之问被贬至岭南时大约是在当年秋季,经历了一个冬季和一个春季后,终于忍耐不住,秘密逃往洛阳。冬天过后,就是春天,这原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天道轮回。而且,在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人们对于冬去春来都是采取积极正面的态度,因为气候转暖,万物生发,这不是很让人欢迎期待吗?可是对于宋之问来说,当时岭南的生活条件非常差,冬天让人难以忍受,春天同样让人难以忍受。所以他用了一个“复”字,把“经冬”和“历春”串联起来,仿佛这两个季节没有什么差别,只是痛苦的叠加而已。第三句“近乡情更怯”,从洛阳到泷州,直线距离大约为1340千米;而从洛阳到汉江,直线距离还不到300千米。如果是从襄阳到洛阳的话,直线距离大约是290千米,而且这段路并不难走,已经到了中原繁华地带。因此,当宋之问自泷州抵达汉江后,确实是可以称得上是“近乡”。那么,他为什么会“情更怯”呢?他究竟在怕什么呢?第四句“不敢问来人”。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简单到都不需要再解释。就是说,他看到家乡来的人,不敢上前去问。那么,他为什么不敢上前去问呢?诗人没有明说,我们可以推想,大约有三种可能:第一,是因为羞愧。宋之问仪表堂堂、才华横溢。不满二十周岁,就考上了进士,可以说是年轻有为、少年得志。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宋之问更是高官厚禄,备受荣宠。可现在,宋之问沦为了阶下囚和在逃犯,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他根本无颜面对故乡来人。第二,是因为畏惧。宋之问此次渡过汉江,既没有得到朝廷的赦免,又没有收到朝廷的召回,他是偷偷逃回来的。如果他上前询问来人,结果被来人暴露了行踪,甚至直接向官府告发,那他不是又要重回监狱,罪上加罪?第三,是因为担心。宋之问之所以会被贬谪,那是因为受到张氏兄弟的连坐;那么,宋之问的家人,是否会受到他自己的连累呢?不知道!自从贬到岭南之后,与家人之间的音信就断绝了。因此,当他越靠近家乡,就越想知道家人的处境是否安好,却又越担心听到家人处境不好的消息。前天,我们欣赏了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词人说:“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不敢说。今天,我们欣赏了宋之问的《渡汉江》,诗人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不敢问。无论是不敢说,还是不敢问,这些看似浅显直白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都是深厚复杂的,都是在饱经沧桑者的内心自我防护。他们在备受打击之后,已然经不起再次受到伤害了。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2023年3月4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28日

骊山有感唐·李商隐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李商隐的《骊山有感》。骊山,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风景秀丽,又有温泉,故而历来都是帝王钟意的巡游休闲之所。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在骊山修建汤泉宫。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更名为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更名为华清宫。因有温泉之故,又名“华清池”。唐玄宗非常喜欢华清宫,几乎每年都会来此巡游休闲,自从结识杨玉环后,更是频繁带她来此沐浴。白居易《长恨歌》上就说:“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而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骊山有感》,也是从唐玄宗和杨玉环在骊山华清池泡温泉写起。第一句“骊岫飞泉泛暖香”。骊,就是骊山。岫,就是峰峦。飞泉,就是从峭壁的泉眼里喷出的泉水。泛,就是弥漫、洋溢。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骊山喷薄而出的温泉,洋溢着温暖的芳香。第二句“九龙呵护玉莲房”。九龙,在华清宫里有个九龙湖,因湖中有九龙而得名。九龙湖边有个九龙汤,这是整个华清宫最大的汤池,专供唐玄宗所御用。九龙汤的池底有双莲护座,以并蒂莲来象征其与杨玉环的爱情。九龙汤旁边有个海棠汤,这是专供杨玉环所用的汤池,因汤池平面酷似盛开的海棠而得名。海棠汤的池底有莲花喷头,下与温泉相通。泉水因自然压力而从莲花喷头中喷出,随后洒落而下,水花四溅,雾气缭绕,非常美妙。因此,这句诗用九龙汤代指唐玄宗,用海棠汤底的玉莲房代指杨玉环,意指唐玄宗对于杨玉环的百般宠爱。第三句“平明每幸长生殿”。长生殿,就在九龙湖的对面,相传唐玄宗和杨玉环曾于七夕节在此盟誓。《长恨歌》上说:“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讲得就是这个故事。这第三句诗的意思是说,唐玄宗和杨玉环沐浴之后,每天清晨都会双双出现在长生殿。第四句“不从金舆惟寿王”。金舆,代指皇帝的车驾。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唐玄宗和杨玉环在华清宫纵情享乐,展现恩爱的时候,那些皇亲国戚、权贵重臣也都会附和捧场、共襄盛举。只有一个人不会参加,这个人就是寿王。那么,这个寿王又是谁呢?他为什么就不参加呢?玄宗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徙籍蒲州,遂为永乐人。幼孤,养叔父家。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帝大悦,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27日

题息夫人庙明末清初·邓汉仪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这首诗的韵脚“新”“春”“人”和我们昨天欣赏的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邓汉仪的这首《题息夫人庙》,明摆着就是冲着杜牧那首《题桃花夫人庙》来的。我们一句句看。第一句“楚宫慵扫黛眉新”。黛的本义,是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颜料。黛眉,就是女子的眉毛。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息夫人在楚王宫里慵懒地描画眉毛。请注意,息夫人到了楚王宫后,有没有描画眉毛,描画眉毛的时候是否慵懒,这在史书上都是没有记载的,所以这些都是诗人的想象。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强调息夫人是“懒扫”呢?大家还记得,我们在2月15日欣赏了杜荀鹤的《春宫怨》。诗的首联说:“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这位宫妃对镜梳妆的时候也是慵懒的。她为什么会慵懒呢?颔联接着写道:“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因为君王真正喜爱的不是美貌,故而精修妆容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按照中国自古以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女子只会在有意取悦于夫君时精修妆容。现在,诗人既然要说息夫人是“慵扫黛眉”,用意就是在强调息夫人“身在楚宫心在息”,她并不想取悦于楚文王。第二句“只自无言对暮春”。意思是说,息夫人只是徒自无言地面对着暮春。显然,息夫人对于楚文王的无言,那是持续多年的、始终如一的无言,不可能单单就是在暮春无言,而在早春,在盛夏有言,在晚秋,在严冬都有言。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说息夫人“无言对暮春”呢?因为暮春是落花时节。息夫人被称为桃花夫人,而桃花的花期是很短的,进入阳春后绽放盛开,到了暮春后就要凋谢了。因此,诗人说息夫人在楚王宫里“无言对暮春”,意思就是说,她在息国的时候是绽放盛开的,她的美丽是展现给息侯的。而到了楚王宫中,虽然楚文王依然非常欣赏她的美丽,可她将自己视为一朵即将凋谢的花朵,这也就呼应了第一句的“楚宫慵扫黛眉新”。第三句“千古艰难惟一死”。表面上看,死是件很容易的事,方法也有很多种,悬梁、坠楼、投河、服毒,都可以死。从此以后,一了百了。可诗人为什么说“千古艰难惟一死”呢?因为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昨天,我们欣赏了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谈到了“可怜金谷坠楼人”。绿珠是石崇的侍妾,她只需要对石崇负责,所以当石崇责怪她说“我今为尔得罪”时,她就以死相报,这是可以的。可是息夫人,她是息国国君的正妻,和息国臣民的主母。如果楚文王以息侯和息国臣民为要挟,那么就算她有心赴死,可以一死了之吗?再到后来,她还和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试问,她能够丢下这两个儿子不管,一死了之吗?楚文王死后,她的两个儿子相继成为楚王,她成了楚国的太后,还有可能去死吗?因此,邓汉仪说“千古艰难惟一死”是有道理的。对于那些承受巨大压力和痛苦的人来说,死是一种最简单的解脱方式,而负重前行地活着却需要更大的勇气。第四句“伤心岂独息夫人”。意思是说,你以为千古伤心之人,就只有息夫人一个吗?其实,生不如死的人还有很多。说到这里,我们就有必要介绍一下诗人的生平了。邓汉仪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清兵入关。这一年,邓汉仪二十七周岁。与明清易代时期的绝大多数文人一样,邓汉仪也面临要不要与清廷合作的问题。当时的文人普遍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与清廷对抗,其结果就是以身殉国,家人受累。第二种是向清廷臣服,其结果就是万人唾骂,良心有愧;第三种是和清廷疏远,苟且偷生,清贫度日。显然,对于绝大多数有良知的人来说,做出任何一种选择,内心都会是痛苦的。基本上,邓汉仪自己选择的是第三种。而在他的故交好友中,做出这三种选择的人都有。譬如,邓汉仪有个朋友叫吴伟业,他在听说崇祯自缢,明朝灭亡后,也想过要以身殉国。顾湄《吴先生伟业行状》记:“甲申之变,先生号痛欲自缢,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儿死,其如老人何!’易世后,杜门不通请谒。”可是,由于吴伟业的名气实在太大,清廷点名要他入朝为官,吴伟业最终也被迫屈服了。对此,吴伟业一生都在自责,写了大量的诗文来阐发自己内心的愧疚。例如“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繇拾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过淮阴有感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26日

题桃花夫人庙唐·杜牧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25日

息夫人唐·王维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王维的《息夫人》。息夫人是春秋时期息国国君的夫人。我们看《左传》中对其故事的记载: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左传·庄公十年》蔡哀侯,是蔡国国君,姬姓,名献舞,娶的是陈国国君的女儿。息国的国君息侯,同样是姬姓,同样是准备迎娶陈国国君的女儿。由于陈国是妫姓,所以蔡侯的夫人,就称为蔡妫;息侯的夫人,就称为息妫。当息妫准备离开陈国,嫁到息国时,路过蔡国。我们看下面这张地图:陈国的都城在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蔡国的都城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息国的都城在息县(今河南息县)。息妫从宛丘途经上蔡而后抵达息县,其实就是今天的G230国道方向。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绕了弯的弧形线路,而如果要从宛丘直接南下息县,其实也是可以的,这就是今天的G45高速方向。那么,为什么息妫没有走近路而是要绕远路呢?对此,史料没有记载,但想来无外乎也就是两种可能,一是当时的交通条件不便;二是顺道看望一下姐姐。结果,息妫在上蔡遭到了姐夫息侯的非礼对待。息妫嫁到息国后,息侯听说此事,勃然大怒,可是以息国的实力,又根本无法与蔡国抗衡。于是,息侯就求助于南面的楚国,他对楚文王说:“你假装出兵讨伐我,我去向蔡国求救,然后你趁机攻打蔡军。”楚文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于秋季九月在莘地(今河南汝南)击败了蔡军,俘虏了蔡哀侯。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兵败被俘后,为了报复息侯和息妫,就在楚文王面前盛赞息妫的美貌。楚文王听他这么一说,就前往息国,设享礼招待息侯,随即灭了息国。楚文王将息妫带回楚国,和她生下了两个儿子,就是堵敖和楚成王。息妫从来不主动和楚文王说话,楚文王问她为什么这样,息妫回答道:“我是一个女子,嫁了两个丈夫,纵使不能去死,又能说些什么?”楚文王将灭息归咎于蔡哀侯的挑拨,遂讨伐蔡国。秋季七月,楚军攻入蔡国。讲完了息夫人的故事,我们再来看王维的这首诗。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一二句“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意思是说,不能因为现任丈夫的宠爱,就忘掉前任丈夫的恩情。三四句“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意思是说,息夫人看花的时候满眼都是泪水,她不愿意与楚王说话。“不共楚王言”,这是《左传》中明确记载的。但息夫人之所以不共楚王言的原因,究竟是不是没有忘记息侯旧日的恩情,这就不好说了。至少史书上没有这么写,而《左传》中记载息夫人自己给出的理由“吾一妇人而事二夫”。我们知道,爱情和婚姻终究不是一回事,许多夫妻明明已经没有了感情,但他们却并不一定会离婚。因为爱情可以纯粹只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却通常是涉及两人共同的孩子以及两人背后家族的事。对于古代君王的婚姻,那就更是如此,是涉及到两个国家的大事。更何况,自古就有所谓“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的说法(《史记·田单列传》)。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是主张婚姻自由。可是设身处地地为息夫人着想,我们不难理解她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因此,我认为,息夫人之所以不共楚王言,未必就是没有忘记息侯旧日的恩情。或者反过来说,就算息夫人对于息侯已经没有夫妻情意了,她也不愿意国破家亡之后作为俘虏而被楚文王带回。至于“看花满眼泪”一句,那就更是王维的想象了,至少史书上没有任何相关记载。不愿说话,不代表就满眼含泪啊!也可能是愁眉不展,也可能是郁郁寡欢,凭什么就断言她看花的时候一定是满眼含泪呢?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为此,我们就要介绍王维写作这首诗的背景了。宁王曼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媚。王一见注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莫以今时宠,宁忘昔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宁王,是唐玄宗的大哥,家里已经有数十位宠姬,都是色艺绝佳之人。王府的左边有个卖饼者,妻子长得纤白明媚。宁王一看见就盯上了,厚赠卖饼者而将其妻带走,对她非常宠爱怜惜。一年以后,宁王问卖饼者妻,说:“你还想念饼师吗?”其妻沉默不答。于是,宁王召来饼师,让其二人相见。卖饼者妻注视饼师,双眼流泪滑落脸颊,好像是难以承受的样子。当时,宁王府的座上客有十多人,都是著名文士,看到这个场景,没有不感到凄惨悲伤的。宁王让这些文士写诗,王维率先写好,就是这首息夫人。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所谓的“不忘旧日恩”,所谓的“看花满眼泪”,本意不是在写息夫人,而是在借息夫人来写卖饼者妻。显然,宁王的做法是非常不道德的。首先,你强买人家的妻子,这本身就是个极其严重的错误。其次,你要安排人家夫妻见面,可以选个私下的场合。现在当着十多位座客文士的面,这不是让他们夫妻难堪吗?他们有话也不敢说,有感情也不敢表达,这不是残忍的折磨吗?再次,你看到卖饼者妻“双泪垂颊”,看到座客文士“无不凄异”,这就可以结束了吧?你还要让那些文士写诗,这不是在赏玩别人的痛苦吗?你究竟安的是什么心?因此,对于十多位宁王府里的座客文士而言,这首诗是非常难写的。如果你劝卖饼者妻忘记前夫,珍惜侍奉宁王的机会,今后荣华富贵享受不尽,那肯定会遭人唾弃的。这种泯灭良心的话,谁能说得出口?如果你劝让宁王放还卖饼者妻,让他们夫妻团聚,那肯定会得罪宁王的。这种仗义执言的话,试问谁敢直说?而我们现在回头再来欣赏王维的《息夫人》,就会发现他写得确实很精妙。他没有冒犯宁王,就只是借息夫人的故事而将卖饼者妻的左右为难的尴尬,进退失据的痛苦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位女子,没有做错任何事,却流下了如此伤心的泪水,怎能不让人同情呢?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2023年2月25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24日

《献始兴公》唐·王维时拜右拾遗。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王维的《献始兴公》。所谓始兴公,就是张九龄。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出任中书令,随即拔擢王维出任右拾遗。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被封为始兴伯,故而王维写给张九龄的这首诗称其为“始兴公”,同时这首诗题目下还有个注:“时拜右拾遗”,意即王维当时已经出任右拾遗。王维写这首诗给张九龄,既是感谢他的提携之恩,亦是表达自己希望能够更进一步的心志。像这类自荐题材的诗,在唐代非常普遍,叫作“干谒诗”。干,就是求取;谒,就是拜见。唐人经常通过写作干谒诗,以向达官贵人展现自己的才华,阐明自己的抱负,希望能够获得达官贵人的引荐提拔。像我们大前天欣赏的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一首干谒诗,而我们今天欣赏的《献始兴公》,同样是一首干谒诗。全诗共十六句。前四句“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涧水,就是山谷中的溪水。坐,是指获取,坐享。粱,是指细粮。粱肉,就是指代精美的饭食,引申为富贵的生活。崎岖,本义是指山路高低不平,引申义是指人生道路艰难,辗转奔波,历经险阻。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我宁愿栖息在荒野的树林,宁愿饮用山谷的溪水,也不愿意为了获取富贵的生活而四处巴结权贵。五至八句“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匹夫,就是平民百姓。布褐,就是粗布短衣。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说,身为平民百姓,节操原本鄙陋。穿着粗布短衣,眼看就到白头。运用才智权谋,的确是我短处。固守仁义道德,本就是我特长。九至十二句“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侧闻,就是从旁听说。大君子,就是身份地位和道德文章都极其受人尊崇的人,这里就是指张九龄。党,就是同党;仇,就是仇敌。所不,就是绝不。公器,就是官爵。动,就是动辄,常常。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听说张大人,是位真正的君子,在选拔任用人才时,不考虑亲疏关系。您绝不会出卖国家公器,事事都以天下苍生为念。我们知道,凡事求人办事,肯定得说一些称赞对方的话。这种时候,怕就怕你心里想的是称赞对方,可话说出来却反而得罪了对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王维这四句的称赞,就非常精准地贴合了张九龄的内心。一方面,王维所称赞的,是合乎事实的。另一方面,王维所称赞的,是张九龄所看重的。《旧唐书·张九龄传》记:“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中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绂。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说曰:‘事已决矣,悠悠之谈,何足虑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大意是说,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东巡,举行封禅之礼。宰相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玄宗登山的官员,他引荐了许多门下录事、中书主书以及与自己亲近的官员陪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提升,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的时候,张九龄就劝张说道:“官爵,是天下公共的器物,应该将有德望的君子排在前面,将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这个前后顺序,那就像将上衣和下衣倒过来穿一样,是会引起批评指责的。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一遇的大事。那些清名远扬而品格高尚的人,不能蒙受特别的恩泽;那些府中办事的末流小吏,却优先获得加官进爵。我担心这样的制度出台之后,会让天下各地的人感到失望。现在正在草拟诏书,事情还可以更改。希望您能审慎筹划此事,不要留下后悔。”张说道:“事情已经定下来了。那些荒谬的言论,哪里值得忧虑呢!”于是,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建议。等到诏令出台后,朝廷内外的人都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因此,王维称赞张九龄绝不公器私用,这既是称赞其品德高尚,又是称赞其著名事迹,张九龄听了当然会很高兴。后四句“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贱子,就是对自己的谦称。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跪着向您自我陈述,可以在您的帐下追随吗?我所感奋的,是有公正的评判标准。至于偏私之事,那不是我所追求的。我们纵观王维的这首《献始兴公》,前四句是强调自己志向高洁,甘于清贫,不会为了富贵的生活而巴结权贵。五至八句是阐明自己的性格特点,即出身平凡,生活俭朴,不善权谋,固守仁义。九至十二句是叙述自己对于张九龄的认识,即正人君子,重视人才。大公无私,心系苍生。最后四句是表达自己希望追随张九龄的心意,而且强调自己之所以愿意追随,不是为了获得偏私的捷径,而只是希望获得公正的机会。可以想象,张九龄看到王维的这首干谒诗后,心里应该是很满意的。再反观我们大前天欣赏的孟浩然的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面有表达自己的志向吗?没有!有阐明自己的特点吗?没有!有叙述自己对于张九龄的认识吗?还是没有!他只是说,在当今这个太平盛世,而自己居然没有富贵,所以感到羞耻(端居耻圣明),又说,看到别人都能当官,所以自己很羡慕(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试问,张九龄能够只因为你孟浩然个人的“羡慕嫉妒恨”,就提拔你做官吗?那不成私相授受了吗?那不正好与他一直坚持的“官爵者,天下之公器”相违背了吗?为什么王维在写干谒诗时,知道称赞张九龄“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可孟浩然在写干谒诗时,却偏偏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呢?王维与孟浩然是好朋友,且都以五言的山水田园诗见长,故而被并称为“王孟”。这两位诗才相当之人,在大致相同的时间,给同一个人张九龄写了干谒诗。虽然就文采而言,孟浩然的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名气更大。但就实效而言,孟浩然就远不能与王维的这首《献始兴公》相提并论了。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23日

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岁暮,是指年终;南山,是指孟浩然的家乡襄阳城南的岘山。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时年三十九周岁,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悲观失意,写下了这首诗。首联“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北阙,本义是指汉代未央宫北面的门楼。《汉书·高帝纪下》记:“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颜师古注:“未央殿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北焉。”因此,北阙本是汉代臣子上书奏事和等待朝见的地方,后用以指代朝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不要再在北门给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的草屋。颔联“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是说,我本无才之人,难怪被明主嫌弃。现又体弱多病,以致于故人疏远。颈联“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青阳,就是春天。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将至,逼得旧岁消逝。尾联“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永怀,就是悠长的愁怀。松月,就是松下的月色。虚,就是空虚。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悠长的愁怀愁绪,使我难以入眠;窗外月夜下的松影,让人倍感空虚。在我看来,孟浩然的这首《岁暮归南山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22日

赠孟浩然唐·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李白时年三十八周岁,孟浩然时年五十周岁。第二年,孟浩然就病逝了。首联“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夫子,就是孟浩然了。夫子,是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尤其是那种年长而又学问好的男子,相当于老师。风流,是指风度潇洒,不受拘束。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非常敬爱孟夫子,他的风度潇洒是天下闻名的。颔联“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即红润的容颜,指年轻的时候。白首,白色的头发,指年老的时候。轩冕,即古代公卿大夫的车驾和礼帽,用以指代官位和爵禄。松云,即青松白云,用以指代隐居的山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孟浩然年轻的时候就鄙视功名利禄,年老了之后依然安心在山林里隐居。颈联“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中(zhòng),读去声,是动词,受到之意,与“中毒”“中暑”的用法一致。“中圣”一词,典出《三国志·魏书·徐胡二王传·徐邈》:“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大祖,大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要理解这段话,我们首先得解释一下清酒和浊酒。今天,我们喝的酒基本上都是清澈透明的,这就得拜酿酒过程中的一道蒸馏工序所赐。可是在元朝之前,酿酒基本上是没有蒸馏工序的,所以用粮食酿制成酒后,里面就会有很多残渣,使得酿出来的酒显得很浑浊。于是,人们就会再增加一道工序,即将酒中的粮食残渣过滤掉。因此,凡是过滤后的酒,就称为“清酒”;凡是没有过滤的酒,就称为“浊酒”。一般来说,清酒的品质较高,故而在古诗文中通常用来指代优渥的生活。如李白《行路难》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浊酒的品质较低,故而在古诗文中通常用来指代贫困的生活。如杜甫《登高》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由此可知,上述《三国志》中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魏国刚建立时,徐邈担任尚书郎。当时的法令是禁止饮酒,可是徐邈私下饮酒,直至沉醉不醒。校事赵达向他询问曹事,徐邈回答说:“中圣人。”赵达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就汇报给曹操。曹操非常愤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言道:“平常喝醉酒的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徐邈这个人,平常还是注重修养,行事谨慎的,只不过是偶尔喝醉了,才会说这样的话。”徐邈由此得以免除刑罚。于是,后世就用“中圣”或者“中圣人”来指代酒醉。所以,李白颈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孟浩然对月饮酒而频频沉醉,迷恋花草而不事君王。以此来突显孟浩然作为隐者的清高。尾联“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徒此,就是只能如此。揖,就是拱手行礼。清芬,就是比喻高洁的德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孟浩然的品行之高洁,就像是高山一样,我又如何能够仰望呢?就只好在这里拱手行礼,以表敬意了。这首诗的结构非常清楚。首联直抒胸臆,以表达对于孟浩然的喜爱和称赞。颔联和颈联阐明之所以对其喜爱和称赞的原因,即孟浩然是个鄙视功名利禄,安心隐居山林;只想对月醉酒,不愿事奉君王的人。尾联则是将对于孟浩然的喜爱和称赞之情升华,上升到仰望和崇拜的高度。这样,就将一个清高到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的形象描绘得极其充分。可是,在我们昨天欣赏完孟浩然自己写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后,就感觉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按照李白的说法,孟浩然是“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仿佛这辈子就从来没有对功名利禄动过心。可是按照孟浩然自己的说法,他也是曾经“端居耻圣明”的。孟浩然也有过“欲济”的念头,也曾经有过“羡鱼”的想法,所以他才给张九龄写信,只不过张九龄那次没有给他“舟楫”,没有帮他“结网”而已。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亦即孟浩然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四年后,李白作这首《赠孟浩然》的两年前,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还入了张九龄的幕府。所以,孟浩然其实并不像李白所说的那样一点凡心都没有,只是他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场生存而已。苏轼在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在我看来,出仕做官本就是士人的正道。如果无意仕途而归隐山林,这同样无可厚非。只是,实在没有必要将仕途不顺后的归隐,追捧成一种比山还高、令人膜拜的道德楷模。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2023年2月22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21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里的张丞相,就是张九龄。昨天我们欣赏的《感遇》,是张九龄罢相之后写的。今天欣赏的孟浩然这首诗,是张九龄还在丞相任上时,孟浩然给他写的。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时年四十四周岁。第一句“八月湖水平”,这句诗乍看起来平淡无奇,我看到有些诗词解读的书籍就将其翻译成“八月的湖水水面平整”。可事实上,如果仔细推敲的话,就会知道这句诗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湖水”肯定是洞庭湖水,这是毫无疑义的。其次,这里的“平”应该作“水面平整”解吗?再次,为什么是八月?或许你会说,诗人写诗的时候刚好就是八月,所以他就写八月了。如果他是一月写诗,那首句就是“一月湖水平”。如果他是二月写诗,那首句就是“二月湖水平”了。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八月和一月、二月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农历八月是仲秋,而秋天是会有洪水上涨的。《庄子·秋水》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意思是说,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上涨,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直涌的水流畅通无阻,大河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因此,所谓“八月湖水平”绝不是在描述水面平整的宁静,而是在描述秋水上涨的动态。这里的“平”应该作“平齐”解,与什么平齐呢?秋水上涨以至于与岸边平齐。第二句“涵虚混太清”。《说文解字》记:“涵,水泽多也。”涵的本义,是指水泽众多,引申义是包容,包涵,海涵。虚,是指虚空,空间,高空。混,就是混合,混为一体。太清,就是天空。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洞庭湖水宽广辽阔,包涵天空而混为一体。王勃《滕王阁序》上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范仲淹《岳阳楼记》上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描写的都是这样的景象。三四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对联,写得非常有气势,历代名家好评不断。而我们要真正读透这一联,就不能满足于欣赏其气势,还要明白其地理。究竟哪里是云梦泽,哪里又是岳阳城?《史记·货殖列传》记:“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江陵,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在春秋战国之际长期作为楚国的都城。它的东面,就是云梦泽。因此,此时的云梦泽面积是非常大的。我们看下面这张地形图:这张地形图是个盆地,因其位于今湖北省和湖南省,所以称为“两湖盆地”。盆地的四周都是山脉,中间是平原,称为“两湖平原”。其中,两湖平原的北部因为是长江和汉水冲击而成,故称“江汉平原”;南部因为是由最终汇入洞庭湖的三湘四水,即湘水、资水、沅水和澧水冲击而成,故称“洞庭湖平原”。在先秦时期,荆州以东的整个江汉平原以及洞庭湖水域都属于云梦泽。所以,洞庭湖虽因湖中有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但其自古就被称为云梦。至秦汉时期,随着长江、汉水自上游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今江汉平原一带的地势不断被抬高,云梦泽亦被不断压缩割裂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湖泊,这就是今天湖北省之所以被称为“千湖之省”的原因所在,而被称为“九省通衢”的武汉亦由此从云梦泽之下而得见天日。随着云梦泽在江汉平原的逐渐消逝,洞庭湖就逐渐承担起更多为长江洪水分流调蓄的责任,其水域亦不断扩大。因此,孟浩然诗中所说的“云梦泽”,其实就是洞庭湖。所谓“气蒸云梦泽”,就是说洞庭湖上雾气弥漫,蒸腾而上。所谓“波撼岳阳城”,是指洞庭湖的波浪汹涌澎湃,整个岳阳城都为之震撼。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上说:“孟浩然洞庭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第五句“欲济无舟楫”,济,就是渡河;楫,就是船桨。这句诗的字面意思是,我想渡过这片洞庭湖,可惜的是,我无船无桨,又怎么能过得去呢?显然,这里的渡湖和船桨都不是实指,因为租个船渡要不了几个钱,孟浩然还是负担得起的。那么,他这是在隐喻什么呢?第六句“端居耻圣明”。端,就是端坐;居,就是闲居。那么,端居有什么好羞耻的呢?这里就用到了《论语》里的一个典故。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意思是说,天下有道,则出仕。天下无道,则归隐。国家有道时,自己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无道时,自己富贵,这是耻辱。因此,“端居耻圣明”一句的意思是说,现在天下太平,正处于开元盛世,而我却闲居无事,不能成就功名,这令我感到羞耻。于是,我们就能理解前一句中的“欲济无舟楫”是在隐喻什么了。所谓的“欲济”,就是想要出仕;所谓“舟楫”,就是有人引荐。因此,话说到这个份上,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孟浩然就是在向张九龄表达自己想要出仕之意,希望张九龄能够引荐自己。七八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说,我端坐着观看湖边垂钓的人,看人家一条又一条地钓上鱼来,可我却什么事都干不了,心里只能羡慕人家。实际上,这里面用到了典故。垂钓,典出《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意思是说,姜太公曾经穷困潦倒,年纪又老,就通过垂钓的方式来求取周文王,于是后世就常用“垂钓”来指代求取官位。羡鱼,典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意思是说,与其站在河边想要得鱼,不如回家织网来捕鱼。可是对于孟浩然来说,他能怎么织网?他缺的不是才学,而是引荐,所以就只能盼着那些位高权重的前辈和朋友提携自己了。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20日

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张九龄的《感遇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19日

其二唐·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陈子昂的《感遇
2023年2月19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15日

春宫怨唐·杜荀鹤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杜荀鹤的这首《春宫怨》。首联“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婵娟,是指女子美好的容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早年被自己的美貌所误,现在想要对镜梳妆,内心却是十分慵懒。读者看到这一联,就会心生好奇:哪有女子不喜欢自己容貌美好的呢?又有哪个美貌的女子是不在意自己的妆容,是懒于梳妆打扮的呢?颔联“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若为容,意思是怎么修饰妆容?“为容”这个词最早出自《诗经·国风·卫风·伯兮》中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伯兮》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远征的诗,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说,自从丈夫前去东征,我的头发就乱得像飞蓬(枯萎断根后随风飞旋的蓬草)。难道是我没有洗发润发的油脂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我的丈夫不在了,我梳洗妆容去给谁看呢!在《春宫怨》里,颔联两句也是同样的意思:能够承受君王宠爱的关键不在于美好的容貌,那么你还教我去梳洗妆容干嘛呢?于是,颔联两句就回答了我们在阅读首联两句时提出的疑问。为什么说“早被婵娟误”呢?因为我原本以为能够被选入宫、侍奉君王,是由于我的美貌。可到了宫里才发现,赢得君王宠爱的关键,不是美貌。既然君王真正喜爱的不是美貌,那你当初又何必打着寻访婵娟之名召我入宫呢?这不是耽误了我的婵娟之容吗?现在我既然已经误入宫中,你让我精修妆容又有什么用呢?我之所以不能承受君王的恩宠,关键不在于容貌不够美好,而在于其它一些我学不来,也不想学的东西啊!读到这里,大家试想,诗人真的还只是在写宫怨吗?当然不是,他是在借宫妃之怨,写士人之怨。每个君王,都说自己渴求人才,爱惜人才,都说希望自己延揽到的人才既有德,又有才。可真等人才来了就会发现,君王真正宠信的,根本就不是德才兼备的,根本就不是政治清廉的,而是溜须拍马的,曲意逢迎的。因此,对于这些前来投靠的人才来说,第一,是不是被所谓德才兼备的名声所耽误了?如果你不是有这个德才兼备的名声,那么叶公好龙的君王也不会想方设法延揽你。第二,面对一个不是真正在乎德才兼备的君王,你再去修养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才学,是不是也没什么用?无法因此获得君王的宠信?昨天,我们欣赏了罗隐的《赠妓云英》:“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你云英不是年老色衰,以至于嫁不出去;我罗隐也不是才疏学浅,以至于考不上进士。问题不在于我们自身,而在于我没有遇到对的人。而我们今天欣赏的杜荀鹤的这首《春宫怨》,同样是在表达这个意思:我之所以不受君王宠信,问题不在于我自身,而在于君王的叶公好龙。颈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意思是说,春风和煦温暖,鸟儿啼声清脆,正午艳阳高照,花影叠叠重重。这就是将宫妃的视角从宫内转移到宫外,以此形成鲜明的对比。宫外有温暖的春风,而宫内是冷清的。宫外有清脆的鸟啼,而宫内是无声的。宫外有高照的艳阳,而宫内是阴暗的。宫外有重叠的花影,而宫内是孤寂的。因此,身处宫内的妃子,必定会对宫外的生活产生追忆和向往。尾联“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越溪女,字面意思是越国溪边的女子。被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就是越国人,自幼随母在溪边浣纱,故称“越溪女”,又称“浣纱女”。这里用“越溪女”,代指家乡的女伴。尾联两句的意思是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家乡的女伴,怀念当年自由自在,采摘芙蓉的时光。可是,我现在已经深入宫门,还能够返回家乡吗?已经回不去了!已经身不由己了!于是,我们就更能理解这首诗开头的那句“早被婵娟误”了!每当读到这首诗,我都会联想到《史记·李斯列传》中的这句话: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说,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腰斩于咸阳街市。李斯走出监狱,与他的次子一道被押赴刑场。李斯回头看着他的次子道:“我想再和你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可惜再也办不到了!”于是父子相对痛哭,三族全被诛杀。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士人如果追随错了君主,那再想全身而退,重获自由,都会是很难的。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14日

赠妓云英唐·罗隐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罗隐的这首《赠妓云英》。罗隐是唐末著名的文学家,《唐才子传·罗隐》记:“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乾符初,举进士累不第。”罗隐,原名罗横,生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今浙江杭州人,自小就文采斐然。乾符,是唐僖宗的第一个年号,共计六年(874年至879年)。罗隐虽然非常有才华,但是科考却一直不顺,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中第,史称“十上不第”,于是改名为罗隐。前天,我们欣赏了杜荀鹤的《小松》。罗隐和杜荀鹤是朋友,两人曾在黄巢起义后一同隐居在安徽池州的九华山。《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罗隐》记:“罗隐,余杭人。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由此可见,罗隐之所以多次不第,不是因为才学不够,而是因为性格所致。他以诗歌闻名于天下,尤其擅长于作咏史诗,但诗歌中多有讥刺嘲讽之意,因此不能见容于权贵,无法高中进士。《鉴诫录》记:“罗秀才隐,傲睨于人,体物讽刺。初赴举之日,于钟陵筵上与娼妓云英同席。一纪后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矣。’隐虽内耻,寻亦嘲之:‘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罗隐首次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在途经钟陵(今江西进贤)时,结识了娼妓云英。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罗隐又一次考试不中,东归故里。咸通十三年(872年),罗隐在钟陵再次遇到了云英。云英拍手笑他道:“罗秀才你怎么还没有摆脱平民的身份,进入仕途呢?”罗隐内心惭愧,旋即就回赠了这首诗以嘲讽云英。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的正文。第一句“钟陵醉别十余春”,意思是距离上次钟陵醉饮,一别已经十多年了。准确地说,自从大中十二年(858年)的初见,到咸通十三年(872年)的重逢,已经过去十四年了。第二句“重见云英掌上身”,掌上身,用的是汉朝赵飞燕的典故。赵飞燕创作了一种舞蹈,因其体态轻盈,仿佛可以置于掌中,所以称为“掌上舞”或者“掌中舞”。于是,后世诗词中经常会用“掌上”或者“掌中”来形容女子轻盈。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十多年后,久别重逢,云英的体态依然轻盈。三四句“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意思是说,我还没有成名,你也没有嫁人,可能都是因为我们不如人家。而其中的包含的情绪,却是复杂的。比较浅显的解读是,我罗秀才之所以没有成名,是因为没有被朝廷的权贵重臣选中。你云英之所以没有嫁人,是没有被来往的富商大贾选中。在那些达官贵人的眼中,我们都是不如别人的人。一个不如别人的人,又有什么资格笑话另一个人不如别人呢?又如何忍心去笑话另一个不如别人的人呢?更深层次的解读是,你云英为什么没有嫁人呢?是因为你嫁不掉吗?显然不是。白居易《琵琶行》上说:“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意思是说,这个琵琶女遭逢家庭变故,兄弟从军,阿姨死去,加上自己年老色衰,顾客稀少,就嫁给了商人。试想,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尚且能够“老大嫁作商人妇”,那么依然是体态轻盈“掌上身”的云英怎么可能嫁不掉呢?只不过是她不想嫁人而已。为什么她不想嫁人呢?因为嫁给商人后的生活并不会幸福。《琵琶行》里继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意思是说,商人重视利益而不重情义,所以经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就又到浮梁去采购茶叶了,留下我一个人在江口孤守空船,陪伴空船的就只有明亮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深夜忽然梦到少年时期风花雪月的时光,梦中啼哭以致泪湿红妆,满脸都是纵横交织的泪痕。所以,云英其实非常清楚,嫁给商人之后的生活根本就不幸福,商人不会珍惜她,不会尊重她,更不会永远陪在她身边。既然嫁了以后,夫妇还是不能长相厮守,还是要独守空房,那又何必出嫁呢?那还不如一个人逍遥快活,反正云英其实也不缺钱。而罗隐所要表达的,也同样是这个意思,以我罗秀才的诗名文才,如果愿意委曲求全,难道会真的考不上进士吗?可是,我不是为了考进士而考进士,不是为了做官而做官,我之所以想要考上进士,走上仕途,是为了能够治国平天下的。如果当时的政治环境黑暗,非得要同流合污才能考上进士,走上仕途。那我就算是考上了,当官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没有摆脱白身,和你没有嫁给商人,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都不是非得勉强自己而委曲求全的人。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同样会有很多因催问攀比而引发的焦虑情绪。譬如,经常会听到有人问:“你为什么还没有成家?”“你为什么还没有买房?”“你为什么还没有升职?”“你为什么还没有加薪?”这时候,或许我们就可以套用罗隐的那两句诗来怼回去,例如“我未成家卿未富,可能俱是不如人。”“我未加薪卿未贵,可能俱是不如人。”如果一个人既富且贵,却还用这种话来制造情绪焦虑,那他多半是个不学无术之人,那你就可以说:“我未升迁卿未学,可能俱是不如人。”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2月13日

初食笋呈座中唐·李商隐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李商隐的这首《初食笋呈座中》。这首诗是李商隐早年的作品,一般认为,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时年二十二岁。大和七年(833年),李商隐在京城应试落第后,投靠他的表叔、华州刺史崔戎。次年三月,崔戎调任兖海沂密观察使,李商隐就追随崔戎来到兖州,掌管章奏之事。笋,是竹子刚从土里长出的嫩芽。由于竹笋的天性是喜温怕凉,故而在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却罕见于北方。李商隐长期生活在北方,原本是不太容易吃到竹笋的。此次是因为追随崔戎的关系,才有机会在宴会上首次吃到了笋,所以称作“初食笋”。这首诗就是在宴会上即席而作,所以称为“呈座中”,意思是呈现给在座的宾主看。第一句“嫩箨香苞初出林”,箨(tuò)是指笋壳;苞,是指笋心。这就诗的意思是说,竹笋刚刚从竹林中出土,尚未经过阳光的暴晒,因此,笋壳是很嫩的,笋心是很香的。那么,诗人这里真的只是说笋吗?有没有在说自己的意思呢?李商隐自幼就富有文采,《旧唐书·李商隐传》记:“商隐幼能为文。……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新唐书·李商隐传》记:“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这可以算作“嫩箨香苞”。而在写作《初食笋呈座中》一诗时才二十二岁,亦可算作“初出林”。第二句“於陵论价重如金”,於(wū)陵,这是汉代的地名,今山东邹平东南,唐朝时为淄州的长山县。淄州,就位于崔戎所统领的兖州和沂州所毗邻的北面。于是,对于这句诗存在两种解读。第一种解读是,李商隐随崔戎前往於陵做客,竹笋在整个北方都极为罕见,於陵亦不例外,故而其价格可以卖到与黄金一样贵。第二种解读是,竹笋在北方地区极为罕见,但在於陵却有一种特产的鲜美竹笋。因为极其稀缺,故而其价格可以卖到与黄金一样贵。对此,我倾向于认同前一种解读。但无论是哪一种解读,都足以说明鲜美的竹笋在当时当地是极为罕见而珍贵的。第三句“皇都陆海应无数”,皇都,是指京城长安。陆海,是指陆地上的物产丰饶。《汉书·地理志》记:“(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
2023年2月13日
其他

诗词日赏

今天是大年三十,旧的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以农历而言,这即将过去的这一年,真可谓是被疫情反复蹂躏的一年。姚尧生活在上海,这种感觉或许尤为深刻。年初的时候,全被封控在家,一封就是三个月。年尾的时候,全都感染病毒。感染之初,似乎不到三天就逐渐好转了;可是转了三十多天,似乎到现在也没完全转好。人生总是有喜有忧,有欢乐有痛苦。只是,既然我们在这即将过去的一年承受了太多的伤痛和苦闷,就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多享受一些欢笑和快乐吧!在过去的文章中,姚尧曾经多次提及将来会讲解诗词。经过这段时间的筹划,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相信会有不少读者喜欢。选在今天向大家报告,就算是一份新年礼物吧!诚如读者在标题中所看到的,我们准备开的这个题目,叫“诗词日赏”。既然取名“日赏”,那肯定就得是争取日更了。自2015年初至2020年底,我以《×月×日股市前瞻》为题,写了近六年的股评,每个股市交易日前都有推送,从未间断。2021年和2022年,我在公众号的推送频率相对较低,而从新的一年开始,我又将恢复日更了。不仅如此,与之前只是基于股市交易日的日更不同,今后的日更,我会争取全年无休的日更!我们的口号是:“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按照情理来说,美好的一天应该是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的。因此,我会尽可能地让读者每天都能看到推送,无论工作日和节假日!当然,姚尧毕竟是血肉之躯,也可能会有时身体不适;毕竟是世俗中人,也可能会有时突发紧急。因此,我可能有时候需要一天准备两首诗,以备将来不时之需。但正常情况下,我的创作进度还是平均每天一首。对于“诗词日赏”的创作和推送计划,我现在的设想是分成这样五个步骤:一、每天上午到公司后撰写1500至2000字左右的解读文案,午饭前必须将文案定稿。二、下午到公司后拍摄一段十分钟左右的视频,让助理在下班前完成剪辑和字幕添加。三、我拍完视频后就去做其他工作,工作的闲暇之余阅读古代诗词,确定次日的选题。四、助理完成视频的剪辑和字幕添加后,上传到各大视频平台,设置次日早六点推送。五、次日清晨将解读文案推送到公众号,且将视频号中已经发出的视频链接插入其中。为此,我还有四点补充说明,需要向读者报告:一、姚尧写作任务之艰巨,读者是知道的。我现在每做一件事情,都会精打细算,锱铢计较,评估需要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过去在拍摄视频时,或许是出于某种完美主义情结作祟,导致我在一些细节上浪费了不少时间,譬如在说话卡壳时,我会将整段话重新录制,甚至整段视频重新录制。这样一来,有时甚至会导致录制视频的时间比写作文案的时间还要长。今后,我会将主要时间精力放在写作文案上,至于拍摄视频的部分,可能就不会再过于追求完美了(其实,过于追求的结果依然是各种瑕疵,一点都不完美)。如果有卡壳,那就它卡壳,等话想清楚了再继续说。如果卡壳的时间短,那就呈现在视频里;如果卡壳的时间长,那就让助理剪掉。总之,为求将时间精力用在更用价值的事情上,或许我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视频的流畅和美感,对此还请读者多多包涵。二、除了在视频号上之外,我们近期在其他视频平台也开通了账号,分别是:抖音名字:姚尧
2023年1月21日
其他

北方有佳人

2022年12月31日晚上八点,姚尧在视频号上搞了一场跨年直播,主题演讲部分约140分钟,因公众号要求每个视频的时长小于一个小时,于是我们将演讲拆成四部分,如下所示:(1)(2)(3)(4)初次直播,表现不尽如人意,虽然如此,总算迈出第一步。另外,再跟大家报告一些关于姚尧近期的动态及规划:一、《通鉴之道》的书名变更已经批复了。这样的话,我们从《通鉴四》开始应该就要用新的书名了。目前,将《通鉴四》的插图由黑白改作彩色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原先没有彩色地形图,觉得这样的黑白示意图的也挺好。等到有了彩色的,就觉得体验大幅提升了。发一张对比图给大家看:二、预计《通鉴四》会在四月份出版,《通鉴五》的初稿早已完成,现在正在做寄给编辑前的最后一次修订,以及将黑白图改成彩色图的工作,应该能在七月份出版。今年的主要写作计划,是完成《通鉴六》《通鉴七》《通鉴八》《通鉴九》的初稿,主要对应的是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这四位皇帝在位期间发生的事。三、以跨年直播的效果来看,许多读者对于诗词还是非常有兴趣,因此今后会酌情增加对于诗词的讲解。预计今年会挖一个《诗经之道》的坑,然后再在漫长的岁月里慢慢填坑。四、除了在公众号里推送长内容(以准备出版的图书连载为主)外,今后我会大幅增加对于短视频的推送,尤其是用短则一分钟、长则两三分钟的时间讲解著名诗句。我打算先用一个月的时间准备,等到元宵之后就会开始拍摄剪辑。五、姚尧的图书将在明天(1月10日)下午做春节前的最后一次发货,春节后大概要到2月1日才能发货。有需要的读者,请提前做好准备。
2023年1月9日
其他

今晚八点见

诚如我在12月12日推送的《一起跨年?》中所说的,今晚八点在视频号里直播,与老朋友们一起跨年。其实,今天的状态不是很好,我指的是嗓子。最近十天来,我每天都觉得自己应该当天就能痊愈了。然而事实就是,每天好像都差那么一点,每天都会咳嗽,都会容易疲劳。但无论如何,说好的今晚一起跨年,就肯定要在屏幕前和大家见面了。对于今晚的直播,我其实也没有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准备,就是整理了一些古代诗词和历史典故,让助理做了个简单的PPT。毕竟,今晚的目的主要还是老朋友在一起闲聊,无意弄成授课的模式。预计会分成三段:第一段,我讲一个来小时的诗词和历史,然后休息十分钟,让助理帮忙撑下场子,我去服用一些润喉的东西。第二段,我再讲一个来小时的诗词和历史,然后再休息十分钟,让助理帮忙撑下场子,我再去服用一些润喉的东西。第三段,答复读者的问题和留言,直到十二点钟结束。所以,晚上见咯?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我到底阳没阳?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周五(16日)早上醒来,我略微觉得身体有些不适。我当时的想法,这可能是昨晚工作得太辛苦,以致睡眠短缺所致。由于我已经让员工居家,公司当天不会有人上班。所以,我就想干脆我也不去公司了,就在家里补个觉。然而,当我醒来的时候,觉得头有点痛,一摸额头有点发热,像是得了感冒的症状,又担心是感染了新冠,就去测了个抗原。测出来的结果是阴性,于是我相对安心了,就当一般的感冒治疗吧,喝了点999感冒灵,打开喜马拉雅,收听《叶嘉莹说杜甫诗》,然后就这么睡过去了。不过即便如此,为安全起见,我临睡前还是特别交代内子,除了她之外,老人和小孩一律不得走进我的房间,就是她进来也必须要戴口罩。当我再次醒来的时候,没有什么吃饭的胃口,就喝了点水,喝了点感冒药,继续听书,继续听着睡过去了。周六(17日),相当于把周五的经历又重复了一遍,到中午时觉得症状已经要趋于缓和,大概不久就能康复了。期间做了一次抗原,依然是阴的。周日(18日),上午,我额头已经完全不烧,但头痛一直存在。中午,内子说她昨晚觉得喉咙有点不舒服,早上有点流鼻涕,还担心会不会阳了,不过到十点多以后就完全没事了。下午,我连头痛的症状都逐渐消失了。16:30左右,我连续吐了两口浓痰。据说,这是感冒快好了的征兆。于是,我坚信我这次得的就是普通感冒,而且已经恢复了七八成,明天就能照常工作了。到了下午18:00左右,我觉得额头又有点发热,便与内子说起此事。内子建议我再做一次抗原,对此,我起初是不以为然的,因为我都已经快好了,还测什么测?内子说,反正家里一堆抗原,不测的话,等明年过保质期了,也是浪费。我听她这么一说,想那就测吧,反正你不嫌麻烦,我也就是张张嘴的事。过了一会儿,就听到门外一声惊叫:“啊!你阳了!”得知自己阳了之后,除了立即交代家人做好防御措施外,我自己内心其实还挺平静的。因为我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距离康复已经不远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如果人群中有相当高的比例最终难逃一阳的话,那我这次阳的代价总体还算轻的,不像网上许多朋友说得那么难受。以我自己这三天的体验而言,其实真的就和一次普通的感冒差不多。之后,我又和在老家的父亲通了个电话,父亲说:“听说有些确诊了的人,喉咙会有类似吞刀片一样的痛感。”我说:“我还好,我喉咙只是偶尔有过一点异样的感觉,当时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疑神疑鬼了。这几天一直都以为只是普通感冒而已,这都快好了才发现是阳性。你看我要是喉咙痛,怎么能跟你打十多分钟电话?”等到把各方面事宜安排好了,到了19:00左右,我又测了一次抗原,这次居然是阴性的。到了19:30左右,我又测了一次抗原,这次依然还是阴性的。(见下图)到了20:00左右,我再测了一次抗原,这次依然还是阴性的。(没拍照)这样一来,算是彻底把我搞蒙了。我设想了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我没有感染新冠病毒,其实就只是个普通感冒,之前18:00的那次属于假阳性。第二种可能,是我确实感染了新冠病毒,但病毒的杀伤力不算太重,所以我前两天的抗原测不出来。到今天下午18:00的时候已经能测出来了,但很快就被我体内的免疫系统消灭殆尽。因此,19:00后的连续三次抗原都是阴性。对于这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似乎比较容易解释得通,第二种可能虽然可以解释为什么我这次的症状如此之轻,与普通感冒基本上没有差别,但病毒刚好就在这一个小时之内消失不见也太过神奇,令人难以置信。因此,在反复思考之后,我倾向于第一种可能,即我并没有感染新冠。可是,到了20:15,姚宜修突然觉得不舒服,有发烧迹象,一测体温,居然高达38.8度。再给我测体温(是的,这是我此次生病以来首次测体温),是37.8度。到了21:00左右,再次给姚宜修测体温,已经高达39.3度了。不过,她现在的状态似乎还很不错,居然还在网上找人下五子棋,而且居然还能赢。鉴于姚宜修今晚的高烧,我又倾向于认为我更应该是刚才所说的第二种可能,即我应该是感染上了新冠,内子之前短暂的喉咙痛和流鼻涕极有可能是被我传染,而她又传染给了姚宜修。不过,姚湛渊现在还好,刚测下来是36.3度。这就是我此次大约的确是阳了的经过。分享出来,算是供大家参考吧。祝愿大家都能健康平安。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一起跨年?

2022年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去年底为自己订立的目标,照例没有完成。而这一年的纷繁复杂,亦确实出乎预料。去年的这个时候,谁能想到我们的2022年会遭遇那么多动荡?最近几个月来,除了连载《通鉴》系列外,公众号上鲜有推文,更谈不上与读者作深入交流。于是,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要么,我们一起跨年吧?大家有什么想聊的,我们聊一个晚上,你看可好?我现在的想法,是12月31日晚上八点钟开始在视频号开直播,到当晚的零点钟声敲响后准备结束。对于这场直播,我有三点小担心:一是担心自己缺乏直播的经验;二是担心自己的嗓子能否支撑四个小时;三是担心我们的话题能否支撑四个小时。不过,好在大家都是相伴多年的朋友,也没什么特别紧张焦虑的,甚至我都不打算太多准备。或许就是先以一首诗词作为开场白来抛砖引玉,之后就与大家随便闲聊吧。你想知道的,我方便回答的,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等你哦!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91集

汉景即位公元前157年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通鉴之道

老读者都还有印象,去年八月,姚尧推送了《旧酒建议换新瓶》一文。原因是我们准备再版的《笨蛋,问题在战略》一书,被有关部门建议更改书名。现在,同样的故事再次上演了。今天下午,我们收到消息,《姚尧精读资治通鉴》必须要改名。而且,这次不再是建议,基本上就是勒令。主要的问题在于,书名中不宜有编著者的姓名。为此,我们经过商讨后作出如下调整:一、拟将书名由《姚尧精读资治通鉴》改为《通鉴之道》,各分册的编号和副标题不变。如《通鉴四》的全名将改为《通鉴之道四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关于预售《论语之道》之若干事宜

一、《论语之道》已经定稿,今日下印,预计最快12月1日即可上市。二、关于《论语》一书,许多人都知道它很好很重要。只是在阅读过程中,许多读者力有未逮。更严重的,是许多读者存在理解偏差。今天上午,我就以《论语》中广为流传的“学而优则仕”一句为例,拍了个短视频,以供大家参考。三、《论语之道》的售价为78元,读者可点文底链接购买。中国大陆以内的订单一律包邮。中国大陆以外地区邮费自理,读者可在微店向客服咨询后再下单。四、读者下单时,请不要将在售的其他图书和预售的《论语之道》放在同一个订单里,这样会增加发货人员的工作量。购买预售的作为一个订单,购买其它在售的作为另一个订单即可。五、下单后至发货前的这段时间内,读者的收货地址如需变更,可随时在微店留言,告知客服新地址/收件人/电话,客服改好后也会留言告知读者。尽量别在公众号留言,这会增加姚尧的工作量,也会让沟通流程变得繁琐。谢谢支持!敬请期待!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90集

后五年【原文】春,正月,上行幸陇西。三月,行幸雍。秋,七月,行幸代。【白话】春季,正月,文帝巡行陇西郡;三月,文帝巡行雍地;秋季,七月,文帝巡行代国。公元前158年
2022年11月13日
其他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89集

土代水德【原文】初,丞相张苍以为汉得水德,鲁人公孙臣以为汉当土德,其应,黄龙见;苍以为非,罢之。【白话】当初,丞相张苍认为汉朝得到五行中的水德。鲁人公孙臣认为汉朝当属土德。与此相应的祥瑞,是会有黄龙出现。张苍认为公孙臣的观点错误,不予采纳。【姚论】所谓水德土德之争,其思想渊源来自于战国中后期的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所提出的五德终始说。所谓五德,是指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则是指五德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下图是五行的相生相图:所谓五行相克,即金克木,如金属可以砍伐树木;木克土,如树木可以扎根泥土;土克水,如泥土可以控制流水;水克火,如流水可以扑灭火焰;火克金,如火焰可以熔化金属。所谓五行相生,即木生火,如树木点燃而生火焰;火生土,如烈火焚烧而成灰土;土生金,如土地堆积而藏金属;金生水,如金属搁置而凝露水;水生木:水流滋润而长树木。值得玩味的是,五行中的每一行,不但都能克一行,也都为一行所克,而且它能生出一行,以克那个克它的行。如金克木,则木生火以克金;木克土,则土生金以克木;土克水,则水生木以克土;水克火,则火生土以克水;火克金,则金生水以克火。关于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思想,在邹衍之前的诸子著作中已不鲜见。如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虚实》中记:“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又如战国初期的《墨子·经下》记:“五行毋常胜,说在宜。”邹衍的创见,在于将五行生克这种朴素的自然哲学引入政治学,用以解释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兴替。邹衍认为,王朝皆得天授五行中的一德,因受命于天而成为天子。一旦其德衰微,王朝就要发生更替,由五行中克其之德所取代。新的王朝重新受命于天,天命由此发生变革,故称“革命”。对此,《吕氏春秋·应同》中是这样记载的: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凡是帝王将要兴起,上天必定会先向民众显现祥瑞之兆。黄帝的时候,上天先显现出地上有大蚯蚓、大蝼蛄的景象。黄帝道:“这说明土气旺盛。”土气旺盛,故而黄帝时崇尚黄色,行事取法于土德。到了夏禹的时候,上天先显现出草木在秋冬季节都不凋零的景象。夏禹道:“这说明木气旺盛。”木气旺盛,故而夏朝时崇尚青色,行事取法于木德。到了商汤的时候,上天先显现出水中发掘金属刀剑的景象。商汤道:“这说明金气旺盛。”金气旺盛,故而商朝时崇尚白色,行事取法于金德。到了周文王的时候,上天先显现出火赤乌衔着丹书停留在周国祭祀的社坛上的景象。周文王道:“这说明火气旺盛。”火气旺盛,故而周朝时崇尚赤色,行事取法于火德。代替火德的必将是水德,上天会预先显现出水气旺盛的景象。水气旺盛,故而新王朝应当崇尚黑色,行事取法于水德。如果水气到来后,却不知气数已经具备,从而行事取法于水德,那么水德的气数就将迁移到土德上去。《史记·封禅书》记:“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意思是说,自从齐威王、齐宣王的时代以来,邹衍等人就著书论述五德终始的循环。等到秦始皇称帝后,齐国人将这套理论上奏,因此秦始皇采用了五德终始说。按照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周朝得的是火德,取代火德的是水德,那么秦朝取代周朝后,得的就该是水德,而秦始皇也正是这样做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史记·封禅书》记:“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史记·高祖本纪》记:“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由此可知,刘邦于沛县起兵时,崇尚的是赤色。但是,这时候的刘邦尚赤与五德终始无关,只是为了延续那个编造出来的“赤帝之子”的故事而已。《史记·封禅书》记:“汉兴,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史记·历书》记:“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而亦因秦灭六国,兵戎极烦,又升至尊之日浅,未暇遑也。而亦颇推五胜,而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由此可知,当刘邦初入关中,分封汉王之时,依然没有五德终始的观念。因为按照五德终始说,周得的是火德,以十一月为岁首,而颜色尚赤;秦得的是水德,以十月为岁首,而颜色尚黑。现在刘邦以十月为岁首,而颜色尚赤,可谓非周非秦,不伦不类。《史记·封禅书》记:“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因令县为公社。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汉二年(前205年),刘邦还定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众所周知,刘邦历来以排斥礼仪、厌恶儒家而著称。值此忙于军政大计尚且应接不暇之际,刘邦居然还有时间和臣子讨论祭祀问题。刘邦问:“过去秦朝祭祀的上帝是什么帝呢?”左右回答道:“四位上帝,分别是白帝、青帝、黄帝和赤帝的祠庙。”刘邦问:“我听说天有五位上帝,而现在只祭祀其中的四位上帝,这是为什么呢?”左右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刘邦自己回答道:“我知道了,就是要等我来将五帝的祠庙建设完备。”遂立黑帝祠,名叫北畤。刘邦让主管官员前去祭祀,但自己并不亲自前往。他召集原来秦朝的全部祝官,重新设置了太祝、太宰,礼仪与从前一样,还命令各县都设立官社。刘邦下诏令道:“我非常重视祠庙而尊敬祭祀,现在对于上帝以及应该祭祀的山川诸神,都要像从前那样按照规定的时间祭祀。”从刘邦自问自答的那句“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刘邦不是要做秦的颠覆者,而是要做秦的继承者,不是颠覆秦的礼仪,焚烧秦的祠庙,而是补充秦的缺失,完善秦的不足。《史记·萧相国世家》记:“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由此可知,在楚汉战争的长期对峙中,刘邦是依靠关中子弟的支持才打赢持久战的。既然要获得关中子弟的支持,那就需要在文化观念上迎合秦国民众的需要。《史记·高祖本纪》记:“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败后乃独得孝惠,(汉二年)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更名废丘为槐里。于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时祀之。兴关内卒乘塞。”由此可知,刘邦是在汉二年六月攻破废丘,诛杀章邯,彻底平定三秦后下令祭祀的,之后就下令征调关中子弟开赴前线了。《史记·高祖本纪》的这一段记载,在“以时祀之”之后紧接着就写“兴关内卒乘塞”,清楚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联。《史记·太史公自序》记:“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所谓萧何次律令,是指萧何主导的司法改革;韩信申军法,是指韩信主导的军事改革;张苍为章程,是指张苍主导的制度改革;叔孙通定礼仪,是指叔孙通主导的礼仪改革。其中,张苍为章程发生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在此之前,张苍一直在代国和赵国任相。《史记·张丞相列传》记:“燕王臧荼反,高祖往击之。苍以代相从攻臧荼有功,以六年中封为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户。迁为计相,一月,更以列侯为主计四岁。是时萧何为相国,而张苍乃自秦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苍又善用算律历,故令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者。”由此可知,张苍于汉六年中升任计相后,就在中央实施制度改革,其目的就是将自汉二年以来的、深受关中子弟拥戴的秦制文化进一步制度化。而与文化的制度化相伴生的,就是利益的制度化。《史记·历书》记:“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虽明习历及张苍等,咸以为然。是时天下初定,方纲纪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遑,故袭秦正朔服色。”这段记载印证了我们观点,即刘邦之所以“立黑帝祠,命曰北畤”,就是为了强调自己得的是水德,之后又通过精通历法的张苍来将这套论述制度化,直至吕后执政时期,都没有更改历法,依然是沿用秦朝的正朔服色。关于汉得水德的这套论述,在刘邦打天下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在文化上认同秦朝,才更能在战争中获得秦人的支持。可是在治天下时,这套论述的弊端就显现了。因为,如果刘邦认同秦朝的文化,那当初又为何要起兵反秦呢?新建立的大汉王朝,岂非就是亡秦之续?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有人提出要立汉制以更秦法。事实上,当汉文帝即位后不久,就有人提出这种观点了。这个提出者,就是贾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五行中的土,在五色中对应的是黄色,在五数中对应的是数字五。因此,贾谊提出的“色尚黄,数用五”,本质上就是要让汉朝改水德为土德,使得汉朝由“承续秦命”改为“变革秦命”,以至于遭到朝廷重臣的强烈反对和诋毁陷害。朝廷重臣之所以反对贾谊的改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汉朝而爱秦朝,更不是因为他们不爱黄色和数字五而爱黑色和数字六,是因为他们凭借军功而封官拜爵,是秦制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担心一旦秦制被改,自己的既得利益亦会随之受损。文帝即位之初,权力不稳,为安军功重臣之心,不敢轻易启动改制,而且逐渐疏远贾谊,让他去当长沙王太傅。文帝的本意,是让贾谊远离京城是非之地,待时机成熟后再由其主导改制。经过十多年的政治运作,文帝的权力的确是在逐渐稳固,改制的时机的确是在逐渐成熟,奈何贾谊却在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英年早逝了。于是,就有了鲁人公孙臣奏请改制。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以为汉乃水德之始,故河决金堤,其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与德相应。如公孙臣言,非也。罢之。——《史记·封禅书》翻成白话的意思是:公孙臣上书汉文帝道:“原先秦得水德,现在汉朝代秦,按照五德终始,则汉朝当得土德,得土德就会有黄龙出现的祥瑞。宜更改正朔,变革服色,崇尚黄色。”当时丞相张苍爱好律历,认为汉朝是水德的开始,所以才有黄河在金堤(今河南滑县东)决口之事,这就是水德的符应。每年以冬季十月为始,颜色外黑内赤,这是与水德相应的。像公孙臣的说法,是错误的,不予采纳。按照五德终始说,凡王朝得一德,必有此德之气盛。正如《吕氏春秋·应同》中所记载的,黄帝得土德,于是土地上有大蚯蚓大蝼蛄;夏禹得木德,于是草木在秋冬季节都不凋谢;商汤得金德,于是金属刀剑出现在水中;周文王得火德,于是有火赤乌停留在社坛上。于是,张苍以黄河决堤来论证水气盛,进而论证汉朝得水德。通过黄河决堤来论证水气盛,这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可要进一步论证汉朝得水德,这就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黄河决堤显然不是什么祥瑞,而是场大的灾难。如果一个王朝需要通过灾难来体现其所得之德,那么这个王朝会是受到上天之命的吗?第二,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洪涝灾害?为什么汉朝发了水灾就是水德?要说水气盛,尧舜时期的“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岂非水气更盛?为什么尧舜时期不是水德?而治水成功的夏禹不是土德呢?不过,张苍身为丞相,高居百官之首,又是当时著名的律历权威,公孙臣在身份地位、论述能力和具体证据上都无法与之抗衡,故而遭到了张苍的驳斥和否决。《资治通鉴》将公孙臣上书一事记在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但此事实际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在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因为,《史记·封禅书》在记载公孙臣的上书被张苍否决后,又明确记载“后三岁,黄龙现成纪”,而黄龙现成纪之事发生在文帝十五年(前165)年,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公元前165年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论语之道》之封面投票

按照惯例,今天发起《论语之道》一书的封面投票。之前,在设计宁德时代版《论语之道》的封面时,设计师提供了三个备选方案,由客户选定了其中的一个。这一次,设计师还是当初的设计师,先后提供了六个备选方案,经过我们内部的讨论和调整,挑选其中的两个来供读者投票:蓝色:上图中的金色线条是黄河。绿色:上图中体现的意向是脉络。说实话,对于这两个备选方案,我们内部也讨论得非常纠结。现在有个想法,是选用蓝色的方案作为《论语之道》的封面,而选用绿色的方案作为将来《老子之道》的封面。所以,看看大家的投票,听听大家的想法。另外,我们原本计划此次首印是六千册的。鉴于读者这几个月来的催促一直不断,又觉得首印似乎可以再多印一点。所以,再请大家投个票,告知自己会买几本,以便于我能更准确地预估销量。好了,现在请大家开始投票:《论语之道》现在正处于三校中,预计下月初完成校对,10日至15日下印,下印后两周即可上市。预计我们会在下月15日左右,确定下印之时开通预售。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飞高者,伏必久

《小窗幽记·集醒》上说:“伏久者,飞必高。”在我看来,若将这句话反过来说,则不但在道理上同样成立,而且对我等资质普通者更有警示意义。似我等资质普通之人,非伏久不足以飞高。如果只是因为风大而飞高,则终有风停后自高空坠落之患。许多读者知道,我与宁德时代有较深的渊源。宁德时代在公司愿景中提出“立足中华文化,包容全球文化”,这两句话立意高远,亦是我的志趣所在,故而近年来与公司高管在这方面的交流颇多。只是,以我的拙见,这两句话真要付诸实践,可就非常不易了。我们都是中国人,似乎应该是懂得中华文化的。可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仁义礼智信,儒道兵墨法,这些应该都是中华文化。可是,男人留长辫,女人裹小脚,这些算不算中华文化?因此,我们只有真正把中华文化理清楚了,整明白了,搞踏实了,才能谈得上立足的问题。否则的话,别一不小心陷入到传统的泥淖中去了。至于全球文化,那就更令人敬畏了。包容文化的前提是理解文化,理解文化的前提是了解历史。然而,我们对于世界历史能懂得几分呢?依稀记得,我读高中时的历史课,高一是学中国近现代史,高二是学中国古代史,高三是学世界历史。而自高二实施文理分科后,理科生就不用再学历史了。因此,我们学校只有15%的文科生学过一学年的世界历史课,85%的理科生是根本接触不到世界历史课的,读大学后就更不做要求了。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地域的不同,这种情况或许会好一些,但只怕也好不了太多。说得严重点,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绝大多数高学历者在内,对于世界历史的了解,即便不是完全为零,那也是约等于零了。不仅如此,数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实是根植于农业时代的;数百年来,执全球文化牛耳的西方文化,其实是绽放于工业时代的。而现在,我们业已进入信息时代,只是时间持续尚短,文化根基尚浅而已。那么,过去在农业时代形成的中华文化和在工业时代形成的西方文化,在进入信息时代后,究竟哪些依然是精华,哪些已经是糟粕呢?对此,我一无所知,深感困惑。正是基于面对上述问题时的茫然无知和手足无措,才愈发加剧了我对于读书恨少的焦虑,亦促使我下定了必须久伏的决心。两个多月来,我除了连载《精读通鉴》外,基本没有再推送别的文章。今天这篇,主要就是跟大家报告一些我近期的想法和对未来的打算。虽然我在公众号停更股市前瞻已经两年,但依然有不少读者希望我能回归。我很感谢你们的惦念,可这已是比不可能更加不可能的事了。其实,我不但不可能再在公众平台上复更股评,就连原先的付费平台也正在逐渐与股评脱钩。题目已经从原来的《×月×日股市前瞻》改成了《姚尧坐观天下》,推送的都是我对于国内外政经局势的观察。即便不会刻意回避股市分析,但那也只是在对国内外政经局势的分析探讨之余,顺带着提及一下金融市场可能的机会和风险。因此,那些还在建议姚尧恢复股评的读者,真的是不要再惦记此事了。我不但不会回归,而且只会更加远离。我是在2015年初开始写公众号的。2015中,海天出版社的聂雄前社长约我写书。2017年中,我开始连载《精读通鉴》。2018年中,《通鉴一》出版。起初,我以为我找到了一条出版书籍的康庄大道,即通过《股市前瞻》来吸引粉丝,在股评中培养读者对于文史的兴趣和对于读书的习惯,然后再将《精读通鉴》等图书卖给读者。可是时至今日,这条路已经是越来越走不下去了。2018年中,《通鉴一》出版,当时每篇《股市前瞻》的阅读量大约是1.5万人,预售及第一个月共销售图书1.5万册,迄今累计销售2.4万册。2019年初,《通鉴二》出版,当时每篇《股市前瞻》的阅读量大约是2.5万人,预售及第一个月共销售图书0.9万册,迄今累计销售1.3万册。2020年10月,《通鉴三》出版,当时每篇《股市前瞻》的阅读量大约是5万人,预售及第一个月共销售图书0.4万册,迄今共销售0.6万册。因此,以事后的眼光来看,即便没有两年前那些别有用心者对我的漫天抹黑和造谣,这条依靠股评吸引粉丝以出版书籍的曲线之路,其实也已经走不下去了。放弃是迟早的事,差别只在于何时能够狠下心来而已。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愿意阅读的人没那么多,愿意深度阅读的人更少,愿意持续深度阅读的人则是少之又少,而这样的人在股民群体中可谓凤毛麟角。因此,我早已不期待能在股民群体中挖掘到太多支持我写作出版的读者了。《礼记·学记》上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有好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其美味;虽然有好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会知道其良善。因此,学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了才知道自己的困顿。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够自我反省;知道困顿,然后就能够奋发自强。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别人,自己也能获得一半的收获。”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写作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教学。正如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一样,写和读也是互相成就的。我衷心地感谢曾经支持过我的所有读者,是你们帮我渡过了最初的艰难岁月。但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有些读者拒绝读书思考,拒绝学习进步,我不可能永远陪着你们在那个既定的知识水平上打转。也许有些读者已经习惯于在思想上躺平,但我却不能容忍自己总是在学问上不进步。我以为,一段感情如果不能让对方变得更好,那么放手就是迟早要面对的结局。无论放手的过程有多么令人不舍,终究好过于纠缠时的强人所难。因此,我不会强读者之所难,逼读者读你们不愿意读的书;也请读者不要强我之所难,逼我写我不愿意写的文章。我们,都给彼此留一个体面。当然,随着过去的运营模式被彻底终结,我还是需要在将来为自己的图书寻找营销通路。我现在的打算,是准备让我的助理进行直播,其用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代我与读者交流沟通,回答读者遇到的问题;二是对图书进行宣传推广,寻找到更多新的读者。因此,读者下周可能就会发现我的助理用我的视频号直播了:至于什么时候开播,什么时候下播,这事全由她们自行决定,我基本不予干涉,亦希望有兴趣和闲暇的读者届时能够积极献言献策,就像当初支持和帮助我一样地支持和帮助她们。我现在所期望的,就是摆脱过去将产销环节都集于一身的模式,而将主要的时间精力都用于读书和写作上,不再为了图书销量而违逆本心,写一些既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又不足以流传后世的文章。这,其实就是本文标题和开头所说的“久伏”之意。除了有太多太多书要写之外,我还有太多太多书要读。我不愿意一直都在低空漂浮,我希望能够飞得更高。而在飞高之前,我需要久伏。这几年来,许多读者都在催促《精读通鉴》的更新速度,甚至有些读者担心总共98册的《精读通鉴》最终无法全部出版。怎么说呢,这几年来出版的速度慢,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都有,主要责任当然在我。不过,请你们相信,今后《精读通鉴》的写作和出版速度肯定会极大加快。说实话,我自己一点都不担心《精读通鉴》的写作出版问题。近期,我一直在和宁德时代讨论所谓“有参创新”和“无参创新”的问题。大意是说,当你还不是世界第一时,你的创新是有参照的;而当你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且将世界第二远远甩在身后时,你的创新就是没有参照的,你只能在无人区进行创新,因而挑战远超于过往。退而反思自己,就我自己的写作出版而言,《精读通鉴》其实只不过是“有参创新”,所有的架构都是司马光已经搭好了的,我只是针对司马光的文本进行翻译、注释和评论。真正艰巨的挑战,是筹谋已久却进展缓慢的《中国战略通史》,乃至于将来把战略学发展成一门体系完备的学科,这才算得上是进入“无参创新”,是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为“给后人提供肩膀的巨人”。或许终不能至,然心实向往之。所以在当下,真的是有太多的经典需要苦读,真的是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供虚度。具体而言,明年的主要写作任务会放在《精读通鉴》上,写作和出版的速度都会大幅加快。从后年开始,我会陆续写作出版《易经之道》《老子之道》和《孙子之道》。再往后的事,就不是现在所能预计的了。最后,承蒙大家错爱,自《通鉴一》出版以来,一直有加价五六十元的签名版销售。现在,除《通鉴一》还有两百来本,《通鉴二》还有三百来本外,其余书籍的签名版皆已卖完。你们是知道我的,我一般不会刻意地推销自己的产品。只是在可预见的将来,我都不可能再销售所谓签名版的图书了。因此,我还是希望有意愿的读者,一起就将这剩下来的几百本书买了,留作个纪念吧。等你们都买完了,我就将这两件商品彻底下架了。另外,我长期合作的海天出版社,据说马上要改名为深圳出版社了。今后出版的书,以及之前出版今后加印的书,都会用新的社名。不出意外的话,下个月《论语之道》和《声律二》就会出版,《通鉴四》由于地图审查的原因,要到十二月才能出版。今后,我们也不会提前太久预售,最多是在确定下印后开始预售,下印两周后即可发货。再次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87集

减租减刑公元前168年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86集

晁错论政【原文】匈奴寇狄道。【白话】匈奴入侵狄道。【原文】时匈奴数为边患,太子家令颍川晁错上言兵事曰:“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繇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白话】当时,匈奴多次侵扰边境,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向文帝上书谈论战争问题,道:“兵法上说:‘有必定战胜的将军,没有必定战胜的民众。’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关键在于良将,不可不慎重地选择。【姚论】本章主要介绍的是《资治通鉴》转载自《汉书·爰盎晁错传》中的,晁错对汉文帝的多篇上疏。其中,这第一篇史称《言兵事疏》,《资治通鉴》转载时在其开头部分删减极多,而这对于上疏的历史背景介绍是极其重要的,故将其摘录如下: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底厉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繇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翻成白话的意思是:臣听说,自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多次入侵边境。小规模入侵,则小规模获利;大规模入侵,则大规模获利。高后时期,匈奴再次入侵陇西,攻打城池,屠杀县邑,驱赶牲畜,掠夺财产。之后又次入侵陇西,杀害官兵,大肆抢掠。我私下听说,战胜之后的军威,可使民众士气百倍;战败之后的士卒,从此都将一蹶不振。自高后以来,陇西曾三次受困于匈奴,民心士气大受损伤,没有了克敌制胜的信念。现在陇西的官员,仰赖社稷的神灵,尊奉陛下的明诏,团结士卒,砥砺士气,率领大受损伤的民众,以抵挡乘胜攻击的匈奴,以少击众,杀死一王,击败敌众而获利极丰。这不是因为陇西的民众有勇敢怯懦之分,而是驻守陇西的将领有巧妙笨拙之别。因此兵法上说:‘有必定战胜的将军,没有必定战胜的民众。’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关键在于良将,不可不慎重地选择。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随即起兵灭义渠,以其地设置陇西郡和北地郡。其中,陇西郡的郡治就在狄道。高后六年(前182年),匈奴入侵狄道。高后七年,匈奴再次入侵狄道。文帝三年(前177年),匈奴右贤王入侵河南地,劫掠上郡,文帝以灌婴领兵,击退匈奴右贤王。文帝六年(前174年),匈奴冒顿单于致信文帝,双方修好。不久冒顿单于去世,其子老上单于即位。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匈奴第三次入侵狄道,故晁错文中称“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大抵此次匈奴入侵陇西之初,汉军损失惨重,与前两次匈奴入侵一致,故称“民气破伤,亡有胜意”,后经陇西将士奋勇抵抗,击败匈奴,故而晁错在总结时称“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晁错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向文帝上《言兵事疏》的,引用兵法中“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名言,以指出保境安民的关键在于选择良将。【原文】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兵法,步兵、车骑、弓弩、长戟、矛鋋①、剑盾之地,各有所宜;不得其宜者,或十不当一。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②;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白话】臣又听说:用兵作战,与敌交锋,有三件紧要的事情:一是占据有利地形,二是士兵训练有素,三是兵器适用锐利。按照兵法,步兵、车骑、弓弩、长戟、矛鋋、剑楯等各兵种兵器,都各有其用武之地。如果不得其用武之地,就可能出现十个士兵都不能抵挡敌人一个士兵的情况。士兵不经挑选训练,军卒不能训练有素,日常起居不精确,举止动静不集中,乘胜追击时跟不上,逃避危难时不统一,前队已在交战,后队还在懈怠,不能听从鸣金击鼓的指令进退,这就是平常没有训练的过错,会导致一百个士兵都不能抵挡敌人十个士兵。手中的兵器若不能完备锐利,那就等同于赤手空拳。身上的盔甲若不能坚实紧密,那就等同于袒露身体。弩箭如果不能射远,那就等同于短兵器。射箭如果不能命中,那就等同于没有箭。射中后不能插入,那就等同于没有箭头。这就是将领不省思兵器的祸患,会导致五个士兵都不能抵挡敌人一个士兵。因此,兵法上说:‘器械不锋利,就是把士卒奉送给敌人;士卒不可用,就是把将领奉送给敌人;将领不知兵,就是把君主奉送给敌人;君主不择将,就是把国家奉送给敌人。’这四点,是用兵最重要的关键。【姚注】①鋋(chán):铁柄短矛。②袒裼(xī):脱去或敞开上衣,露出内衣或身体。【原文】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桡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①,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②、木荐弗能支也③;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白话】臣又听说:小国与大国的情形不同,强国与弱国的形势不同,在险峻和平缓的地势上,采取的战备也不同。自身谦卑地侍奉强国,这是小国常用的情形;联合小国以攻击大国,这是实力相当的国家常用的情形,利用蛮夷以攻打蛮夷,这是中央之国常用的情形。现在匈奴的地理形势与军事技术都与中央之国不同:奔驰于山坡上下,出入于山涧溪流,中央之国的马匹不如匈奴;在险峻倾斜的道路上,一边骑马一边射箭,中央之国的骑术不如匈奴;忍受风雨疲劳,不惧饥渴困顿,中央之国的士兵不如匈奴。这些,都是匈奴的优势。如果到了平原,地势平缓,利用轻便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作战,则匈奴的军队就容易打乱。汉军使用劲弩和长戟,发射和攻击很远的距离,则匈奴的弓箭就不能抗衡。身穿坚实的铠甲,手持锋利的武器,长短兵器相互交杂,弓弩射手往来驰骋,士兵按照十人、五人一组的编制向前进攻,则匈奴的军队就不能抵挡。骑射之官发射良箭,共同射向同一目标,则匈奴的革制甲胄和木制盾牌就不能抵御。跳下战马,地面格斗,剑戟交锋,近身逼迫,则匈奴的脚力就应付不了。这些都是中央之国的优势。由此看来,匈奴有三项优势,中央之国有五项优势。陛下又动用了数十万大军来诛灭匈奴的几万军队,以兵员数量的多寡来计算,可以采取用十击一的战术。【姚注】①驺(zōu)发:发射良箭。颜师古注《汉书·爰盎晁错传》曰:“驺谓矢之善者也。……驺发,发驺矢以射也。手工矢善,故中则同的。的谓所射之准臬也。”②革笥(sì):皮革制成的甲胄。③木荐:木板制成的盾牌。【原文】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故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无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白话】虽然如此,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之事。所以,国家由大变小,实力由强转弱,这都是在俯仰之间就会发生的。用人的生死来争夺胜利,一旦失利就再难振作,届时就追悔莫及了。帝王的治国之道,在于能确保完全。现在前来归降的胡人、义渠、蛮夷等部族,其部众有几千人,他们的饮食习惯和优势特长都与匈奴一样。可以赐给他们坚实的铠甲,棉制的衣服,强劲的弓弩,锐利的箭矢,再加上边塞各郡的精锐骑兵,任用通晓其习俗,笼络其人心的将领,再由陛下以明确的约定统率他们。如果遇到险阻之地,就派这只军队前去冲锋陷阵,如果是在平坦通达之地,就派轻车材官前去制服敌人。两支军队互为表里,各自发挥其优势,在此基础上又叠加人数优势,这就是确保完全的策略了。”【原文】帝嘉之,赐错书,宠答焉。【白话】文帝嘉许晁错,赐给晁错一封书信,答复他以作为荣宠。【姚论】如果只看《资治通鉴》的这一句话、九个字,给读者的感觉,仿佛是文帝极其赞赏,并且完全接受了晁错的建议,而这与实际情况还是有一些出入的。我们将《汉书·爰盎晁错传》的原文摘抄如下:错上言兵事,曰:“……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文帝嘉之,乃赐错玺书宠答焉,曰:“皇帝问太子家令:上书言兵体三章,闻之。书言‘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今则不然。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使夫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可以看到,此时的晁错与文帝之间关系并不亲近,对于文帝是否会采纳自己的谏言亦缺乏信心,故而在上疏的结尾自称“狂夫”“愚陋”,他说:“传言道:‘狂妄之人的谏言,供英明之主抉择。’臣晁错愚昧浅陋,冒死上奏狂言,仅供陛下采择。”文帝嘉许晁错,赐他盖有皇帝印玺的书信答复,以作为荣宠。针对晁错所说的“狂妄之人的谏言,供英明之主抉择。”文帝认为,谏言者不狂妄,就会沦为人云亦云;抉择者不英明,就会犯下战略错误。这两者,都是国家的大患。如果是让不英明的君主,抉择于不狂妄的谏言,那么听多少条上疏都没用,也得不出好的方案。因此,文帝之所以答复晁错,是因为觉得晁错才学过人,具有培养的价值,尤其是可以留作太子将来的辅弼,故而鼓励他继续关心国事,多献良策,不必太多顾忌。倒不是真的觉得晁错的上疏切中时弊,可以立即付诸实施。【原文】错又上言曰:“臣闻秦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人,其性耐寒;扬、粤之人,其性耐暑。秦之戍卒不耐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①。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发之不顺,行者愤怨,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③,天下明知祸烈及己也。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白话】晁错又一次上书道:“臣听说,秦朝起兵攻打匈奴和百越,不是为了保卫边境而拯救,是出于贪婪暴戾而想扩大疆域,所以功业未能建立而导致天下大乱。况且,起兵而不了解形势,则作战就会被人擒获,屯守就会士卒困死。北方的胡、貉之人,其生性耐寒;南方的扬、粤之人,其生性耐暑。秦朝的戍卒水土不服,戍守边疆的死在边境,输送给养的倒在途中。秦朝的民众被征兆戍边,就如同前往刑场赴死,故而征召因犯罪而贬官的人前往戍边,称为‘谪戍’。最先征发的是因犯罪而被贬的官吏以及赘婿、商人,接着征发的是曾经经过商的人,再接着征发的是祖父母、父母曾经经过商的人,最后进入闾里,征发闾左的贫民。征发的事进展不顺,上路的人愤怒怨恨,他们有万死的危害,却没有丝毫的回报。战死沙场之后,一算的税赋都不能免除,天下都明确知道戍边的祸害将危及自身。陈胜前往戍边,走到大泽乡时,为天下人首倡义兵,天下人像流水一样追随他,这就是秦朝以威势强制征兵造成的弊端。【姚注】①偾(fèn):仆倒、僵死。②市籍:秦汉时期在市(特定的商业区)内营业的商贾的户籍。③一算之复:算,每人每年需要缴纳的税赋,不同时期金额不同,汉高帝时为120钱,汉文帝时减为40钱。复,免除税赋。戍卒战死之后,当然不可能再缴税赋,此应是指其家属必须代缴,不能免除。【原文】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免罪,拜爵,复其家,予冬夏衣、禀食,能自给而止。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白话】胡人的衣食来源,并不依靠土地,这就导致他们经常扰乱边境,往来转移,有时入侵,有时离去;这是胡人赖以谋生的方式,亦是中央之国的民众离开耕地的原因。现在胡人频繁在边塞游牧打猎,以察看汉军边塞防备的士卒,发现士卒少的就入侵。如果陛下不发兵救援,则边境百姓指望不到朝廷的救兵,就会有投降敌人的心思;如果陛下发兵救援,征发的数量少,则不足以战胜敌人;征发的数量多,则来自于遥远地区的援兵刚到,胡人的军队又已撤走了。这时候,如果不将聚集而来的救兵撤走,则军费开支极大;如果将救兵撤走,则湖人的军队又会再次入侵。如此连年折腾,则中央之国将陷入贫穷困顿而民众将不得安宁。幸得陛下忧虑边境问题,派遣将领官员发兵加强边塞防务,这是对边境百姓的极大恩惠。然而,现在远方的士兵驻防边塞,一年轮换一批,不能了解匈奴人的本事。不如选取常居的人在边境安家耕作,并且用以防备入侵,以便利用有利地势构筑高城深沟。在战略要地,交通要道,规划建立城邑,其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口。官府先建造房屋,准备农具,再召募百姓,赦免罪犯,赏赐爵位,免除其家庭的赋税,给予冬夏季的衣服和官仓里的粮食,直至他们能够通过生产自给自足为止。对于驻守边塞的民众,如果不给予他们优厚的利禄,就无法使他们久居于危难之地。当胡人入侵时,对于那些能从胡人手中夺回所掠财物的,可以分一半给他,由官府为他赎买。如果边塞的民众能够获得这样的待遇,那么城镇邻里之间就会互相救助,与胡人作殊死搏斗。他们这样做,不是出于感佩皇上的恩德,而是希望保全亲戚和贪图钱财。与那些既不了解边塞地形又对胡人心生畏惧的东方戍卒相比,这些边塞民众的防御功效要高出一万倍。陛下应在当政之时,迁徙民众以充实边防,使得远方的民众再也没有屯戍边境的徭役;而边塞的居民,父子之间相互保护,再无被俘虏的忧患。这样利益惠及后世,获得圣明的称颂美名,与秦朝征发满怀怨恨的民众戍边相比,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原文】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白话】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招募民众迁徙到边塞居住。【姚论】在《言兵事疏》中,晁错称:“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又称:“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这是建议文帝对匈奴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认为汉军既有战术上的优势,又有人数上的优势,必定能够击败匈奴。显然,这个战略在文帝时期是不切实际的,故文帝只嘉奖其谏言的精神,而不采纳其谏言的内容。于是,晁错又上《守边劝农疏》,建议文帝对匈奴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通过招募民众长期驻守边塞以防备匈奴入侵。这个建议是切合实际的,故文帝采纳其谏言。关于迁徙人口以戍守边境的做法,早在战国初年,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就已经实施了。《吕氏春秋·贵卒》记:“吴起谓荆王曰:‘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臣不得而为也。’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荆王死,贵人皆来。尸在堂上,贵人相与射吴起。”意思是,吴起对楚悼王说:“楚国有余的是土地,不足的是人民。现在您想用本来就已经不足的人民去打仗,以换得本来就有余的土地,这我是无法办到的。”于是,楚悼王下令将楚国的王亲贵戚迁居到偏远广阔的地方去开荒,使得这些贵戚们感到非常痛苦。楚悼王死后,贵戚们回到京城,一起用箭射击吴起。商鞅在秦国变法二十年而大获成功,吴起在楚国变法一年而万箭穿心,这固然有楚悼王病逝的偶然因素,亦是因其将王亲贵戚迁居蛮荒之地所致。王亲贵戚们身处蛮荒之地,只受其害而未见其利,故其疯狂反扑也是必然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大量征发民众戍守边境,致使民众怨声载道,陈胜揭竿起义,天下重归战乱,秦朝由此灭亡。晁错有鉴于前人过失,在向文帝的上疏中特别指出,募民戍边的关键,在于要使边境的民众充分享受到政治、经济和生活上的实惠。惟其如此,才能让他们愿意久居于边塞的危难之地。广施恩德以使民众甘于久居边塞,而非以严刑峻法逼迫民众戍守边境,这是晁错《守边劝农疏》中的策论超越前人的地方,亦对后世的边防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原文】错复言:“陛下幸募民徙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甚大惠也。下吏诚能称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则贫民相慕而劝往矣。臣闻古之徙民者,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先为筑室家,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畜长,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白话】晁错再次上书道:“陛下召募民众迁徙以充实边塞,使得屯戍之事日益减省,物资运输日益减少,这对民众是极大的恩惠。下面的官员在执行时若真能与陛下对百姓的厚惠相称,遵奉陛下的法令,照顾所迁徙的老弱,善待其中的壮士,笼络人心而不欺凌,使先来的人安居乐业而不思念故乡,那么贫穷的民众就会感到羡慕而互相劝勉前往边塞了。臣听说,古代在迁徙民众前,一定要察看当地的阴阳调和,品尝当地的泉水味道,然后再营造县邑,修筑城池,划定闾里,分隔住宅区域,先为民众修筑房屋,配置器物,使民众到达后有房屋可以居住,有器物可以使用。这就使得民众不会留恋故乡而互相劝勉前往新城的缘故。又为他们设置医生、巫师,以医治疾病,主持祭祀。男女可以婚配,生死相互照顾,坟墓相互依靠,栽种树木,饲养牲畜,房屋完备安全。这就使得民众乐于生活在这里而有长期居住之心。【原文】臣又闻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皆择其邑之贤材有护、习地形、知民心者;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政定于外。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幼则同游,长则共事。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前死不还踵矣。所徙之民非壮有材者,但费衣粮,不可用也;虽有材力,不得良吏,犹亡功也。【白话】“臣又听说,古代在边境布防以抵御敌人的制度是,每五家为一伍,设置一个伍长;十个伍为一里,每里设置一个假士;四里为一连,每连设置一个假五百;十连为一邑,每邑设置一个假候,都是选择邑中有护卫能力、熟悉地形、了解民心的贤才来担任。安居则教导民众学习射箭的方法,出营则教导民众应敌的策略。因此,士卒在内完成编制训练,军政就能在外发挥作用。民众训练有素之后,就不让他们随便迁徙,幼年时一同游玩,成年后一同做事。夜间战斗时通过声音知晓,就足以互相救援;白天作战时通过眼睛看见,就足以互相识别。彼此间的欢喜友爱之心,足以令他们同生共死。在此基础之上,朝廷再以厚赏来激励他们,以重罚来威慑他们,则民众就会勇往无前而死不后退了。如果迁徙的民众不是强壮有力之人,那就只是空耗衣服粮食,不能用于充实边防。如果只是迁徙的民众强壮有力,却没有优秀的官员治理,那也不会取得功效。【原文】陛下绝匈奴不与和亲,臣窃意其冬来南也;壹大治,则终身创矣。欲立威者,始于折胶①;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白话】陛下拒绝匈奴,不与其和亲,臣私下预计,他们冬季会南下入侵。要趁机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即可对匈奴造成沉重的打击,使其永远不能恢复。要想树立军威,始于筹备弓箭。如果匈奴来犯而不能将其击败,使得他们志得意满而去,那么以后就不易降服了。”【姚注】①折胶:古人在秋天折树胶而制弓弩。【姚论】在上《守边劝农疏》得到文帝的采纳后,晁错又上了一篇《募民实边疏》,就募民实边的具体工作提出各种建设性意见,主旨还是完善边塞的生活设施和居住条件,增强边塞对于民众的吸引力,使其不再眷恋故乡而安于久居边塞,这些都是周到细致之处。然而,守边劝农、募民实边皆为持久战的战略部署,非十年之功不能见其实效。可晁错在文章的末尾,又寄希望冬季一战而对匈奴造成沉重打击,使其永远不能恢复,这又体现了速胜论的战略思维。事实上,晁错才智有余而定力不足,虽然他能够准确揣摩文帝的心思而上《守边劝农疏》《募民实边疏》以逢迎上意,却终究难以掩饰其内心欲求速胜的急躁心态。文帝老练沉稳,故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至景帝时轻率冒进,依晁错之计贸然削藩,遂最终酿成了“七国之乱”的大祸。【原文】错为人峭直刻深,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白话】晁错为人,严厉刚直苛刻心狠,因其辩才而深得太子的宠信,太子家里的人都称他为“智囊”。【姚论】关于晁错得以成为太子家令的过程,《汉书·爰盎晁错传》中是这样记载的:晁错,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与雒阳宋孟及刘带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又上书言:“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矣:此四者,臣窃为皇太子急之。人臣之议或曰皇太子亡以知事为也,臣之愚,诚以为不然。窃观上世之君,不能奉其宗庙而劫杀于其臣者,皆不知术数者也。皇太子所读书多矣,而未深知术数者,不问书说也。夫多诵而不知其说,所谓劳苦而不为功。臣窃观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技艺过人绝远,然于术数未有所守者,以陛下为心也。窃愿陛下幸择圣人之术可用今世者,以赐皇太子,因时使太子陈明于前。唯陛下裁察。”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由此可知,晁错最初是学习法家学说的,他追随轵县(今河南济源南)人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学,因熟悉文献经典而任太常掌故。后受委派前往齐地,追随九十多岁的伏生学习儒家经典《尚书》。待其学成归来,可谓精通儒法,故而深得文帝赏识,用以辅佐太子,历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又担任博士。于是,晁错向文帝上了一篇关于太子的疏,史称《言太子知术数疏》或《言太子宜知术数疏》,文帝阅后十分欣赏,遂升其为太子家令。颜师古引张晏曰:“术数,刑名之书也。”又引臣瓒曰:“术数谓法制,治国之术也。”可见晁错所主张的,文帝所认可的,是太子将来要治理好国家,宜多学法家之术。而这样的内容,毫无疑问地又在《资治通鉴》中被删除了,现将晁错《言太子知术数疏》的全文翻译成白话如下:晃错又上书道:“君主之所以尊贵显赫,功名扬于后世,是因为懂得术数。因此,君主懂得如何控制臣下,治理民众,则群臣就会敬畏君主;君主懂得如何听闻谏言,处理事情,则不会被欺瞒蒙蔽;君主懂得如何安抚万民,则海内的民众必定会顺从;君主懂得如何引导忠孝事上,则臣子的德行就会完备。这四个方面,我私下认为,是皇太子迫切需要学习的。有些大臣认为,皇太子没有必要懂得太多具体事务的处置之道,我虽然愚钝,却真的是不以为然。我私下观察上古时期的君主,不能尊奉宗庙而被臣子劫持杀害的,都是因为不懂得术数的人。皇太子所读之书虽然很多,但还未能深刻理解术数,这是因为没有辨析探讨书中的道理。对书中的内容多有诵读,却不能理解书中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辛苦劳累而没有功效。我私下观察皇太子,他才智高超,驾车射箭的技艺都远超常人,可是对于术数方面却还未能掌握,这与陛下的心意是相关的(意指太子担心会遭文帝猜忌)。我私下希望陛下能在圣人的法术中选择一些可以用于当世的,用来教导皇太子,在适当的时侯让太子在御前陈述阐明。请陛下明察裁决。”
2022年9月27日
其他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85集

薄昭之死公元前173年
2022年8月29日
其他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84集

治安之策【原文】梁太傅贾谊上疏曰:“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白话】梁国太傅贾谊向文帝上疏道:“我私下认为,现在的局势,可以为之痛哭的有一件,可以为之流泪的有两件,可以为之长久叹息的,有六件;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伤害原则的事,就很难在这篇上疏中全部列举出来了。那些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得治了’,唯独我觉得还没有达到。那些说已经安定得治的,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治乱之体的人。就好比有人取来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而自己则睡在木柴之上,当火还没有燃烧上来的时候,就认为是平安的。现在的天下形势,和这个有什么不同!陛下何不让我在您面前详细地阐述这些问题,进而陈述使天下得治安定的策略,以试着供陛下仔细斟酌选择呢!【姚论】文帝四年(前176年),文帝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此时的长沙王为首任长沙王吴芮的玄孙。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以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所宠爱的四子刘揖。《汉书·屈原贾生列传》记:“(文帝)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由此可见,贾谊由长沙王太傅迁为梁怀王太傅,官职看似平级调动,地位实则更加亲近。《汉书·贾谊传》记:“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此后贾谊所陈述的内容,后人称之为“治安策”。值得注意的是,《治安策》原非一篇奏疏,而是贾谊上呈文帝的多封奏疏的摘要,且内容并不完备。因为贾谊在《治安策》的开头说得很清楚,“可为长太息者六”,而文中只列举了三个可以长太息的地方。《资治通鉴》在转载《汉书》时又有删减,本章即是对《资治通鉴》所转载内容的解读。【原文】使为治,劳志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匈奴宾服,百姓素朴,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①,上配太祖,与汉亡极,立经陈纪,为万世法,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白话】假使我提出的治国之道,会劳费心神,困苦身体,减少钟鼓之乐,那就可以不必采纳;如果乐趣与现在相同,却能够使得诸侯守法,兵革不动,匈奴臣服,百姓朴素,陛下在世时被称为明帝,死后被奉为明神,名誉美好而永垂青史,顾成之庙可尊为太宗,上配太祖以享祭祀,得与汉朝国运永昌,创立典章纲纪,成为万世法度,即便是出现了愚鲁幼稚、品行不正的继承人,依然能因继承祖业而安享天下。以陛下的圣明通达,再有些稍微懂得治国之道的人辅佐,要达到这个境界,是并不困难的。【姚注】①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在《汉书·贾谊传》的记载中,此句之前还有一句“《礼》祖有功而宗有德”。《礼记·祭法》记:“祭法:有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孔颖达疏:“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孔子家语·庙制》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对于汉朝的宗庙而言,高帝刘邦的庙号毫无疑问是太祖。贾谊称“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意指文帝如能平治天下,德被四海,则其庙顾成便可以加上“太宗”的庙号。【姚论】《尚书·商书·太甲下》记:“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意思是说,如若登高,一定要从下面开始;如若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不要轻视民众的事务,要体谅其中的难处。不要安逸于权位,要想到其中的危险。从一开始,就要谨慎地对待终结。这,是伊尹对商王太甲的谏言。《尚书·商书·说命中》记:“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意思是说,大夫等各级官员辅佐天子,不是为了让天子安逸享乐的,而是为了治理民众的。上天是最为聪明的,圣主效法上天而订立法规,官员恭敬顺从地执行法规,民众就能得到安定治理。这,是傅说对商王武丁的谏言。《尚书·周书·无逸》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意思是说,呜呼,君子在位时,不应贪图安逸。要先了解耕种的艰难,这样即便是处在安逸的环境,也能明白民众的疾苦。看看那些民众,父母辛勤地耕种,儿子却不了解耕种的艰难,便安逸享受起来。这样放肆久了,甚至还会轻侮他们的父母道:“过时的人,什么都不懂!”这,是周公对周成王的谏言。可以看到,商周名相在劝谏天子时,都是说不要贪图安逸,要体谅民生艰难。可是贾谊在劝谏文帝时竟然说,如果他提出的治国之道,是会劳费心神,困苦身体,减少钟鼓之乐的,那就可以不必采纳;如果是乐趣不会减少,功业就能建成的,那就可以采纳。此番言论,不仅与其极力推崇的商周圣君贤相大相径庭,反倒是像极了其最为鄙视的秦末君相。当初,李斯在劝谏胡亥而遭到斥责时,为求自保而上《奏请二世行督责书》,开篇就说:“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督责之,则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心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能穷乐之极矣,贤明之主也,可不察焉。”试问,这与贾谊在《治安策》中所说的:“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匈奴宾服,百姓素朴,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立经陈纪,为万世法,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又有什么本质差别?不都是在说君主无需费心劳神,无需减少享乐,只要制定好了法度,就能治理天下,就能安享太平吗?况且,按照贾谊的说法,三代已经“立经陈纪,为万世法”,那为什么终究还是灭亡天下了呢?夏之所以亡于桀,商之所以亡于纣,究竟是因为夏商之法不足以为万世法度,还是因为桀纣是品行不正的继承人呢?一个真正的贤臣名相,在向君王献计献策时,应当充分说明计策实施的艰难之处。君王愿意采用,则兼济天下;君王不愿意采用,则独善其身。岂有为了受到君王任用,而夸大计策的功用,掩饰计策的难度的?由此观之,贾谊虽然文采斐然,但坐而论道尚且失之偏激,托付国政则更将招致混乱。文帝对贾谊始终欣赏而不重用,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原文】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①,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向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虖!【白话】建立的诸侯国过于强大,就必定会有与天子相比拟的态势。在下者经常为此而遭殃,在上者经常为此而忧患,这根本就不是上下相安保全的办法。现在有的诸侯王,身为陛下的亲弟弟(即淮南王刘长),却图谋成为东帝;身为陛下亲哥哥的儿子(即济北王刘兴居),却西向而起兵攻击。如今,又有人检举告发吴王刘濞。天子正值壮年,行为道义没有过失,仁德恩泽广泛施加,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最强大的诸侯,权势实力相当于这些诸侯的十倍呢!【姚注】①疑:通“拟”,比拟,对等。【原文】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白话】然而,天下局势尚能稍微安定,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许多大国的封王年纪还小,尚未成年,汉朝为其设置的太傅和国相正掌控着国政。等到几年之后,那些诸侯王大多都已成年,血气方刚,汉朝为其设置的太傅和国相都称病而被免职,则县丞、县尉以上的官员都任由其遍布私人党羽。如此一来,他们还会做出与淮南王、济北王不一样的行为吗?到这时再想实现长治久安,就算是尧舜再世也将无能为力。【原文】黄帝曰:‘日中必熭①,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蚤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虖!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而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加之何!【白话】黄帝说:‘时至正午必须晾晒,操持刀刃必须切割。’现在若能按照这一原则行事,则上下相安保全是非常容易的。如果不肯早做安排,等到骨肉亲属已经犯罪,然后再去诛杀他们,这与秦朝末年的世道又有什么不同呢!那些自恃强大而谋反的异姓诸侯王,汉廷已经幸运地战胜了他们,却又没能改变他们之所以谋反的客观条件。同姓诸侯王仿效他们伺机而动,现在已经有了征兆,其形势又将重复以往。祸患的变化,不知会如何爆发,即便是圣明的皇帝在位都不能确保安定,后世子孙又该如何自处呢?【姚注】①熭(wèi):暴晒,晒干。《六韬·文韬·守土》记:“日中必慧,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意思是说,时至正午必须晾晒,操持刀刃必须切割,手执斧钺必须征伐。时至正午而不晾晒,叫作错失时机;操持刀刃而不切割,就会错失良机;手执斧钺而不砍伐,贼人就会前来。【原文】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长沙乃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勿菹醢①,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②。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如此,则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白话】我私下追寻从前的事迹,发现大体都是强大的诸侯先反。长沙国只有二万五千户,功劳小而最完整,势力远而最忠心。这不是因为长沙王的为人与其他诸王不同,亦是因为长沙国的形势使然。假使当初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各自占据数十城而封王,那么可能到现在已经残破灭亡。假使当初让韩信、彭越之类的诸侯王只是封为彻侯而安居在家,那么可能到现在仍然保存完整。这样一来,安定天下的根本大计就可以知晓了:要想使诸侯王都忠心归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都像长沙王那样;要想使臣子不至于被剁成肉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都像樊哙、郦商等人那样;要想使天下长治久安,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封众多的诸侯国而削减每个诸侯的实力。实力弱,则诸侯就容易用礼义来驱使;国土小,则诸侯就没有奸邪之心。要让海内的形势,如同身体驱使臂膀,臂膀驱使手指,没有不能控制服从的。诸侯的国君不敢产生异心,像车辐归集于车毂共同前进一样听命于天子。分割领地,确定制度,将齐、赵、楚各自划分为若干个小国,使齐悼惠王刘肥、赵幽王刘友、楚元王刘交的后世子孙都按次序得到其祖先的一份封地,直至领地全部分割完毕为止。对于封地大而子孙少的诸侯国,可以先分割领地以建立诸侯,将国君的位置先空置着,等到他们的子孙出生后再来出任国君。一寸土地,一个人口,天子都不贪图,真的只是为了让天下安定得治而已。这样一来,则即便是找个婴儿来做皇帝,都可以让天下安宁;即便是皇帝去世,留下个遗腹子,群臣也会对着先帝的衣冠朝拜而使天下不会发生动乱。在世时实现大治,后世称颂圣明,陛下究竟是忌惮谁而迟迟不这样做呢!【姚注】①菹(zū)醢(hǎi):古代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彭越就是遭此酷刑而死的。②辐凑:辐,车辐;凑,聚集,亦作“辐辏”。古代车轮是用木头制成的,主要由轮、辐、毂、轴四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其中,最外层的部分是轮,最里层的部分是轴,套在轴上的是毂,连接轮毂的是辐。《道德经》记:“三十辐共一毂”,意指三十根车辐共同聚集在毂上。贾谊以辐凑于毂来比喻诸侯对于天子的归附聚集。【姚论】在这一段中,贾谊提出并论证了“大抵强者先反”的观点,其论点可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其论证可谓“先射箭,后画靶”,全都经不起推敲。汉五年二月,刘邦登基称帝,当时天下有七个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韩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和长沙王吴芮。当年七月,燕王臧荼谋反,这是刘邦称帝后第一个谋反的王爵。显然,臧荼的势力远不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可为什么是他最先谋反呢?当年九月,项羽旧将利几谋反,这是刘邦称帝后第一个谋反的侯爵。显然,利几的势力远不如曹参、周勃、灌婴等,可为什么是利几谋反呢?汉六年,韩信被废黜王位,这是刘邦称帝后第二个“谋反”的王爵,而他毫无疑问是被冤枉的。与其说韩信是因为势力强大而存心谋反,毋宁说是因为势力强大而遭受忌惮,被人诬以谋反。第三个被废黜王爵的是韩王信,可他的领地原本只有颍川一郡,是诸侯王中领地最小的,后又被迁徙至人生地不熟、且北面又有匈奴进犯的太原郡,势力无疑是诸侯中最小的,那他又为什么领先彭越、英布等人谋反呢?第四个被废黜王爵的是赵王张敖,而张敖事实上就没有谋反,即便刘邦已经查清事实真相,依然不恢复张敖的王位。至于势力仅次于韩信的彭越、英布以及继任燕王的卢绾,却是直到刘邦临死的前一年才谋反或被诬以谋反,这岂不是完全推翻了贾谊所谓“大抵强者先反”的观点?从长远来看,诸侯王的势力过于强大,对于天下的长治久安确实是个隐患。可即便如此,中央在削减诸侯王的势力时亦当小心谨慎,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应该讲求名正言顺,这样才能缓解诸侯的抵触和天下的物议。像贾谊这般不深究事务的根本始末,只是简单粗暴地将诸侯的势力强弱与是否反叛视作线性相关,又岂是老成谋国之道?且异姓诸侯王剪除后,还有同姓诸侯王;同姓诸侯王拆分后,天下就能长治久安了?按照贾谊的说法,“如此,则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可是斑斑史迹证明,每当婴儿做皇帝而皇室又孱弱时,就往往都是由权臣、外戚、后宫、宦官把持朝政,他们何尝真心向先帝的衣冠朝拜,天下因此而发生的动乱又何尝少了?【原文】天下之势方病大瘇①,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伸,一二指慉,身虑无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盭②。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盭。可痛哭者,此病是也。【白话】现在天下的形势,就像得了脚肿病,一条小腿粗得像腰一样,一个脚趾粗得像大腿一样,平日里都无法弯曲伸展,只要有一两个脚趾抽搐,就会导致全身不适。如果现在错过时机而不去医治,就必定会发展成顽疾,以后即便是能遇到扁鹊这样的神医,也无能无力了。这病不只是脚肿而已,还会导致脚掌扭曲反戾。楚元王刘交的儿子,是您的堂弟;现在的楚王,又是您堂弟的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是您的兄长的儿子;现在的齐王,又是您兄长的儿子的儿子。与陛下最为亲近的人,有些还没能分封土地以安治天下;与陛下相对疏远的人,有些却已经掌控大权而威逼天子,所以我说这不只是脚肿而已,还会导致脚掌扭曲反戾。所谓可以为之痛哭的,就是这个病。【姚注】①瘇(zhǒng),脚肿病。②(zhí)盭(lì),脚掌扭曲反戾,亦作“蹠戾”。【姚论】贾谊将“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视为当时天下最严重的顽症,是可以为之痛哭的。为此,贾谊给出的对策,是逐渐分封与文帝亲近的人更多的土地,逐渐削减与文帝更疏远的人的土地。可问题在于,皇位这样传承两三代后,那些封王不又都成了当朝皇帝的从弟、从弟之子、兄子、兄子之子吗?不又都成为需要忌惮防范的对象了吗?对此,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初的御前会议上,就已经谈论得非常透彻了。当时,李斯道:“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始皇道:““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因此,要想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根本之道就是由周的分封制转向秦的郡县制。可惜的是,贾谊一方面以儒生自居,提倡仁义礼乐的教化作用,仿佛性善论的信仰者。一方面断言“树国固必相疑之势”“大抵强者先反”,认定诸侯势力强大后就必定会篡逆谋反,没有篡逆谋反只是因为势力还不够强大,又成了性恶论的信仰者。贾谊一方面鼓吹三代的天子之位可以传承几十代,将其视作应当效法的对象,一方面又深知分封制终将带来祸乱。一方面批判秦朝的二世而亡,将其视作应当规避的教训,一方面又深知非郡县制不足以长治久安。贾谊自负才学,却深陷周秦之变、儒法之争的矛盾之中而不得解脱,其所谓的可痛哭者、可流涕者、可长太息者,大抵都是类似虽严重不满现状,却又缺乏可行对策之后的情绪宣泄而已。【原文】天下之势方倒悬。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悬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可为流涕者此也。【白话】当今天下的形势,就像是将一个人头朝下、脚朝上地倒挂着。天子,就是天下的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天子处于尊贵的地位。蛮夷,就是天下的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蛮夷处于卑下的地位。现在匈奴傲慢侮辱,侵犯劫掠,极为不敬,可是汉朝却要每年向匈奴赠送黄金和丝绵以作为供奉。脚反而在上面,头却是在下面,就这样倒挂着,谁都不能解救,还能说国家有贤才吗?这是可以为之流涕的。【原文】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德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胜,可为流涕者此也。【白话】现在不去猎取凶猛的敌人而去猎取田间的野猪,不去搏杀造反的贼寇而去搏杀圈养的兔子,沉湎于小的娱乐而不图谋大的忧患,德望可以加诸远人,而权威和政令不能抵达数百里之外,这是可以为之流涕的。【姚论】根据《汉书·贾谊传》的记载,在这段文字之前,贾谊还有一段长篇大论,现将原文摘抄如下: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对于《资治通鉴》转载时删减掉的这段《汉书》原文,大致可以分为四层意思:第一层,是指责文帝怎么能以汉朝皇帝之尊而向匈奴卑躬屈膝?这种屈辱还要忍到什么时候?第二层,是指责向文帝建言献策的人都是无能至极。第三层,是说匈奴的人口只不过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大县,以天下之大,居然被一个人口相当于大县的匈奴搞到疲困不堪,真是让人为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员感到耻辱。第四层,是请求文帝任命贾谊自己负责相关事务,只要按照贾谊的政策,就能系住单于的脖子以掌控其命脉,按住中行说而鞭笞其脊背,使得全体匈奴民众都听命于汉朝皇帝。以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贾谊的这番言论都是极其狂妄无礼而不切实际的。可想而知,身为当事者的文帝君臣,在看到这样的奏疏后又如何能不恼怒?文帝没有追究其狂妄之罪,已经能算得上是宽宏大量了。【原文】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且帝之身自衣皂绨①,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以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可为长太息者此也。【白话】现在平民居住的房屋,墙壁可以用皇帝的饰料来装饰,地位卑下的倡优,可以用皇后的头饰来打扮自己。况且,皇帝自己身穿黑色的厚缯,而富裕的民众家里却用锦绣装饰墙壁;天子的后妃只装饰衣领,可平民的小妾却连鞋子都装饰,这就是我所谓的错乱。如果一百个人的劳作生产出来的丝绵,却不足以供一个人穿用,那要想使天下不受寒冷,又怎么能办到呢?如果一个农夫耕作,却有十个人前来聚集分食吃,那要想使天下人受饥饿,也是不可能的。民众对于饥饿寒冷有切肤之痛,却还想要使他们不做奸邪的事,是不可能的。这是可以为之长叹息的。【姚注】①皂绨:黑色的厚缯。皂,黑色;绨,厚缯,一种粗厚的丝织品。《史记·孝文本纪》记:“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原文】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分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①。今其遗风馀俗,犹尚未改,弃礼义,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②。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③,各得其宜!此业壹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经制不定,是犹渡江河亡维楫④,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可为长太息者此也。【白话】商鞅舍掉礼义,抛弃仁德,一心专注于进取。他的变法只推行了两年,秦国的风俗就日益败坏。所以,居住在秦国的百姓,富人家的儿子,长大后就要分家,穷人家的儿子,长大后就会入赘。借给父亲农具,就一副施加了恩德的面孔;母亲拿了扫帚,就站在那里厉声责骂。儿媳抱着孩子喂奶时,叉着脚和公公并排而坐;婆媳之间有了矛盾,就反过来争吵讥笑。他们宠爱儿子,唯利是图,和禽兽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直到现在,秦人的这种遗风旧俗仍然尚未改变,抛弃礼义,不顾廉耻的行为与日俱增,可以说是每月都在变化,每年都有不同。民众在做事时,只考虑能否获利,而不考虑是否当为。现在更有甚者,还会杀害父兄。而朝廷大臣只将地方官员未能在规定期限内上报朝廷的文书视为重大问题,对于风俗的恶化,世风的败坏,却淡然处之而不觉惊怪,耳闻目睹都不以为意,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移风易俗,使天下人心回归于正道,这不是那些庸俗的官吏所能做到的。庸俗的官吏所能做的,只是一些文书处理工作,而不懂得治国的大体。陛下自身又不忧虑此事,这让我私下为陛下感到惋惜!还不如现在就确定根本制度,使得君主像个君主,臣子像个臣子,上下等级有序,父子六亲之间,都能各得其所!这项功业一旦确定,则世世代代都能常保安定,而后代子孙都能有章可循。如果不能确定根本制度,就如同横渡江河而没有缆绳和船桨一样,行至中流时遇到风波,就一定会翻船,这是可以为之长叹息的。【姚注】①不同禽兽者亡几耳:根据《汉书·贾谊传》的记载,此句之后亦有数句夸赞商鞅的话,如“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这些内容,不出意外地在《资治通鉴》转载时被删除了。②刀笔筐箧(qiè):代指文书处理的工作。刀笔,古代用笔在竹简上写字,有误则用刀刮去重写,故以“刀笔”指称书写工具。筐箧,用以贮藏书籍档案的箱子。③六亲:父、子、兄、弟、夫、妇。④维楫:维,系船的缆绳;楫,划船的木浆。【姚论】按照贾谊的说法,商鞅变法导致秦国的风俗急剧恶化。可是司马迁对此的评价则刚好相反,其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道:“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在姚尧看来,司马迁的评价是更加符合事实的。在《姚尧精读资治通鉴一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统一台湾与打纸老虎

昨天(8月4日),由于解放军在台海演习中的精彩表现,大家纷纷表示一扫前两日的情绪阴霾,民心士气为之大振。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是回答近期最受争议的一个话题,即许多人都在埋怨的:“为什么我们就那么怕美国呢?还说人家美帝是纸老虎,是纸老虎你还不敢正面动武?”我觉得,这其实根本就无所谓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应不应该,划不划算的问题。打个比方,我现在正在书房写作,有只蚊子咬了我之后就飞走了。为了尽早完成文章,我没有选择追打蚊子,而是继续奋笔疾书。我相信,应该没有人指责我这是阿Q精神,应该没有人怀疑我是不敢打蚊子吧?可是我为什么没有去打呢?因为我觉得不划算。当然,把实力仍然强大的美帝比作蚊子是不合适的。最好的比喻,还得是主席当年说的纸老虎。关于纸老虎,最早是主席在1946年8月6日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时提出来的,他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之后的岁月里,主席又多次谈到“纸老虎”这个问题。1958年12月1日,主席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的文章,文中提到:“这里我想回答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既是真的,又是纸的,这是一个由真变纸的过程的问题。变即转化,真老虎转化为纸老虎,走向反面。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不独社会现象而已。我在几年前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不是真老虎,为什么要重视它呢?看来还有一些人不通,我们还得做些解释工作。……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同样的道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当然可以将美帝国主义视为纸老虎。可另一方面,人家现在依然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当然又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和这样的国家打交道,你怎么能不小心谨慎呢?这些天,很多人喜欢引用主席在抗美援朝时所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句名言。我觉得,喜欢引用主席的名言是好事,但要更加注意内外环境和时空背景是否一致。首先,你这一拳是否非打不可?对于是否出兵朝鲜,主席可是经过长期思考和反复权衡的,被认为是老人家一生中最难决策的一件事。那么你呢?你经历过长期思考和反复权衡吗?还是因为满怀期待地等待新闻,结果看到佩洛西居然真的飞抵台北,于是就当即怒不可遏,就要求“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其次,你这一拳是否能打得开?如果这一拳能打得开,那自然是免得百拳来。如果打不开呢?那岂非引得百拳来?毕竟,你面对的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虽然不至于妄自菲薄地说我们一定会输,但你至少要做周密的规划和充分的准备吧?不客气地说,请问那些张口闭口就要“打得一拳开”的热血人士,你们具备最基本的军事常识吗?你们掌握最起码的军事资讯吗?你们知道这一拳该怎么打吗?你知道这一拳打出去,会引发哪些后果,付出哪些代价吗?还是你觉得这些后果跟你毫无关系,这些代价都不用你来承担?因此,我们不是不能打仗,更不是不敢打仗,而是这个仗得打得有价值。为了最终能够打胜仗,为了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打胜仗,这就要求我们在战争发起之前精心谋划,对敌人进行有效地切割和分化,以实现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即以统一台湾而言,毫无疑问,最大的阻力就是美国。许多收看岛内绿媒政论节目的读者都知道,那些政客和名嘴特别喜欢挑拨中国大陆和美国交战。他们经常使用的话术是:“你们只敢在台湾这个小岛面前耀武扬威,看到美国就退缩了,有本事你们和美国正面交战啊!”随着佩洛西飞抵台湾,这种说法更是甚嚣尘上,甚至很多大陆民众也随之附和。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那可就上了别人的当了。早在建国初期,我们原本是有希望收复台湾的。1949年12月,主席访问苏联。为了挑拨中苏关系,使中国不至于完全倒向苏联,美国总统杜鲁门于1950年1月5日就台湾问题发表声明称:“在1943年12月1日的《开罗宣言》中,美、英、中三国元首申明他们的目的是使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台湾,归还中国。过去四年来,美国和其他盟国也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进行掠夺的野心,也不准备以武装部队干预中国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准备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行为。”一周之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于1月12日在全美新闻俱乐部发表题为《中国的危机》的演讲,公开宣称国民党不是在战场上被打倒的,而是被中国人民抛弃了。更重要的是,艾奇逊在描述美国的西太平洋安全防线时,所指的是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到菲律宾,并未包括台湾在内。其政策宣示的内涵非常明确,那就是美国无意保护台湾。当此之时,逃亡至岛内的国民党军队是惶惶不可终日的。只是由于半年后的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我们才不得不将武力统一台湾的进程搁置。而直到当年7月底,美国才向台湾派出正式的外交官和外交机构,惶惶如丧家之犬的蒋记国民党也才得以安下心来。到1979年中美建交时,岛内又是普遍弥漫着一种如丧考妣的末世氛围,觉得自己被美国爸爸抛弃出卖了,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武统。因此,对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没有经历过岛内的那种恐惧,就不能理解那种原先是孤儿,后来认了个爸爸,一直为爸爸骄傲,却不料被爸爸抛弃,再次沦为孤儿,之后又被爸爸抱回来,于是更加依赖爸爸,也更加害怕再被爸爸抛弃的复杂心理。1983年,罗大佑推出了一首歌,叫《亚细亚的孤儿》,大体可以反映当时岛内的情绪,我们摘抄其中的几句歌词,让大家来感受一下:“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因此,岛内绿营之所以不断叫嚣挑拨中美对抗,既是基于“我虽然不行,但我有一个好爸爸”的骄傲,更是因为害怕美国爸爸真的抛下台湾不管。毕竟,美国早年就曾抛弃过台湾,近两年又相继抛弃了库尔德、阿富汗和乌克兰,这让“台独”分子焉能不兔死狐悲?所以对他们来说,最好是中美打上一仗,就像七十年前的朝鲜战争一样。在他们看来,只要将美国拖下水,“台独”就能美梦成真了。那么相应地,对于我们来说,就得尽可能地减少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作用力。这,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不是什么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划不划算的问题。中美对抗的程度越低,解放台湾付出的代价就越少,统一就越划算。当然,要想完全不与美国对抗就解放台湾,至少在现在看来,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美国的影响力进行切割和分化。譬如,我们承认美国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中国军力在整体上还不能与之匹敌。可至少在西太平洋,在台湾海峡附近这个区域,中国的军事力量是强于美国的。那么,我们就把战场严格地限定在这个区域。与此同时,战争的胜负不但取决于双方的作战能力,还取决于双方的战斗意志。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击落、拦截或者伴飞佩洛西,是不是会容易刺激到美国民众的情绪,是不是会更容易让他们同仇敌忾,让他们对中国更有战斗意志?可我们现在任由佩洛西进出台湾,美国民众会怎么想?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觉得,佩洛西这种无礼的行为是对中国的挑战,人家进行一定的反制是合理的。尤其人家只是围着台湾海峡军演,又没有攻击美国人。那既然我们理亏在先,现在就别再继续惹事了。而对于中国民众,则会更加同仇敌忾,会更加支持国家的强硬措施。否则的话,放在平时,一下子采取这么多强硬措施,别说外人会大加挞伐,就是国人也会各种批判。我自己平常是很少看社交媒体,你们可以留意一下,这些天还有几个公知大V敢公然反对我们的经济和军事反制措施的?不仅如此,等到佩洛西回到美国之后,各方政治势力必定会互相攻讦。佩洛西和拜登之间,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都会互相指责,这个攻击那个冥顽不灵,粗鲁莽撞,要为中国的反制措施所造成的后果负责。那个反驳这个畏首畏尾,胆小如鼠,看到中国一反制就不敢正面回击了。这,就是我所谓的分化。如果我们当初击落、拦截或者伴飞佩洛西,就会迫使美国各派势力更加团结。可当我们看似对美方无所作为时,或者准确地说,是不如某些热血人士渴望的那样迅速强力作为时,敌人自己反而就互相攻击了。同样的道理,岛内的分化亦处于正在进行时。我们承认,岛内现在渴望统一的民众不多。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岛内愿意为“台独”而流血牺牲的人更少。岛内政客过去之所以如此嚣张跋扈,岛内民众过去之所以如此不知敬畏,主要是基于他们脑海中的三个谜之自信,即相信大陆不敢武统,相信美国一定来救,相信生活不受影响。可一次,我们让他们真实地看到了导弹,真实地听到了炮声,真实地意识到美国不会来救,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急剧恶化,这至少会让相当一部分人深刻反思,原来搞“台独”是要付出代价的啊?原来搞“台独”是这么可怕的啊?那还要不要继续听信绿营的忽悠,一条道走到黑?其实,打仗要想获胜,办法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可是这个看似浅显易懂的道理,为什么很多人就做不到呢?因为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总是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兵力分散,又总是不知不觉地招惹次要敌人。于是,集中兵力变成了四面出击,各个击破变成了聚集敌人。因此,我们在分析台湾问题时,一定要将台湾和美国切分开来,要将美国内部的各种势力和台湾内部的各种势力切分开来,集中优势兵力以对付最主要的敌人,而不要轻易受到别有用心者的挑拨刺激,为自己招惹来太多现阶段不易对付的次要敌人。最后,我们还是以主席关于“纸老虎”的一段精彩论述作为文章的结尾。1956年7月14日,主席在题为《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谈话中说:“我们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是从战略上来说的。从整体上来说,要轻视它。从每一局部来说,要重视它。它有爪有牙。要解决它,就要一个一个地来。比如它有十个牙齿,第一次敲掉一个,它还有九个,再敲掉一个,它还有八个。牙齿敲完了,它还有爪子。一步一步地认真做,最后总能成功。”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解决台湾问题,就是敲掉美帝的第一个牙齿。下一个牙齿,就该轮到解决日本问题了。至于美帝本身,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都不要急。等到它的爪牙都敲完了,就该轮到它自身了。
2022年8月5日
其他

佩洛西离开以后

昨天,姚尧推送了《佩洛西窜访以后》一文,有些原本失望愤怒的读者表示阅后心情轻松舒畅,可有些读者依然还是余怒未消。除却留言中那些情绪过激的指责和谩骂外,读者的失望愤怒之处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即便不能击落佩洛西的飞机,那至少也该拦截伴飞,怎么能一点事情都不做,就放任佩洛西这样堂而皇之地窜访呢?二是如果你真的什么事都不能做,那之前又何必把调子拉得太高?以致我们满怀期待憧憬地紧盯新闻,结果却是极度失望、倍感屈辱,反观岛内的“台独”分子,则是喜笑颜开、嚣张跋扈,这岂非是令亲者痛而仇者快?对此,我们逐一解释。首先,我想引用苏东坡《留侯论》开篇的那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遇到心里不爽的事,就去上前和人理论,如果用嘴理论不清楚,那就直接动手。这些,都是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可是,对于国家领导而言,他可以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吗?作为“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的领导人,他必须要有“卒然临之而不惊”的定力和“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修为。因此,且不论当时客观条件未必适合伴飞和拦截,就算可以非常便利地伴飞和拦截,我们也不会这么做。或者再退一步说,就算我们已经下了武力统一的决心,那也不该在佩洛西窜访时动武。只要有一丁点的军事常识,我们都知道打仗就得讲究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岂有在全天下数十亿人的注视下,对综合实力超过自己的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动武的道理?当年二战时期,日本自知海军实力不敌美国,还知道用偷袭的方式搞了个珍珠港事件,炸毁了美军的不少军舰军机。那我们对佩洛西的飞机“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得到的实际利益能有什么呢?这不是务虚名而处实祸吗?其次,在我看来,中国官方的表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们从来没有承诺将不惜一切代价制止佩洛西飞抵台湾,对吗?请大家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我们是说过:“如果她敢去,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所谓的拭目以待,就是说我将来会有一系列的反制措施,既包括经济上的反制措施,也包括军事上的反制措施。可军事上的反制,并不意味着立刻就要武统吧?我们是说过:“严阵以待,听令而战,埋葬一切来犯之敌,向着联战胜战前进!”就性质而言,佩洛西窜访台湾,亦可以算作侵犯我国主权的敌人。可是,难道你能让三军统帅在佩洛西飞机抵达的那一刻下令,就埋葬这一架飞机上的敌人吗?这个太不成比例了吧?因此,中国官方的说法,一直是佩洛西窜访台湾后,我们会有一系列的反制措施。至于什么击落、拦截、伴飞之类,这些都是非官方的自媒体带起来。是社会舆论,把统一台湾这件需要缜密统筹规划的、已经延宕了七十多年的、极其复杂的历史难题,渲染成了一夕之间可定胜负的梭哈。赌赢了,那就是祖国万岁;赌输了呢?祖国就不万岁了吗?我们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是爱国的。可是,那种不经过审慎分析思考,就一厢情愿地认定祖国必须把把都赢,立刻就赢的爱国主义,是不是有些失之肤浅了呢?我们不能以读爽文、看爽剧的心理,来面对祖国在复兴进程中注定要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和艰难挑战啊!至于那些非官方自媒体,究竟是自以为是地带错了风向,还是有意无意地配合了官方,这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反正从结果来看,与绝大多数人的失望不同,我觉得是非常欣喜的。或许作为个人而言,你愤怒了一整天,心情极度不爽;可是作为国家而言,全民的愤怒是可以作为在国际政治间纵横折冲的有力支撑的。如果没有这种全民的愤怒,很多历史性的突破,官方还真的是不方便做。最后,很多读者埋怨说,佩洛西飞过来的时候,不敢跟人家正面对着干,等人家飞走了,再搞军事演习,这有什么意思呢?不是乱花钱打水漂吗?对于这种观点,我认为是极其荒谬错误的。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听说哪位将军是可以不用勘察地形而能打胜仗的。就依某些热血人士的方法,我们将来武统台湾。试问,在动武之前,你不得把台湾东西海岸线的地形都彻底勘察清楚吗?第一波空中打击过后,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就得登陆上岛了吧?试问,我们应该在哪里登陆?以前,我们没有机会近距离地勘察研究。现在有机会围着台湾岛,近距离地演习三天,这不就相当于贴着身子量尺寸吗?怎么还会被一些热血人士贬斥为毫无意义呢?你以为打仗是怎么一回事?是像打电子游戏一样,按几个按钮就可以了的吗?那是“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啊!不仅如此,我们这次有机会、有能力近距离地围困台湾三天,堪称两岸关系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我们都知道,从零到一的突破是最难的,各方面的压力都会很大。等你有了第一次,剩下的就是习惯成自然了。这一次,我们可以围困三天;下一次,我们就还可以再围困三天。下一次,我们围困了三天;再下一次,我们就可以围困一周。事实上,台湾是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屿,绝大多数的生产和生活物资都依赖进口。别的不说,读者应该还记得,姚尧在一年前发表了《台湾能源即将奔溃》一文,文中提到台湾的能源战略是“非核、减煤、增气、展绿”,尤其是要大幅提高燃气发电的比例,至2025年将达到50%。可是,台湾本土几乎不产天然气,需要大量从海外进口。如果我们将台湾岛围困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其实根本都不需要武力攻打,台湾社会自己就崩溃了。问: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军演的机会呢?答:舍佩洛西女士其谁!佩洛西走了,军演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2022年8月4日
其他

佩洛西窜访以后

本文提笔写作的时候,是在8月2日的晚上十一点半。推送出来的时候,已是8月3日的凌晨一点半了。7月31日,姚尧推送了《佩洛西敢不敢访台?》一文。在文章的末尾,姚尧写道:“我认为,她不敢访台,现在的问题只在于找个什么样的借口下台阶而已。……如果佩洛西最终居然访台,那就让祖国统一的进程提前到来吧!”从今天(2日)傍晚开始,开始有不少读者在这篇文章下面留言,说姚尧是不是出现误判了。18:45分,我推送了一集《姚尧精读资治通鉴》,可读者已经完全没有情绪阅读《通鉴》,留言依然是关于佩洛西的。到了晚上十一点以后,开始有大量读者留言,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失望。实事求是地说,我晚上八点就一直在看直播,期间还会和朋友闲聊讨论,心情自始至终都是非常平和的。所以,也请读者情绪不要激动,心平气和地听我慢慢跟你分析这事。首先,如果有人非要说我31日的文章是误判,我也无意否认。但我并不觉得,这样的“误判”是有什么可丢人的。我当时说得很清楚,我认为她不敢窜访,但即便窜访了,也不是什么坏事,会让祖国统一的进程提前到来。其实,读者如果回看当时文章的读者留言,有很多是期待佩洛西访台的,而且都被顶到很靠前的位置。我又不认识佩洛西,又没有内幕消息,我只是从她的角度推演,认为她找个借口不要去,是比较聪明的做法;不知悔改硬要去,是比较愚蠢的做法。最后她选择了比较愚蠢的做法,就算是我的误判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如同毛主席在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时所说的,想了十天也没想明白尼赫鲁为什么要那么胡搞?你说这算误判吗?为什么没有预判到尼赫鲁会胡搞呢?好吧,就都算是误判吧,圣人尚且难免会有误判,何况是我?特别是,如果这个误判是能让你利大于弊的,我甚至欢迎这样的误判多来一些。其次,有许多读者说,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拦截佩洛西的专机?甚至有许多读者说,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击落佩洛西的专机?各位,我们心平气和地想一想,如果你在拦截佩洛西的过程中,发生了中美军事冲突怎么办?好,你说为了国家主权,我们不惜一战。对此,我完全同意。可问题在于,我们除了一战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解决方案?这至少是可以讨论的吧?真的是非得立刻动武不可吗?至于说把佩洛西的专机打下来,那就更不合适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甲乙两个人发生争执,原本是甲理亏的,可是乙按捺不住情绪,动手把甲打伤了,于是群众纷纷指责乙的不是。因为甲固然是有错,但乙动手伤人却错得更严重。同样的道理,当佩洛西执意窜访台湾时,几乎全世界都在批评她,就连同党的白宫和军方都反对她。到了新加坡后,李显龙也劝她要处理好中美关系。这样的国际舆论环境,对于我们处理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是非常有利的。可你一旦把佩洛西的飞机打下来,国际舆论会怎么看你?人家会觉得,你实在是太过分了。就算是你不喜欢佩洛西去台湾,就算是你已经再三警告,可是人家佩洛西罪不至死吧?更何况还是美国的第三号领导人。这样一来,中国在国际舆论上就会非常被动,甚至坐实了美西方长期对中国造的谣、泼的脏水。各位,我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你看到谁心里不爽,就只想着打打杀杀,而不考虑其它解决方案的话,那国家就不要外交部和外交家,也不要国防部和战略家了。《孙子兵法》上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为战争太重要,所以才不能轻易开启。我们所追求的,往小了说,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收复台湾;往大了说,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要佩洛西的一条老命,有什么用?再次,又有许多读者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俄罗斯的普京一样,那种不服就干的快意恩仇,不是更能令人尊重敬佩吗?怎么说呢,不知不觉中,我写公众号已经七年半了。这些年来,遭受过的误解可谓数不胜数。其中最大的误解之一,是每当我批评美国时,就会莫名其妙地被某些人扣上“俄粉”的帽子。老读者可能还记得,我对俄罗斯有八个字的评价,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什么叫成事不足呢?就是这个国家不足以成为世界领导者,即便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度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可最终也分崩离析了。什么叫败事有余呢?就是这个国家如果铁了心要跟某个世界霸权对抗,就一定能毁了那个国家的霸权。十九世纪的拿破仑如此,二十世纪的希特勒如此,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亦必将如此。因此,我一直认为俄罗斯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进程中能够引以为援的助力,但我们千万可别真学成俄罗斯的样子。所谓“战斗民族”,这真不是什么褒义词,因为中国人说“好战必亡”,中国人还说“以和为贵”。最后,应该也是广大读者最关心的,难道这件事,我们就这么算了吗?难道这口气,我们就这么忍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只有先平心静气,才能精心地谋划国家利益,才能一步一步地出招。各位,我们对于海峡两岸的国家利益是什么?是最好能以和平的方式统一台湾,如果迫不得已,就考虑用非和平的方式统一,没错吧?那么,我们面对的两岸局势是怎样的呢?在马英九时代,由于台湾的执政当局虽然不热衷统一,但至少在口头上反对独立,所以我们寄希望于通过经济文化交流的方式来实现和平统一。在蔡英文时代,台湾的执政当局虽然骨子里是“台独”,可他们在表面上尽可能少踩红线,因此我们在采取许多强硬动作时不得不考虑国际舆论的影响,尽可能不要太过激烈地改变现状,以免落人口实。现在好了,是美台率先以这种令人不齿的方式在根本上破坏了两岸互动的现状,这就意味着过去的互动模式已经彻底不适用了,我们需要建立新的互动模式了。而互动模式,原本就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的。2022年的中国大陆,实力远比2016年时强,更远比2008年时强,我们正愁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来重建两岸互动的新模式,不是吗?正要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了。因此,佩洛西窜访台湾,这只是一个动作,只有一两天的行程。你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反正她很快就会走的。可是建立两岸互动新模式,那就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了。举例来说,美台一直宣称有所谓“海峡中线”,将其视为海峡两岸“互不侵犯的分界线”。在我们看来,这当然是极其荒谬的,因为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台湾海峡属于中国的内水,哪有什么分界线?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为了避免擦枪走火,为了释放和平善意,还是注意不去越过所谓“海峡中线”。现在好了,既然要建立两岸互动新模式,这个所谓的“海峡中线”是不是就可以彻底抹去了?我们的军舰军机,是不是就可以经常去台湾岛的西海岸巡弋了?是不是还可以经常去台湾岛的东海岸巡弋了?这些举措,都是日后可以逐步实施的,你又何必太过急于一朝之忿呢?时间关系,为了让长期关注我的读者能够早一点心情好转,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来不及仔细谋篇,更来不及字斟句酌,就这么赶紧推送出来了。我相信,国家各部门接下来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措施。与此同时,我也跟大家表个态,虽然姚尧无意长期点评时事,但至少在这件事上,我愿意长期跟踪,并将我的分析和观察及时向大家报告。
2022年8月3日
其他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83集

兄弟不容公元前174年
2022年8月2日
其他

佩洛西敢不敢访台?

近期,舆论一直在热议美国众议长佩洛西有意访台的事,不少读者也留言希望我发表看法。首先需要承认的是,现在在台海问题上,我已不能算是时事专家了,因为我无法再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密切跟踪新闻,主要还是根据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作分析,以供大家参考。首先,我们得分析佩洛西为什么要访台,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访台?其唯一的原因在于,台湾问题是最能激怒中国的问题,是最能体现其反华立场的旗帜。所以,如果哪个政客想激怒中国,如果哪个政客想表示反华,打台湾牌必定能百发百中。对于佩洛西这个反华反了三十多年的资深政客而言,访台一直是她梦寐以求的高光旅程。过去,她之所以不敢访台,是因为她身为众议院的议长,继副总统之后的第二顺位总统继承者,不敢贸然引起轩然大波。现在,她之所以要访台,是因为她已经82岁了,民主党大概率会输掉年底的中期选举,失去对众议院的控制;即便民主党赢得众议院选举,大概率也不会再选她当议长了。因此,对于佩洛西个人来说,访台是个稳赚不赔的生意。她在民主党如此颓势的情况下访台,若能因为反华而拉抬民主党在美国的支持度,赢得年底的中期选举,那么她就是对民主党厥功至伟,明年还能继续连任众议长。倘若投机失败,民主党的声望更加恶化,美国的声望日益恶化,那也与她没有什么相干了,反正她想做的事、该做的事,都已经做了,可以心满意足、得偿所愿了。而且还有望成为反华领袖,在离任后继续发挥影响力。其次,关于佩洛西最终是否访台,只会有三种结果:一、访台;二、不访台;三、擦边球式的访台,就像《九品芝麻官》里的方唐镜那样在黄线边缘跳来跳去。以目前的态势来看,许多居间的亲美势力更希望佩洛西采取第三种方式,以为这样能使双方都有台阶可下;而中国更倾向于认为第三种方式也是无法接受的,其性质之恶劣与第一种方式是一样的,只是程度稍轻而已。因此,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只探讨两种可能,即访台或不访台,将给国际局势带来的影响。按照分析的难易程度和玩家的利弊关系,我们依次排列如下:一、俄罗斯。俄罗斯无疑是最盼望佩洛西访台的。当俄乌战争爆发之际,是俄罗斯在前线抗击美欧,中国在背后支持。一旦佩洛西访台,就变成中国在前线抗击美国,俄罗斯的危机和压力将随之大为减轻。二、欧盟。欧盟同样是盼望佩洛西访台的。当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成为战争最大的输家。一旦佩洛西访台,主战场就由欧洲转移至东亚,欧洲所遭受的危机和压力亦将随之大为减轻。三、日本。日本同样是盼望佩洛西访台的。就长远而言,日本的归宿是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复兴之后的附庸。说得更直白一点,在中国称霸之前,日本是美国的狗;在中国称霸之后,日本是中国的狗。可惜的是,日本对于自身的定位和前途缺乏清醒认识,还盼着能够挣脱美国的狗链而成为正常国家,进而成为区域大国和世界大国。佩洛西访台,导致东亚局势紧张,这对于日本的经济和安全都是极为不利的。只是,日本人考虑不到那么远,他们还以为中美一旦交恶,美国必定会倚重日本,使得日本有望挣脱狗链。四、中国台湾。中国台湾是不希望佩洛西访台的。对于岛内绝大多数的蓝绿政客而言,他们的本质是一致的,即盼望中美能够维持轻度对抗,这样他们就有了首鼠两端的空间。依靠美国的军事庇护,可以避免被武力统一;依靠大陆释放的善意,可以赚取各种红利。可是,一旦佩洛西访台,中美之间的轻度对抗就会立刻升级至高度对抗,大陆很有可能因此加快武力统一台湾,这是台湾政客最不愿意面对的。可在表面上,为了展示其一贯以来的亲美立场,岛内政客却不得不对佩洛西的访问表示极度欢迎。这么说吧,打个粗俗的比方,台湾现在的姿态,就是身体上极度厌恶被强奸,嘴巴上却不得不高喊:“好爽,好想要……”五、美国。就美国的国家利益而言,是不希望佩洛西访台的。美国的台湾政策,其实就是马英九所谓的“不统,不独,不武”,即既不希望中国统一以实现民族复兴,又不希望台湾独立以挑起争端,更不希望双方动武而将美国拖下水。值此俄乌战争尚未结束之际,美国更加无力在台海启动战端。可是另一方面,美国的政客们出于选举的需要,又不愿意在中国面前露怯,故而不敢光明正大地反对佩洛西访台,只能说一些语焉不详地委婉劝谏。因此,对于佩洛西访台一事,美国的政客们基本分为两派,一派是当家的不闹事,以拜登为代表,称“军方认为佩洛西访台现在不是个好主意”;一派是不当家的拼命闹事,以参议院少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为代表,称“佩洛西若不访台,等于让中国获得某种胜利。”六、中国。仅就直觉而言,佩洛西访台是对中国的挑衅,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中国不予以强力回击,则无法维护主权,彰显国威。如果中国回击力度过猛,则有可能陷入泥淖,扰乱伟大复兴的进程。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是不希望惹事的。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中国也没有必要怕事。正如我在《从白登之围到抗美援朝》一文的末尾写的:“汉兴七十年,每当面临匈奴骑兵的进犯时,所有汉朝人都不得不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当年高皇帝那么牛,他都打不过匈奴,我们凭什么打得过?’而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每当面临帝国主义的压迫时,所有中国人都可以自豪地说:‘当年抗美援朝那么艰苦,综合国力相差那么大,我们的前辈都无所畏惧。今天的我们,凭什么害怕!’”想当初,新中国刚成立时,我们不是更急于搞经济建设,不是更不愿对美国作战?可真被逼到了不得不应战的那一步,上下同仇敌忾,仗也就这么打下去了,国也就这么立起来了。七十年前是如此,七十年后更是如此。《孙子兵法·谋攻篇》上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2022年7月31日
其他

姚尧的38周岁

今年7月11日,是姚尧的38周岁生日。按照惯例,写篇文章来跟大家报告过去一年的工作进展和心路历程。三十八年,其实还是个挺值得一说的时间,因为它是十九年的两倍。或许在一般人看来,十九年更是平平无奇,不但比不上稍长一点的二十年,而且就连稍短一点的十八年也比不上。在平日的俗话里,我们会说:“女大十八变。”我们还会说:“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可是对于十九年,有什么可说的呢?其实,如果你读过《庄子》的话,就会发现里面有许多的关于“十九年”的记载。诸如,《庄子·养生主》记:“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再如,《庄子·德充符》记:“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又如,《庄子·在宥》记:“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那么,庄子为什么会多次提到十九年呢?纯粹只是巧合吗,还是有什么深意?我以为,这应该是与在春秋中后期确定的“十九年七闰”的古四分历有关。所谓四分历,是因为一个回归年有天而得名。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12集

【姚论】圣人不能将自己的天赋转移给别人,故而圣人的天赋再高,其所能建立的功业终究有限。要想建立伟大的功业,就需要将具备各种天赋的士人和民众组织起来,而要维持组织的高效运转,就必须依靠法治。
2022年4月3日
其他

战争与和平

所以,情感呼吁是一回事,直面现实是另一回事。你可以“反对疾病,呼吁健康”,但你无法否认的是,医药公司是疾病的赢家。你可以“反对死亡,呼吁长生”,但你无法否认的是,殡葬公司是死亡的赢家。
2022年3月1日
其他

乌克兰与台湾

二、美国和乌克兰之间还隔着欧盟,所以在乌克兰抵挡不住俄罗斯的进攻后,还有欧盟给他当肉垫,故而美国可以放心大胆地拿乌克兰刺激俄罗斯。可是美国在台湾之后再无肉垫,故而不敢轻易拿台湾来过度刺激中国大陆。
2022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