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橱窗里摆满“奢侈品” | 集室2.0上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食通社Foodthink Author 食通君




●集室橱窗摄 | 万琳


2020年6月15日,一家“新店”亮相三元桥凤凰汇后面的里巷InStreet。


橱窗让路人颇有些摸不着头脑:筲箕,草帽,麦穗,蜂箱,深松叉,木勺子,刹靶,这些还沾着泥土的旧农具看似随意地散落在橱窗各个角落。


●刹耙。摄 | 黄冰 


●秤砣。摄 | 黄冰


●松枝。摄 | 黄冰


●深松叉。摄 | 黄冰


熟悉的集友立刻心领神会: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社区店又回来啦!


没错,集室CommunityMarket在闭店装修一年后,终于又回到了这个驻扎了7年的大本营!


●暖光照耀下的集室。摄 | 李慧

 

许多前来探店的集友,都不由自主地被集室的橱窗吸引。在北京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商铺的橱窗往往摆放着最应时、最昂贵、最具诱惑力的商品,而集室的橱窗,却摆放着一些“不值钱”的旧物,这对许多熟知商业逻辑的城市人来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在橱窗和店内摆满农民的旧物,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我们和设计橱窗的万琳姑娘聊了聊。


●橱窗一角。摄 | 李慧





 

万琳,食通社项目官员。能写能画能做手工还爱琢磨厨艺的独立艺术家,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精仪系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业设计系。



●试营业中的集室。摄 | 晓云生



Q:为什么想要用旧物,而且是农户使用过的旧物来做集室的装饰品呢?

 

A:最早的想法其实是由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晓云生提出的。她希望集室的橱窗是一个展示农民生活场景的空间。于是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可以向我们熟悉的农户收集一些使用过的农具。


我们希望这些农具是从生产劳动和生活中来的物件,有被使用过的自然痕迹,是已经和生活发生关系的、有情感的东西,所以我列了一个单子,向农友们征集闲置的旧物,大约三到四个星期后,我们收到了这些东西。


市集很看重做事的环境影响,所以我们也希望这个橱窗布置不要用太多新东西,也不要造成浪费和污染,用闲置旧物最合适。


当然,这样安排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市集没啥钱,做到橱窗的时候已经没预算了,所以只能厚着脸皮跟农友“众筹”这些展品。


Q:你怎么知道能从农友那里“众筹”到什么呢?


A:虽然我列了清单,但他们并没有认真按照单子上的明细来捐出物件,而是根据自己的库存和想法来操作,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我也不断收到意料之外的东西,很多物件的放置都得靠即兴发挥,随着旧物的增加,我也得随时调整想法。


●郎氏蜂箱的巢脾,是小蜜蜂的产房和库房(蜂蜜、花粉),一个箱子一般装8-10张巢脾。摄|万琳


Q:可以和我们分享其中几件比较特别的物件吗? 


A:太多了,其实每一件我都觉得很特别,我简单分享几个吧。


●三和雨顺家的水壶。摄|黄冰


一个是河北滦县三和雨顺李大哥送来的军用水壶,是他四五年前在田地里干活时用过的。他发给我图片的时候,是一个已经落了灰尘的物品,他很贴心地擦干净以后才寄过来。他说,他翻出这个水壶的时候就想起当初他每次下地,“啪”一声就把水壶扔到地里,渴了就顺手拿起水壶补水,再继续热火朝天地干活。军用水壶坚固的材质,耐磨耐脏的特性,特别适合这样的劳动场景。放到土里,土壤对水壶还有保温作用,天气很热时水壶里的水也不会很烫。


●柳树家的金鹏从大兴安岭寄来的漂流木。摄|黄冰


还有柳树家的金鹏送来的大兴安岭漂流木,它的颜色和质感让我想起在一本书里看到的海滩上风化后的鲸鱼骨头。由于长期经受阳光、风和雨水的洗刷,它褪去了“木色”,像是一块化石,保存了很多来自大自然的信息。


●柳树家的金鹏从大兴安岭寄来的木灵芝。摄|黄冰


木灵芝我头一次见,开箱的时候被它们的尺寸吓到了,当然是好的那种惊吓(偷笑)。


我把它们一个一个从箱子里取出来,发现每一个外形都不完全一样,但也有整体的规律。纹理和整体形状让我想到扇贝,但又与扇贝非常不同,熟悉和陌生感的混合,很有趣味。而且个头那么大,它们原先得是生长在多么粗壮的树上啊!所以我一开始很想还原它们生长在树上的样子,想过要不要把它们钉在墙上,但我对它们的特性缺乏了解,心里又觉得它们很珍贵,不敢随便做任何会破坏它们完整性的改动,于是放弃了“钉”这个方法,只是把它们原原本本地放置在地上和白桦木上。


现在我对这个操作还挺满意的,放得离橱窗那么近,很多人可以更仔细地看到它的样子。希望它可以“吓”到更多少见多怪的城市人,哈哈。


●长有青苔的云灵芝,来自大兴安岭森林里的另一样宝贝,金鹏也说非常少见。摄|赫赫妈


Q:那有没有温柔一点的展品呢?


A:最温柔的应该是云南彝族姑娘康丽送来的“背拉”,就是以前妇女背孩子的“工具”。


●一块有38年历史的背拉。摄|万琳


现在的人生了小孩,可能有各种背娃腰带、充满“设计感”的婴儿车,等等,以前的山里人就靠一块布加两根带子,非常适合山地环境。刚收到这块背拉的时候,心里感到很沉重,不是悲观的那种沉重,而是觉得受到了很厚重的托付。康丽告诉我,这个背拉已经有38岁了,背过康丽的哥哥、姐姐、康丽自己,姐姐家的两个宝宝,康丽家的两个宝宝,一共七个人呢!最早是康丽的小姨妈画画,妈妈刺绣,大姨妈缝纫的。带子也翻新过。


●彝族姑娘康丽带着丈夫张可回到家乡,用长辈的这块背拉又抚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带娃下地两不误。摄|武克虎


我爸妈现在也保存着一箱子我小时候我妈亲手给我织的毛衣,还有一双我穿过的小凉鞋,过了这么多年,因为生活的变迁,大部分物品都不在身边了,如果全部保留也的确是很沉重的负担,但是看到少数几样被保留下来的物件,会感到非常珍贵。所以,这块背拉对康丽的家人来说,也是一样具有特殊意义的,但他们主动交给了我们。


Q:除了这些有故事的旧物本身,你还亲手制作了好几件装置,和我们讲讲制作的想法吧!


A:一个是用金鹏家的落叶松枝条拼接成的。受快递箱的尺寸限制,他寄给我们的枝条比较零散。我的想法是还原它们在自然生长的状态,也包括在森林里人观看它的视角,于是把它们拼在一起,从高的地方垂下来,配合灯光效果,产生影子,路过的人仰头看一眼它,会是一种放松。


●来自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枝条。摄|黄冰、万琳


落叶松也是一种在北京几乎见不到的物种,它的果实很小,像一朵花儿。其余一些零散的枝条也放在了店铺的各个小角落,可以拿起来仔细看。


另一个是我用沃土农耕的麦秆做的一个装置/挂饰。


●来自沃土农耕学校今年新收割的麦子,在万琳的巧手中变成一个好玩儿的装置。摄|万琳


这个麦秆装置就是一个即兴的产物。我找农耕学校的丁家子要来麦子,一开始是需要在橱窗里放一些麦穗。收到的麦穗参差不齐,有的已经有折痕,无法直立,所以需要一根一根地筛选。有的长度也不合适,需要修剪。这个过程中抽掉了叶子,我发现藏在里边的麦秆会反光!竟然像金属的光泽!非常惊艳!颜色也很特别,从白色渐变为金色。


我之前有过做一个类似的挂饰的想法,但是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材料,金属、塑料、玻璃、纸等材料也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我在店铺里整理了一把麦秆,坐地铁带回家,回家坐在地上弄了一天,做好了一个,在家里找了个地方挂起来,哎呀,看一眼,直接笑了。


想一想也很神奇,一个人在房间里看着这么个东西居然会露出姨妈笑。但真的,每次看它,我的内心会平静下来。然后我想,集室还没有“我的一部分”,就送给集室做开店礼物吧。我也很有信心地觉得很多人看到它也会跟我一样,发会儿呆,出会儿神,思绪飘远一点,心绪节奏会慢一点。而且很多人绝对猜不到它是用什么做的,还可以拿这个考考人,不是很好玩?


●麦秆装置。摄|黄冰


Q:最后,分享一些你对这次旧物陈设的思考吧!


A: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是一个由钢筋水泥和高科技产品组成的世界,而且还在朝着更加科幻的方向行进。都市人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从自然来的东西,对土地、农民和农耕的认识也越来越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作为一个提倡生态平衡,鼓励人与自然恢复和谐关系的机构,可以通过集室的布置和橱窗的摆设,去拓宽大家对农业的认识和想象,重新感受和思考我们与土地的关系。


●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枝条散落在集室和橱窗的各个角落。摄|黄冰


当然,有些人看到这些物件,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有人很好奇,橱窗里为什么要有一个温度计?晓云生刚开始也不太明白,问我是不是学习博物馆里对陈列物品的温湿度控制。我的解释是因为耕种的过程离不开对温度、湿度的把握,温湿度计是一个必须的测量工具。有人对为什么要摆放某样东西产生疑问,很好,这代表着好奇心,而好奇心就会促使一个人跟另一个人产生对话,也许就能借此更想了解自然,慢慢和自然恢复连接感。


●集室作为农夫市集的社区店,摆满了来自各地生态小农的食材。摄|李慧


由于物件的数量大,且种类繁多,我还画了一幅画——《借条》,以不那么程式化的方式留下了这些旧物的形态、名称与来源记录,也以此感谢各位农友。


●不久后,这幅作品将会被展示在店里,欢迎前去鉴赏。摄|万琳


下次路过集室,可以慢慢逛,别错过这扇铺满旧物的橱窗,感受自然纯朴的气息。这些生锈的农具和日常物件背后,饱含每一位耕作者的汗水,这一滴滴遥远的汗水,构成人类生活的基础,与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在成为闲置物之前,他们曾经那么鲜活地存在过,每一件独一无二的旧物里,都珍藏着来自土地和人最真切的爱意。


●在集室,每天都有北京本地的生态小农亲自送菜上门。左为小柳树农园的柳刚,右为沃土农耕学校的丁家子。摄|晓云生





北小集碎碎念 |


尽管疫情的阴影仍未完全退散,每一位进店的室友都需要整齐佩戴口罩,接受严格的测温登记,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各位室友探店的热情。


开业至今,每天都有熟悉的室友带着环保袋或小推车进店,和同事们聊聊新上架的西瓜,分享独家食谱,预订几块豆腐,留几瓶牛奶,久违的烟火气再次回归生活,看着大家满载而归,心满意足的模样,我们的忙碌变成了一种享受。


●室友进店前需要接受严格的测温登记。摄 | 李慧


回顾集室走过的路,我们和集友、农友们共同经历了太多充满挑战与满足感的时刻,在奔波中分享着丰收的果实。集室不仅是一个铺位,一幢建筑,一间菜店,更是由无数集友和农友的坚持、付出和信任建立起来的大家庭。在偌大的北京,我们通过土地和食物维系在一起,建立互相信赖、互相支持、互相包容的关系,浓郁的人情味是集室最珍贵的奢侈品。


●2013年,集室进驻三元桥凤凰商街。


●我们曾在集室分享讨论与食物、土地相关的大小议题。


●2019年,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开启深耕社区计划,进入金星园社区。


●市集十周年即将到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故事。


感谢各位室友、农友与集室相互扶持,我们也将继续团结互助,保卫菜篮子,用集结的力量做更多有益于生态、有益于人类长远生存的大小事。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小贴士:来自浙江桐乡的梅和鱼。摄 | 李慧


更多集室惊喜角落,欢迎探店挖掘,亲自寻找答案。


●集室的角落。摄 | 李慧


在无法赶集的日子里,欢迎走进集室,一站网罗北京周边的生态小农精心培育的放心食材,结识一群懂吃会吃,热情大方的农友、集友和同事,将可持续的健康生活进行到底。

●请收下集室的新名片。长按可扫码添加集室的微信哦。摄 | 万琳


▲交通路线
A. 地铁:地铁10号线三元桥站B出口。或进入凤凰汇,寻找“里巷”出口,我们就在出口旁边。
B. 驾车:凤凰汇地下停车场可提供停车位,步行可轻松到达集室。

●集室大门和显眼的logo。摄 | 李慧
走过路过,进来坐坐,集室见!






支持生态小农,创造健康、公平、可持续食物体系和社区

点击「在看」,分享出去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