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全国两会上的纺大声音!


3月4日、5日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在北京开幕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今年的全国两会备受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卫林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

赴京参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徐卫林:今年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今年两会我提出了三份建议,构建政府适度参与的协同创新高校战略联盟、选派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担任科普及创新导师、鼓励高校新入职教师深入企业和基层一线。未来,我将认真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持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继续为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3月3日,徐卫林代表

在2023年全国“两会”

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上表示

十分关注提升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力的问题

并接受了《中国纺织报》专访


全国人大代表徐卫林:

推动纺织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卫林在2023年全国“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上表示,十分关注提升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力的问题。


作为来自纺织高校的代表,他说,实践与创新能力人才不足问题,是当前纺织行业转型升级遇到的共性问题。未来五年是纺织行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期,纺织行业亟须在重点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攻克一批重点基础材料关键共性技术,解决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点和痛点。建议进一步发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点专项对纺织行业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的带动与支撑作用。


他建议,继续实施“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加大对纺织生物医用与绿色低碳关键共性技术支持,让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在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实施中充分发挥作用。他还建议,高校之间要加强联合,强化在科技创新中形成合力。


徐卫林谈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产业协同机制,政府、产业、行业协会形成强大合力,对于提升行业全球引领力与话语权具有关键意义。




徐卫林代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
就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表达看法

全国人大代表徐卫林: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千人一面”    

“同样是做面食,有的人各种面都会做,但他的强项是做拉面、刀削面,还会结合就业的地域,在江苏学做阳春面,在武汉学做热干面。”对于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最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一定是‘基础+特长应用’的人才。徐卫林告诉《中国科学报》,很多高校都有机械专业,但如果人才培养千篇一律,没有定位服务对象,毕业生就业就会很成问题。相反,如果这名毕业生既懂轻工、食品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又具备机械设计的通用知识,还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便很有可能成为轻工、食品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在徐卫林看来,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简单等同于技能培养。比如,农学、纺织等专业都是应用型学科,但农学要走深,与生命科学、转基因、分子生物学分不开;纺织学要向纵深处发展,与材料学密不可分。这些都需要依托基础研究,不能简单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一刀切”分开。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工科学生的‘专属’。事实上,文科、艺术也面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徐卫林举例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美术学院针对环境艺术人才的培养,已经逐渐把工科与艺术结合起来,用科学实现艺术的提升,要求学生在艺术创造中融入水文、地质构造、环保等知识。


“想要真正解决应用问题,任何学科都不能简单重复使用,而是要求一个人必须具备比较宽的知识面。”他举例道,桥梁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必须懂历史——桥梁的历史;懂水文——理解水量的大小;懂地质——安排桥梁架设在何处;懂材料——架桥要选取哪种材料。“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一定是通过多学科交叉诞生的人才。”


眼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跨学科师资,比如艺术学院引入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教师,这样的人才未来引进得还会更多,但这方面的提升绝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完成的事。


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但为什么创新型人才就是培养不出来?一番刨根问底之后,徐卫林把目光落到了基础教育上。


在他看来,点亮中小学生,甚至学龄前儿童的科技梦想、提高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非常重要,我国的家庭教育对此重视不够。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家长培养的孩子都是一个模子,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在做诸如考试、学书本知识等“千人一面”的事。他希望博士生作为未来师资的储备力量,能到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帮助全社会提高个性化教育水平。


较为深入的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缺的环节,也是眼下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尽管国家一直在引导,但很多高校依然难以做到。“这与高校投入有关,也与教师的知识水平、学科背景有关。”徐卫林说。


他解释说,企业埋怨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用、不好用,高校埋怨企业不欢迎学生实习,这背后涉及高校实践场地、社会实践场地,以及实习费用等问题。不同于从前师傅带徒弟,如今的应用型人才都是批量培养,在规模大、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投入就变小了。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从师资源头追溯,很多教师没有产业实践经历,自然无法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尽管目前国家要求高校教师到地方“挂职”,但其实践能力的提升效果差异较大。如果高校在招聘中对应聘者的产业经历贸然提出要求,又会有人才引进的思想负担。“需要国家层面拿出有力政策,全面提升应用型师资的能力要求。比如,规定教师至少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农场、医院等从事实践工作。”徐卫林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穿得暖不再是人们对衣服的首要要求

穿得好、穿得美、穿得科技环保已渐成时尚

近几年

服装行业出现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新元素?

“双碳”目标下

该行业又有哪些新动向、新趋势?

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有哪些共识与挑战?

针对网友提问

科技日报记者邀请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

与大家互动交流


绿色、科技、个性引领行业潮流


Q

网友@大师傅:党的二十大报告给服装行业带来哪些方向性影响?“双碳”目标下,行业有哪些新动向、新趋势?

A

徐卫林代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为服装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引领和遵循。围绕“双碳”目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已启动“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碳中和加速计划”,筛选30家重点品牌企业、60家制造企业及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开展碳中和先行示范,以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时尚产业体系。


科技与艺术在服装上“牵手”


Q

网友@多米yijia:一件看似普通的衣服,有多少科技元素融入其中?近几年,服装行业出现了哪些颇具代表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功能、新工艺、新设计?


A

徐卫林代表:科技与艺术在服装上“牵手”,是当前服装行业发展的方向。一件看似普通的衣服可能融合了电子信息、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综合技术,能及时感知人体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主动作出响应,维持穿着的舒适性。


北京2022年冬奥会服装就很典型,集功能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对比传统服装,它有很多创新与突破,不但呈现了水墨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还能让人们在温度变化和场景转换下实现自由穿搭。通过科学的材料选择,每件服装均防风拒水、透湿透气、质感柔韧,满足特殊的气候条件需求。


每个时期都会有“领头羊”


Q

网友@Wuxing07:服装行业科技创新,存在着哪些共识与挑战?服装企业该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在国内,哪些企业或者案例的创新让您印象深刻?


A

徐卫林代表:服装行业需在原材料开发、智能制造、产品标准、高端领域产品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个性化、品牌化和绿色化升级。通过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全方位构建服装品牌的核心科技能力,并引领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向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迈进。在国内,稳健医疗和安踏集团在科技创新方面让我印象深刻,创新有助于品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服装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请关注纺大官方微信号


武汉纺织大学官方微信:wuhanfangda

长按识别关注



● 往期推荐● 

▼纺大召开一场重要会议!▼

▼完胜!纺大这款材料厉害了!▼

▼“梅”你好看▼


END



来源 |  中国科学报 科技日报 

中国纺织报 新闻文化网

统筹发布 | 罗祎

审核 | 姜永杰

投稿邮箱 | whfdzg@wtu.edu.cn


欢迎您点击分享点赞在看

为武汉纺织大学充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