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落还是重生?当现代语汇邂逅古典建筑
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希腊建筑与罗马建筑的诞生开启了建筑的辉煌史,建筑占据着记录城市发展及纪念重大事件的重要位置,从那时开始建筑随着人们的需求与时代更迭不断进步。
帕提侬神庙
古典建筑作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始终存在着,它们保存着一个国家一方人民的记忆,对古典建筑的重新定义或者补充则是现代建筑师与古典主义的一次对话,他们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与审美观念,也许中间经过舆论的负面评价,但最终依然靠着对古典与现代融合的完美诠释,成功收获大众的认可。
今天将带你了解那些兼具古典、现代双重魅力的建筑,去探索看似大胆甚至荒诞的外形设计背后隐藏的深邃思考。
雅典卫城博物馆
伯纳德·屈米
“雅典卫城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赋予博物馆光感、动感和层次,用最先进的现代建筑技术还原一座朴素而精湛的古希腊建筑。”
——伯纳德·屈米
雅典(新)卫城博物馆坐落于希腊雅典卫城山下,由瑞士裔建筑师屈米和希腊本土建筑师米哈利斯共同设计,建筑面积1万4千平方米,面积是老卫城博物馆的10倍。
博物馆入口
项目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外部的玻璃走廊,这个充满现代感的走廊似乎和周围的古典式建筑格格不入,但是建筑师却通过它以不同的角度让这个建筑与古典产生联系。
建筑整个内部结构与帕特农神庙内殿完全相同,而现代手法的外部设计使走在其中的人们仿佛走在时空隧道中,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与目光所及之处的雅典全城景色相融合,而得以在今天与历史面对面,真正做到在建筑中感受时间倒流。
远景中的玻璃走廊
在功能分布方面设计师把这个建筑分成底、中、上三个部分,它们都围绕这个项目不同部分的特殊需求来设计。
分层草图设计
博物馆的底层悬浮在既有的考古挖掘物之上,底下的柱网是与专家谈判协商得来的结果,小心谨慎地布置,以保护挖掘现场。一个可以俯瞰考古挖掘物的玻璃坡道通向位于中层的展厅。这些展厅双层通高,以高高的柱子支撑,非常壮观。
悬浮于挖掘现场之上的底层
上层由方形的带有内院的帕特农神庙展厅组成,展厅透明外壳为雕塑提供了理想的光线,无论是看雅典卫城还是从雅典卫城看过来,均是如此。外壳使用了最现代的玻璃技术,以保护展厅远离过度的热与光。
德国新国会大厦
诺曼·福斯特
“我认为建筑应该给人一种强调的感觉,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给人带来宁静。”
——诺曼·福斯特
德国国会大厦的历史一直近乎沉重的印刻在德国人民的记忆中,几次草率的改建与战火的摧残已经使它不堪重负,而诺曼福斯特的重建方案经过仔细推敲与幕后大量的资料查找,用现代语言赋予这个建筑新的生命。
玻璃穹顶外观
设计师从建筑物原有结构中获取线索,揭开历史的层层面纱,显露出旧日的深刻印记——石匠的标记和苏联式涂鸦——这些疤痕作为“天然博物馆”保留至今,但从另一方面看,其厚实的外壳之下是轻盈而透明的内部,内部功能一览无余,这与上述对建筑原始设计的保留形成强烈的反差。
方案主体的顶部穹顶不仅为瞭望设计,也有重生的象征意义,有着许多历史遗留伤口的国会大厦正需要这样的意向表明立场,同其他改建项目一样,玻璃圆顶的材质选择和技术考虑都非常成功的契合着设计本身,它对自然采光和通风都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玻璃穹顶设计图
穹顶的议会大厅中央是一个“光线雕刻器”,将水平光线折射至议会大厅内,可移动的遮阳装置循着太阳的运动自动调节位置,避免直射阳光晃眼,同时降低太阳辐射的热量。这个过程在夜幕降临时则相反,穹形圆顶在此时则成为天际线上的一座灯塔,暗示着德国民主进程的气势与魄力。
议会中央的光线雕刻作用
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该建筑为将来使用可再生生物燃料的建筑提供了典范:它使用精炼植物油,通过热电联供装置来发电,通过该系统可以减少9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剩余的热量以热水形式存储在地下深处的蓄水层中。在需要时,可以将热水泵出向大厦供暖,或者采用吸收式冷冻机生产冷冻水来冷却大厦。
卢浮宫扩建
贝聿铭
“我来自中国,一个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它有令人自豪的过去,但那是过去。法国人非常眷恋过去。”
——贝聿铭
卢浮宫是法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地标,而20多年前的卢浮宫破败失修,缺乏维护,遭到忽视,在贝聿铭与改建方案经历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之后,才得以重生,闻名世界。
1984年1月24日,《法兰西晚报》发表了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模型照片,首次将这一设计公布于众。从此,舆论战火被点燃。《自由巴黎人》以《令人惊讶的中国金字塔》为题,发表文章,称“金字塔”“奇形怪状”,把建筑专家们“着实吓着了”。艺术批评家安德烈·费尔米热尔撰文《死人之屋》,直指贝聿铭设计愚蠢,将卢浮宫变成死人之屋……
金字塔地下公共空间
1985年初,“金字塔”正式开工后,第二轮“战斗”开始了。反对派成立反新卢浮宫委员会,指责“金字塔”构成了“对文物古迹的重度破坏”。当年2月,建筑师公会联盟主席德拉波特致信总统,表示将新卢浮宫的设计交给一个美籍华人,令人愤怒。
事情终于在一次实体模型展示之后出现转机,5月1日,应希拉克要求,一个真实大小的“模拟金字塔”出现在卢浮宫广场,供全社会考察。在此之前,很多人以为“金字塔”是简单地放置于地面,没有任何附带结构,而且非常巨大会超过周围建筑。这种将公共设计以模拟实景方式呈现,对于向普通大众征求意见非常有效,值得文化建设者借鉴。
贝聿铭在实体模型前
设计方案获得认可之后的建造环节同样困难重重,主体材料玻璃的选择就是主要难题之一,贝聿铭出于对卢浮宫原貌的尊重而要求人们通过玻璃金字塔看到的卢浮宫不能产生任何变形,甚至颜色也要求是完全透明,虽然这种玻璃在材料专家看来并不存在,但贝聿铭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将一种用于喷气飞机的玻璃改造之后用于金字塔的外观。
通过玻璃金字塔看卢浮宫
这场战争贝聿铭的改建方案从一开始的全民抵制到最后成为巴黎人民的骄傲,充分体现出他的设计与卢浮宫结合的完美程度,他对方案的执著与敢于面对大众观点的勇气也成为卢浮宫被人们铭记的原因之一。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丹尼尔·里伯斯金
“我的想法是抹去文化、娱乐与商业之间的界限。我们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博物馆空间与其他的建筑,但我想让这些在零售空间中体现。”
——丹尼尔·里伯斯金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位于加拿大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拥有藏品最多,最顶级的博物馆。馆内拥有各式各样的藏品,涵盖考古、美术、生物、自然科学。
扩建项目于2007年6月揭幕,共新增9290.30㎡展览空间、一个新入口和大厅、一个街边零售店和三个新餐厅。里伯斯金工作室还更新了原有历史建筑内的10个画廊作为项目的一部分。扩建项目的建成,使博物馆顿显活力四射,充满朝气。
“水晶厅”
水晶厅的名字源于建筑五个互相交叉的体量,其中两个晶体为专属的新画廊空间,两者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名为“精神家园”的空白空间。
巨大的中庭从首层直通四层,各个楼层都有桥体通道纵横交错,旨在将“精神家园”打造成为供游客们沉思的场所。第四个晶体为“奇妙楼梯”,既作为垂直流线之用,同时充当楼梯平台处的玻璃展览橱窗。第五个水晶体内容纳着主要的新餐厅。
室内效果
里伯斯金在这个项目一如既往表达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他一贯表达的建筑语言,相互交错的空间设计在不同楼层上创造了一系列的中庭,保证了在博物馆内部欣赏画廊内景和其他空间的视野。其中一个大型中庭将新建筑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现有的传统建筑分离开来,使人们几乎可以观赏修复后的传统立面的全景。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街景
水晶部分的加入与对传统立面的观赏保护,使建筑得以用现代外观在古典建筑之上站稳脚跟,也给世界呈现了一种古典建筑更新的新思路。
德国历史博物馆
贝聿铭
“我设计的楼梯塔是有些好奇,但是它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引诱人们在这个大楼里走动,充满好奇与享受。”
——贝聿铭
2003年在为历史博物馆建新馆招标时,尽管有很多人反对,但那时在位的科尔总理在不经过任何竞争程序的情况下,就把这个项目给了贝聿铭。
贝聿铭设计的新馆是个一边带圆弧的三角形,建筑物用乳白色石料砌成的两侧呈现锐利的线条,另一侧则是玻璃与钢结构围成的圆弧。流畅的几何图形显示了建筑的现代风格,而它在现代感中又透露出优美的古典丰韵,和周围两座由古典派建筑大师申克尔修建的建筑遥相呼应。
生活在19世纪,深刻影响了柏林城市建筑的申克尔,是贝聿铭敬仰的前辈,在德国的首都,在申克尔建筑比邻的地方修建一座当代风格的建筑,对贝聿铭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光,影和运动是贝聿铭建筑的生命。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泄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起支撑作用的网状钢材赋予玻璃一种力度,玻璃不再只是透明得好像不复存在,而是接纳了钢材的形态,变得钢柔并济,可以抵抗风雨。
网状钢材投洒到地面的影子随着太阳的高地而变幻,室内走动的人群本身就是建筑物流动的风景,这一切的动感和因为透明而产生的室内外的联系让贝聿铭的建筑变成了都市生活的舞台。
室内效果
建筑评论家们在此达成了少有的共识: 对贝聿铭这个德国人瓦尔特•格罗皮厄斯的学生和申克尔的崇拜者来说,这件艺术品是成功的。
《法兰克福汇报》称赞这座比人们期望的还要秀丽的建筑物时,这样写道:贝聿铭“将施吕特尔的巨形艺术、申克尔的优美与中国的忧郁集于了一体”。
《南德意志报》热情洋溢地评论说:“这位光线魔术师给这座城市注入了一个可以折射其照准线与光轴的棱镜,给幸运城市增添了七色光环。”
这些古典建筑中的现代式改造外观在建成之初似乎并不容易被接受,但是设计师的创新与对待历史建筑的严谨态度最终征服了人们,这样不做简单外观模仿的改建不仅体现建筑师的设计功底,更让古典建筑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前所未见的生机活力,也成为古典建筑改建扩建的模式之一。
编辑| Z
About Archiworld
建筑旅行于心,世界之旅于行
寻木石之道,解营造之惑
FOLLOW us