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景昱-神经科学专栏】| 记住这六点,科学掌握帕金森病手术时机

2016-10-11 孙伯民、张陈诚等 神外资讯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景昱—神经科学专栏”第四期,由上海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孙伯民教授团队张陈诚李殿友共同带来的《记住这六点,科学掌握帕金森病手术时机》,欢迎阅读。


在上篇文章《帕金森病什么时候手术好?——原理篇》中,我们介绍了在帕金森病的治疗手段中,药物之外的手术治疗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科治疗是有效且证据充分的,干预时机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越早越好。本文是其对应的实践篇,介绍在临床中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操作要点。

1适应症

诊断是原发性帕金森病。在合理的药物方案下不能有效控制的震颤、或者出现异动症、运动症状波动等药物副作用的原发性帕金森病。非典型的帕金森病往往长期预后不理想。

2年龄

总体上来说年纪越轻,手术的安全性和恢复更好,术后生活质量更高。年龄过大,会出现更多的伴随疾病、认知功能衰退、左旋多巴抵抗症状(冻结步态、姿势不稳、认知功能衰退等)和手术并发症。目前没有明确的推荐手术年龄,同样,也没有禁忌手术的年龄上限。

3病程

最新观点是4-5年病程即可考虑手术治疗。传统上,病程10-15年是接受DBS主要患者群体,随着美国药监局将适应症时间窗由中晚期拓宽到早中期,7-10年病程的患者接受DBS手术越来越多。对病程小于5年的患者进行手术时,要尤为注意明确诊断。

4严重程度

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将来的治疗效果是负相关的,也就是说症状较轻的患者预后更好。最常用的是患者在药物关状态下的的Hoehn and Yahr(H&Y)分级,2.5级(轻度双侧肢体症状,后拉试验可恢复)及之前为早期,3级(轻至中度双侧肢体症状,有平衡障碍,有独立生活能力)为中期,4级(严重障碍,在无协助的情况下仍能行走或站立)及5级为晚期。患者的H&Y分级在药物开状态下达到2.5级到4级即可考虑DBS手术治疗。疾病导致的残疾状态还和患者的职业状态、社交功能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全面考虑H&Y分级、运动并发症、生活功能等来判断风险-获益比。

5左旋多巴有效性/急性美多芭反应试验

大多数中心采用药物关期的急性美多芭反应试验UPDRS-III改善率超过30%作为标准。左旋多巴有效性是DBS治疗有效的独立预测因素。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以震颤为主的病人,即使药物改善震颤不明显,对DBS的治疗反应也很好。

6要注意的问题

1. 认识损害:痴呆是最常用的手术排除因素,部分可逆的认知功能障碍经治疗恢复后仍可接受DBS手术,然而对于痴呆的类型和检测工具目前还缺乏共识;

2. 精神症状:有精神症状的患者需要控制稳定之后再进行DBS手术,丘脑底核DBS可能会恶化原有的抑郁症/轻躁狂状态和自杀冲动,对这些病人在术前筛选、手术靶点的选择和术后管理中都要尤为谨慎;

3. 老年患者:要仔细评估患者的共患病和平时的用药方案,尤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特别是既往接受了心脏瓣膜或者支架手术正在服用抗凝药的患者;

4. 局麻术中测试:为了追求术中微电极记录或者临时电刺激的效果,一律采用局麻植入电极,对于年龄大、伴有高血压或者焦虑症的患者,局麻测试术中出血的几率会明显增加,建议全麻下植入电极。


有些术后患者会选择再次到更大型的DBS中心就诊,常见的原因有:术前筛选不充分,不是理想的DBS适应症;靶点选择不正确;电极位置不准确;术后程控的参数设置不合理;术后没有及时处理焦虑、抑郁等非运动症状;没有及时进行吞咽、发音以及平衡问题的康复锻炼指导。因此在DBS第一次手术时就应该竭力避免这些问题。


此外,像既往药物治疗史、术后管理条件(随访程控、精神症状、植入设备管理)、个体因素如日常锻炼和生活习惯、工作状态、治疗预期、人际关系也是需要考虑的。希望帕金森病患者和专科医生,可以选择正确科学的治疗时机,降低手术风险,通过DBS疗法提高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Strauss, Ido, Suneil K. Kalia, and Andres M. Lozano. 2014. “Where Are We with Surgical Therapie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Parkinsonism and Related Disorders 20 (SUPPL.1): 187–91. doi:10.1016/S1353-8020(13)70044-0.

2. Wagle Shukla, Aparna, and Michael Scott Okun. 2014. “Surgical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Targets, Devices, and Approaches.” Neurotherapeutics 11 (1): 47–59. doi:10.1007/s13311-013-0235-0.

3. Bronstein, Jeff M, Michele Tagliati, Ron L Alterman, Andres M Lozano, Jens Volkmann, Alessandro Stefani, Fay B Horak, et al. 2011.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 Disease.” Archives of Neurology 68 (2): 165. doi:10.1001/archneurol.2010.260.

4. Schuepbach, W M M, J Rau, K Knudsen, J Volkmann, P Krack, L Timmermann, T D Hälbig, et al. 2013. “Neuro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Early Motor Complication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8 (7): 610–22. doi:10.1056/NEJMoa1205158.

5. Mestre, Tiago A., Alberto J. Espay, Connie Marras, Mark H. Eckman, Pierre Pollak, and Anthony E. Lang. 2014. “Subthalamic Nucleus-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Early Motor Complicati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the EARLYSTIM Trial: Early Is Not Always Better.” Movement Disorders 29 (14): 1751–56. doi:10.1002/mds.2602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