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血管内介入栓塞未破裂动脉瘤后发生微小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2016-05-03 丁午 神外资讯

如欲投稿请点击   神外资讯-欢迎赐稿

【Ref: Park JC, et alJ Neurosurg. 2016 Mar; 124(3): 777-83. doi: 10. 3171/2015. 3. JNS142835. Epub 2015 Sep 18.】


血管内介入手术后常出现微小脑梗死病灶,MRI-DWI上表现为点状高信号灶,在ADC图上为弥散受限。文献报道,有10%-76.5%的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 ms,UIAs)介入栓塞治疗后的DWI上出现这一类高信号病灶,而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提示术中脑组织受到损伤,潜在的危险不容忽视。韩国蔚山大学医学院Asan医学中心的Jung Cheol Park等回顾性分析其所在单位从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间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UIAs患者资料,寻找发生微小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3月的《J Neurosurg》


该研究总共纳入271例UIAs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201例;年龄23-79岁,平均57岁;所有患者根据未破裂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选择合适的方法栓塞,术前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中全身肝素化及术后ICU监护下的全身肝素化、术后24小时MRI扫描;出院后继续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由两位神经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记录高信号的弥散受限病灶数量。应用多变量分析法确认可能导致微小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10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责任动脉供血区域的微小脑梗死灶,发生率为37.3%。多变量分析发现,年龄、糖尿病、脑卒中病史、多发动脉瘤、脑白质FLAIR序列高信号以及Enterprise支架植入是发生术后微小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1.0,p<0.05)。在该研究中,未发现先前报道的危险因素,如较长的手术时间、动脉瘤大小和抗血小板功能下降等对术后发生微小脑梗死有明显影响。


超过70%的患者微小脑梗死灶少于5个;97%的微小脑梗死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发生脑梗死的风险。DWI发现的高信号病灶是症状性脑缺血的一个代表性标志。微栓子引起的无症状脑缺血可能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甚至痴呆。


综上所述,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微小脑梗死发生率并不低,虽然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但是其存在的潜在风险应引起重视。本身血管条件不佳的患者易发生微小脑梗死,高龄、糖尿病、脑卒中病史以及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是发生微小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午编译,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创宏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微信公众号、网站及客户端尊重《神外资讯》版权,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神外资讯”。《神外资讯》,欢迎您转发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