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词日赏:2023年3月19日

姚尧 姚尧 2023-03-29

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陂,本义是池塘,可以引申为池塘边,水岸边。这首诗的题目叫作《北陂杏花》,就是池塘北岸的杏花。

第一句“一陂春水绕花身”。意思是说,一池春水围绕着杏花。这个“绕”字,用得非常生动巧妙。为此,我们先介绍朱熹的一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一》

意思是说,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开,天空的光亮和浮云的影子,在镜面上徘徊。要问方塘里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呢?那是因为源头在不断地为其输送活水啊!

可见在朱熹的眼中,池塘是方形的。当我初次读到王安石的这首《北陂杏花》时,看到题目后的第一印象,也是觉得这个池塘是方形的。且不论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总之,池塘的边应该是直线,这样就比较好说池塘的北岸如何如何了。可是王安石说:“一陂春水绕花身”,既然是“绕”,那就不可能是直线,而必须是弧线了。

那么,为什么“绕”这个字用得非常生动巧妙呢?我们将它与朱熹的这首诗作为对比。

首先,在朱熹的诗中,池塘的表面是平静的,因为只有平静的水面,看起来才会像一面镜子。当然,这个方塘不是真的完全静止的,诗人后面也说了“为有源头活水来”,但至少在诗人的眼中,水面是近乎于静止的。而在王安石的诗中,池水是要绕着杏花的,那就给人一种蜿蜒流动的感觉。

其次,在朱熹的诗中,池塘的边是直线的,水岸将池水和杏花隔离开了。一边是水,一边是花,截然分明。可是在王安石的诗中,池塘的边是弧线,池水绕着杏花,那么池水和杏花之间就不是截然分明,而是互相辉映的了。

其实,在王安石的诗中,非常喜欢用“绕”字来描写山水的形势。譬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其一》)又譬如“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钟山即事》)再譬如“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上》)这都是通过一个“绕”字,把山水描绘得非常灵动有情。

第二句“花影妖娆各占春”。意思是说,树上的鲜花似锦,水中的倒影荡漾,都各自妖娆美丽,各自占得春光。从这第二句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第一句诗中“绕”字的重要性。如果花和水离得很远,那你看花就看不到水,看水就看不到花。只有在“春水绕花”的时候,才能看到“花影妖娆”。

三四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南陌,就是南边的道路。昨天我们在欣赏“陌上谁家年少”的时候说了,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中,南陌通常又用来指代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道路。在许多诗词中,都提到了“南陌”。譬如,陈叔宝的“春楼髻梳罢,南陌竞相随。”(《采桑》)又如,褚亮的“言是东方骑,来寻南陌车。”(《咏花烛》),再如,沈佺期的“东邻借山水,南陌驻骖騑。”(《李舍人山园送庞邵》)

而提及“北陌”的诗词,就少之又少,甚至我自己一首都没查到。

于是,诗人用南陌来与北陂作为对照,前者繁华热闹,后者孤独冷清。南陌和北陂都有杏花,那么假设你是杏花,是愿意作南陌的杏花,还是愿意作北陂的杏花呢?对于一般人来说,会更愿意作南陌的杏花。因为在他们看来,花开就是为了给人看的。南陌的人多,能看到花的人就也多,似乎就更能体现花的价值。而北陂人少,能够看到花的人就也少,你说你“花影妖娆”,可是没人能看到你,那你开得好又有什么用呢?不是就开了个寂寞吗?可是王安石说,他愿意选择作北陂的花,因为“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就算我北陂的花没有人看,等到花期一过,被春风吹落得像是漫天白雪,但我或者落在道上,或者落在水里,都还能保持我的芳香和清白。可对于你们这些南陌的花呢?即便现在再多人看你,你也会有花期结束的一天吧?你也会被春风吹落在地上吧?到那个时候,你就会被行人践踏,就会被车马碾压。到那个时候,你还有什么芳香和清白可言吗?不过就是被糟蹋成污秽破碎的尘土而已。

读到这里,大家肯定能够意识到,诗人绝不只是在写花,而是在借花来写人。诗人是要表达自己即便被罢官免职、远离朝政,也要独善其身、坚持理想的节操。诗人绝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冷清,就往繁华热闹的名利场钻营。这种行为,既不符合诗人一贯以来的性格,而且最终的结局也不会好。

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