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处方对药店的影响,可能被大大低估了
近期,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联合发布《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下称《规范》),这意味着原本散落在各项政策、文件中的相关规定,终于形成了完整、系统性的规范。
《规范》将长期处方的处方量延长到4至12周,同时明确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疗机构或者社会零售药店取药。
由此,各种市场分析机构纷纷鼓呼:零售药店迎来处方外流重大利好!
然而,零售药店经营者却普遍反应冷淡,认为这仅是“纸面红利”。
孰对孰错?
《规范》之下,“凭方销售”将越来越规范
毋庸讳言,药店经营者对《规范》很“无感”,核心原因在于:当下销售的处方药,有多少是真正有处方的呢?
以往,媒体曝料、监管部门暗访等,还不时会让药店经营者头痛一番。互联网医院的兴起,让处方药销售合规化,有了便捷解决方案。
如此看来,《规范》无异于并无现实基础的“空中楼阁”?
事实上,《规范》绝不是一纸空文。有业界人士表示,《规范》与真正实现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如同一致性评价与带量集采的关系,“前者是后者能真正落地的前提条件”。
如何兼顾用药安全与用药便捷,是处方药监管一直以来的难题。
2006年,原卫生部发布《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其重心在“用药安全”。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真正严格实施“凭处方购药”,无疑会给数量庞大、病情相对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带来巨大困挠,大大增加时间精力乃至费用成本,同时也会挤占原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
《规范》的发布,破解了这一难题:即保证了用药安全,又方便了患者。而相关部门进一步收紧处方药销售的监管,则有了扎实的基础,
此外,从近期国家对于互联网处方药销售的态度来看,药店要想通过互联网医院便捷地获取处方,将越来越不乐观。
近期流出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送审稿)》显示,对比上一轮意见征集稿,扩大了网络禁售药品范围,明确开方审方流程,禁止“补方”行为,增加有关罚则等。
而日前《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强调要在互联网上严守处方药到患者的“最后一公里”,建议实行线上线下一致的原则,管理处方来源、审方标准,确保互联网处方全流程安全可控。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国家对于互联网诊疗、线上线下处方药销售的监管都将更加严厉。零售药店也应当未雨绸缪,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形成一套规范、专业的商业模式。
长处方,真是零售药店的“大利好”!
如上分析,那《规范》更像是给药店戴上了“紧箍咒”,怎能算是“利好”?
还有连锁药店高管表达了另一重担忧:长处方推行后,患者购药频次会大大下降,只需要每三个月到医院复诊开药即可,是否会导致患者回流到医院?
而老问题依然存在:医院会愿意让长处方流出来吗?
对此,钥云科技CEO张小平表示,对药店来说,长期处方管理规范是继处方外流、“双通道”之后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政策:促进了分级诊疗的落地,使患者的复诊康复阶段可以下沉到基层医院及药店,会给药店带来大量的医院慢病患者流量。
推行长处方政策有两大契机: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病患者的长期用药需求日益增加。二是疫情期间,各地对于长处方管理有了一定的经验累积,为《规范》出台打下基础。
在此背景下,医院方不管从“药占比”考虑,还是从患者便利性考虑,都是非常接受长处方外流的。而对于患者来说,疫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消费习惯,他们对院外买药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张小平认为,零售药店有会员折扣、买赠活动、慢病管理等灵活运营政策,能够跟医院做充分的竞争。
而如何吸引并留住慢病购药人群,变被动承接处方为主动经营,是线下零售药店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张小平认为,未来药店将产生三种主要打法:
张小平还表示,药品零售是一个深度受政策影响的行业,药店最终能迎来多大利好,主要取决于相关部门开多大“口子”。在长处方推行之后,各地是否会大量放开“双通道”药房、门特门慢药房资质,院外药店慢病患者处方药销售是否可以纳入医保统筹费用报销范围等,还是个未知数。
想要瓜分长处方慢病用药市场这块大蛋糕,药店被动等待是不现实的。因此,一方面,药店需提升自身药学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慢病管理用药指导,体现药店价值;另一方面,药店需要努力争取申请“双通道”定点药店资格,这是药店未来承接长处方的必由之路。
-END-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