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了“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殷切期望。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五年前的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深刻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都把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把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才能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牢牢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涌现出更多能够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优秀成果。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中华文明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又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解决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些丰富实践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富矿”,以此为研究起点,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等,都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善于汲取人类成功经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求是网
编辑:陈亦琳
制作:张盼
审核:李艳玲
监制:张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